丨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張弋
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楊金龍提出的一條議案引發了遊戲發燒友們的熱議,在微博上,#建議未成年人玩網遊要刷臉#話題閱讀量高達1億。
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楊金龍表示,作為教師,他非常關注網遊對未成年人的影響。他認為亟需在遊戲註冊、登陸、費用支付環節,引入目前已經成熟的生物識別技術,如刷臉登陸、刷臉支付,並建立相應制度督促遊戲平台加強事後管理。如果遇到未成年人玩網遊充值等情況,相關遊戲公司應簡化退費流程。
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遊戲早已不是最近一段時間才出現的的社會問題,早在21世紀初,就有「網癮少年」這一說法,這一難題至今沒有得到很好解決。疫情期間,長期居家的未成年人在網遊中過度沉迷、過度消費等問題被進一步放大,負面新聞層出不窮。有的孩子觀看遊戲主播揮霍家裡40萬元存款用來打賞主播;也有的孩子表面是在上網課,實則打開了手機玩手游;也有的孩子在手游中購買皮膚把壓歲錢花的一乾二淨。
如果您曾玩過網絡遊戲,一定知道遊戲中的防沉迷系統,在玩家註冊賬號的時候,需輸入姓名和身份證號碼,系統會自動識別玩家是否年滿18歲。如果玩家是未成年人,將在遊戲時長上予以限制,在玩家持續遊戲達到一定時長後將無法進行遊戲或無法獲得經驗等懲罰,這也就是所謂的「防沉迷系統」。
然而,這樣看似美好的系統卻有着天然的漏洞:由於系統只能通過身份證號碼來判斷玩家年齡,因此就有很多未成年玩家在網上搜索別人的身份證號碼或下載身份證號碼生成器來通過系統測試;也有一些玩家,找自己的親戚朋友借身份證用來注註冊遊戲賬號。如此一來,防沉迷系統便形同虛設,正如網友們所說,這套系統只有對老實孩子才有用。
網友評論
在微博上,網友對這一議案紛紛點贊,有網友留言表示,「我覺得這個提議蠻好,畢竟未來都是青年的,青年強則國強,因為只待在手機里,行動能力受限,入社會了只會玩遊戲,如果將來真是這樣,那人的一生也就毀了,如果課外活動延伸拓展,不局限於遊戲,我覺得那才有意義,我也是個未成年人,如果加上社會的管理,成效是見得到的。」
網友評論
從目前來看,「刷臉」功能只能存在於手游上,pc端游則很難實現這一功能,就更不用說像steam等國內無法監管到的國外遊戲平台。因此,用「人臉識別」遏制未成年人沉迷網遊,只是從技術層面提出的解決方案,家長和學校不能認為有了「人臉識別」就能一勞永逸,更不能把解決問題的責任全都推給遊戲運營商。當年與網遊一同成長的「小學生」如今也成了學生家長,更應該明白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網絡習慣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