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疫情觀察(三):一紙「新冠險」,成蔡當局和大財團照妖鏡

對於保險,我個人的理念一直是夠用就好,不會避諱,也不會買超。由於醫療險種已經添購足夠,而新冠疫情開始後,島內許多保險業者相繼推出各種「新冠險」。而保險業務在解說時,往往是打着只要「確診新冠病毒」,公司即賠款的名號來販售此類商品。

最近我外甥看到「疫情指揮中心擬在7月將新冠肺炎從第五類法定傳染病降為第四類」的新聞後,請我幫他看了幾條他個人買的新冠險的條款,因為他在網路上看到了一些傳聞,似乎有部份保單內容在新冠病毒「降級」後,保險公司可以免賠,在島內疫情日趨嚴重的現在,這份保單如果失效,除了保費的損失,還少了一項人身安全的保障。再加上目前網路風向來說,保單條款講明了會賠付,保險業者卻好像有賴帳的趨向。


他提及,目前網路討論中有所謂的「保單之亂」,最大的爭議點在於陳時中曾公布部分情況下,「快篩陽性視為確診」,但島內保險業認為,投保者需持有由醫院開立的「紙本」診斷書,才能算保單上所謂的「確診」並給予理賠,而島內確診者在四月時以幾何的速度暴增,讓「紙本診斷書」的需求大增,衝擊了原本就人力不足的醫療體系。

其實這原本是執政者政策不嚴謹所導致的惡果,造成困擾的卻是公立醫院的基層醫護人員。


從新冠病毒被列為第五級法定傳染病開始,有新冠病毒癥狀的病人(尤其是發燒),一般診所會拒絕看診,並要求轉至醫院或急診,這就導致一般診所門可羅雀,連租金都可能賺不回來,而公立醫院卻爆滿到人人加班,事情還做不完的窘境。

這一次保險業者的「紙本診斷書」要求,更是讓已經爆滿的醫院再增加一項工作,而群聚的狀況造成的二次感染,也會讓原本就不足的醫療資源更加捉襟見肘。


不過島內保險業者對於失控的疫情,似乎頗有微詞,有保險業者認為,由於指揮中心從清零轉共存,原本的保單是以政策清零為原則做設計,而這一次政策的轉變所造成的染疫人數增加,將會讓保險業者承擔其應負擔的社會責任「10倍以上」,要求蔡當局儘快設計出配套措施。


這樣的消息,也是我外甥讓我幫他看保單條款的主因,其實島內保險業者,拉保的時候笑臉常開,要求賠保的時候百般為難客戶並不少見,加上這一次傳出的硬性要求「紙本診斷書」所形成的網路風向,不免也讓人感到有刁難客戶、不願賠保的因素存在。

而陳時中公布的「新冠疫情降級」,其實也有讓保險業者「解套」的意味存在,因為有些保單設計中,是有要求「傳染病等級」的,如果新冠病毒由「五級降四級」,會讓部分保單達不到賠保條件,從而變成一張廢單,因為下一次的「五級傳染病」到底什麼時候會出現,沒有人知道。


一種看法認為保險本質的分析:每一張保單其實都是保險公司與投保者的「對賭契約」,投保者買自己死(生病),保險公司則冀望投保者生(健康)。



我曾在江湖哲學中提及,賭要有賭品,而最基本的賭品就是「願賭服輸」,現實中保險業者佔據着資金優勢、消息優勢等狀況,各種保單設計其實都已經是「穩賺不賠」,也在島內平民身上賺的盆滿缽滿。而這一次的新冠險對保險業者來說倒是難得一見的「失利」,那保險業者也應以「願賭服輸」的精神來面對,方符合實質正義,畢竟贏的時候收錢,輸的時候「悔棋」,甚至想在疫情期間發一筆橫財,吃相真的難看了一點。

這一次新冠疫情險是少見的保險業者的失利,也讓島內民眾再一次認識到大財團總是想「穩賺不賠」、 「風險丟給老百姓」的醜惡心態。而蔡當局用「新冠疫情降級」給大財團「解套」,這樣的「政府」更讓人心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