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牛熊:近十年收益率最高的十大牛股

回顧2009至2019年這十年,A股市場起起落落,上證綜指年化漲幅4%,3000多隻股票中大部分跑輸大盤,甚至有1/3的公司股價是下跌的,但與此同時,也有1259隻股票年化收益跑贏上證綜指,一部分公司成功的經受住幾次危機的考驗,成為穿越牛熊的大牛股,其中不乏漲了十倍以上的十倍股(tenbagger)。我們梳理了近十年年化收益率最高的Top10牛股(剔掉了近五年新上市的公司),發現有兩個非常普通卻又非常顯著的特徵:一是佔據好的行業賽道。就像芒格所說,宏觀是你必須接受的,行業也是如此如果選擇了好的行業賽道,就如同進入了一個上升的電梯,而如果選擇了一個下行的電梯,再怎麼努力也很難成為牛股。二是在自己的賽道里構築堅實的護城河。短期可以靠概念炒作和資本運作,但長期內只能靠內功,要麼是核心技術,要麼是獨特模式,要麼是品牌價值,總要有一個別人無法模仿和趕超的長板。

華夏幸福(600340.SH)

上市時間:2003年12月30日,主板

企業性質:民企

現股價:29.23

現市值(億元):877.85

累計收益率:5342%

年化收益率為:49%

最低點:2009/1/8:0.46

最高點:2017/4/12:45.94

華夏幸福成立於1998年,號稱是中國領先的產業新城運營專家,但實際上主要是個房地產公司。他成立之初就是做房地產開發的,2002年開始專註承接綜合性園區的建設與運營。公司主要依託「政企合作」的 PPP模式,通過簽訂排他的委託協議,提供產業新城的綜合解決方案,包括產業發展服務、城市運營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等。產業發展服務是核心,是從前期產業定位規劃,到後期招商引資等一條龍服務。此外,公司也承接產業園區內配套住宅的開發業務,滿足園區內企業員工的住房需求和核心城市向周邊溢出需求。目前公司主營收入結構中,主要是城市地產開發(2018年中收入結構佔比54%)、產業發展服務(佔比31%)、土地整理(佔比9.7%)和酒店俱樂部等。

公司控股股東為華夏幸福基業控股股份公司,控股比例36.22%。實際控制人為王文學,持有控股平台84.5%的股份,。近期華夏幸福獲平安人壽保險增持成為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19.42%。此外,前十大流通股東中還有國家隊。

2003年上市至2015年華夏幸福的股價處於穩定上漲狀態。15年6月一度升至32.27元。15年到17年初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股價波動後再次顯著上漲,並在18年初出現最高交易價44.52元。18年2季度以來股價一路下跌,直至8月以後才稍有所回升。

公司成為近十年來第一大牛股的核心原因是:

第一,聚焦大北京,深耕京津冀地區。環北京區域是公司腹地,公司持續聚焦環北京經濟圈,目前土地儲備佔比達88%,總體量達689萬方,14年一季度仍然體現了區域聚焦的專註度,新增體量93%仍然在廊坊區域。此外,還以股權收購方式擴大香河的布局。而北京及周邊地區,近十年來土地增值迅猛。

第二,近十年房地產市場是黃金時代。華夏幸福三個發展階段分別是 2009-2012 年的大北京階段、2013-2016 年的京津冀階段、2017年至今的全國布局階段。其中,「大北京階段」踩准了這一波城鎮化紅利及首都北京的發展。「京津冀階段」恰逢京津冀一體化區域發展戰略機遇和三四線城市去庫存周期。「全國布局階段」再享房地產行業集中度提升及城市群大發展帶來的紅利。

第三,順應了PPP大發展潮流,是PPP龍頭,固安項目是國家級示範典型。PPP模式在2015-2017年大發展,總項目規模達到10萬億元,不到三年規模就已全球第一,而公司是PPP龍頭,在全國各地複製布局產業新城和產業小鎮。公司最典型的代表是固安的產業新城模式。2002年的固安是貧困縣,十幾年後財政收入已經增長了80倍。2015年固安產業新城成為國家發改委首批13個示範項目,2018 年成功入選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PPP 國際論壇評選的全球 60 個可持續發展的 PPP案例,這是中國唯一入選的城鎮綜合開發案例。以固安產業新城為明星產品,公司在國內外不斷進行異地複製,奠定了標杆地位。

第四,堅持「產業優先」戰略,聚焦核心城市群。公司持續優化產業新城與產業小鎮產品,不斷拓展布局,重點聚焦精耕全國核心城市群。而我國目前正處於由單核熱點城市向都市圈的發展階段,這一戰略符合當前都市圈的發展規律,可以和區域性經濟共同發展,有利於公司全國複製布局。

目前公司受環京區域限購等政策影響,正處於積極脫離區域性束縛,大力發展非環京產城階段。加上平安入股緩解現金流壓力,隨着非環京產業新城逐步進入收穫期,公司現金流將獲持續改善。

長春高新(000661.SZ)

上市時間:1996-12-18,主板

企業性質:地方國有企業

現股價:285.46

現市值(億元):485.6

累計收益率:5342%

年化收益率:49%

最低點:2008/2/31:7.69

最高點:2019/3/11 :285.46

長春高新成立於1993 年,是東北地區最早的上市公司之一。公司主營業務為製藥(2018年中收入結構佔比85%),主要包括基因工程葯、疫苗、中成藥等,進入醫保目錄的產品共有24個,同時還涉獵房地產業務(佔比14%)。公司旗下有7家控股子公司,較為核心的有金賽葯業(生物葯,主要產品為重組人生長激素、人促卵泡激素等)、百克生物(主要產品為水痘疫苗及人用狂犬病疫苗)、華康葯業(中成藥,主要產品為血栓心寧片)和高新地產(房地產)。公司拳頭產品是重組人生長激素,是主要收入來源,通過其核心資產金賽葯業實現。金賽葯業是國內規模最大的基因工程製藥企業和亞洲最大的重組人生長激素生產企業,中國首個基因工程藥物質量管理示範中心,國家唯一的基因工程新葯中試孵化基地。

公司最大股東為長春高新超達投資有限公司,股權佔比為22.36%,背後實際控制人為長春新區國資委,即長春市人民政府。第二大股東為國家隊中央匯金,持股2.53%。前十大股東中還有諸多全國社保基金等。

在2009年以來,公司股價一直處于波動上漲階段,公司製藥業務的增長是其業績增長、股價上升的核心動力,尤其是近三年來核心子公司金賽葯業實現高速增長,18年實現 55-60%業績增速,四季度受到疫苗造假事件和金磊辭職傳言的影響,股價有了較大的跌幅。

公司成為第二大牛股的核心原因是:

第一,近十年生物製品行業快速發展。2012年中國生物醫藥行業市場規模只有1775億元,到2017年時已經翻倍成3417億元。中國生物醫藥佔中國整體醫藥市場的比重從2013年的8.7%增至2017年的15.3%。生物製品板塊指數從09年初的1600點漲到19年初6500點。

第二,生長激素(公司核心產品)是受醫保控費影響較小的藥品,近三年景氣度不斷提升。醫療受政策影響巨大,近幾年影響最大的是醫保控費,即控制醫保費用支出。醫院為了維持利潤會壓低藥品進貨價,國內製葯企業受衝擊明顯。而生長激素主要是在合作或自營診所中自費使用,受醫保控費影響小。

第三,以「中國基因重組人生長激素技術奠基人」金磊為研發核心,研發實力強大。金磊是金賽葯業的靈魂人物,是中國基因重組人生長激素的技術奠基人。他發明的「金磊大腸桿菌分泌型技術」,榮獲了當年美國生物學界的最高獎——克萊文獎,也是獲此殊榮的第一位華人。97年歸國後他創辦長春金賽,利用該獨創技術,推出基因重組人生長激素,專註身體增高,結束了我國沒有生長激素國葯的歷史。

第四,研發投入較高,增厚公司護城河。2013年公司研發費用占營收比只有4.77%,16年末已經提高到9%,17年研發費率是8.5%,金額高達3.5億元,資本化率17%。在生物科技細分行業上市公司中,橫向對比沃森生物、安迪蘇、華大基因華蘭生物等,長春高新的研發費用排名1/25。

第五,公司生長激素產品有絕對壟斷優勢,部分產品甚至是唯一供給方。生物製藥有高技術壁壘,金賽葯業核心產品是生長激素,公司是我國唯一的基因工程新葯孵化基地,目前掌握着國內生長激素70%以上的市場,並且水針和長效水針佔100%市場份額,市場無任何競品。

第六,公司是中國生產激素的四大廠家之一,而且是產品線最全的一家,低中高的產品梯隊可滿足不同消費需求。目前我國市場上最主要的生產激素廠家有四家:長春高新、安科生物、聯合賽爾和諾和諾德。長春高新是其中品種線最全的,是目前唯一涵蓋粉劑(98年上市,針對低收入人群)、水劑(05年推出,面對相對低收入人群)和長效生長激素(14年推出,針對中高收入人群,全球獨家品種)的企業。低中高搭配的產品梯隊不僅可滿足不同需求,也可拉開價格差搶佔不同細分市場。

第七,持續推出重磅「爆款產品」,不斷刺激公司業績新一輪提升。1998 年上市重磅產品注射用重組人生長激素,2005年推出亞洲第一支用重組人生長激素水針劑,2014年每周注射一次的長效重組人生長激素產品列入「十一五」國家重大專項,2015 年上市我國首款注射用重組人促卵泡激素(輔助生殖促排卵,解決不孕不育問題),解決長期依賴進口局面。公司17年來持續更新上市新品近10款,刺激業績不斷提升。

第八,疫苗事件爆發,行業整頓,倖存者受益市場格局集中度提升。2016年「山東疫苗事件爆發」,整個疫苗行業均受到較大影響。公司積極調整策略,印度市場實現批量出口,且邁豐葯業狂犬疫苗生產工藝穩定問題解決,批簽發數量反而增加。大行業下行的背景下公司成功實現增長,疫苗事件影響減弱後,公司疫苗業務反而進入全新發展階段。2018年長生生物毒疫苗事件也是如此,ST長生退出市場,公司疫苗板塊受益。

目前金賽葯業在渠道下沉和新品佔比逐漸上升等因素的驅動下能夠保持高速增長,持續為公司貢獻利潤;百克生物在「疫苗事件」之後逐漸恢復國內銷售,同時邁豐生物生產工藝調整完畢,有望走出虧損,為公司貢獻利潤。雖然受地產業務影響,四季度業績增長放緩,但長春高新2018年業績實現了預期高增長。預計生長激素將繼續拉動公司增長,疫苗業務也有望受益長生生物退出而實現高速增長。

泰格醫藥(300347.SZ)

上市時間:2012-08-17,創業板

企業性質:民營企業

現股價:63.36

現市值(億元):316.91

累計收益率: 2175%

年化收益率: 37%

最低點:2012/11/27:5.89

最高點:2018/7/18:68.8

泰格醫藥成立於2004年杭州,是一家專註於為新葯研發提供臨床試驗全過程服務的合同研究組織(CRO),也是第一家在A股上市的綜合性CRO企業。公司主營業務為臨床研究相關諮詢服務(18年中收入結構佔比51.5%)和臨床試驗技術服務(佔比48.5%),涵蓋新葯開發全部流程,能為葯企提供新葯開發一站式服務。臨床諮詢包括數據管理與生物統計、生物分析、CMC、SMO、註冊申報等,臨床服務包括BE業務、I-IV 期臨床試驗技術服務、仿製葯一致性評價等。公司是本土化創新型臨床CRO,參與過150多項國內創新葯臨床試驗。

公司一直由葉小平和曹曉春共同掌管,是目前公司前兩大股東。葉小平持股佔比24.82%,曹曉春佔比8.75%,兩人是一致行動人。葉小平學醫學出身,早期有機會接觸國際多中心臨床試驗的管理,積累了大量經驗。前十大股東中,陸股通的香港中央結算公司是第三大股東,持股5.57%,同時也有國家隊入駐,持股近2%。

十年間公司股價整體趨勢震蕩上行。15年上半年、17年至18年上半年有較大漲幅,2015年7月22日CRO行業的史上最強整治出台,CFDA發佈史上最嚴的數據核查要求,15年下半年開始到17年年中處於下跌階段。隨着行業核查影響減弱,同時疊加鼓勵醫藥醫療器械創新的文件出台,CRO行業邁入快速發展,2017年公司臨床試驗技術服務增長73%,17年後股價一路上行,2018年7月達到最高價,之後受疫苗造假事件影響震蕩下跌。

公司能成為大牛股的核心原因是:

第一,國內仿製葯一致性評價,創新葯研發投入需求增長,以及國外產業鏈對國內的轉移,CRO作為上遊行業快速發展。近幾年,中國藥品創新研發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爆發格局,國家開放了國外新葯進口的速度,藥品一致性評價開展,葯企們需要大量的臨床試驗技術服務,而中國的藥品創新研發幾乎從0起步,CRO臨床試驗行業需求旺盛。此外,中國葯審政策與國際不斷接軌並且審評效率提升, 2017年CFDA重啟了臨床資源的審批工作,國內醫藥產業升級帶動創新浪潮之下,CRO行業保持着近30%的複合年增長率。醫療服務行業09年時板塊指數僅500點,19年初時已經高達4400點,翻了8倍。

第二,CRO行業本身的特點優勢,是個好生意。國內醫藥研發剛處於上升期,外包服務需求旺盛,CRO國內市場仍處於開拓期,未來市場空間大;行業毛利率、凈利率都很高,公司臨床諮詢毛利率48.5%,臨床技術毛利率39%;行業內公司的償債能力都較強;行業技術壁壘高,業內企業有護城河優勢。

第三,正確布局了臨床研究相關諮詢服務。臨床諮詢業務盈利能力強,增長穩定,已經成為公司最大的利潤來源之一,連續幾年超過技術服務對業績的貢獻。

第四,通過自建+外延併購延伸業務鏈,形成了服務閉環,擁有臨床CRO最全產業鏈。公司起初做臨床試驗技術服務,之後進行一系列外延併購,如收購美斯達(2009年,國內少數有能力參與到全球醫藥研發產業鏈中的CRO企業之一,有業內最高標準的業務流程)、杭州思默(2011年,提供臨床試驗中心管理服務的中心管理組織SMO,是國內最大的SMO公司之一)、,方達醫藥(2014年,擁有國內領先的生物樣本分析技術),DreamCIS(2015年,韓國本土大型CRO企業之一),捷通泰瑞(2016年,國內醫療器械CRO 龍頭,市場份額20%),北醫仁智(2016年,國內心血管領域領先ARO公司)等。通過外延併購,公司能夠提供數據管理、統計分析、SMO、醫學檢測、註冊申報等一體化的臨床研究相關諮詢服務,基本形成臨床CRO服務的完整閉環。目前已經建立了12個海外辦事處,向全球多中心CRO企業邁進。

第五,注重人力資本,人均產出不斷提升。公司期初付給醫院的費用在成本中佔比高,後來隨着公司業務鏈延伸,公司人員擴充到近3000人,5年人員複合增速36%,人員成本高,但仍低於收入端46%的強勁增長,說明人員投入的效率較高,單位人均產出擴大。公司核心管理團隊穩定,絕大多數高管均是上市前在公司任職。

第六,臨床研究優勢,具備技術壁壘。公司創新葯研發能力強,正執行52個國內創新葯臨床試驗共參與過100多項國際多中心臨床試驗,是為數不多的能承擔多中心臨床試驗的本土CRO企業之一,2017年底執行的國內創新葯項目52個,超過業內平均水平。實控人葉小平曾任羅氏製藥醫學註冊部總監。

第七,客戶資源優勢,服務受到客戶肯定。2017年末客戶數量1496家,其中,國內客戶973家,國內客戶523家,全球前20大製藥商中有16家與公司有合作關係。

第八,深入布局下游臨床資源,臨床實驗成本降低,周轉加快。下游臨床資源是CRO公司業務開展的基石。而公司在全國50個省市建立了服務網點,與超過1500家臨床機構開展合作;開拓排他性臨床資源,與18 家醫院共建臨床基地,床位數增加近1000 張,有效緩解了BE 項目臨床資源短缺問題;大力推進與國內三四線城市醫院進行II-IV 期臨床中心共建,培養了一批II-IV 期臨床研究機構。隨着政策限制的放開,公司共建及投資的臨床資源產能逐步釋放,臨床試驗成本逐步降低,周轉加快,使公司毛利率進一步改善。

作為一家本土大型臨床試驗CRO企業,公司目前正向跨國CRO企業轉型。在中國葯審政策不斷與國際接軌的背景下,公司國際多中心布局逐步完善,帶來增量臨床試驗訂單。另外,由於國內創新葯產業蓬勃發展、醫藥研發投入不斷增長,預計國內CRO行業未來有望繼續保持高增長態勢,公司憑藉在臨床CRO的核心競爭優勢亦有望保持高速增長。

片仔癀(600436.SH)

上市時間:2003-06-16,主板

企業性質:地方國有企業

現股價:103.9

現市值(億元):626.85

累計收益率:1989%

年化收益率:36%

最低點:2009/1/8:4.02

最高點:2018/5/28:129.3

片仔癀成立於1999年,由原漳州製藥廠改制而成,是中華老字號企業,生產設備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公司主營業務是醫藥(18年收入結構佔比90%),還有涉及日用品化妝品銷售(佔比9%)。醫藥核心產品為片仔癀系列中成藥,包括片仔癀、片仔癀膠囊、復方片仔癀軟膏等,主要用於護肝。公司獨家生產的國家一級中藥保護品種片仔癀,被譽為「國寶神葯」,傳統製作技藝被列入國家非遺名錄,並被列入國家一級中藥保護品種。

公司第一大股東為漳州市九龍江集團,背後實際控制人為漳州國資委。前十大股東中還有國家隊及陸股通的香港中央結算公司,位列第三、四大股東。

2013年至2015年,公司隨行業景氣影響有較大幅的上漲。2018年上漲幅度遠超行業指數,2018年5月28日達到最高點129.33,之後三個月有較大幅度的下跌,最低點近70元,月底開始緩慢上升。現價98.23,較最高點有24%的跌幅。

公司成為大牛股的核心原因是:第一,中藥行業發展迅速。片仔癀的商業線是製藥+醫藥商業+日化用品,所以兼具「醫藥+消費」雙重屬性,但公司能發展起來主要還是中藥。而中藥作為中華傳統醫藥,發展迅速,09年時股市中藥板塊指數僅1900點,19年初時已經5900點了,15年中牛市高峰時甚至高達12800點。

第二,工藝和處方被列入國家「雙絕密」(絕密級國內僅2家),保密期限永久。國家中藥保護品種分三類,其中最高等級國家絕密級配方只有片仔癀和雲南中藥,其他為保密級。公司有傳承人制度,全世界只有3個人知道配方,公司是不對外公告傳承人,每位傳承人都簽有保密協議,國家對3位傳承人的人身安全實施周密的保護措施。雙絕密鑄就了獨此一家的片仔癀,競爭對手無法模仿其配方。

第三,天然麝香原料稀缺,產量有限,國家定量配給。片仔癀原料主要有天然麝香和天然牛黃麝香的使用由國家統一審批和分配。目前國家每年天然麝香配額在500公斤左右,國內目前允許使用天然麝香投料的中成藥企業共16家,片仔癀為第一批獲得該配額資格。公司是唯一一家有養殖林麝資格的企業。由於來源稀少,林麝數目銳減、需求量的不斷增加使天然麝香價格一路走高, 2010年至2017年,天然麝香價格由每克150元漲至最高450元,實現3倍的漲幅。此外,天然牛黃也是名貴供不應求原料。每年需求量達到5000公斤,但市場供給有限,我國每年天然牛黃產量僅400-700公斤,價格穩步上升,2016年-2017年價格在每克200元左右,2018年攀升到每克310元。

第四,片仔癀產品寡頭壟斷,有定價權,十年來漲價十次,但銷量甚至有提升。由於產品的原料及秘方特殊性能,公司獨有壟斷,有定價權。而片仔癀的主要客戶是富人,對漲價敏感度較低。十年來,片仔癀漲價十次,價格翻了3倍,銷量提高2倍,量價齊升,預期今後需求提升,繼續漲價也是必然趨勢。2016年到2018年公司股價提升幅度大,主要源於業績實現較大幅度增長。片仔癀系列16年當時提價8%左右,但銷量沒有減少,2018年時產品更是量價齊升製藥產品毛利率高達86.48%,不過由於醫藥商業毛利率僅10%,而使公司毛利率在44%左右。

第五,傳統老字號國寶企業,有品牌優勢,大陸中成藥在海外最具知名度的品種,沒有之一。中國有兩個傳統老字號國寶企業,一個是國酒貴州茅台,另一個就是國寶秘藥片仔癀。它傳承源於500年前的明朝宮廷,興於寺廟、流傳於民間、發展於當代被國內外中藥界譽為「國寶名葯」。此外,它還蟬聯國家金質獎,是大陸中成藥單品種出口創匯第一名,是走出國門的第一葯,海外市場也較好。在越南戰爭時期片仔癀甚至是美軍重要的軍需儲備藥品。

第六,2014年的營銷改革激活終端活力。2014年新上任董事長推進體驗館布局,進行銷售模式改革,並加大宣傳。其中「片仔癀體驗館」是核心,推動了2015年後片仔癀的高速增長。體驗館重構了公司營銷體系,實現了從渠道拉動到終端驅動的轉變,這種體驗館直銷模式疊加主動進行央視、學術等方面的推廣,使品牌宣傳力進一步提高。體驗館擴張路徑與區域增長是相一致,持續為效率貢獻增量。目前片仔癀已經從福建省內市場縱深走向全國,滲透率有較大提升。

第七,衍生產品逐步發力,培育大健康品類使公司兼具消費屬性。公司將日化、化妝品與養生食品業務作為「一核兩翼」戰略中的兩翼。日化產品如片仔癀牙膏消炎降火,在大健康上延展性較好。化妝品產品線豐富,共計90款,定位屬於中低端,較為知名的有「皇后牌珍珠膏」。2018年日用化妝品收入2億元,毛利率59%;食品收入近1億元。

目前在消費升級、政策鼓勵中醫藥龍頭的背景下,公司通過「二次開發」深挖產品價值,通過營銷改革擦亮品牌、拓展體驗館等新渠道,使「國寶秘葯」為更多人所知、為更多人所用,預計片仔癀全年銷量增長35%以上,日化板塊也保持較快增長,商業流通與公司業務互為補充,支持公司可持續發展。另外其化妝品公司計劃2020年前在香港上市。

伊利股份(600887.SH)

上市時間:1996-03-12,主板

企業性質:公眾企業

現股價:26.81

現市值(億元):1629.55

累計收益率; 1892%

年化收益率:35%

最低點:2008/12/31:1.15

最高點:2018/1/23:34.65

伊利股份成立於1993年,是國內乳製品行業兩大巨頭之一。公司主營業務為液體乳(18年收入結構佔比為82.6%)、奶粉及乳製品(佔比10%)和冷飲產品系列(佔比6%)。公司下設液態奶、冷飲、奶粉、酸奶和原奶五大事業部,生產上市"伊利"牌產品近1000多種。液體乳產品具有金典、安慕希、舒化奶等品牌,伊利超高溫滅菌奶連續七年產銷量居全國第一,伊利雪糕、雪糕連續十年產銷量居全國第一。伊利液體乳市佔率在25%左右,其中常溫市佔率35%,低溫市佔率18%;奶粉市佔率在5-6%左右,而且有持續擴大的趨勢。地位上,伊利領先國內另一巨頭蒙牛,在荷蘭合作銀行發佈的2017年度「全球乳業20強」中,伊利蟬聯亞洲乳業第一,位居全球乳業8強,連續四次入圍全球乳業前十。

公司股權較為分散,第一大股東是陸股通的香港中央結算公司,持股比例13.48%;第二大股東是呼和浩特投資公司,持股比例8.86%,背後是呼和浩特國資委(佔比81%)和上海電氣集團(佔比19%);第三大股東是董事長潘剛。前十大股東中國國家隊持股近3%,其他多為高管持股,管理層合計持股8%。公司的大股東加上管理層持股不足17%。

08年底股價最低只有1.15,從09年開始一路上漲,有三個較明顯漲幅分別在13年、15年和17年四季度。13年業績高速增長,順應13年牛市,共同帶動股價上漲。17年實現了遠超行業的漲幅。在2018年1月23日股價達最高點34.65,之後開始一路震蕩下跌。

公司成為大牛股的核心原因有:第一,伊利的發展歷程是中國乳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縮影,而乳業過去十年是個好賽道。乳品是大眾快速消費品,需求穩定:牛奶可以重複消費,越來越多的人有喝牛奶的習慣。習慣就意味這種生意是高頻、終身的消費。在中國,奶製品可能是除礦泉水外,最大的飲料品類之一,且奶製品的營養價值高。作為大眾消費品,乳品所在的食品加工行業板塊指數,09年時是2300點,19年時已經是12000多點了。乳品消費市場潛力大:國內人均乳品消費量不足歐美髮達國家的1/5;消費奶量上,農村相對於城市,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中國嬰幼兒奶粉市場持續上漲,尤其是三四線城市和農村市場;食品消費升級加快。乳品消費結構升級換代:中國酸奶銷售額較快增長,目前低溫酸奶份額較大,常溫酸奶增速較快,低溫酸奶營養價值和口感優於常溫酸奶,以後可能會逐步替代常溫酸奶。目前農村以常溫為主,城市消費以低溫為主。

第二,抓住三聚氰胺後的行業洗牌機會,通過巨額廣告費用幹掉了大多數對手。2008年之前,乳製品行業黃金十年,常溫奶興起,乳業迅速放量,常溫奶龍頭崛起,產量年均複合增速均保持在10%以上。08年三聚氰胺事件之後,國家提升奶源標準,加強生產監管,乳製品行業壁壘逐漸抬高,乳業從野蠻發展到精細化發展。行業洗牌壁壘提升+乳製品同質化+伊利蒙牛巨額廣告投入,使它們逐漸成為行業領頭羊。

第三,奶源好,伊利擁有中國規模最大的優質奶源基地,及眾多海外優質牧場。主要奶源基地分處新疆天山、錫林郭勒、呼倫貝爾地區,是黃金奶源帶。(因為在北緯45°附近,屬於中溫帶,非常適合好牛好奶)。2014年,公司海外布局新西蘭南島基地,專們提供高端品,擴大了奶源範圍和提高了液態奶奶源質量,隨後就推出了乳蛋白含量高達40%的金典牛奶。伊利在全國擁有自建、在建及合作牧場2400座以上,規模化集約化的養殖在奶源供應比例中達到100%,居行業首位。此外,公司對上游牧場實行嵌入式統一管理,對上游優質奶源掌控力較強。

第四,產品質量好,質量管控「三條線」把關品質。質量管控嚴苛的「三條線」標準:在檢測規程中,伊利在國標線的基礎上提升50%,設立企標線,在企標線的基礎上再提升20%作為內控線,三條線層層把關,確保產品品質。

第五,廣告推銷力度大,構建品牌滲透力。08年後伊利蒙牛通過巨大廣告投入完成了市場洗牌,並確立了龍頭地位。一提到牛奶,首先想到伊利和蒙牛。廣告費用營收佔比2012年是8%,17年時已經穩定在12%左右了。目前,伊利品牌線齊全,如金典、安慕希、巧樂茲、金領冠等。

第六,銷售渠道優勢,渠道下沉(三四線及農村)效果較好。伊利有自己獨立的物流體系,並與第三方物流公司建立良好合作,產品從出廠配送到終端(鄉鎮),最長不會超過10天。公司銷售網絡覆蓋全國,銷售渠道可以直達鄉鎮的終端末梢消費者。2017年底,公司直控村級網點近53萬家,業內第一。而下線市場不僅帶來普通需求,還會由於送禮推動高端奶增長。

第七,產品結構升級,提價推高端品。2008年後乳業行業逐漸進入精細化發展階段,2014進入泛品類化和併購階段,乳製品行業壁壘逐漸抬高,12-17年年均複合增速降為3%。整個行業的銷量增長逐漸走向飽和,而單價的提升推動銷售額的快速增長。公司2016年到2018年股價表現很好,而產品結構調整是伊利16年的主線。16年明星產品安幕希、金典、金領冠珍護、暢輕等均增雙位數以上,抵消乳飲料等老產品下滑後帶動營收增長。公司近年來的銷售額增長主要靠高端品拉動,比如常溫酸奶安慕希。2017年安慕希銷售額已超120億元,在常溫酸奶中市佔率43%,居第一。此外,伊利近年來不斷拓展非奶業務,致力優化產品結構,例如17年推出的豆奶等。

第八,競爭格局是乳業雙寡頭,強者恆強。伊利與蒙牛雙寡頭領先,佔據中國乳製品40%左右的市場份額,其中伊利25%,蒙牛15%,同時伊利保持着快於行業整體的增速,市佔率還在提升。壟斷企業也具備規模優勢,即低成本優勢。

第九,公司運營質量同業對比高很多。1)毛利率,尤其凈利率同業對比最高。2017年年報數據,毛利率伊利36.8%,蒙牛35%,光明33%,三元29%;凈利率上伊利8.9%,蒙牛3.4%,光明3.8%,三元1.3%。2)ROE常年維持在20%+,典型的現金奶牛企業;而蒙牛近五年平均ROE只有8.3%,其中2016年還是虧損的,原因是收購雅士利的商譽減值和出售庫存大包粉的一次性虧損。3)公司運營所需資金為負。公司2017年營收680億,應收賬款和應收票據加起來不到10億;運營資金周轉天數為存貨+應收款-公司應付款=-25天,公司可以佔有上下游25天的賬期。而蒙牛應收賬款和應收票據加起來是26億,蒙牛運營資金周轉天數基本為0。4)公司輕資產運營。公司最近五年的經營現金流遠遠大於公司的經營利潤;最近五年購置固定資產投入176億,是公司最近5年營收2912億的6%,維持運營所需資本投入不高。

第十,由於標的優秀,分紅多,陸股通資金青睞買成第一大股東。公司股價2016年快速發展,也是陸股通資金逐漸來A股買核心白馬的階段。公司最近五年累計分紅147億,占公司最近五年凈利潤的62%,而蒙牛隻有25億。公司股權較為分散,第一大股東是陸股通的香港中央結算公司,持股比例13.48%。

第十一,全球化,通過海外收購來提升奶源風味並進入各國市場。伊利在亞洲、歐洲、美洲、大洋洲等乳業發達地區構建了一張覆蓋全球資源體系、全球市場體系的骨幹大網。2015年,與諸多常青藤合作,在西雅圖成立中美食品智慧谷,研發健康牛奶進入美國市場。2017年,伊利收購澳大利亞最大乳製品公司邁高集團,成為澳洲市場佔有率最大的乳製品公司。同年,以8.5億美元收購達能旗下美國有機酸奶生產商Stonyfield,完善了有機奶奶源布局,擴大美國市場。2018年,伊利公司收購巴基斯坦乳製品公司Fauji Foods Limited,深化中東布局;同年,收購泰國本土最大雪糕企業Chomthana,全面進入泰國市場,並輻射東南亞市場。

目前,公司正積極布局奶酪和健康飲品,尋求全新增長點。公司作為乳製品龍頭企業,在夯實主業的同時嘗試進軍健康飲品領域,打開長期成長空間,相繼推出了植選豆奶、喚醒元功能飲料,新成立了奶酪和健康飲品事業部,梳理新產品的經營體系,為長期增長奠定基礎。同時公司大力拓展國際化業務,產品落地印尼市場。公司對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提出了到2020年實現營業收入達到千億,並進入全球乳業前五強的目標。

美年健康(002044.SZ)

上市時間: 2005-05-18,中小企業板

企業性質:民營企業

現股價:17.02

現市值(億元):531.29

累計收益率: 1767%

年化收益率: 34%

最低點:2008/12/31:0.8

最高點:2015/6/11:25.35

公司是民營體檢巨頭,以健康體檢為核心,提供專業體檢和醫療服務。公司主營業務為體檢服務(2018年收入結構佔比近99%)。公司擁有「美年大健康」(定位大眾健康)、「慈銘體檢」(定位大眾健康)、「慈銘奧亞」(定位中高端團體及綜合醫療)、「美兆體檢」(定位高端個人健康)等多個健康體檢品牌。公司目前是全國非公專業體檢第一龍頭,有中國最大的個人健康大數據平台,醫療服務行業稀缺標的。

公司前三大股東都是法人平台,背後實際控制人都是俞熔。第三和第四大股東背後是郭美玲。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他們兩人的公司。前十大股東中官方機構只有社保基金入駐,合計持股佔比4.5%。

美年健康是在15年通過借殼江蘇三友上市的,之後股價多個漲停,短短3個月內從3元左右漲至25元左右。16年時公司更名為美年健康。公司2017年6月收購慈銘體檢100%股權(2014年底已收購近28%股權),確立了行業霸主地位,股價期間也有較大漲幅體現,2018年公司受股市行情影響下跌。

公司成為大牛股的核心原因是:

第一,我國健康體檢行業處於黃金期,滲透率不斷提升,民營體檢也相應不斷發展。根據中國產業信息網數據,2010年中國體檢市場近300億元,第三方體檢僅74億元;2017年時體檢市場規模達到1350億元,第三方體檢規模340億元。行業符合增速都在26%左右。體檢行業中,公立醫院份額大,但民營體檢網點分佈更密集,靠價格(民營憑藉客單價300-500,公立的較貴)和服務搶佔公立醫院市場。

第二,行業特點優勢,醫生不會成為擴張的限制。業務模式標準化程度高,可不斷擴張複製。其他醫療服務行業業務發展往往受限於醫生資源缺乏,需要和公立醫院爭奪醫生資源。但健康體檢行業與臨床診斷不同,對醫生專業要求相對較低,而且醫生多為退休返聘,所以醫生資源不稀缺,擴張時不會因此受限。2014 年美年健康員工近2000人,其中退休返聘人員佔比超過75%。

第三,不斷併購擴張整合優質資產,公司(老三)收購老四和老大,成為細分壟斷性龍頭。公司成立於06年底,11年是民營專業體檢第三名,前兩名為慈銘體檢和愛康國賓。11年底公司收購業內第四名大健康科技,之後又收購北京綠生源體檢中心、西安康成連鎖體檢中心和廣東體檢龍頭瑞格爾。2015年借殼上市後,又收購了美兆體檢和業內排名第一的慈銘體檢。

收購慈銘體檢後,市佔率成為行業第一。18年上半年凈利潤同比增長近100倍。根據中國產業信息網數據,目前民營體檢行業美年健康市佔率23.9%,愛康國賓12.3%,瑞慈體檢2.8%,華檢體檢1.2%,其他中小體檢機構占近60%。通過收購有效補充了高端體檢市場的短板(公司業務主要覆蓋中低端市場),市值從300億漲到700億,資本市場很認可。

第四,自建+體外孵育+併購,分院擴張數量多。單店營收增長有天花板,因為場地限制、接待的體檢人員限制。有多少店,決定了有多少業績。2018年公司達成了運營600家專業體檢中心的目標,覆蓋了全國32個省市自治區,215個核心城市,是國內規模領先、分佈最廣的專業體檢及醫療機構。而新開一家體檢中心一般只要1-2年就可達到盈利平衡。

第五,先參後控的模式,正確選擇登錄A股,解決了分院擴張的最大瓶頸(資金)。

1)決定體檢機構擴張速度的核心是資金。體檢中心的擴張主要受資金制約(對醫生依賴程度低),一個系統完備的健康體檢機構初期投入在2000萬元左右。設備費用佔50%,房租佔15%,標準化程度高。

2)登錄A股後,公司融資能力比愛康國賓更高。上市前美年健康和愛康國賓融資能力差異不大,但上市後,融資能力顯著分化,公司每年新增分院數5倍於愛康國賓。愛康國賓分院2014年50家左右,17年仍然不到100家;而美年健康(不含慈銘)14年不到100家,17年已經近400家。原因:愛康美股上市,美國投資者對公司業務理解受限,上市4年僅通過設立併購基金融資5億元用於擴張;而美年健康A股上市後,融資額是愛康的3倍。

3)先參後控的模式,節約資金,體外孵育分院。「先參」是每新建一家體檢中心,公司先參股10%左右,其餘股份由併購基金和其他區域小股東持有。「後控」,是體檢中心經過1-2年的發展達到盈虧平衡後,再由公司出資向併購基金收購標的公司股權至50%以上,達成控股。等3-5年體檢中心達到一定利潤,則再由上市公司出資全部持股。

第六,行業特點是團檢客戶為主,B端銷售能力強,加快資金周轉效率。規模較大的民營體檢團體客戶佔比都在 75%以上。團檢多為員工福利,費用為統一結算,這樣客戶對體檢服務要求相對較低。而美年對銷售很重視,導致客流量大幅增長。銷售人員數量和佔比均高於同業平均水平。2016年美年的銷售員工佔比31%,其他上市民營體檢機構佔比最高僅18%;2016年銷售費用7.2億元,占營收23%,而愛康國賓是5億元,占營收比重僅17%。

第七,渠道下沉,避開紅海(一二線城市),進入藍海(三四線城市)。美年與愛康的最大差別是愛康在一二線布局多,而美年在三四線城市布局多。一二線城市體檢行業基本上紅海,而低線城市(三四線城市)是體檢業務藍海。低線城市有龐大可開發客戶群體(人口基數龐大疊加人口迴流,中產階層比例上升快,可支配消費能力較強),競爭環境寬鬆,客單價較高,運營成本較低。美年先發佈局,低線城市門店已經超過一二線。

目前公司布局的高端品牌美兆、奧亞,服務能力多維化;大眾品牌美年、慈銘正在複製擴張,並且服務內容多元化提升,從健康管理、數據管理等角度提升價值。從長期角度,公司的發展邏輯和成長空間沒有發生本質變化,具備長期成長空間。

通策醫療(600763.SH)

上市時間:1996-10-30,主板

企業性質:外資企業

現股價:58.26

現市值(億元):187.96

累計收益率:1734%

年化收益率:34%

最低點:2008/12/31:2.59

最高點:2018/7/16:59.1

通策醫療成立於1995年,是國內第一家以口腔醫療連鎖經營為主要模式的上市公司。公司主營業務為醫療服務(2018年中收入結構佔比96%),下設三大業務板塊:口腔(提供種植、正畸、修復等服務)、輔助生殖和眼科。口腔是最主要的業務,佔比高達79%。公司旗下主要憑藉杭州口腔醫院,以杭州為中心,輻射浙江,2017年浙江省內營收佔比達到93%,在杭州的佔比達到60%。公司是聚焦於浙江省的口腔醫療龍頭。

公司控股股東為杭州寶群實業集團,持股比例為33.8%,是通策控股集團的全資子公司。集團背後實際控制人是呂建明,持通策集團78%的股份。呂建明是杭州浙江大學校友會會長,2017年底受聘浙江大學校董。

通策醫療近十年來有兩次較大漲幅,一次是13-15年,股價最高點達54.84,之後震蕩下跌。17年四季度後迎來第二次漲幅,最高達59元。之後在行業大幅下降時,公司仍將股價維持在高位。

公司成為大牛股的核心原因是:

第一,口腔醫療作為專科更容易突破綜合醫院限制,同時兼具「醫美」屬性,市場空間大,行業處於黃金髮展期。綜合醫院對資本、人才的需求大,口腔專科領域是醫療體制改革後社會資本進入醫療行業的率先突破點。口腔醫療服務兼具「醫」和「美」的屬性,市場規模大。我國人群在齲病治療和牙周潔治以及義齒修復方面有較大需求。我國全民口腔病患病率高達90%以上,但就診率僅10%,從未看過牙醫的人超60%,只有2%的人有定期進行口腔檢查和清潔的習慣。

第二,以「杭州口腔醫院」為核心,業務「量價齊升」支撐業績穩定增長。杭州口腔醫院創建於1952年,2006年杭州寶群實業公司收購了杭州口腔醫院,並在2016年掛牌中國科學院杭州口腔,該口腔醫院的收入佔了通策醫療整體營收的74%,是公司最重要的利潤來源。種植、正畸等高端業務的增長,使公司整體客單價持續上升,從2015年706元/人次,上升至2018年上半年748元/人次。2007~2017年收入實現33%的複合增速,歸母凈利潤增速高達40.6%

第三,「旗艦總院+分院」模式,支撐品牌影響力,銷售費用僅同業的1/15。大部分以門診為主的民營口腔連鎖機構需要通過多門店覆蓋人群以及廣告宣傳進行獲客,銷售費用成本較高。總院+分院的優勢在於保留了高水平醫院作為經營核心,旗艦醫院平台形成有力支撐,在一定區域內形成品牌影響力,再以旗艦醫院為基礎在附近區域開設分院,將品牌影響力快速推開,在較短的時間內積累客戶資源。公司旗艦中心醫院就是杭州口腔醫院和寧波口腔醫院,核心的業務口腔醫療服務和輔助生殖醫療。該模式使銷售費用率保持在1%左右,而同行卻往往高達15-20%。

第四,公司擁有獲取稀缺公立醫療資源的能力。公司通過收購在當地已有一定體量和知名度的口腔專科醫院,並依託於該醫院的原有品牌發展連鎖分院來實現擴張,將浙江省內市場從杭州市拓展寧波市,並進一步拓展至河北、湖北及雲南,先後收購了滄口、寧口、黃石現代以及昆口醫院。2018年半年報披露,公司納入並表範圍的口腔醫院共26家。加上體系外口腔醫院,共覆蓋23個城市。

方式為合作設立投資基金。16年成立醫療投資基金,定向投資北京、武漢、重慶、成都、廣州、西安六家大型口腔醫院,之後又與創業軟件、迪安診斷共同設立的大健康產業基金。

第五,擁有醫生核心資源。牙醫單兵作戰能力很強,往往水平高的大夫,很容易自立門戶,這也是這類專科醫院行業的癥結,會限制非公醫院的擴張壯大。公司建立了自己的一整套人才培養、引進計劃,與大學展開合作或自建大學,已與國內外六所院校(包括中國科學院大學、杭州醫學院、德國柏林大學)建立戰略合作,與中國科學院大學合作成立的國科大存濟醫學院是公司新一輪全國擴張的核心醫療平台,將依託它建立以各學科名醫為核心的通策醫生集團。

公司提前布局輔助生殖領域,與劍橋波恩(諾貝爾生獲得者「試管嬰兒之父」RobertEdwards創立的體外受精試管嬰兒治療中心)共同打造昆明波恩生殖中心已投入運營。目前已擴展至三家診所,2014-2016年就診人數略有提升,複合增速15%。2018年6月,公司正式推出「蒲公英計劃」,計劃三年內在浙江省布局100家分院,其中首批簽約10家醫院已經於上月底正式亮相。其他業務方面,眼科業務正處於培育期,浙大眼科醫院已經開始裝修,同濟大學和夏利特醫科大學附屬中德婦幼醫院裝修工程也已啟動,公司專科「大平台」戰略即將落地。

隆基股份(601012.SH)

上市時間:2012年4月11日,主板

企業性質:民企

現股價:27.84

現市值(億元):776.96

累計收益率:587%

年化收益率為:33%

最低點:2012/12/4:1.30

最高點:2017/11/22:30.52

隆基股份成立於2000年,2015年成為全球最大的太陽能單晶硅光伏產品製造商。公司主營業務為太陽能組件(17年收入結構佔比56%)、單晶硅片(佔比35%,主要應用於各類太陽能光伏電池),此外還涉及電力(佔比2.7%)、電池片(佔比2.4%)、光伏系統設備、單晶硅棒等。公司是光伏行業的單晶龍頭,2017年佔全球單晶市場份額的37%。

公司控股股東為李振國,持股比例15%。李振國及其一直行動人李春安、李喜燕共持有隆基股份31.32%的股份,三人分別為公司前三大股東。李振國與李春安是蘭州大學校友。公司董事長及多名高管擁有技術背景,非常注重技術積累和應用。前十大股東中有國家隊和陸股通的香港中央結算公司。

公司股價在15年、17年有兩次大幅上漲,第一次光伏行業處於上升期,行業盈利豐厚,業內公司全面上漲。第二次2017年,公司在行業低迷時卻逆勢實現高增長,凈利率大幅提升近7%。2018年開始股價受國內531政策影響大幅下降,之後政策糾偏,股價逐漸上升。

公司成為大牛股的核心原因是:第一,2013後光伏產業迎來瘋狂增長。光伏是一個政策依賴性較強的行業。2010年以前,中國光伏產業累計裝機量不到1GW,在世界範圍之內幾乎可以忽略不計。2012 年下半年開始,國內利好政策不斷,如規劃發展規模提高裝機需求、制定標杆上網電價和光伏發電補貼,促使整個光伏產業瘋狂增長,光伏裝機年均複合增速超過60%,並成為世界老大。2017年裝機量高達53GW,佔全球100GW的一半多。

第二,研發投入+費用管控,毛利率提高。2013年至2017年,公司研發支出從1.5億元增加到11億元,營收佔比6%。1)通過持續性工藝提升(連續拉棒、提高拉棒速度等),使拉棒非硅成本低於2.5美分/W。2)2015年金剛線應用成功(是國內最早應用金剛線切割的公司),使單晶硅片成本大幅下降近20%,切割速度大幅加快,這使公司單晶的市佔率迅速提升,2015年成為全球最大的單晶硅片製造商。3)2012-2016年公司非硅成本降幅達67%;硅片總成本為3.07元,而其他公司的成本則為3.33元,比行業整體低8%。公司毛利率領先同行,由2014年的3.2%上升至2015年的8%。

第三,不斷投入,擴大產能,產品出貨量全球第一。公司的固定資產在2011年、2016年和2017年大幅增長,產能擴張,而需求旺盛,促使公司營收快速增加。截止2018年公司三分之一的資產都是產能,硅片產量5年內增長了10倍,2013年硅片產量只有2.7億片,2017年增長至22億片;組件產量四年十倍,2014年43WM,2017年則4531WM。2015年隆基股份單晶硅片出貨量全球第一,2017年度隆基股份組件出貨量國內第一,單晶組件出貨量全球第一。2009年至2018年,公司營收從7.6億到146.7億,增長了19倍;凈利潤從1億到16.8億,增長了16倍。

第四,打通下游產業鏈,實現自產自銷。公司上市初期收入來源於單晶硅片和硅棒。從2013年開始,開始往下游組件、乃至光伏電招擴展。2015年成立樂葉光伏,布局電池、組件環節。2017年,組件和硅片收入占公司營收超過90%,分別為91.7億元和57.5億元。隨着產業鏈不斷延伸的是產銷率的下降,從2013年的99%下滑至2017年的51%,組件的產銷率由2015年92%的下滑至2017年的77%。公司通過不斷拓展下游,實現了自產自銷。隆基的硅片產能可以做組件,組件產能可以變成電站,電站可以直接發電上網,或者直接賣電站。

第五,持續拓展海外市場,與美國簽訂大額訂單。近年來,隆基股份馬來西亞投資建廠,在美國、日本、歐洲等地開設分公司。2017年隆基海外市場出貨佔比約10%左右。2017年公司與美國公司在美簽署了價值6億美元的高效單晶組件銷售合同。

第六,18年531新政後行業洗牌加速,行業低迷時,公司護城河凸顯。2018年6月531新政宣布光伏補貼大幅減少,為提振需求產品價格大幅下降。從2017年12月份開始公司單晶硅片價格就持續下調10次,國內從5.4元跌到3.05元,海外從$0.73下跌到$0.38。價格下降、補貼減少,行業激烈價格競爭下,成本高的企業被淘汰,而隆基因低成本優勢和行業龍頭地位獲得更多市場份額,保持較大盈利,有較大防守能力。

2018年6月以來,受531新政影響,國內光伏裝機需求低迷,公司單晶硅片價格下滑,三季度綜合毛利率同比下滑13.5%,凈利率同比下滑62%。2019年將是平價上網新周期的起步之年,行業增速將在2019年下半年明顯提升。隆基作為高效產品龍頭,將明顯受益。公司計劃未來三年繼續擴大硅片、組件產能,垂直延伸單晶優勢,成為全球單晶硅片絕對龍頭。近期公司硅片價格上調,營收有望高增長。

衛寧健康(300253.SZ)

上市時間:2011年8月18日,主板

企業性質:民企

現股價:14.79

現市值(億元):239.95

累計收益率:682%

年化收益率為:32%

最低點:2011/9/30:1.05

最高點:2015/6/5:37.66

衛寧健康成立於1994年,是國內第一家專註於醫療健康信息化的上市公司。當前業務覆蓋智慧醫院、區域衛生、公共衛生、醫療保險、健康服務等領域的傳統醫療信息化解決方案,以及雲醫、雲葯、雲險、雲康這四朵雲(將醫生、藥品、保險、體檢資源通過創新服務平台整合對接到C端)為代表的互聯網醫療業務。公司的主營業務為軟件銷售(2018年中收入結構佔比53%)、硬件銷售(佔比25%)和技術服務(佔比22%)。2017年IDC醫療科技公司排名中,位列全球第33名,為中國唯一上榜企業。

公司實際控制人是周煒、王英夫婦。控股股東周煒及其一致行動人王英、周成共持20.17%的股份。上海雲鑫創投(螞蟻金服全資子公司,是螞蟻金服對外投資平台)持有5.05%的股份,是第四大股東。前十大股東中也有國家隊。

公司從2011年上市以來股價一直處於穩定上漲狀態,尤其是2013年下半年開始,由當時的4.3元飆升至2015年6月的36.3元,翻了近9倍。隨後受股災影響股價暴跌,在2017年8月時僅剩6元,18年6月螞蟻金服入股衛寧健康,公司逆勢實現了增長。

公司成為大牛股的核心原因是:第一,近十年醫療衛生行業的信息化進程加快。2009-2017年,我國醫療信息化行業市場規模逐年遞增,且年均增速保持在20%以上。14年市場規模264億元,17年448億元。其中,HIS系統(醫院信息系統,是醫院信息的基礎)年複合增長率維持在9.4%,醫院核心管理系統、電子病歷、集成平台臨床數據倉庫、分級診療系統實現20%以上的增長。

第二,公司傳統醫療信息化業務高速發展,且盈利能力強。公司90%以上收入來自於醫療衛生信息化業務,互聯網醫療業務利潤貢獻較少。營收保持高速增長,2012年到2017 年營業總收入複合年均增長率為35.3%,扣非歸母凈利潤複合增長率為33.3%。

第三、與阿里、用友等巨頭合作布局互聯網醫療+外圍參投,完成業務閉環。2015年公司實施傳統醫療信息化服務業務加創新的「互聯網+健康」業務雙輪驅動戰略,目前已經形成了雲醫、雲康、雲險、雲葯+創新服務平台醫療健康生態的搭建,並完成了業務閉環。

公司又相繼設立了衛寧互聯網(致力於互聯網信息服務在醫療領域的專業化應用,用友軟件在浙江省內唯一的行業戰略合作夥伴,支付寶「未來醫院」計劃在浙江省內的技術合作商。)、納里健康(專註發展雲醫)、衛寧科技等旗下實體,參投了如鑰世圈(連鎖藥店信息化建設的第三方平台,合作發展雲葯)、上海好醫通(中國領先的健康體檢、健康促進、就醫保障和私人保健醫生等健康管理服務集成商,合作發展雲康)等企業,並且與阿里(18年6月螞蟻金服全資子公司上海雲鑫創投入股公司)、國葯、國壽等巨頭達成了戰略合作關係。

第四,具有品牌優勢,覆蓋面廣。根據IDC2014年的統計數據,國內前五名(東軟集團萬達信息、衛寧健康、華件創業)的集中度約佔38%,其中衛寧健康市佔率為7.2%。衛寧傳統業務已覆蓋 5000 家以上醫院以及 110 家以上衛生管理機構。

第五,重視研發創新,注重新產品儲備。公司研發人員每年增長數百人,公司研發投入占營收比重逐步提升,2017年研發費用2.42億元,占營收比重20 %,達近年高點。公司已開始開展全新一代產品的研發工作,打造「智慧醫院2.0」、「區域醫生3.0」,「互聯網+2.0」等一系列產品解決方案。

第六,費用管控同業對比很有優勢。公司銷售費用占營業總收入的比例由2016年的15.8%降至2018年上半年的14.3%,管理費用率由22.7%降至20.5%,財務費用率由1.2%降至0.6%。銷售期間費用率由39.7%下滑至35.3%,費用壓縮十分明顯。同行業公司創業軟件在2018年上半年的期間費用率為36.4%,遠高於衛寧健康。

當前,公司傳統業務正處於高景氣周期,並且如電子病歷建設標準等政策剛性所衍生的行業利好仍未完全釋放,公司作為行業龍頭,未來 1-2 年的增長具有較高確定性。同時,公司創新業務在「互聯網+醫療健康」領域的布局已初步成型,合作夥伴中不乏螞蟻金服、中國人壽、國葯集團等巨頭,前景值得期待。

中天金融(000540.SZ)

上市時間:1994-02-02,主板

企業性質:民營企業

現股價:4.47

現市值(億元):332.05

累計收益率:1470%

年化收益率:32%

最低點:2008-12-31:0.31

最高點:2015-6-12:10.82

中天金融成立於1994年,是貴州地區唯一一家上市的房地產企業,2013年前叫中天城投。公司主營業務是地產開發、城市基礎設施及配套項目開發。收入結構中商品房佔比86.8%,此外公司還涉及金融業務。公司是貴州地區的房地產龍頭企業。土地儲備主要集中在貴陽地區,所開發項目主要集中於貴陽、遵義、南京等地。

公司控股股東為金世旗公司,持股45.95%。實際控制人為羅玉平,持控股平台74.8%的股份。前十大股東中還有國家隊。

公司股價在14年至15年上半年有大幅上漲,後受股災影響大幅下降。2017年11月公司公告稱擬收購華夏人壽21-25%的股權,為了完成這個「吞象」計劃,公司選擇自2017年8月開始停牌來專心進行重組,想通過剝離非金融資產來實現300多億的籌資計劃,但進展並不順利,目前仍在積極推進。19年1月2日復牌後股價接連跌停,目前中天金融正通過回購+增持穩定股價。

公司成為大牛股的核心原因是:

第一,歷經房地產行業十年黃金時代。隨着2014年全國性鬆綁、2015年中央經濟會議提出三四線城市樓市「去庫存」,貴陽陸續出台各種購房落戶、購房免徵營業稅等優惠政策,推動房地產發展。

第二,貴陽樓市供需兩旺。2009-2013年貴陽商品房銷售額的CAGR為38%,其中銷售面積CAGR為25%,銷售價格的CAGR為10%,銷售面積的增長是商品房銷售額增長的主要原因。貴州省城市化率較低,需求主要來自於貴陽市以棚戶區改造為核心的城市更新和引銀入黔產業升級戰略帶來的辦公居住需求。

第三,深耕貴陽,當地資源雄厚,擁有貴州省戰略核心工程近99%的土地,是當地規範土地市場的最大受益者。公司開發建設的貴州金融城,是貴州省實施「引金入黔」戰略的核心工程,是貴州省「十三五」重點打造項目,項目在2014年進入業績釋放期;公司在貴陽擁有1114.6萬平方米的土地儲備,占規劃總面積的98.6%。2014年貴陽實施去大盤化的政策規範土地市場,而公司未來方舟和國際金融中心拿地已基本完成,是貴陽去大盤化的最大受益者。

第四,布局金融領域,金融全牌照,產融結合進行業務協同。從2013年開始公司積極布局金融業務。全資子公司貴陽金控是其持牌類金融業務領域核心運營平台,業內範圍包括了銀行、保險、證券、信託、基金等在內的「金融全牌照」。公司地產業務積累了大量的客戶資源和合作夥伴資源,隨着金融板塊的完善,可實現客戶流的內部轉化和銷售渠道整合。子公司貴陽金控在2015年首次被納入並表2016年半年報,其賺取凈利潤8.1億元,在公司約26億元的凈利潤中佔比超過30%。

為了收購華夏人壽21%-25%股權公司曾置出地產業務,公司將中天城投等相關房地產業務從上市公司悉數剝離。由於重組並不順利,18年12月又收回了地產業務。但收購華夏人壽股權正積極推進,若順利完成,將進一步加深公司的金融屬性。

作者:朱振鑫 如是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員,葛壽凈 如是金融研究院研究員

來源:新中產財富指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