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全球經濟活動正在經歷廣泛的、比預期更加嚴重的放緩,通貨膨脹達到幾十年來的最高水平。」當地時間11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佈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報告》稱,2021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為6%,2022年放緩至3.2%,2023年進一步縮水至2.7%,「最糟糕的狀況尚未來臨,對於許多人來說,2023年將是一場(經濟)衰退」。在此之前,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世界銀行等國際機構已接連對「世界性經濟衰退」的前景發出警告。英國《金融時報》形容,如今正是「全球政策制定者的艱難時期」。11日接受《環球時報》採訪的專家表示,面對多重危機,加強各主要經濟體之間的政策協調與合作更加重要。他們提醒一些西方國家,不要將自身利益以及地緣政治置於全球發展之前。
美媒:世界經濟正走向「驚濤駭浪」
《紐約時報》11日稱,世界經濟正走向「驚濤駭浪」。相較於7月發佈的報告,IMF此次對今年全球經濟增長的預期維持在3.2%,對明年的預期則從2.9%下調至2.7%。該機構稱,除了2008年金融危機和新冠肺炎疫情最嚴重的時候,目前的全球經濟增長狀況是「自2001年以來最弱的」。全球通貨膨脹率預計在2022年達到8.8%,明年將降至6.5%。美國CNBC網站11日稱,IMF強調,貨幣、財政或金融政策「失調」的風險「急劇上升」。
據法新社11日報道,IMF將美國今年的增長預期從此前的2.3%下調至1.6%,中國為3.2%。根據預測,德國和意大利將在明年陷入衰退,率先成為俄烏衝突後經濟萎縮的發達經濟體。
在本期《世界經濟展望報告》的前言中,IMF還寫道,外部環境對許多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來說已經非常具有挑戰性,美元的大幅升值大大加劇了這些國家的國內價格壓力和生活費用危機,許多低收入和發展中經濟體仍處於債務困境中,「2022年的衝擊將重新撕開疫情後僅部分癒合的經濟傷口」。
10日至16日,IMF和世界銀行秋季年會在華盛頓特區舉行。據路透社報道,10日在與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對話伊始,世界銀行行長馬爾帕斯就表示,明年全球經濟面臨衰退的「真正危險」。他說,貨幣貶值對發展中國家而言意味着債務水平「越來越沉重」。
根據IMF估計,今明兩年,約佔全球經濟總量1/3的經濟體將在至少連續兩個季度中出現萎縮,到2026年,全球產出可能損失高達4萬億美元。格奧爾基耶娃此前類比道,這一「嚴重挫折」大致相當於德國的經濟規模。她在10日表示,美國、中國、歐盟這三大經濟體的經濟活動都在放緩,其中,美國加息「開始產生不良影響」,歐盟經濟正在受天然氣價格飆升衝擊。
格奧爾基耶娃還稱,IMF本周將呼籲各國央行繼續努力應對通貨膨脹,如果他們做得不夠,「我們就有麻煩了……我們不能讓通脹成為一列失控的火車」。
德國《明鏡》周刊11日說,真正重大的經濟危機情景現在擺在桌面上。各國財長、央行行長、銀行家以及專家齊聚華盛頓,他們面臨的核心問題是如何避免最壞的情況——它是一種「結局」,包括通脹失控、股市崩盤以及饑荒危機、社會動蕩和其他國際衝突震動世界等情形。
美國將在6至9個月內陷入衰退?
最近一個月,多家國際機構連續示警全球經濟陷入衰退風險加劇。卡塔爾半島電視台10日報道說,上周,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發出「可怕警告」——發達經濟體的貨幣和財政政策可能將世界推向全球經濟衰退和長期停滯,其造成的損害或將比2008年金融危機和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時期更加嚴重。該機構的報告認為,任何希望通過更高利率來降低價格卻不產生經濟衰退的想法都是「魯莽的賭博」。
世界貿易組織近日發佈報告則說,明年,全球貨物貿易總額可能僅增長1%,遠低於此前預測的3.4%。「各項指標看起來並不好。」世貿組織總幹事恩戈齊·奧孔喬-伊維拉在9月底的一次採訪中稱,她認為世界正逐漸進入全球性衰退的局面。
就世界主要經濟體而言,美國布魯金斯學會9日刊文稱,美國經濟充斥着相互矛盾的信號:消費需求依然強勁,就業正以相當健康的速度增長,但與此同時,GDP增長乏力,而且無論以何種標準衡量,通脹仍處於高位,這使得美聯儲只能進一步加息,儘管美元走強和金融資產價值下跌導致金融環境收緊。
據美國CNBC網站報道,摩根大通首席執行官傑米·戴蒙10日表示,「非常非常嚴重」的逆風可能會在6到9個月內將美國拖入衰退。他說,自己無法確定美國的衰退會持續多久,唯一能確定的是市場的持續動蕩,且這可能伴隨出現金融市場的無序狀況。
聯合國貿發會議全球化部門主任科佐-萊特對卡塔爾半島電視台說,「如果美國的金融危機被觸發,那麼下行趨勢將是無限的。當美國找到更多紓困的政治意願時,它最終會有政策空間來支撐其經濟和金融體系。但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特別是南方國家,沒有真正的安全網」。
半島電視台引述安達公司高級市場分析師愛德華·莫亞的話稱,許多新興市場國家一直在積極抗擊通脹,「是美元持續走強害死了他們」。CNBC網站說,數據顯示,美國今年的加息將使除中國以外的發展中國家的未來收入減少約3600億美元。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稱,在英國,英鎊暴跌反映了不利的外部環境、「脫歐」的持續影響和無序的財政政策的綜合影響。而在歐元區,根據歐盟委員會9月底的一份報告,19個國家的通脹達到自歐元誕生以來的最高水平,其中有10個國家的總體通脹率達到兩位數。《紐約時報》稱,這些數字表明,俄烏軍事衝突正破壞歐洲的經濟增長,播下焦慮的種子,並使歐洲的政府資源承受比美國以及其他國家和地區更大的壓力。
在亞洲,聯合國貿發會議預計東亞地區今年的經濟增長率為3.3%,而去年為6.5%;東南亞地區今年的經濟增長預期為4.1%。CNBC稱,南亞和西亞國家的債務危機正在加劇。
「政策協調與合作更加重要」
談及針對目前經濟形勢的應對之策,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世界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姜躍春11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在高通脹、低增長以及俄烏衝突持續、美歐對俄制裁不斷加碼、國際環境不確定性上升等背景下,各國刺激經濟增長的對策不多。他認為,加強各主要經濟體之間的政策協調與合作更加重要。「作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美國應從如何維持世界經濟良性運行的角度思考其內外政策,不能單純考慮本國利益。」
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高凌雲表示,各國應加強宏觀政策的協調、推進全球性開放,不要推出或執行一些新的限制性措施。另外,IMF和世行等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機構應該敦促美西方負起責任,後者不要把地緣政治置於經濟發展之前。
在兩位專家看來,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近年來在全球經濟發展中一直發揮着穩定器的作用,很好地體現了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需要強調的是,有國際機構此前聲稱中國的增速拖累世界經濟增長的說法是不對的。」高凌雲說,中國經濟始終維持正增長狀態,增速之所以有所下降,部分原因在於疫情,但更重要的是中國經濟正處在結構轉型期,正往更高質量的方向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