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才能如何?蕭克上將晚年評價:有軍事指揮才能,並非十全將才

在開國的十大元帥中,林彪是頗具傳奇色彩的一位人物。在解放戰爭中,作為除粟裕之外,唯一一名殲滅數十萬國軍的將領,他為中國的革命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然而,在這名具有傳奇色彩的開國元帥逝世後,當他的老部下——蕭克在評價林彪的一生時,竟說道:林彪打仗的水平一流,但並非十全十美。

(林彪)

那麼,身為和林彪並肩作戰半生的蕭克,為何會給林彪這樣的評價呢?在他看來,林彪「美中不足」的地方究竟是什麼?

今天,本期節目為您講述:蕭克眼中的林彪。

(蕭克)

歷史上的蕭克和林彪是同年生人。1924年,林彪考入黃埔軍校,同齡的蕭克則進入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憲兵教練所。畢業後,兩人一起參與北伐戰爭。1928年,蕭克在林彪之後,登上井岡山,成為了林彪指揮下紅四軍第28團的一名營長。兩人在革命事業上的共事,從那時開始。

抗日戰爭時期,蕭克被編入到120師。而在1946——1948年的解放戰爭時期,蕭克所在的晉察冀野戰軍長期隸屬於華北軍區。直至1949年3月,蕭克被調往第四野戰軍華中軍區,他才重新與林彪共事,並追隨第四野戰軍主力部隊,先後參與了渡江、衡寶、廣東和廣西等數場重大戰役。

(蕭克與彭德懷、朱德、鄧小平等人合影)

縱觀蕭克的革命生涯,儘管他並未全程追隨林彪,但在紅軍時期和解放戰爭後期的相當一段時間,都曾與林彪並肩作戰,也熟悉林彪的作戰風格,作為一名久經沙場、屢立功勛的戰將,他完全有資格對林彪做出可供後世參考的評價。

那麼,在蕭克看來,林彪在作戰水平上有哪些可圈可點之處,又為何會說林彪並非「十全十美」呢?

(紅軍時期的林彪)

首先,林彪令蕭克欽佩的一點就是「練兵有方」。

蕭克和林彪都是軍事科班出身,一個畢業於國民黨的央軍事政治學校,另一個則畢業於黃埔軍校,都是正規軍事教育體系下培育出的天之驕子。儘管二人在軍銜就讀的時間都不過2年,但正規而嚴格的軍事教育,均對兩人的作戰和帶兵風格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對此,蕭克和林彪之間有着強烈的共鳴。

據蕭克回憶,在他到林彪的紅四軍第28團當營長期間,林彪平日里與其他紅軍將領不同的一點就是酷愛讀兵書。無論是記載中國軍事思想的《孫子兵法》,還是闡述外國作戰理念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史》,都上過林彪的書桌。

(青年林彪與毛主席)

然而,林彪並沒有將這些書僅僅歸為一個人的「學習資料」,他還將其中的一些軍事理念和資料節選,放到軍中推廣。正所謂「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在林彪的如此治軍下,紅四軍第28團的戰士們每逢大戰,到作戰指揮圖前人人都可以說一兩句自己的想法,這樣的治軍模式既保障了每一位士兵的素質,同時也增強了基層指揮員們大膽創新、隨機應變的能力。

1929年龍岩戰役結束後,林彪的手下士兵繳獲了一本國軍1928年頒佈的《軍事操典》,林彪在翻閱後不由得嘖嘖稱奇,深感這個練兵的法子好,於是也在軍中推廣開來。後來,林彪的此舉還得到了毛主席的讚揚——正是因為注重學習,注重對基層戰士、指揮員素質的培養,才讓日後的紅四軍第28團能夠成為中央紅軍當之無愧的主力。

但是,早在紅軍時期,林彪就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自己的缺陷。正所謂「勝敗乃兵家常事」,1929年初,湘、贛兩省的國民黨軍閥對井岡山根據地進行第三次「會剿」,紅軍與之進行了慘烈的交戰。此時的林彪,對革命的未來前景產生了悲觀情緒,在給毛主席的一封信中提出了「紅軍還能打多久」的問題,毛主席在1930年初對這封信予以了回復,這就是後來毛主席的名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從這兩件事綜合起來可以看出,當時的林彪雖然可以稱得上是年輕有為的將領,但在經歷過挫折和失敗之後,就會陷入到猶豫和悲觀的情緒中,進而影響自己的判斷,性格上的缺陷和對革命的信心,在林彪後來指揮的四平之戰、錦州戰役中同樣有所表現。

(抗日時期的林彪)

或許同樣是性格原因所致,林彪的指揮心理和作戰風格通常被後人以「謹慎」二字概括,但在蕭克看來,林彪雖然一向謹慎行事,但在確定了戰場上獲勝的可能性後,他就會不計代價地區執行,直至勝利。這讓林彪打贏了數場可以決定革命軍隊命運走向的惡戰。

譬如在1935年林彪指揮的飛奪瀘定橋一役,就堪稱是以一場惡仗扭轉革命軍隊命運的典範。這一年5月,毛主席領導的中央紅軍在抵達大渡河後,川軍妄圖以大渡河為天險阻擋我軍北上路線,而身後薛岳的國軍則緊追不捨。倘若我軍不能及時渡河,使敵軍前後夾擊我軍,那麼革命事業將面臨傾覆的危險。

正值危難之際,林彪指揮紅四團進行強行軍,不分晝夜地奔襲至瀘定橋一側,並迅速部署下攻橋方案。經過兩小時的激烈惡戰,紅四團奪下了這座橫架天險的鐵索橋,為身後的紅軍大部隊開闢了前進的道路。事後,毛主席高度評價這一場戰役,稱其為「決定紅軍命運,影響長征勝利與否的轉折點」。

在解放戰爭期間的塔山阻擊戰中,林彪的指揮作戰期間的果決同樣被展現得淋漓盡致。為集中優勢兵力,儘早攻克錦州林彪僅給塔山防線留下了4縱、11縱和兩個熱河獨立師,以此來抵擋國民黨11個師的優勢兵力和艦炮的進攻。儘管林彪在程子華的電報中得知塔山前線的慘烈狀況,但為了達成奪取錦州的戰略目標,他依然保留了作為總預備的一縱,讓前線的吳克華及塔山防線的戰士在「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情況下,完成了這場當初看似不可能的防守任務。

(練槍的林彪)

儘管林彪在奪取瀘定橋和塔山阻擊戰等重大戰役的決策上堪稱果決,然而林彪在戰場上的「果決」都是建立在他認為此戰有必勝把握的基礎之上,而在事關戰略全局的決策上,林彪的判斷力遠不如在戰術上那樣果決而堅定,致使在數次事關全國戰局的決策中,實際上都是毛主席在幫林彪「出主意」。

譬如在1935年1月至3月的四渡赤水戰役中,林彪就與主席的作戰決策產生了分歧——這場戰役的總體布局是由毛主席親自部署,目的是指揮中央紅軍擺脫黔、川、滇軍閥的圍堵和身後蔣介石嫡系部隊薛岳的追擊。當時的林彪並不理解,毛主席如果想要早日北上,為何不走赤水河的「弓背」,偏偏要「大費周章」地四次渡河。

(四渡赤水)

然而,讓林彪和國軍方面將領都沒有料到的是,毛主席恰恰是利用了黔、川、滇三路軍閥的矛盾,在他們各自的地盤邊界迂迴穿插,使各路軍閥「出工不出力」,而薛岳的嫡系軍閥則一路疲於奔命。在四渡赤水的過程中,紅軍不僅擺脫了身後百萬大軍的圍堵,指明了北上的方向,更使國民黨付出了3萬傷亡的代價。在紅軍兵臨貴陽時,坐鎮督戰的蔣介石甚至險些被我軍活捉。1960年5月,晚年的毛主席會見二戰名將蒙哥馬利元帥時,都稱「四渡赤水是我的得意之筆。」

而林彪在戰略眼光上的缺陷,同樣表現在錦州戰役與主席的決策分歧上。1948年年中,靜觀東北戰局的主席就敏銳地發現「誰奪取了錦州,誰就把握了遼瀋戰役的門戶,就可以對關外的國民黨軍形成關門打狗」之勢。然而,擔心遭到兩面夾擊的林彪,一度堅持先奪取長春這座大城市,時刻擔憂着長春城內的這股敵軍,直至敵軍增兵葫蘆島後,他才下定決心,接受主席的建議直搗錦州——這是後世軍事學家在評價林彪的作戰風格時,一直詬病較多的地方。

(錦州戰役)

儘管從戰略決策的角度來看,林彪把握時局的判斷力略有不足,但在排兵布陣,進行人事部署的細節方面,晚年的蕭克稱讚他有「過人的天賦」,並用「小計算機」來稱呼林彪進行軍事部署時的頭腦。

1949年9月的衡寶戰役,是蕭克和林彪闊別多年後的一次軍事合作。在此戰中,林彪直面有「國軍小諸葛」之稱的白崇禧。作為一名老謀深算的將領和獨霸一方的軍閥,白崇禧在和我軍交手後,一直令其主力桂系第七軍在南嶺之間不斷運動,遲遲不暴露主力位置,並一路襲擾我軍,令我軍感到這確實是一個難纏的對手。

(白崇禧)

面對着狡詐多疑的白崇禧,林彪令第49軍孤軍深入至南嶺群山之眾,想以第49軍為誘餌,吸引白崇禧上鉤。然而一向多疑的白崇禧面對着一個軍的誘惑,竟然按兵不動。李宗仁的多次發電督促下,白崇禧斷定第49軍孤軍深入,疲憊不堪才率主力追擊。

在白崇禧暴露了桂系軍閥主力位置後,林彪果斷作出部署,令第3、第4、第15三個兵團,兵分東、西兩路,切斷桂系軍閥逃往貴州、雲南的歸路,一面派遣5個集團軍,合圍桂系軍閥主力。在前後一個多月的部署和決戰中,林彪指揮下的第四野戰軍殲滅了桂系軍閥4.7萬餘人的部隊,盤踞兩廣長達二十餘年的桂軍經此一役後灰飛煙滅。

(林彪等人開會)

而作為衡寶戰役的參與者,蕭克親眼目睹了林彪從進行作戰部署,到與桂軍進行決戰的過程,這更讓他對林彪的指揮才能感到由衷的欽佩。

然而,在衡寶戰役結束,我軍上報傷亡的時候。林彪拿到了傷亡一多一少的兩個戰報,最終林彪選擇向中央上報了戰報少的那一份。儘管後來查明,第四野戰軍此次戰役中上報的戰損有誤,但林彪依然沒有對戰報進行任何的修改,並拒絕認錯,這也是他不可否認的缺陷之一。

縱觀林彪的一生,他確實是共和國歷史上當之無愧的天才戰將,然而他在軍事指揮上的疏漏,也需要得到我們的認識和承認。正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從辯證的角度來看待和評判歷史人物,我們才能不失客觀和真實的視野。正因每一個人既有他在歷史上的優點,也有他不可置否的缺陷,在時隔百年時候那些佇立在時光里的人才會顯得如此鮮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