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名稱的由來?中國曆朝史書中「台灣」名字的演變

台灣島的歷史是各族群人民爭奪島嶼控制權的歷史,首先以荷蘭人和原住民的戰爭拉開序幕,但由中國人取得最終勝利,在這個過程中各族群人民以他們自己的經驗給台灣島的一部分或者整個島嶼進行命名,因此產生了很多名稱,這些地名的更替,從來都不是島上的居民自己選擇的,更像是在歷史洪流的裹挾之下,對既定事實的一種接受。但不管怎麼樣,最後還是依照中國人的經驗把這座島嶼命名為台灣,並於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把台灣島上的政府機構叫做台灣府

台江內海位置

台灣這個名字,起源於台南一個港口的名字:大員。1623年(明朝天啟三年)荷蘭船隊經過澎湖海域的時候,隨船的中國翻譯給荷蘭人建議說,大員灣魚蝦豐富,鹿群遍野,這裡很適合荷蘭人落腳經營,還說已經有中國人定居在大員灣附近,如果荷蘭人進駐,會有更多中國人過來。這個中國翻譯說的大員灣指的就是清朝時期所說的台江內海,位於台南附近,現在已經是沖積平原了。。於是荷蘭人繪製台灣島地圖時,把台南外海的沙洲一鯤身標註為大員。

'大員'這個名字,在文獻中,最早出現在1603 年(明朝萬曆三十一年)號稱"南方徐霞客"的陳第所寫的《東番記》裏面,可能源自當時台灣南部原住民西拉雅人的方言,據說西拉雅人稱呼台南的一些港灣叫tayouan或tayowan,後來被中國人翻譯為大員。。大員原本只是台南外海沙洲港口的名字,會演變成台灣全島的名稱,跟荷蘭人1624年登陸台灣後建立殖民政權有很大關係。荷蘭人在台江內海一鯤鯓的位置上擴建了熱蘭遮城,作為殖民地的總部,並把一鯤鯓的位置標註為大員,於是大員的名字隨着荷蘭人勢力的擴大,逐漸變成了代表其統治範圍的習慣用語,就像西方羅馬城興起後,羅馬所統治的領土就全部稱為羅馬帝國一樣。後來荷蘭人招聘來台灣開墾、打工、種甘蔗的漢人越來越多,這些人大多來自福建,在熱蘭遮城的荷蘭總督,當時的閩南人也稱他為大員總督。。直到現在台灣人用閩南語說台灣的時候,仍然以大員發音,員的閩南語發音叫丸,所以用閩南語叫台灣的話,發音就變成了呆丸。

那在大員和台灣這兩個在閩南語中同音異詞的名稱出現之前,台灣島還被賦予很多名字,這些名字通常是中華王朝的統治者給取的,並帶有濃厚的朝代特徵。

我把歷史文獻中最早被學者推測為是台灣的記載羅列了一下:在夏商周時期《尚書.夏書禹貢》裏面寫到"淮海惟揚州.島夷卉服. 厥篚織貝.厥包橘柚. "這裡的島夷指的是東南沿海各島的土著,大概也包括了台灣。秦漢時期《史記.秦始皇本紀第六》中徐福給秦始皇求長生不老葯時所提到的,蓬萊、瀛洲這兩個地方指的也可能是台灣。到了三國時代,東吳人沈瑩寫的《臨海水土志》中提到的夷洲有些學者也認為是台灣,它裏面詳細介紹了可能是當時台灣原住民的風土人情。到了隋朝的《隋書》中提到的流球和宋朝的《宋史》中提到的流求或者毗舍耶,很多學者認為是指台灣。但根據宋代史料記載,當時流求與南宋泉州往來不是很密切,因為跟他們沒什麼東西好交易的,那邊的人很喜歡搶劫,都是赤身露體,看着幾乎不像人類。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在南宋時期,澎湖已經有漢人官兵駐守,以保障當地老百姓安居樂業。

那麼在歷史文獻中可以確定就是指台灣的記載,要到1349年(元朝至正九年)著名航海家汪大淵,號稱"東方的馬可·波羅",他所著的《島夷志略》中有關於琉球比較詳細的描述,他說的琉球被認為就是現在的台灣,所以元代的《島夷志略》應該是台灣島被正式稱為琉球的最早期的文獻。

然後到1372年(明朝洪武五年)朱元璋時代,派遣使臣楊載攜帶詔書出使琉球,開闢了福建到琉球群島的航線,但同時也開始實行海禁政策。1392年中國人的航海日記中有稱台灣為小琉球的。正式文獻要到1535年(明朝嘉靖十四年),給事中陳侃所著的《使琉球錄》中寫到:九日,隱隱見一小山,乃小琉球也。這裡的小琉球就是指台灣,後來葡萄牙和西班牙人也用小琉球稱呼台灣。1544年葡萄牙商船經過台灣島時,看到這座美麗的島嶼,驚呼它為福爾摩沙,但官方文書中直到1580年仍然稱台灣島為小琉球。到1582年,一艘由中國人掌舵的葡萄牙商船在台灣淡水附近擱淺,船上的一個神父在他的《船難述略》中寫到:航經台灣海峽途中,有一個小島名叫福爾摩沙,從海上望去,這真是做美麗的島嶼,四十多年來,葡萄牙人在此經過,卻從沒在這個島上登陸過。。1557年(明嘉靖三十六年)進士張天復出版的《皇嶼考》中,有一張東南海夷圖,繪製出了小琉球的位置,也就是台灣的位置。這些史料表明十六世紀的時候中國人對台灣島的地理位置已經有比較清楚的了解,也都以小琉球稱呼台灣島。1573年(明萬曆元年)閩劇創始人曹學全的《倭患始末》中寫到,潮賊林道乾勾倭突犯漳泉海洋,串據澎湖,尋投東番。他用東番一詞來稱呼台灣島。另外還有稱台灣為北港的,1589年(萬曆十七年)福建巡撫許孚遠的《海禁條約行分守漳南道》中寫到:又有小番,名雞籠、淡水,地鄰北港捕魚之處。1617年(萬曆四十五年)張燮撰寫的《東西洋考》中寫到:雞籠山、淡水洋,在澎湖嶼之東北,故名北港,又名東番,去泉州甚邇。

因此自從有確切的文獻以來,台灣島早期經歷過:琉球、小琉球、東番、福爾摩沙、北港等稱呼。而且也都被西方人引用,但原本不是稱呼台灣全島的"大員",卻最終催生出了現在的"台灣"這個名字。大員這個名字最早出現的文獻是1603年陳第所寫的《東番記》,文章開頭寫到:東番夷人(大概指台灣西部平原的人)不知道從哪裡來的,居住在彭湖外海的島嶼中,其中的"歷大員"指的就是台南一鯤身附近,而東番才是當時台灣島的名稱。

1629年(明朝崇禎二年)《閩書》作者何喬遠在奏請解除海禁時寫道:泉州、澎湖之外,有地名台灣者,故與我中國不屬,而夷人亦甌脫之,於是紅毛番入據其地,我奸民為接濟。何喬遠記載的地名台灣,應該是文獻中最早出現台灣名字的記錄。這個時間已經是荷蘭1624年登陸大員港五年之後,他所指的台灣可能是台南附近。到1635年(明朝崇禎八年),給事中何楷在《靖海策》中說道:各路海盜相繼為亂,海上歲無寧息,今想要一網打盡,非摧毀他們的老巢不可,老巢在哪?台灣是也。這裡何楷所說的台灣,應該指的是台灣全島,因為當時這些海盜的活動範圍不只是在台南附近,已經遍布全島。到1667年(清朝康熙六年)號稱台灣文學始祖的沈光文寫的《台灣賦》,是最早以台灣為名的文學作品,可見在明鄭時期,台灣這個名稱在民間已經是較為普遍的地理名詞了,用來稱呼台灣全島。只是鄭氏父子把政權名稱改為了東都或者東寧。另外在連橫寫的《台灣通史》中還說道台灣這個名字源自埋冤,據說閩南語台灣和埋冤這兩個詞發音是相似的。表示中國移民橫渡台灣海峽的艱險。不過這個好像也沒啥根據。因為當時的航海技術已經很發達,海難死掉的中國人數量還不如跟原住民打架死的人多。

最後總結一下,大員這個名字,最初指的是是台南外海附近的港口,1624年荷蘭人在台南登陸建立殖民地,把台江內海的一鯤生標註為大員,並在大員的位置建造了熱蘭遮城,作為殖民地總部,所以中國人把荷蘭總督也叫做大員總督,後來隨着荷蘭人統治勢力的擴大,大員這個名字逐漸演變成中國人對荷蘭殖民政權和台南地區的稱呼。因為大員和台灣這兩個詞在閩南語中發音很像,到了明朝末期,又進一步把大員改寫成了台灣,用來指大員港口附近的區域,1629年演變成為台南地區的稱呼,1635年變成台灣全島的名稱,到1667年台灣已經是中國人稱呼台灣島的普遍名稱了,最後因為歷史性的發展,清朝官員施良在1683年向康熙上報了《恭陳台灣棄留書》。孔子說,為政奚先?必也正名乎!所以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4月14日)康熙皇帝發佈諭旨將台灣納入清朝版圖,正式設立台灣府,從此台灣就成為台灣全島的正式名稱。而前面所說的關於台灣島的那些名字,比如琉球、小琉球、東番、北港、福爾摩沙、東都、東寧等,都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