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人生大事》——不尊重角色的導演不是好編劇

朱一龍有着想成為演員的意志,表現算不上亮眼,至少不差。差的是導演和編劇,好在他們是同一個人,這導致我的題目竟然不是完全的胡說八道。

影片開場給人期望很高,如果重心順着殯葬行業走,輔以親情戲,本可以是低配版《我不是葯神》。但是以親情為主線輔以殯葬行業,影片只能是俗套的合家歡。

影片有不少硬傷,最致命的有兩處。

三哥私下將小文送還未經證實的小文媽媽,這個行為於情於理都不合適,考慮到小文已經辦理了正式領養,這個行為甚至涉嫌違法,如果再考慮到三哥是有前科的這一點,就非常危險了。不知道創作者是不是為了強行煽情而有意忽視合理性。

影片結尾的婚禮上,三哥一回頭,我心一涼,我明白之前的恐怖預感即將成真,最終還是安排了三哥和小文媽媽成對。

先不說兩人是否合適,僅就影片給出的信息來看,第一,小文媽媽這個角色出現的太倉促,讓人覺得是創作者為了製造衝突而倉促加入的。

如果小文舅舅曾經提到過小文媽媽的失蹤,之後小文媽媽的出現就順理成章了。第二,影片中沒有任何暗示三哥被小文媽媽吸引的內容,因此婚禮上突然的邀請就顯得非常突兀,感覺就是為了給小文硬湊一個完整家庭(並且小文早就改口叫爸爸了,這一點也很突兀)。

三哥會不會喜歡小文媽媽,創作者不能決定,觀眾也不能決定,只有三哥自己才能決定。角色被創造出來之後,就不再屬於創作者。這樣看來,本片的角色只是創作者手裡的牌,任其擺布,這樣的角色,創作者不尊重,觀眾也不會尊重。

要讓觀眾尊重影片,創作者必須拿出一點觀眾認知之外的東西,可以是表達方式,可以是劇情,也可以是較少涉及的行業領域。殯葬行業就非常適合,更何況這個行業還涉及到死亡這一終極話題,真是既有看點又有深度。

入殮師》把日本殯葬行業虔誠專業的精神和對死亡的思考展現的很透徹,是可以借鑒主題的正面案例。可惜影片無意表現專業領域,更傾向於製造合家歡,可能有市場的考慮,這沒有錯,但無法贏得尊重。

既然故事涉及到了殯葬行業,必然無法迴避死亡這個話題,我期待影片最終給出創作者的思考,可是最終創作者只給出了「天上的每一顆星,都是愛過我們的人「這種胡言亂語。好吧,既然創作者只想停留在童年,我也無話可說。

想看朱一龍的,非常推薦。

想看電影的,還是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