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對台灣史有興趣的讀者,可進一步延伸閱讀「清領時期」 、「日治時期」的台灣事件年表。 《台灣年表-史前時期、荷西時期、明鄭時期》圖:左鎮人 史前時期 1492年(明孝宗弘治5年) 1563年(明世宗嘉靖42年) 1600年(明神宗萬曆28年)
1621年(明熹宗天啟元年) |
1626年(明熹宗天啟6年)
.西班牙艦隊登陸雞籠(今基隆),為西班牙統治北台灣的開始。
.西班牙人在社寮島建築「聖薩爾瓦多城」(San Salvador)。
.「濱田彌兵衛事件」發生(1626-1628)。
1627年(明熹宗天啟7年)
.荷蘭首派傳教士干治士(Georgius Gandidius)抵台,在新港社傳教。
1628年(明思宗崇禎元年)
.受「濱田彌兵衛事」件影響,日本關閉荷蘭平戶商館,日荷貿易一度中斷(1628-1632)。
.鄭芝龍投降於福建巡撫熊燦,被授予「海防游擊」職銜。
.西班牙在淡水築「聖多明哥城」(今「紅毛城」)。
圖:「新港文書」-台灣原住民首次使用文字記錄
1629年(明思宗崇禎2年)
.荷蘭第二位來台傳教士尤紐士(Robertus Junius),以羅馬拼音記錄原住民語言,稱「新港語」漢籍文獻則稱「紅毛字」。
.西班牙人在淡水展開傳教。
.西班牙船遭遇颱風漂流至蛤仔難(噶瑪蘭),船員全數原住民殺害。
1633年(明思宗崇禎6年)
.料羅灣海戰,鄭芝龍大敗荷蘭台灣長官普科曼斯。
1634年(明思宗崇禎7年)
.修築十年,「熱蘭遮城」完工。
.西班牙人擊敗蛤仔難番社。
1635年(明思宗崇禎8年)
.德川募府禁止日本人出洋及下令海外商人返國。
.德川募府規定西洋及中國商船僅限於長崎交易,並廢除朱印船制度(指朝廷頒給朱印的船隻才准出洋)。
.鄭芝龍消滅海盜劉香及其黨羽,中國沿海趨於平靜。
.荷蘭人征討小琉求番社,展開殺戮以報復荷籍商船船員被當地原住民殺害。
圖:荷蘭人召開原住民頭人會議
1636年(明思宗崇禎9年)
.荷蘭傳教士尤羅伯在新港社首設學校。
.荷蘭人在台灣首次召開原住民頭人會議。
1637年(明思宗崇禎10年)
.日本爆發「島原之亂」,成為日本鎖國政策的導火線。
1639年(明思宗崇禎12年)
.日本正式實施鎖國政策(1639-1854),禁止荷蘭與中國以外國家赴日貿易。
1640年(明思宗崇禎13年)
.荷蘭人在台灣開始實施番社稅賦承包制。
1641年(明思宗崇禎14年)
.荷蘭人將原住民頭目集會制度化為「地方日」活動。
.荷蘭佔領麻六甲(1641-1824)。
.荷蘭商館從平戶遷至出島。
圖:「聖多明哥城」(紅毛城)今貌
1642年(明思宗崇禎15年)
.荷蘭驅除北台灣西班牙人。西班牙人結束在台統治。
.荷蘭人將淡水「聖多明哥城」改名為「安多尼城」(Antonio),時人稱為「紅毛城」。
1644年(清世祖順治元年.明思宗崇禎17年)
.明朝滅亡,清朝建立。
1645年(清世祖順治2年.明唐王隆武元年)
.南明唐王賜鄭成功國姓朱,號稱「國姓爺」。
1646年(清世祖順治3年.明唐王隆武2年)
.鄭芝龍降清,鄭成功開始抗清事業。
1648年(清世祖順治5年.明桂王永曆2年)
.荷西簽定「赫斯特條約」(Treaty of Munster),西班牙正式承認荷蘭獨立。
.荷蘭人建立台南及麻豆學校。
1651年(清世祖順治8年.明桂王永曆5年)
.沉光文乘船遭風,漂流至台灣。
圖:赤崁樓
1652年(清世祖順治9年.明桂王永曆6年)
.「郭懷一事件」爆發。
.荷蘭人始於赤崁築「普羅文遮城」(今赤崁樓)。
.荷蘭領佔領好望角,控制通往印度洋的航權。
1653年(清世祖順治10年.明桂王永曆7年)
.荷蘭建立「普羅文遮城」,即今「赤嵌樓」。
.鄭成功被明桂王冊封為「延平郡王」。
1655年(清世祖順治12年.明桂王永曆9年)
.荷蘭派遣第一批使節到北京謁見清朝皇帝。
1656年(清世祖順治13年.明桂王永曆10年)
.清廷發佈海禁令,片板不許下海。
1659年(清世祖順治16年.明桂王永曆13年)
.鄭成功北伐南京,遭遇失敗。
圖:鄭成功攻打大員的情景
1661年(清世祖順治18年.明桂王永曆15年)
.清廷發佈遷界令,以牽制鄭成功。
.鄭成功從鹿耳門登陸「普羅文遮城」,包圍「熱蘭遮城」。
.明桂王遭清兵殺害,南明政權滅亡。
.鄭成功立台灣為東都,赤崁為「承天府」,置「天興」、「萬年」二縣。
1662年(清聖祖康熙元年)
.荷蘭與鄭成功簽定和平條約,荷蘭長官揆一投降。
.鄭成功卒,子鄭經繼位。
1664年(清聖祖康熙3年)
.鄭經在大陸兵敗,放棄廈門、金門據點,撤退至台灣。
.陳永華輔佐鄭經建設台灣。
1665年(清聖祖康熙4年)
.施琅、周全斌攻台不成。
.
1666年(清聖祖康熙5年)
.台灣孔廟落成;實行科舉(只考到舉人一級)。
.荷蘭人攻佔雞籠。後來又撤離。
1668年(清聖祖康熙7年)
.水連沙(南投日月潭)原住民殺害林圯。
1670年(清聖祖康熙9年)
.英國東印度公司船隻來台,雙方發展貿易關係。
圖:明鄭政權在台灣的行政區域圖
1673年(清聖祖康熙12年)
.清廷「三藩之亂」(1673-1681)爆發。
1674年(清聖祖康熙13年)
.鄭經利用「三藩之亂」,進攻大陸沿海。
1675年(清聖祖康熙14年)
.歐洲出版《被遺誤的福爾摩沙》,探檢討台灣被鄭成功攻佔的原因,歸咎於荷蘭東印度公司巴達維亞總部的錯誤決策。
1680年(清聖祖康熙19年)
.鄭經反攻大陸兵敗,退守台灣。
1681年(清聖祖康熙20年)
.鄭經卒,子克塽繼位。
1683年(清聖祖康熙22年)
.施琅攻台,鄭克塽於澎湖兵敗後投降,台灣納入清朝版圖。
來源: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