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華為禁令即將生效,會給半導體市場帶來怎樣的連鎖反應?

9月15日,美國對華為的禁令即將生效,分析機構Trendforce對失去「華為訂單」後的全球半導體市場進行了一個簡要的分析和預測,也引發了較多的討論:

手機相關芯片,首當其衝:

  • 應用處理器(AP)

躊躇滿志備了大量貨,準備大幹一場的聯發科會是最大的受害者。

儘管他們已調整了市場策略,將除華為以外的中國品牌作為了他們2021年的目標市場,但這非常困難,因為高通集成了5G的中高低端處理器最遲在四季度就將大規模出貨;另一方面,在最低端的手機應用處理器市場,沒人能打得過以白菜價出貨聞名的紫光展銳。

  • RF芯片:

華為去年找的「備胎」——台灣立積電子(Richwave)如今是華為路由器的主力供應商,他們表示出貨不包含美國技術的Wifi6芯片問題不大;

  • 指紋識別芯片:

供貨主要來自國內的兩大供應商:匯頂科技和兆易創新(收購的思立微)。

由於他們的製造都使用的商業代工廠(主要是中芯國際),所以無法擺脫美國技術的限制,肯定無法為華為供貨。加上這個領域競爭非常激烈,毛利率被打得非常薄(比如匯頂的出貨價從15年的61元峰值已經跌到了6元左右)。

匯頂由於市佔較高(57%左右),沒了華為還有三星,小米等客戶,去年還收購了NXP的語音及音頻業務,業務拓展較廣,影響不會太大,但市佔小(7%左右),上半年營收僅6780萬,虧損3560萬的思立微處境則較為艱難。

  • TDDI(觸控及顯示驅動集成芯片):

兩個台灣廠商:聯詠科技和敦泰科技確定無法供貨,但聯詠和匯頂類似,由於產品種類繁多,全球客戶也較多,財務影響不大; 但敦泰聚焦於TDDI領域,且主要在中國市場耕耘,需要找到新的客戶來彌補華為的訂單,影響會很大。

  • CMOS圖像傳感器:

智能手機和汽車電子市場需求疲軟,銷售額已經下降了1.3%,加上都無法為華為供貨的原因,全市場銷售額預期繼續下調至1.5%。

  • 存儲芯片:

由於NAND及DRAM都是標準產品,理論上影響不會太大。但存儲芯片行業一直都有產能過剩的傳聞,後市難料。

代工廠方面:

台積電訂單較為飽和,影響不會太大;

中芯國際和台灣穩懋(砷化鎵射頻產品)會受較大影響,特別是中芯國際,除華為的直接影響外,被禁令影響到的其他不能為華為供貨的設計公司可能也會相應砍單。

5G基站:

由於華為已經開始換裝自研的基帶芯片——天罡,所以對於全球市場而言,這塊影響不會太大。

但是由於天罡使用了台積電的7nm製程,所以後續也無法繼續生產,不過之前的消息是華為已經大量備貨,預計到2021年,華為庫存的5G基站芯片基本足夠。

光網絡:

一直以來,這個領域的射頻組件都很依賴美國供應商,但從去年制裁之後,華為已經改為將日本的村田和住友作為其主供應商。

日本的半導體產品多為IDM模式,且這類射頻通信產品一般都是使用的較老的成熟工藝,並不依賴先進工藝。 日本在過去30多年裡,從半導體設備到原材料上都獲得了大量的積累,在成熟工藝上基本做到自給自足,所以「去美」成果顯著,光通信方面的供應鏈基本不受美國影響。

最後

總體來看,由於禁令的觸角直指設備以全球採購為主的商業代工廠,特別是先進工藝製程在某些環節無法擺脫對於美國的依賴,所以高度依賴先進工藝的手機相關芯片領域會受到巨大衝擊。

由於日本及歐洲在成熟工藝上能做到較高的自主供給,如射頻組件,傳感器等專用集成電路領域, 通信設備的供貨上影響不會太大,所以美帝對於華為的設備業務採用的主要是政治手段,比如禁止在5G網絡中使用華為設備。不過這個市場好在還有國內市場的支撐,情況比連芯片供貨都被掐掉了的手機業務要好很多。

之前很多人認為手機只是華為的副業,其實不然,去年,消費者業務在華為整體營收中的佔比已經超過了50%,一旦禁令不松,肯定會遭受重創。

如8月30日蘋果產業鏈分析師郭明錤所說:「最好情境為華為市佔份額降低,最壞情境為華為退出手機市場。」這一切得視制裁的時間決定,不過對於整個產業鏈而言,肯定是有較強烈的連鎖反應的,畢竟華為手機的出貨體量巨大,今年二季度已經超過了三星,成為了世界第一,說沒有影響,那是不可能的。很多擴產備貨的供應商,都需要為這個市場的份額波動買單,勢必會加劇行業格局的分化。

#尋找真知派# #商業視角讀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