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路上有座「愛國樓」,國慶節集體插國旗的習慣延續20多年

摘要:「國旗樓」里居民與國旗的故事。

「街道、區里都知道小花園居委有個『國旗樓』、『愛國樓』!」同興大樓居民夏寶妹自豪地介紹起自己居住了幾十年的地方。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3周年,同興大樓在國慶節集體插國旗的習慣也已經延續了20多年。今年9月28日,同興大樓靠福州路一側的居民,在國慶節前又如期在陽台外插上了國旗。不巧的是,29日起整座大樓需要封閉三天,窗外飄揚的國旗為居民們的居家生活增添了許多色彩。

「有時候風吹得國旗捲起來了,沒事情我就會去理一理,讓它飄一飄。」這幾天,71歲的夏寶妹坐在沙發上看着窗外紅旗飄飄,思及祖國即將迎來73周歲的生日,心情分外舒暢。

從掛國旗到插國旗

據夏阿婆介紹,同興大樓在國慶節掛國旗始於2000年前後。一開始是幾戶居民自發的行為,後來大家紛紛效仿,表達自己對祖國的熱愛,導致樓下文具店裡的國旗都脫銷了。

一開始,居民們買的國旗有大有小,也只能通過繩子綁在窗戶和晾衣架上。街道、居委注意到後,主動幫居民定做了同樣大小的國旗、同樣長度的旗杆和專門插旗杆的底座,並找師傅幫居民安裝到陽台外,保證立在樓外的每面國旗都以同樣的角度朝向行人,整齊好看。後來,居委又幫居民更換了更大尺寸的國旗和更為堅固耐用的金屬旗杆。現在居民使用的國旗,是居委2019年為居民更換的。

90歲的徐曉妹仍然保存着最早的竹製旗杆。她將旗杆從一個用報紙和泡沫卷了好幾層的包裹里拿了出來,即使徐阿婆保護得很好,但原本的紅色油漆也已經斑駁。

為了更好地保護國旗,現在居委會在節後將國旗統一收起來、檢查有沒有破損、污漬,清洗後放在居委會妥善保管,等到來年再分發給居民,並幫助不會或不方便插到窗外的居民將國旗插好。

一晃二十幾載,雖然樓里的居民來來去去,大樓也幾經改造和修繕,但外立面上撐旗杆的底座和居民插國旗的習慣一同保留了下來。

祖孫四代的傳承

夏寶妹對國旗的尊重、愛護,不僅因為她見證了新中國的成長,也與她的婆婆有關。

最早,每年家裡插國旗的事情由夏寶妹的婆婆負責。夏寶妹依然記得,每年國慶節後,80多歲的婆婆會將國旗收回來,清洗、晾乾後疊好放在專門的抽屜里鎖起來。第二年,婆婆會將國旗燙平整後再插到旗杆上。「我婆婆她沒有文化,對祖國的熱愛難以用語言表達。」但她所有的愛國情懷都體現在了行動中。

後來,插國旗的神聖使命傳到了夏阿婆和丈夫的身上。孫女小時候見到夏阿婆插國旗,也很想嘗試,但因為年紀小,夠不到窗外的底座,就買了一面手持的國旗,插在窗戶支架的孔里。邊說著孫女與國旗的故事,夏阿婆指了指玻璃下孫女帶着「三道崗」敬少先隊禮的照片。

窗里窗外大小兩面國旗交相輝映,正像有着49年黨齡的夏阿婆和身為少先隊員的孫女。

將愛國之情向外傳遞

愛國樓的榮譽感和歸屬感,屬於同興大樓的每一位居民。「一開始租客可能對這棟樓沒有什麼歸屬感,插國旗這麼一個形式,能讓他們感覺我們好像也是跟大家一樣的。」雖然居民的流動性不小,但國慶節插國旗一直是住戶們的共識,也拉近了彼此之間的關係。採訪時,夏阿婆的丈夫正在幫一戶人家修理插旗杆的底座。

小花園居民區居委書記徐娟介紹,同興大樓內現有200多戶人家,其中超三分之一是租戶,每年集體插國旗,也讓租客更好地融入了這個大家庭。

國慶節插國旗不僅讓租客從「同興」到 「同心」,也感動了外國居民。夏阿婆還記得,剛開始掛國旗時,607住了一個外國人,看到大家都掛了五星紅旗,了解到是中國的國慶節要到了,也去買了一面中國國旗掛在窗外。夏阿婆說:「我們中國人熱愛自己的祖國,他們到了我們這裡,受到我們的影響也熱愛我們的國家。」

13歲的朱佳莉出生在「國旗樓」。從小,國慶節就跟着媽媽一起插國旗,還會在床頭柜上擺放小國旗,深諳國旗對大樓、對中國的意義。小學時,同學國慶節來家裡做客,對同興大樓家家戶戶掛國旗的場面感到驚訝。小佳莉對同學說:「國慶節到了,我們想通過國旗將節日的氛圍傳遞給路人,讓他們感受到祖國現在的繁榮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