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節收到了女神告白?
李河新丨文
說起來,已經是多年前的事,那一年,我在一所重點高中讀書,是一個性格內向、寡言的男孩。一天,晚自學下課後,教室里空蕩蕩的,夏麗坐在前排的座位上複習功課,出於無聊,我走到她的旁邊向她借了本書。
回到宿舍,鄰床的小軍非找我下棋,我說想看看書,他手奪我書時,我手一揚,一張紙條從書中飄落下來,上面寫的是:「因為有了你,我孤獨的世界裏便多了一種風景。」
小軍像發現新大陸似的,於是宿舍6個室友非讓我坦白是哪個漂亮女孩給我寫的,我支吾着,臉變得通紅,那一夜,我沒睡好覺。以後「老實頭,心裏猴」便成了大家對我的評價。
其後的那段日子裏,我不敢和夏麗說一句話,課餘時間裏,幾個室友都監視着我,消息傳到班主任那,老師把我叫到辦公室開導一番。
聯歡會丨作者供圖
說起夏麗,她是我們班最漂亮、學習最好的女孩子。老師喜歡她,同學們也都敬佩她,用我們班男同學的話說:這輩子誰博得她的歡心,誰就是最幸福的人。
以後連着幾個星期,我們宿舍的中心話題,就是關於給我傳紙條的那個女孩,我也為室友沒發現我的秘密而得意。
高考終於結束了,國慶節這天,班裡舉行聯歡會。快要結束時,小軍突然跑到台上說:「我提議,讓阿新把誰送給他的紙條給大家說一下好不好。」
頓時,同學們都沸騰了,拚命的鼓掌,我站了起來,看看同學們,又往夏麗那邊瞅了瞅,她跟同學們一樣歡笑着,「同學們今天是大家最後一次團聚,我也不瞞大家了,那是我向夏麗借書時裡邊夾的一張紙條。」
話音未落,老師和同學們又鼓起掌來,都驚疑的看着夏麗,她紅着臉急急忙忙的站了起來。 「 不是的,不是的,這是個誤會,那紙條上寫的是我對書的理解。因為我喜歡看書,隨筆寫下,夾在看過的書頁里」。
「嘩」老師和同學們都笑了起來,特別是我那寢室的幾個「賴皮」老友,已笑的彎不起腰,這時班主任走到我旁邊抱歉地說「原來對你的批評是錯誤的,這應該是一段美麗的誤會……」
長大後參加了工作,也有了自己美麗的妻子,每當和妻子說起這段誤會時,給我們平淡的生活增添了無窮的樂趣,前年,同學們聚會時,當白髮蒼蒼的老師再次提到這段誤會時,大家又會心的大笑起來。一段誤會成了我人生美好的回憶。
是國慶,也是結婚紀念日
麗鹿丨文
1994年國慶前,我和領過結婚證將近一年的先生,在雙方父母催促下,決定趁假期回老家舉辦婚禮。
當時我倆大學畢業後留鄭剛兩年,他的父母在豫南,我家在豫西。平時大家工作都挺忙,又都想在單位好好表現,不願專門請休婚假,就商議把婚禮定在國慶節。
那是有情飲水飽的年代,流行裸婚。我們也一樣,白手起家,連一間宿舍也沒有,領過結婚證後,我依舊借住親戚家裡,他借住在爺爺那。
沒有婚房,爺爺奶奶臨時搬回了豫南,把自己住的不足50平小兩房騰出來給我們用。
沒租婚紗,結婚禮服是我自己設計的。在人民公園南面的百貨大樓里,花83塊錢買了一塊杭州產的絲綢被面,拿到二樓樓梯拐角處的裁縫攤位上,請江浙口音的師傅為我量體裁剪、手工縫製了一件棗紅色旗袍。
旗袍做成後,效果非常喜慶,前襟是大朵的牡丹圖案,下擺是金鳳展翅,後身處團龍鑲邊,穿在身上,合體舒適又引人注目。美中不足的是我個頭稍高,旗袍長度受被面尺寸限制略嫌短些,沒能如我所願覆蓋腳面,只到腳踝。
不過,工錢加上布料才花去98元,這種經濟實惠又令我十分滿意。先生的禮服,也選在這裡縫製。
準備停當後,又電話徵求雙方父母意見,商定婚禮在十月一日那天舉行。
國慶節前兩天,我們一起到車站,分別後各回各家,他去南陽,我去汝州。
婚禮頭天,兩個哥哥也從外地回來「送親」,我和十來個家人親戚,分乘三輛桑塔納,從家裡出發,一路陽光明媚地南下。
對於我來說,趕去結婚的路途,好像是開啟一場愉快美好的旅行。那時候還沒有高速公路,也沒有服務區,更沒有節假日的車輛擁堵,路上休息時,我和嫂嫂下車溜達,還接受了路邊菜地里素不相識的農婦,遞給我們解渴的新收穫的青蘿蔔。
下午五點左右,送親車隊到達南陽市區,住在先生家提前訂好的賓館裏。
第二天上午婚車來到,先接我們到他家裡舉行儀式,然後去賓館給客人們敬酒。
腳踩近十公分高的高跟鞋,在他家跪地叩頭拜天地、拜高堂,又在酒店一桌一桌挨個敬酒,我的雙腳疼得好像踩在刀刃上行走的「海的女兒」。心裏直羨慕外國電影中教堂婚禮的簡單洒脫,一對新人宣誓過,便乘花車開啟蜜月旅行。
沒有去蜜月旅行。第三天一早,我和先生陪着從上海回來參加婚禮的大姑,去市區的諸葛廬遊覽了一趟。
第四天要去汝州娘家「回門」。秋高氣爽,心情喜悅,我們就把200多公里路程,當做了蜜月旅行。
到了汝州,爸媽又要宴請賓客。我只好再穿上細高跟的婚鞋,像踩高蹺一樣,挨桌敬酒。等到酒席結束後,感覺自己的臉都笑得僵硬了。
在南陽的婚禮丨作者供圖
按汝州風俗,新婚夫婦不能在娘家過夜,那天晚上我和先生住在姐姐家。第五天回到鄭州,白天忙着上班,晚上繼續宴請雙方的同事、同學和朋友。累得我發誓這輩子只能結一次婚,因為結婚太折騰太累人。
當年的國慶假期,就這樣在我們馬不停蹄地奔波中,順利歡度過去。
這個國慶,是祖國45歲慶典,作為國家的一分子,我也完成了自己人生中的一件大事。
從此之後,國慶節又多了一重特殊的含義,它成了我的結婚紀念日。
婚後第二年,我分到了單位新蓋的一套75平左右的住房。裝修一新後,請公婆從豫南來鄭小住。一天,在廚房洗碗時,我聽見公公在明亮的客廳里,開心地對婆婆說:「我們幹了一輩子,也沒分到這麼好的房子,娃們剛參加工作,就趕上了分房,真不錯!」
公公說的對,我也常常覺得生於70年代,是最最幸運的一代人。
那年國慶節上北京,我把同事弄丟了
王九雲丨文
國慶節快到了,小孫女鬧着要爺爺奶奶陪着她去北京逛逛清華,她一說國慶節上北京,我心裏就發悚,想起二十年前國慶節上北京的尷尬事兒。
1999年國慶節,為圓老師們的北京夢,我決定趁着國慶節,帶上大伙兒上北京。
那時還不時興旅行社,火車也沒提速,買了晚上九點半的火車票,預計早五點半到北京西站,正好趕上升旗儀式。
火車上人滿為患,走了一站地,上來一個大男孩兒,擠到大齊身邊說:「老大娘,您到哪下車?」大齊沒好氣地說:「到北京!」
大齊才39歲,平時就怕人家說她老,有人叫她老大娘,臉刷地紅了。從此,大齊就榮獲了「老大娘」的稱號。
回家傳開後,愛開玩笑的上司見面就叫她老大娘,她急了說:「那我要比你大一輩了!」上司即刻回道:「老大娘給老大爺點吃吧!」當然,這個笑話是後話。
到北京西站後,坐了一路到天安門,已是八點多了。我讓大家在天安門西側坐等,讓男教師小楊、大齊與我一同去找旅社。
按以往的經驗,旅社很好找,而且不貴。然而這次,家家門前掛着「客滿」的牌子。好不容易找到一家有床位的,但我們人多住不下。
門口停放着兩輛人力三輪車,車夫說他們的店空位多。我問在哪,他說十來分鐘就到了。我們好像撿到根救命稻草,便坐上車去看。
走了十分鐘又是十分鐘,車夫總說快了,快了。路越來越窄,莫非遇到了黑店?
我和大齊交換了目光,耳語道,恐怕把咱拉到黑店了,或者被綁架。我們嘀咕的安陽話,估計車夫聽不懂。我想,無論發生啥事,不能讓車夫把我們仨拆開。
一個多小時後,終於來到一家旅社,多人房間,一人20塊錢。誰知辦手續時,車夫要每人交30元的聯繫費,共600。
車夫蠻橫無理,我大喊一聲:小楊,拿手機,打110!車夫臉上瞬間掠過一絲驚慌。
其實我也是虛張聲勢。最後討價還價,我們順坡下驢,按每人十塊給了車夫200,才辦理了住宿登記。回到天安門,當我看到同志們焦急等待的目光時,眼淚嘩的一下就湧出來了。
教師中,年齡最小的是小郭,在火車上我曾問他,假如丟了你,能自己回到安陽嗎?他說能。誰知真的就把他丟了。
八達嶺上的合影丨作者供圖
第二天上長城,從八達嶺下來已是傍晚,又下起毛毛雨,車來了,一堆人一窩蜂往上涌,我們上去一點人數,獨獨少了小郭!
有的說,小郭應該能想法自己回去。雖然有許多不舍,但也是沒辦法的辦法。我們在前門站下了車,突然發現小郭就走在我們前邊!
原來在我們都擠不上前一輛車時,唯獨他擠上去了。他說,好不容易擠上去了,我再下來?
第三天的行程是去大觀園和世界公園。早上出發時,老劉眩暈症犯了……
這真是:
國慶節帶隊去圓夢,
找旅社淚灑北京城。
游長城走丟小郭子,
大觀園老劉犯暈病。
三天里有驚無大礙,
成追憶笑柄後半生。
隊長給每人發了一個米糠菜糰子,但誰也不敢扔了
李恩義丨文
1971年 九一三事件發生後,大約半個月後,對老百姓公布了事件經過。人們驚愕不已,一個毛主席的法定接班人竟然叛逃外國,這大大衝擊了人們的思維定勢。
恰恰前一年冬天,縣教育局一個年輕幹部,與鄉下一個民辦女教師搞婚外戀,他與妻子共同作案,將女教師用繩子勒死,埋在了家裡廁所旁的豬圈裡。後來破案,真相大白。
此事一霎時傳遍全縣,成了階級鬥爭新動向,國慶節前夕將殺人犯正法。這樣以來更加堅定了鞏固階級鬥爭成果的決心,大講階級鬥爭,引導人們開展憶苦思甜活動,被提到議事日程。
當年國慶,大隊幹部從公社開會回來,傳達上級會議精神:國慶節搞一個特殊活動,以生產隊為單位開展憶苦思甜活動。目的是不忘階級苦,牢記階級仇,比比現在生活的甜,從而激發人們更加熱愛社會主義。
任務布置下來,生產隊馬上落實,有人從家裡帶來干紅薯葉,有人找來小米糠,生產隊不知借了誰家的黃面,生產隊長派幾個婦女把干紅薯葉、米糠和少許黃面摻在一起,用手搦成菜糰子,放在一家的大鍋里蒸熟。
中午吃飯的時候把蒸熟後的菜糰子,放在一個盛饃的柳條簍子里,擓到了生產隊院子里。生產隊長講了一番大道理,接着一個青年團員起了個頭,唱起了社員早就會唱的《不忘階級苦》歌曲。
低沉的曲調,如泣如訴的歌詞一下子把人們帶進苦難的深淵,年紀大的老頭老太太,大概想起了自己在舊社會受苦受難的經歷。眼睛裏的老淚,撲簌簌往下掉。
隊長宣布讓每人拿一個菜糰子吃,大家緩慢地走到盛菜糰子的饃簍子前,拿出菜糰子,極不情願地吃起來。菜糰子吃到嘴裏,米糠唰唰響,難以下咽。
即使再難吃,也沒有一個偷偷吐掉的。就這樣在這年的國慶節,我們過了一個憶苦思甜的國慶節。
國慶,也曾是爆款名字
夏伶俐丨文
每逢國慶,我就會想到那個叫國慶的男生。他是不是國慶生的我倒不太清楚,不過叫國慶的,不是國慶前後生的,就是和國慶有某些聯繫。
這是個極聰明的男生,成績很好。但是也有男生的通病,活潑好動,我還能想到他在學校時的一些軼事。
小學時,我們學《小蝌蚪找媽媽》這篇文章,大家都齊聲跟着老師朗讀課文,唯獨他提出一個問題,小蝌蚪怎麼能找到它的媽媽?因為青蛙都是長的一個樣。這個問題難住了老師,由於他不停追問,老師的表情甚至有點窘迫。
那時候的冬天,學校的外面常有賣芝麻糖的,為了吸引人購買,賣糖人自製一個圓形的鏢盤,買夠一定金額,可以免費投鏢,投中了,可以吃到免費的芝麻糖。
上小學四五年級的時候,我們正好用到圓規,一天上課時,突然聽到老師讓他站起來,然而老師的表情卻是不氣反笑。等老師舉起他的作業本,全班都樂開了,原來本子上畫著一個圓圓的鏢盤,上面密密麻麻都是圓規扎的孔。
原來,他在練準頭呢!從此,他就有了一個外號:賣芝麻糖老頭!
小時候,《霍元甲》這部劇熱播,男孩子更是愛看。有一次課間,老師點名讓國慶出來唱唱劇中的插曲,就是我們熟悉的《萬里長城永不倒》,一堆老師和學生圍着,他卻絲毫不扭捏,一張嘴,嚯,還是粵語版的。
我記得他唱得十分投入,脖子上的青筋都爆了起來。只不過那時的他,是否在歌中體會到了家國情懷?
這個聰明的男生上了我們市裡最好的中學,在我們那個農村初中是鳳毛麟角。後來,聽關係和他好的男生說,他考上了南方一所大學,現在,已經是教授級別的人物了。
60年大慶時,咱在北京的招待所看閱兵
李耘丨文
2009年國慶是祖國的60年大慶,當時兒子在北京上大學,國慶加上中秋有8天假,我和愛人決定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去天安門看閱兵,順便給兒子一個驚喜。
9月30日下午下班回家吃完飯,我倆就往火車站趕,過節人多車緊,也沒有座位,沒有座位就站着,反正七八個小時,天不明就到了。
在車上給兒子打手機說了我們的意圖,兒子說你們這是開國際玩笑呢,國家閱兵這麼大事,管得非常嚴,怎麼隨隨便便就能看呢?!我說看不了閱兵就看看你。
當他聽說我們已經坐上車了,就無可奈何地把電話掛了。
車廂里人擠人,有些是探親的,有些是觀光旅遊的,還有一些和我們想法一樣,想看看閱兵。不乏有些人開始潑涼水,說我們這些人幼稚可笑。
可是我們態度堅決:不怕一萬,只怕萬一。萬一我們的願望實現了呢,哈哈!
坐夜車很困,但是大家興緻很高,一路有說有笑,沒有睡意。天快亮時,北京到了。兒子在出站口接到我們,就叫了輛出租要去他的學校。
我們不上車,說在車站附近吃吃早飯,再往天安門那邊溜達溜達就可以看閱兵了。
兒子說必須和他一起回學校,這是命令,沒有商量的餘地,如果不聽話出了啥問題,他負有連帶責任,那可不是鬧着玩的。
這個時候的兒子已經不像兒子了,倒像一位執勤警察了。我們就這樣一下車就被乖乖地「俘虜」了。
作者供圖
在學校招待所看閱兵,和在家裡看電視不一樣,因為我們是在首都北京,在祖國的心臟上和祖國的心臟一起跳動着,那種激動、那種心跳、那種驕傲和自豪感是從來沒有過的。
黨中央看着三軍勇士整齊劃一、威武雄壯的隊伍和各種先進武器裝備從天安門廣場通過,接受黨和人民的檢閱,我激動地說:要是到現場看就更過癮了。
愛人說:雖然沒有到現場,但能在首都和兒子一起過這個60年大慶還是不虛此行。
國慶,我只想回農村老家重拾記憶
曹延召丨文
國慶,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最讓人惦念的還是那幾天假期,那是唯一能和春節假期相媲的為數不多的長假。
經歷過國慶假期景區的人山人海摩肩接踵,見慣了高速公路上的車水馬龍水泄不通,當別人問及我國慶小長假如何度過的時候,我總是淡然一笑:回農村老家放放風。
作為一名長期在外的農民孩子,故鄉的山山水水,老家的鄉里鄉情,一如那碗香氣四溢的胡辣湯,時不時總會入夢。
也罷,十一不去景區湊那個熱鬧,也不奔波在高速上給祖國交通添堵。避開假期兩頭的高峰,一張高鐵票個把小時就跨省回到家中。
平時給娃講的那些睡前故事,其實都是他爹兒時親歷的場景。
如今,帶着他,把故事中的場景一一還原。地頭那個潺潺小河還在,經歷過清澈經歷過惡臭之後,如今又變成了兒時魚蝦浮動的情景。
一根竹篙、一把紗網,慢慢實踐着「緊推魚慢推蝦不緊不慢推蛤蟆」的祖傳真諦。到豐收的豆地里走一走,看準一堆浮土的倉鼠洞,窮追不捨地把它的家給抄個遍,然後真的就發現倉鼠那個倉廩殷實的糧倉……
其實,在鄉村振興的今天,在舉國上下歡慶「農民豐收節」的時節,到故鄉久違的田野走走,陪父母干一場農活,和老少爺們噴噴空,給娃上一節實踐課,給自己重拾一下童趣,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處女作」登上《國慶特刊》
張延偉丨文
對生活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人們來說,是沒有國慶假期這一說的。但對師生們來說,國慶節前後學校會舉辦一系列慶祝活動,給枯燥的校園生活增添一些樂趣。
1983年至1985年我上初中。國慶節前兩天,學校里舉辦歌詠比賽,《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歌唱祖國》、《我們是社會主義接班人》等歌聲震天響。
「十一」當天上午,學校還會奢侈地更換一面新國旗,全體師生齊唱國歌,仰望着鮮艷的五星紅旗順着碗口粗的竹製旗杆徐徐升起。
我印象最為深刻的則是學校里辦的「國慶特刊」。
圖為示意
特刊與平時的黑板報不同,內容多是老師們抒發對黨、對祖國的讚美熱愛之情,由毛筆字寫得好的老師用不同的字體謄寫白色的油光紙上,再配些花花綠綠的插圖,用漿糊一張張拼粘起來,幾乎把學校禮堂那堵三十多平方米的山牆貼滿,顯得隆重又熱烈。
初中二年級時,負責辦特刊的是班主任吳老師,他對我說:「看你作文寫得不錯,給特刊寫篇稿子吧。」因為身體原因,很少參加文體活動的我對這個光榮而艱巨的任務感到受寵若驚。
看着吳老師信任的目光,我難以拒絕,絞盡腦汁拼湊了一首《慶十一》的「打油詩」交差:「十一到,十一到,全國人民齊歡笑;紅旗飄,花兒俏,祖國生日來到了......」
最終,這首「打油詩」經吳老師修改潤色並親筆謄寫,與學校總務主任的作品並排出現在《國慶特刊》的醒目位置,令師生們刮目相看。
這篇「處女作」令我的學習激情一發而不可收,吳老師又悉心引導鼓勵我參加各類讀書活動、作文競賽等,使我逐步走出自卑的陰影,增強了面對生活的信心和勇氣。
人到中年不如狗,三倍加班費有木有?
張道均丨文
國慶節和中秋節通常挨得很近,而在農村,中秋節的氣氛要比國慶節濃厚得多。家家戶戶都會準備香甜的月餅,脆甜的柿子,還有我記憶深處最難忘的味道:「干餅」,有些地方也叫「焦饃」。
在中秋節的前兩天,母親都要精心地烙上幾張干餅,增添節日氣氛。母親在和面的時候加入調料,把乾淨的花椒葉切碎,撒進面里,揉成團之後,再撒些芝麻,擀成一個個薄麵皮,越薄越好。
在鍋上炕焦炕黃,就可以出鍋了,稍稍放冷之後,就被我們姐弟搶着分食了。麵食的香味和芝麻、花椒獨特的味道融為一體,又賦有焦、香、脆、酥的口感,使人滿口生香,回味無窮。
所以,那時候小孩子都是盼望着國慶放假,能夠多吃一些中秋節的美食。
焦饃
1999年的國慶節很特別,中國第一次有了國慶長假,我也是第一次在電視機里從頭到尾完整地觀看了國慶大閱兵。那種震撼的場面讓我只覺得背部的毛孔都豎了起來,自豪感和榮譽感油然升起。
我想起了在同年的5月8日,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轟炸我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之後,我們的歷史老師在教室的講台上慷慨陳詞的場景。
當他講到「終究是我們太落後了,落後就要挨打,落後就要被欺負」的時候,他哭了,哭得像個一個失去了母親保護的孩子。同學們的情緒都被調動起來,安靜的教室聽到了細碎的抽泣聲。
我們都知道,我們的祖國還不夠強大,作為時代的接班人,我們的擔子很重。
最難忘的是2001年的國慶節,那一年國慶節和中秋節是同一天,也是我第一次離開家鄉,在武漢過的第一個國慶節。
那一年,學校舉行了盛大的國慶晚會。那晚的夜空很美很美,璀璨的煙花簇擁着皎潔的明月。斑駁的林蔭路上,走着三三兩兩的行人,寂靜的看台上依偎着賞月的情侶,只有那草叢中的蟈蟈,不識趣兒地賣力「歌唱」。
晚會結束之後,我和我好哥們兒在學校門外的飯館點了幾個菜,要了幾瓶酒,大有「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的氣概。可是我怎麼也得意不起來,那是我平生第一次喝醉。
哥兒幾個坐在空曠的操場上,面朝家鄉的方向,講述着自己的過往。我只知道現在是農忙季節,我又想吃奶奶攬的柿子,母親炕的干餅了。
一晃十幾年過去了,同中秋節一樣,我也沒在家過過國慶節,一方面黃金周出行的人太多,車票難求,本人向來不喜熱鬧,所以也不想和他們對着擠。另一方面是國慶節上班有三倍工資,何樂而不為呢?
親眼目睹了祖國母親從50歲到70歲的日新月異的變化,我也從少年到了中年,「人到中年不如狗」,彷彿我們有點跟不上祖國的發展節奏,唯有祈願:國強民富。不說了,這個國慶節我還要加班呢!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
初白丨統籌
豫記·甄選河南好物
在微信中搜索salome1203,添加小秘書微信
進入「豫記·河南好物群」,獲取更多豫地風物。
(添加時請備註「豫地風物」)
THE END
歡 迎 投 稿
郵箱 yujimedia@163.com
豫記系頭條號簽約作者
商務合作請加微信:salome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