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10年,那些沒文化的汽車品牌都將消失!

「 水滴按:

一般的車,開38萬公里早報廢了。可有一輛中國自主品牌神車,38萬公里後才剛剛起步呢。

他,就是玉樹臨風英俊洒脫人見人愛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中國首輛月球車——玉兔號。

兔子先生自從讓嫦娥姐姐送到月宮,早已超額完成任務。而他明亮的眼睛,月基光學望遠鏡,還在溜溜轉呢。

水滴汽車有幸召喚到這位宇宙神車,在他閑來無事,回望地球媽媽的時候,發發感慨,說說咱地球上的車。聊寄相思,豈不快哉! 」

全文共3036字,閱讀大概用時6分鐘。

月球車來電NO.22

未來10年,那些沒文化的汽車品牌都將死去

開什麼車才算有文化?這件事兒,兔三爺講過好幾回了。小水滴們,好像還是很懵懂。嗯,今天再把這個問題,梳理一下,講講清楚。首先,一輛車是否好用、耐用、皮實,看上去有沒有顏值,價格可否承受,這是車主的一般需求了。其次,開了這車,家人朋友怎麼看你,你自己開了這車,骨子裡想表達一種什麼情緒?想要彰顯一種什麼身份?這就是特殊需求了。

這兩條標準,從當下看,一般需求越來越不重要了,因為現代化大工業生產,車型之間的性能差異越來越小,同一價格區間的車,非要分出個優劣好壞來,那是自己跟自己較勁,真沒太大必要。那麼特殊需求,或者叫個性化需求,就越發具有決定性了。這個汽車品牌,能夠帶來的感覺,那種炫耀感,決定了這車的好與壞。事實上,炫耀感的深層需求,叫做文化認同。

未來10年,智能電動車將大行其道,這是大趨勢。電動車的世界,技術和功能的差異,就更趨於平均化。因此,選什麼車,最大的挑戰,不是七七八八的細分功能,而是轉向偏重趣味與愛好的文化追求。用小水滴的話說,你愛的,就是好車!對車主而言,有文化才算有身份,有品味才算有氣質,單單開豪車證明你有錢,那算什麼呢?只能算有病。其奢欲深者,其天機淺嘛!對車企而言,有品質而無品味的車,叫好不叫座;有銷量而無品牌的車,肯定沒後勁。小水滴們,你們可要眼睛雪亮呀!

好了,什麼才是有文化有品味的好車呢?那就要看看,過去十幾年,到底是什麼東東,決定着文化趣味的變遷?你們地球人,身在地球上,不知地球事。兔三爺從月球看去,那叫一個瞭然!可以很明確的說,文化追求和文化認同,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被植入的。本來吧,中國人對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有一種天然的認同感。但長期以來,我們被西方文化植入,變成了文化香蕉人。一說汽車,一線豪華品牌,都是BBA啥的,通常都是歐洲車;二線品牌,也都是美歐日合資車。現在,中國自主品牌長勢喜人,好多人還有點將信將疑的,持觀望姿態。這種「思想鋼印」,是怎麼烙上的?

這是由地球格局決定的。美國在戰後,尤其在蘇東崩盤、中國入世之後,變成了地球上的「燈塔國」。美國文化,就像美元一樣,變成了地球上的硬通貨。《速度與激情》拍了8集,還是一副很勃起的樣子,都是些肌肉男和大胸女,在不同的地點搞改裝、玩車震。性能、速度和機械感,還有圍繞這些的汽車生活,折射出來的一系列情緒和價值觀,自由、衝動、冒險、性解放等等,就形成了西方汽車文化的主流。

嗯,有小水滴舉手了,說不對吧,人家歐洲車還是有追求的,比如F1、WRC、勒芒24小時耐力賽、紐北,這些賽車文化;還有德英意西有些小作坊,堅守着追求極致的工程師文化。是這樣,沒錯!不過呢,你可以把西方汽車文化,看做一張必勝客披薩,上面搭配了不同的調料,有海鮮的,有火腿的,有水果的,還有至尊的,口味有所不同,但營養成分,都差不多!因為它最底層的烤餅和奶酪,還是美國文化。比如看電影,也有歐洲風、日本風、伊朗風、印度風,不過主流的電影,繞來繞去,還是好萊塢。

美國文化,是過去二十年的強勢文化。為什麼?美國大兵和美國航母加上F22,決定了這一切。美國是地球秩序的制定者,它打遍天下無敵手,它的硬實力,決定了它的軟實力,它的軟實力,內化為其它國家的文化追求。你們似乎覺得,M1A1坦克里不貼幾張爆乳妹,就不是最好的坦克,那麼豪車如果不能配上美女的腿,就不是豪車了。嗯,這就是植入。

那麼未來中國的汽車文化,是什麼?很簡單,只要跟速激反着來,就好了。為啥?因為地球的格局,開始改變了。美國作為「燈塔國」,經過這麼些年的窮折騰,已經變成滿世界撿漏、碰瓷兒的狗寶寶了,它的力量被消耗在無窮無盡的局部戰爭中,如今苟延殘喘。因此,它所構建的文化秩序,也會改變。

以前,美國不在乎實業,它從金融業吸血掙錢,金融危機的時候,差點把通用搞破產。德國和日本,是美國秩序里的實業國,他們的角色,就是給美國市場端盤子洗碗做飯的。川普上來之後,開始收縮戰線,搞隔離牆、退出環保協定、取消TPP,甚至開始搞文化保守主義了。什麼意思呢?美國已經不想再充當老大了,它只想自保,而不願意再花費精力,去推行它的文化了。也就是說,西方主流文化的源頭,要枯竭了。

因此,從現在開始,未來10年,地球上的文化地圖將展開重構。在汽車行業,「本土化」將變成一個關鍵詞。怎麼本土化?汽車品牌,必須強化其本土特性,從而確立自身的行業地位。可是,中國是全球最大的也是最具成長潛力的汽車市場,在這個主戰場上,「本土化」就意味中國化,不論自主品牌還是合資品牌,只有以中國文化為支撐和底蘊,贏得中國消費者的信賴和追捧,在內心深處與中國消費者的喜好產生情感共鳴,這樣的汽車品牌,才能找到它生生不息的原動力。

10年後,中國文化將成為主導汽車文化的核心。中國的文化追求是什麼呢?顯然,不是速激那種本能的衝動。中國五千年來,都是一個有教養的族群,我們追求儒家的文雅氣度、道家的質樸天真、法家的莊嚴通達,等等,有極其豐富的文化資源可以去開掘,唯獨不會讓汽車,僅僅變成另一張床。

可以很清晰的看到,未來10年,如果汽車不能成為一種文化符號,它必將死去。而如果不能以中國文化為核心,去構建自己的品牌,至少在中國市場,它必將死去。西方的那套汽車文化,因為美國燈塔的暗淡,在中國將失去吸引力,遭遇嚴重的水土不服。真正從中國人內在文化需求去看,美歐日等合資品牌,有感覺有品味的車,太少了。現在被追捧的那些,要麼是為了面子裝扮奢華,要麼是維繫那麼一點可憐兮兮的被植入的虛榮。本質上,都是病態,早晚都會改過來。

嗯,基於大勢的展望,做一些預測吧。

韓系車,現代、起亞等,因為其自身的文化資源太貧瘠,他們可能會最早清醒,在中國文化中尋求品牌要素的支持,它們的策略會很靈活,變得最快。

日系車,礙於其自身文化的僵化與古板,囿於他們對美國市場的依賴,改變起來最難。相對而言,豐田本田,恐怕難以改變,日產可能會艱難轉型。

歐系車,他們的文化自尊心很強大,但伴隨市場格局迅速變化,會在中國市場做出妥協。歐洲人,在文藝復興時期,對中國文化是推崇備至的,幾乎就是跪舔的姿態。德、法品牌,肯定是要立牌坊的。BBA的豪華陣地是他們的堡壘,中國品牌只要有所突破,他們的自尊就會變成自嘲。其它品牌,早就在尋求中國支持了。在文化上,強弱格局還在持續改變,汽車品牌的發酵,會進一步深化。

美系車,美國文化比較粗淺,實用主義盛行,他們最看重銷量,不太在乎品格和調性。美國市場還是足夠大的,自保有餘。但是美國製造業成本太高,蘋果不在中國生產,就是一個蘋果核兒。那麼通用、福特呢?它一旦失去了全球產業鏈條的配套,恐怕連自主製造的能力都沒有。因此,美國汽車品牌,很有可能面臨分裂的危險。比如特斯拉,一邊和川普鬧僵了,一邊急火火要到中國建廠。要談文化,美國文化最優秀的品質,就是敢想敢幹,沒束縛,負擔少。在這方面,不排除他們仍會在中國,找到自己的有限市場。

中國車,這不用說,全球視野,主場作戰,勝率是很大的。自主品牌,現在最缺乏的,是打破對西方汽車文化的迷信,重新創造出一種以中國文化為根基的全新業態。智能電動車,只是功能層面。汽車要變得有文化,是要說話的,說什麼?當然要說中國話。比如,吉利博越做的100度溫差挑戰,全國巡遊,去尋找和發現中國不同地域的文化特性,是個不錯的苗頭,雖然略顯得流於膚淺。

就說這些吧!離着三十八萬公里,還替你們操着宇宙洪荒的心,俺累不累呀!不過呢,文化大勢,關乎未來生死,不可不察也。下次再聊吧。

文/兔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