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online 雜談】門檻高、參數多、入門難,現在的年輕人,都奔着逼格高的愛瘋玩去了,這也讓DIY反而有點顯得青黃不接。當然,長江後浪推前浪,小白總是在低年齡段誕生的,不過基數肯定比10年前少多了,只是遍地都是的廣告、無處不在的JS很容易讓小白們黑白不分。其中一個明顯的表現在於硬件參數的解讀上。
10年前已經有3.8GHz的CPU,10年後3.8GHz的CPU卻依然活躍在高端市場,那麼摩爾定律失效了嗎?。可見,如何解讀參數,如何讀懂參數,是小白進階的一個重要階段,也是無師自通獨立思考的過程。今天,我們就簡單羅列一些意義不大但又過分重視的硬件參數,看看你中槍了沒?
霧裡看花看不懂?談小白容易被誤導的參數
1、CPU:「i3默秒全」的思考
相信DIY玩家都聽說過「i3默秒全」的梗,當然這個梗隨着時間推移i3進化緩慢而失效。但也能看出Intel在CPU性能的優勢,而這個優勢,體現在架構上。所以說,架構,決定了CPU的一切。那麼,其他CPU重要規格值得重視嗎?
頻率
Athlon XP 2000+,實際頻率並非2000MHz,但秒了Intel的2Ghz CPU
在架構優化這隱藏BOSS的重要性被挖掘出來之前,頻率被一致認為是CPU最重要的規格,當年的CPU就是直接用頻率來代表型號。但當AMD在2001年大規模啟用PR值代替頻率來起名後,頻率決定性能的論調已經開始被懷疑。
十年前的3.8GHz與十年後的3.5Ghz,誰性能強?
隨着Intel Tejas計劃的破產,單核時代結束,唯頻率論成為了歷史。從10年前3.8GHz的奔騰4 570到10年後4GHz的Core i74790K,頻率並沒有進步,但後者的性能卻領先了N倍,同時把5GHz的AMD CPU打得滿地找牙。所有這些,都是架構的優劣的體現。
小白:什麼?頻率不決定性能?還是做幾道題冷靜下……
如今,隨着睿頻技術的深入,頻率概念逐漸被淡化。所以,我們選擇CPU時候不能只看頻率,頻率的作用只體現在同代同系列的產品的狹義對比,那倒不如從型號對比更加直觀。
核心數
多核時代在2005年開啟,經過應用程序對多線程的優化,多核CPU主宰了CPU領域。所以坊間就出現了唯核心數的論調。
CPU型號 | FX 8300 | Core i5-4590 |
核心代號 | Piledriver | Haswell |
接口類型 | AM3+ | LGA1150 |
核心線程 | 8/8 | 4/4 |
內存支持 | DDR3-1866 | DDR3-1600 |
內置顯示核心 | - | HD 4600 |
CPU頻率 | 3.3-4.2GHz | 3.3-3.7GHz |
三級緩存 | 8MB | 6MB |
製作工藝 | 32納米 | 22納米 |
TDP | 95W | 84W |
八核FX8300卻打不過四核i5-4590,當時就是這樣
不過問題就來了,AMD的八核CPU一定比Intel的四核CPU強嗎?這問題對於稍有了解的DIY玩家已經有了答案。核心數再多,架構不行也無補於事。是的,我們依然在談架構的重要性。再者,核心數多了,功耗就不容易控制了。
目前主流四核不是沒有道理的
所以,我們並不需要被JS的唯核心數理論洗腦,現在的定位與核心數的界限分得很清楚。Core i5以下的是雙核,以上是四核,AMD的主流都是四核以上。如果小白不懂看成績,多看看比價系統,就能理清不同品牌不同核心數CPU的差距了。
緩存
緩存的作用和內存類似,所以,CPU的緩存,自然是容量越大越好,數據吞吐量大時,大容量緩存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目前,CPU的緩存都集成在DIE中,所以速度都和CPU頻率同步。
左邊的CPU緩存容量比右邊少多了,但性能,大家都懂的
既然,CPU緩存容量是越大越好,那麼是不是只看緩存對比就能看出CPU的優劣呢?不一定。仔細對比上圖的Core i7處理器的緩存容量以及AMD FX8300的緩存容量,可以說i7在容量上完敗,但實際性能卻秒殺對手。當年很多JS就拿緩存容量來作為黑錢的理由。
緩存如美女一樣多多益善,不過跳出一個如花(非同類CPU比較)就不好了
所以,由於原理的不同,不同品牌的CPU緩存容量並沒有可比性。雖說緩存是多多益善的,但這個多少比較僅限於同代CPU的比較上,小白們記住這一點了。
小結:在CPU方面,我們總結了小白容易被誤導的三個參數。架構才是CPU性能的主導因素,至於頻率、核心數、緩存更多的體現在同品牌或者同代產品的比較,並不能用於AMD與Intel的縱向比較,如果真要從中比較,那麼透明的電商價格以及網上的評測就告訴你一切了。
針對網友提出的疑問,小編將在這裡集中解答
1、2樓網友的留言
網友原評論:這篇文章還是比較良心的
編輯回復:感謝網友支持哦~這樣的評論和點贊正是小編繼續精益求精的動力,小編也會繼續為大家帶來精彩有趣的內容。
2、7樓網友的留言
網友原評論:請問一下30hz的顯示器和60hz有區別嗎?60hz關了垂直同步就在60fps以上了,30hz的關了垂直同步也應該是在30fps以上的吧?各位大大能解釋下是這樣嗎
編輯回復:垂直同步主要是解決遊戲畫面的撕裂問題,30/60Hz對應的就是30/60fps,但是垂直同步並不代表遊戲實際渲染的幀率(fps),垂直同步只是一個通過篩選渲染的幀,來避免畫面的撕裂。簡而言之,顯示器還是買60Hz的吧,垂直同步能開還是要開的,如果實際幀率不能滿足垂直同步的作用幀率還要考慮降低遊戲的設置哦。
3、19樓網友"annethome"的留言
網友原評論:這個顯存位寬說的太絕對了,最好的測試辦法就是超下顯存頻率,要是提升不明顯的話才能說位寬夠用
編輯回復:您的意見非常有意義,小編會在後續專門對顯存位寬方面做一個測試,敬請期待哦。
4、30樓網友的留言
網友原評論:ssd那塊…小編拿出來說持續寫入掉速的固態…浦科特m6s…有多少人都是這個固態啊…坑了一大片人
編輯回復:其實模擬SLC技術對於消費者來說也是有好處的,用買MLC的錢就能體驗到類似於SLC的速度和快感。但是問題是部分JS卻用模擬SLC下的速度來宣傳,消費者用了一段時間之後就掉速了。
5、36樓網友"sn34491624"的留言
網友原評論:比較感興趣的是藍光,現在大多數廠家都宣稱他們的顯示器慮藍光,可我們怎麼分辨和檢測?
編輯回復:濾藍光這個的確是個潮流,但是這個對檢測設備的要求很高,目前我們還沒有這麼高端的機器,我們正在跟少數擁有該類設備的科研院所進行聯繫,大家可以持續關注。
6、62樓網友"張胖子M"的留言
網友原評論:隨便逛了逛也就是隨便看了看,本來不怎麼懂這一下就給弄的完全不懂了,麻煩了!這電腦今後還怎麼DIY啊。
編輯回復:因為篇幅的關係,可能很多地方沒有把所有細節說出來,想進一步了解其實也很簡單,只要您繼續關注我們後續的文章即可。
主板不決定主機的性能,但市場上的主板高則一台iPhone 6的錢,低則一台備胎手機的價格。如此一來,小白很容易被誤導的,那麼有哪些參數值得我們留意呢?
芯片組
Z97 | Z87 | B85 | |
CPU插槽 | LGA 1150 | LGA 1150 | LGA 1150 |
內存插槽 | 最多4條 | 最多4條 | 最多4條 |
磁盤接口 | 4~6個 SATA3.0 | 4~6個 SATA3.0 | 4個SATA3.0 2個SATA2.0 |
USB3.0接口 | 4~6個 | 4~6個 | 4個 |
顯卡支持 | PCI-E 3.0 單卡/X8+X8/ X8+X4+X4 | PCI-E 3.0 單卡/X8+X8/ X8+X4+X4 | PCI-E 3.0 單卡 |
芯片擴展 | 8xPCI-E 2.0 | 8xPCI-E 2.0 | 8xPCI-E 2.0 |
多屏支持 | 3屏 | 3屏 | 3屏 |
由於AMD芯片組萬年不更新,我們就談Intel的芯片組好了。我們都知道,Intel的芯片組分了高中低端,分別是Z、H、B等系列,他們都支持同一插槽的所有CPU,如LGA1150的CPU。實際情況是,對於普通DIY玩家來說,B85主板與H97乃至Z97並沒有任何性能體驗上的區別。但是價格差卻有好幾百乃至上千!
不難看出,為何電商銷售上B85主板為何佔主導地位了。因為高端的Z97主板僅提供了有限的升級,如普通玩家很少用到的M.2接口以及PCI-E3.0的數量、未來Broadwell K CPU的支持上。這幾百塊的差別對實際性能不關痛癢,小白選購主板時候可不要因為Z97聽起來很高端而把沒用的功能附到你的購買成本上了。
供電
和顯卡供電一樣的性質,主板供電就是為CPU服務。主流主板一般都有四相供電,但那些四位數價格的往往有8相乃至10相。我們知道,相數越多供電荷載越低代表越穩定,那麼我們值得多花點錢去選擇相數更多的主板呢?
我們應更加關注相數外的東西,如散熱
那可未必,畢竟主板廠商、尤其是一線大廠的,主板出廠一般都經過很嚴格的質控流程,所以穩定性都很有保障,別讓自己覺得自己主板相數比高端板少而產生不穩定的錯覺。畢竟供電與CPU需求數學,廠商已經計算好的。我們只要看好供電做工就行,這個才是影響你主板故障率的因素。
所以,我們選購主板不必對供電相數看得那麼重,除非你是一個狂熱CPU超頻玩家,「堆料級」的主板才是這類玩家的摯愛。
音頻
主板同質化現象催生了主板廠商向音頻進行差異化設計的趨勢,所以我們在千元以上主板往往看到廠商主打音頻的廣告。
常見的瑞昱ALC892聲卡,對於普通玩家,誰會對它的音質有不滿?
但是,音頻,本身就是很玄學的食物。主板廠商要拉開音頻體驗的差距,往往從視覺的音頻PCB部分的配置看到差距。如大眾級主板B85常見的瑞昱ALC892,音頻部分的處理也比較簡單傳統。
豪華的主板聲卡模塊
而高端的主板如技嘉G1.SNIPER M5就豪華多了,創新出品的聲卡部分,被金屬屏蔽罩覆蓋,音頻部分的PCB也通過分割線與其他主板部分分離,這樣能有效地減少平台運行時各種雜訊影響到音頻的解析,從而保證音頻信號的純凈。而配備的可更換運放芯片,又使播放時主板能夠推動大阻抗的耳機。
專業聲卡自然要配專業頂級的音頻輸出設備
一個芯片與一組芯片的差距,就在這裡。如果你是一個非狂熱音樂發燒友,永遠都戴着普通小耳機,那麼這類頂級聲卡就顯得大材小用了。好的音頻芯片都要配好的器材,才能發揮功效。不然,這多花的錢就不值得了。
網卡:
至於板載網卡芯片,目前主流都是瑞昱、Intel、高通殺手三個品牌的網卡。單就硬件性能而言,個人倒是沒有感覺到有太大的差別(畢竟決定這方面體驗的,主要跟用戶本身所處的網絡環境有關),反而是硬件的兼容性和穩定性更加重要。
殺手網卡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意義和普通網卡一樣
品牌和商家也不時打這類的廣告,如雙千兆網卡、帶寬控制、下載也能玩遊戲等,其實都是針對十分極限的環境下的使用。對於平均網速還未到10兆的天朝,選擇一款普通網卡就足夠了,不必做加錢黨。
主流板載網卡
小結:可見,雖然主板並不與計算機性能掛鈎,但是廠商的智慧是無窮的,他們總是針對差異化來進行炒作。只是,當你遇到這種廣告的時候,你必須知道這些功能值不值得讓自己去多花錢去買。
看一張顯卡的規格,一個GPU-Z就能告訴你所有的答案。那麼,有哪些參數是值得小白們注意,避免被JS矇騙呢?
顯存:
小白經歷最多關於顯卡的花言巧語的,無疑就是顯存了。對不起小編要鞭屍了,就是「GT440 4G 狂牛版」的笑話已經讓我們感到見怪不怪了,但商家總是會用這個」媲美高端「的規格來愚弄小白。
雙敏:我已經掛了小編你還鞭屍?
為什麼這是笑話呢?這就因為畸形配置導致的。一款比核心顯卡還要差的獨顯,卻用上4GB的顯存,誰帶得動?並且這點有時成為了JS提價銷售的理由。所以,這些所謂的噱頭不可取。
沒有征服大型遊戲的GPU規格,顯存再大也徒然
選擇一張性價比高的顯卡,顯存是重要因素,畢竟決定了高分辨率的流暢性以及網遊的多開。不過它並不決定顯卡性能,所以GPU與顯存規格的均衡才是王道。
顯存位寬:
在商家吹自己GT640顯卡有着叫板旗艦的顯存容量的時候,卻總是在迴避一個和顯存息息相關的指標,那就是顯存位寬。我們都知道,顯存容量與顯存位寬是顯存帶寬公式的組成部分,所以缺一不可。所以顯存容量再高,你的顯存位寬只有64bit,在計算帶寬時候也是顯得微不足道的。
雙敏:我已經報警了!
如今能暢玩遊戲的顯卡,顯存位寬保底都要128bit,配合2GB以上的顯存,以及目前普遍高頻率的GDDR5顯存,才能保證在1080p分辨率下不會成為性能的瓶頸。甚至,有些玩家覺得256bit才是標配,但實際是否如此呢?
還是來科普下吧
128bit位寬的GTX960
最近推出的GTX960顯卡就是採用了128bit的位寬,這一點自然也成為了網友吐槽的熱點。但是很明顯128bit的位寬已經滿足了GM206核心的需求,將其性能全部發揮出來並且以29億晶體管的規格直追上一代35億規格的GTX770。因為顯存位寬作為帶寬的決定因素之一,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滿足核心的數據吞吐,就算給GTX960配上192bit甚至更高位寬的顯存規格,它的性能依舊不會有提升。
當然下一代顯卡可能會發生一些改變,HBM/HMC高帶寬顯存的實際應用會帶來性能提升的原因並不是位寬的單方面提升,而是要在GPU核心方面做出特定的改變,將GPU性能瓶頸從顯存轉移到核心上,到那時才會出現顯存位寬決定顯卡性能的結論。
ASIC Quality:
因為ASIC Quality引發的血案
說到顯卡的檢測工具,大家肯定就會想起GPU-Z這個軟件,可是它裏面自帶的ASIC質量檢測功能你用過么?這個功能被許多網友解讀為對顯卡GPU的直接檢測,還有網友在網購了顯卡之後發現這個數值太高之後還強烈要求賣家退貨,那麼,ASIC指數真的那麼神奇?
這個參數,究竟騙了多少小白?
ASIC Quality說白了就是AMD/NV在核心製造時候對GPU的一種在微電子級上的評價,這種評價結果都是直接儲存在GPU的記憶體中,而GPU-Z只不過是直接讀取這個數值而已。
ASIC Quality | 67.3% | 75.9% |
極限頻率 | 1191MHz | 1201MHz |
核心電壓 | 1.2000V | 1.2120V |
測試得分 | 5409 | 5485 |
ASIC Quality功能其實對於極少數的超頻玩家來說更加有用(比如那些用來破世界紀錄的),而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實際意義真的不大。如果真的擔心或是希望檢驗顯卡的質量的話,理論測試(看成績是否正常)+Furmark(穩定性測試)會是更好的選擇。所以,小白們看看就好,別當真。
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跑分才是檢驗顯卡的唯一標準
小結:顯卡方面,流處理個數、溫度、功耗、噪音等我們常見的指標都十分直觀,畢竟跑分就能看出明顯的對比,也不能作假。而顯存規格就容易被JS也常年被JS做文章,所以小白們就不要過於看重顯存的參數,顯卡的跑分跑遊戲成績才是王道。
顯示器是人機交互的重要一環,在這個體驗當道的時代,消費者對顯示器的選購更加重視,也誕生了不少讓人疑惑的參數。
30Hz讓你痛不欲生
在4K顯示器誕生的初期,為了普及這超高清的分辨率,部分顯示器廠商就捨棄了部分參數的主流設定,將刷新率設置到30Hz,從而降低成本,並且以低價格來吸引消費者購買,尤其是那些不懂顯示器參數的小白。
4K顯示器也有地雷,那就是30Hz的DELL P2815Q
結果,可想而知。30Hz刷新率,就代表一秒刷新30張畫面,我們知道,遊戲要到60Fps也就是每秒顯示60張畫面時,我們眼睛才會感受到完全的流暢的。但是這類顯示器硬件規格限制在30Hz,即使你的是Titan X顯卡,感受到的也只是30fps的畫面。結果,可想而知。
現在玩遊戲都開始追求144MHz了,30Hz還有何用?
30Hz 4K顯示器在價格上會比60Hz顯示器要便宜一些,但是受制於較低的刷新率,在遊戲中會出現無法設置4K分辨率、畫面撕裂、卡頓以及鼠標丟幀等嚴重的問題,根本就玩不了遊戲。所以,不要糾結30Hz的4K顯示器多便宜了,只需記住它只適合純純純純粹的文字處理的用戶。
4K是否真的適合?
4K,這個詞彙在2014年顯示器市場徹底火了一把,各種各樣的4K顯示器新品頻現,3840×2160超精細分辨率下,DIY也提起了PPI的概念。早已被愛瘋的視網膜屏幕洗腦的小白們,也終於對DIY提起了興趣。
理想是美好的,顯示是殘酷的,上圖就是一個例子。微軟自己也未曾料想到消費者對PPI的追求是那麼的強烈,使得Windows 7、8系統都沒有一個自適應高分屏的UI。如果你不設置放大界面,那麼上圖的蚊子一般字體讓你十分難受。如果你放大了,但網頁文字卻不會出現你想像中的字符像素增大而是模糊放大,圖片更加慘不忍睹,成了直接拉伸,效果可想而知。
拉大字體百分比會導致圖片拉伸,影響觀看效果
不吹不黑,4K肯定是未來顯示器發展的必經之路。但是現在的操作系統對高分屏的兼容性實在太差了,會給自己一種食之無味的感覺,而唯一的好處就在於4K視頻與遊戲的體驗的確十分震撼。對於小白來講,4K的分辨率不是你盲目跟風的理由。1080P,至少在Windows 10之前,還是最理想的選擇。
健康與便宜你選哪個?
DIY,就是追求性價比,這沒錯。許多小白在選擇顯示器的時候,自然遵循這個原則。於是看見哪款顯示器大面子、低價格、還要是IPS硬屏,就入手了。
藍光會傷害你的黃斑,這是不可修復的,會導致「青光眼」
這點無可厚非,但是在越來越注重健康生活的今天,顯示器作為影響人體感官體驗的最深刻的配件,有些人在顯示器前一坐就是一天。但是藍光、閃屏等問題很容易對你的眼睛造成不可修復的風險。所以,顯示器廠商也注重健康顯示器這點。濾藍光顯示屏、高頻PWM與DC調光結合等技術為你的眼睛提供最大限度的保護。
貪便宜的同時,也不要忽略健康,小白選擇顯示器的時候需要注意這點,不然得了小便宜,容易出大問題。
別讓你的眼睛受罪
小結:顯示器的感受不是用數字體現的,而是用你的眼睛來感受的。所以,選購顯示器時,記住一個原則,別讓你的眼睛受罪。
模擬SLC事件
很多時候,我們消費之前,往往都會看評測的跑分,來決定自己的選擇。入門DIY玩家也是奉行這點原則的,但是在SSD就不一樣了,稍不留神,評測出來時被封為神器的SSD有可能會成為坑貨。
寫入了一半數據後,SLC模擬模式的SSD速度會驟降
除了長期使用後會掉速的問題外,最近還爆出了部分SSD在MLCNAND模擬SLC後出現「拔苗助長」的反效果。在全盤SLC模式下,寫滿半盤容量時速度會爆跌,甚至還不如HDD!原因就不需小白們探究,但卻對只會用不會探究怎麼用的小白們來說,這類會大幅突然降速的SSD的確會很影響你的心情:坑爹啊!
參考別人的長期寫入評測,對你的SSD了解很有幫助
這一個簡單例子就得看出,小白們不僅僅只看評測網站的數據,這些數據只代表SSD的最佳性能。長期寫入評測,這才是確保你將來購買的SSD沒有後顧之憂的最有力參考。
SandForce主控:怪我咯
許多人可能剛剛才認識SSD固態硬盤,更別說是對產品有較深的了解。個別的SSD廠商正抓住了這點,在產品宣傳推廣上鑽起了空子,不遺餘力地鼓吹SSD的性能,什麼讀寫速度超過500MB/s云云的,但實際上,本身性能卻達不到這樣的速度。
典型的虛標案例
為什麼?那就是SandForce主控的鍋了。SandForce主控最為著名的特性當屬DuraWrite壓縮技術,由於實際需要寫入的數據量壓縮後變小,寫入速度得到了提升。在需要讀取的時候,被壓縮過的數據在主控內解壓後輸出,又帶來了外部讀取速度增益。而ATTO的測試數據模型恰恰是完全可壓縮的,與SandForce主控可壓縮算法天然的吻合。
這個測試成績對比就讓人呵呵了
所以,ATTO所跑的數據經過SandForce主控壓縮算法處理後,猶如一頭大象被壓縮成了一隻蚊子的大小。因為實際寫入到閃存里的數據量很小,寫入操作很快就完成了,外部測到的寫入速度接近SATA 6Gbps的接口帶寬速度。但是到其他測試軟件後,就露出馬腳了。
所以,購買SSD時,我們應該慎重看待廠商所宣傳的性能參數,哪些是真實的?哪些僅是噱頭?不用再多說了,看看PConline的SSD評測文章你就知道你的心水SSD的真實性能了。
小結:SSD就是一個「虛標」的重災區,不同的環境下會得出截然不同的測試結果,所以對於小白來講,任何JS或者電商的花言巧語都比不過實實在在的第三方測試數據,尤其是長期測試數據。
PConline總結
相信語文功底好的網友知道小編這篇科普文的中心脈絡了,那就是「以偏概全」。實際意義不大的硬件參數,卻受到了過分重視,反而成為了JS的噱頭,人不要臉,天下無敵,JS就是各種的文字遊戲來吸引小白上鉤,小白就這樣認栽了。
無論你是真正對DIY感興趣的入門愛好者,或者只是買完就脫坑的數碼過客,選購DIY硬件產品時,多利用手中的資源去了解分析,補充一些專業的知識。誰都不會和RMB過不去,對不?所以別讓你的資金成為了JS騙下一個小白的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