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甜與喪,我多年後才在麥兜的故事裏看懂

提前劇透。

毒舌七周年主題,「港風」

所以你們能發現,Sir今天兩篇都是港片主題。

沒辦法,要給自己今天的裝扮找靈感(最後穿的啥,先保密)。

頭圖寫了新片,二圖就寫部20年的老港片。

前兩天的《金雞》,是以「阿金」的視角,訴盡香港的浮沉舊事。

今天。

則是以一個「低能兒」的視角回答:

到底,什麼是港味?

01

港味是灰暗

Sir相信,許多人一度想不通《麥兜》為何經典。

當年上映,票房超過同期的《千與千尋》;

後來十年,拿遍國內外大獎,包括一次金像獎、三次金馬獎,以及「動畫界的奧斯卡」的安納西電影節最佳動畫長片獎(華語唯一)。

不就是只豬?

蠢蠢鈍鈍,永遠長不大的5歲小豬,好笑歸好笑,不至於「神作」吧。

20年後再看麥兜。

你會發現,神奇的事發生了:

每看一次,這隻「小豬」,似乎會隨着你的年齡長大而長大。

因為,你漸漸發現許多熟悉的細節。

比如。

最能代表港味的人物之一,周星馳

麥兜絕對是星爺最忠實的「粉絲」。

時不時的客串:


明顯的致敬:

△《喜劇之王》《麥兜故事》

還有更深層。

以周星馳為代表,香港電影草根的內核。

《麥兜故事》的「色彩」有兩面。

一面,是灰暗的。

你能從鏡頭裡「看見」:

麥兜和他的媽媽麥太生活在九龍大角咀,沒有光鮮的中環CBD大樓,只有像沙丁罐頭一樣,平民與低矮陳舊的混凝土老房子擁抱在一起的屋邨。


你能從台詞里「聽見」:

麥兜和媽媽是最平凡的打工豬。

麥兜之所以叫麥兜,還真的來源於一個「兜」

麥太臨盆時,一個塑膠盆子飛到她的產床前,如同每一個望子成龍的母親,麥太趕緊許了願,「希望他很聰明讀書很好。」

膠兜沒反應。

麥太趕緊讓了一步,「或者像劉德華周潤發那麼帥也行吧。」

膠兜還是沒反應。

好吧,麥太不得不雙手合十。

妥協了:

不聰明不帥也沒關係 只要福星高照

一輩子走運 什麼事都能逢凶化吉就好

他靠自己的能力解決問題當然最好啦

這真是妥協嗎?

顯然沒有吧。

迷信,是底層人最後的稻草。

但麥兜和媽媽,怎樣對抗這樣的灰暗?

《麥兜》的另一面,是極致的高飽和色調。

麥兜眼裡,媽媽是「超級馬里奧」。

她風風火火,打很多份零工。

最「成功」的,是她的烹飪節目。

麥太會做各種「雞」:

包括快快雞、紙包包包、包紙包包、紙包包紙、紙紙包包、包紙包包雞……

好笑?

背後是心酸:

麥太從頭至尾做節目,手裡只有一塊真實的雞。

沒有辦法,只能套娃獲取收視率。

所以。

整部《麥兜》,可以看做是麥太的一部「雞包紙」教程。

兒子想去馬爾代夫玩,可家裡沒錢,怎麼辦?

旅行版雞包紙:

麥太帶麥兜坐電纜「飛機」,去香港太平山頂「馬爾代夫」,玩了同款的浮潛、吃了西餐。


什麼是港味?

港味是不帶濾鏡地展示底層灰暗。

港味,更是底層人在灰暗中緊緊攥住的。

內心那片屬於自己的霓虹。

02

港味是胎記

麥兜與香港的羈絆,可以從麥兜右眼的一塊圓形胎記說起。

有人這樣解析:

胎記象徵著一個香港時代,90年代末金融危機後,這個縮影被永遠留在最顯眼之處。

的確,《麥兜》中穿插了不少香港這片土地的變遷。

無數移民和港人,憑藉自己的艱苦奮鬥,推動當時香港工業化的起步。

獅子山精神的雛形。

但直到電影版的麥兜上映後,曾經的國際金融中心,並沒有從大哮喘中恢復過來,很多人如麥兜所說的「一夜變成了負資產」。


△《麥兜:菠蘿油王子》

《麥兜》看似站在「獅子山精神」的反面。

在這裡,一切脫離現實的鼓吹徹底失效。

比如教育。

校長潮州人,說著不標準的粵語和普通話,幼兒園入不敷出,開學唯一記得的事就是催大家交學費。

當香港的小孩開始學習多元智能「內卷」時,校長卻教大家學詐死(裝死)和撒賴,開設「土風舞裝死班」和「BBQ釣墨魚裝死班」,還愛玩梗。

比如,情懷。

春田花花幼稚園倒閉,校長回老家。

2000年後,香港加快重建步伐,機械臂深入破舊老屋邨,麥兜家後面長出了一排排的新式小區,而麥兜還是住在牆面脫皮的屋邨里。

但有沒有人想過:

這塊代表時代陣痛的「胎記」,為什麼會遺傳?

胎記,不僅是變遷的痕迹。

更是大時代下,小人物的宿命。

正如那段讓人捧腹的《魚丸粗面》:


麥兜:麻煩你,魚丸粗面

校長:沒有粗面

麥兜:是嗎?來碗魚丸河粉吧

校長:沒有魚丸

麥兜:是嗎?那牛肚粗面吧

校長:沒有粗面

麥兜:那要魚丸油麵吧

校長:沒有魚丸

麥兜:怎麼什麼都沒有啊?那要墨魚丸粗面吧

校長:沒有粗面

麥兜:又賣完了?麻煩你來碗魚丸米線

校長:沒有魚丸

旁:麥兜啊,他們的魚丸跟粗面賣光了,就是所有跟魚丸和粗面的配搭都沒了

麥兜:哦~~!沒有內些搭配啊……麻煩你只要魚丸

校長:沒有魚丸

麥兜:那粗面呢?

校長:沒有粗面

謝立文說過:

其實我是接觸了很多成年人,他們好像整天都做着一些其實未必是自己真實性格的事情,大家都裝扮成一個樣子。我隱隱約約覺得,他小時候可能就是一個麥兜,現在是小時候的麥兜長大了。

小時候麥兜無憂無慮,沒有粗面,那就來魚丸。

但長大後的麥兜早已醒過來:

「有些東西,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不行,就是不行。」

看看他們的未來:

麥兜,負債中年上班族;

阿梅同學,進入「格子間」;阿輝同學,快遞員;姑時同學,司機……

可你能說他們失敗了嗎?

麥太臨盆時的許願,可能沒有完全成真。

麥兜長得不像劉德華周潤發。

但是他的銅像,在維多利亞港星光大道上,比隔壁的劉德華周潤發手印還要亮。

△ 星光大道

什麼是港味?

港味,是那塊不那麼好看的「胎記」。

港味,更是那塊由無數微光組成,足以永恆照亮一座城市的光斑。

03

港味是……

2001年至2016年,麥兜系列一共有6部動畫電影:

2001年《麥兜故事》、2004年《麥兜菠蘿油王子》、2006《春田花花同學會》、2009年《麥兜響噹噹》、2012年《麥兜噹噹伴我心》、2014年《麥兜我和我媽媽》、2016年《麥兜·飯寶奇兵》。

其中只《麥兜故事》《麥兜菠蘿油王子》兩部是純本土製作,後來幾部都是「麥兜北上」的合拍片。

麥兜系列身上的「港味」,開始慢慢消逝。

從麥兜誕生之初身上的胎記,到麥兜身後真實的香港屋邨、店鋪、香港飲食、包括茶餐廳、菠蘿包、蛋撻、魚丸........

都有着濃郁的香港本土氣息。

《麥兜》的靈魂,也在於幾乎每一部《麥兜》都會有好幾首朗朗上口洗腦般的歌曲。

幼齒可愛的孩子聲音,舒伯特舒曼、莫扎特古典音樂旋律,尤其是重新填上詞的港味歌詞。

「春風親吻我,就像蛋撻撻撻撻~~」

「大包整多兩籠大包,大包整多兩籠唔怕滯。」

Sir喜歡的,尤其是這樣無厘頭、古古怪怪的歌詞:

「我願似一塊扣肉,扣住梅菜扣住你的手。」

就連港人不記得的過去,《麥兜》都記着。

消失的民俗。

搶包山是香港長洲起源於清朝,由海豐人流傳過去的民俗活動,距今已經兩百多年歷史。

《麥兜故事》里,麥兜本來想成為奧運冠軍,誰知道跟着師傅學的是再也不會舉辦的「搶包山」。

但70年代,因為頻頻發生傷人事故,搶包山活動被取消。

有趣的是,《麥兜故事》里申請復辦失敗的橋段,卻真實在2005年復辦的搶包山比賽中呈現。

這是《麥兜》帶來的一點溫情。

《麥兜響噹噹》中,麥太帶着麥兜北上到武當山練功,僅有開頭20分鐘和最後10分鐘的背景在香港,中間笑點缺少和拼湊感越來越強,形成一種割裂感。

《麥兜我和我的媽媽》成為了一個全國小朋友家喻戶曉的名偵探;

《麥兜·飯寶奇兵》中,麥兜成為拯救世界的地球英雄。

麥兜從一個永遠不會成功的loser,草根逆襲。

可觀眾都懂:

豬還是那隻豬,但裏面裝着的,並不是那個「麥兜」。

麥兜,在「北上」和「港味」中尷尬着。

於是有人說,別為難了,不如別拍了吧。

麥兜系列至今已5年沒有了新的電影上映,甚至在這個20周年的日子,也沒有重映的安排。

麥兜,被遺忘了嗎?

所謂的港味是什麼呢?

不是那些茶餐廳,菠蘿包的符號標籤,而是不起眼但堅韌的煙火氣和「人氣」。

Sir注意到。

麥兜系列中,曾閃現過長大後的麥兜的樣子,麥兜或許長大後成為了廚師。

麥兜終於有吃不完的雞、粗面和大包,像麥太說的,普普通通一個幸福的人。

這是創作者在成人視角下,殘忍中包裹着的一股溫柔。

謝立文說:

當你接受了一個現實,如果一個人才華不夠,其實他是不會做到的,不論怎麼努力都做不到的,但是不是就表示這個人就完蛋了呢?

謝立文給的答案是否定的。

即便普通如麥兜,也有平凡過一生的權利。

如莫扎特效應課的教授在麥兜的評價中說:

「他不是低能,他不過是善良。」

他真的否定了麥兜的「低能」嗎?

不是。

他否定的,是這世界上太多的「自作聰明」。

什麼是港味?

港味,或許不夠精英,不夠「逼格」。

但它必然坦誠於生活。

因此,它才能一次次穿越時間,對抗歲月,喚出我們不同階段的共鳴。

人生如戲。

便是港味。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小津安4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