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C的CC邏輯芯片和帶E-MARK接線原理

最近USB4通過認證的大企業已經有近20家,USB4一統江湖勢必加速到來,今天我們針對USB4和普通USB最大差異的應用芯片進行解析說明,USB4線材需要IC,一個是為了保證高速信號傳輸的質量,另一個是存線纜的相關信息,包括是否可以支持3A到5A的帶車載電流等。因為現在信號傳輸的速度更快了,目前最快單個通道傳輸達到20Gbps,線材又不能太短,為了保證信號質量,一般會加Re-timer和Re-driver這類功能的芯片,Re-timer是恢複數據的作用,Re-driver對衰減消耗的信號進行增強的作用,這類IC可以保證高速信號在規定的距離內準確穩定傳輸。

還有一類叫做E-mark芯片,是支持USB PD協議通信的,通過與這顆芯片通信,除了知道線纜的ID信息,還可以知道支持的電流能否超過3A,這樣就可以區分出大電流的線纜和3A以下的電纜了。既能滿足大電流的使用,有能保護3A以下的電纜

USB 3.0的時代傳輸速度最大5Gbps,帶載電流不會超過3A,所以就用不着以上IC了,未來隨着產品的升級換代,芯片將越來越多的被應用到產品中,今天我們整理規範,對Type-C的CC邏輯芯片和帶E-MARK數據線進行基礎的解說

協會規範中Type-C接口定義

TYPEC插頭PLUG引腳定義(Front View)

TYPEC母頭RECEPTOR引腳定義(Front View)

因為TYPEC協議將最大支持到20W甚至更大的功率,所以其Vbus引腳和GND引腳也特別多。另外,因為TYPEC還要支持高速、DP等協議,所以也多了其它功能的引腳。特別是其中的CC引腳。USB Type-C接口包含的2個通道配置(Channel Configuration)信號引腳(CC1 & CC2),用於功能協商,上述信號確定接口插入方向,並用於協商接口上的供電功能、替代模式和外設模式。

協會規範中CC解讀

剛剛開始接觸TYPEC時,經常看到CC這個引腳功能。開始覺得CC是個單純的信號、有時候又理解為CC應該是類似單總線功能有數據通訊、又或者有是串口功能……這些理解都有問題。經過一些了解後,初步匯總如下,希望對大家也有幫助。若有高手過目,也請指點一二。

CC實際有CC1和CC2。在插座上兩個信號都有接。但是在插頭上面一般只有CC1或者CC1&Vconn.設備通過CC1&CC2上的Rd/Ra來判斷不同的功能,是否有負載接入、需要提供多達的電流、是否需要供電等信息。

在DFP的CC pin有上拉電阻Rp,在UFP有下拉電阻Rd。未連接時,DFP的VBUS是無輸出的。連接後CC pin相連,DFP的CC pin會檢測到UFP的下拉電阻Rd,說明連接上了,DFP就打開Vbus電源開關,輸出電源給UFP。而哪個CC pin(CC1,CC2)檢測到下拉電阻就確定接口插入的方向,順便切換RX/TX。比如在全功能TYPEC接口情況下

CC1&CC2都接下拉電阻Rd時,表示Debug accessory 模式;

CC1&CC2都接Ra時表示Audio Adapter Accessory Mode

CC1接Rd、CC2為NC時(或者反之),表示有負載接入;

CC1接Ra,CC2為NC時(或者反之),表示供電線纜接入,且沒接負載(表示給Vconn供電,無需給VBUS供電);

CC1接Rd、CC2接Ra時,表示有供電線纜接入,而且接着負載(給VBUS供電,同時CC2作為Vconn給線纜內部芯片供電5V,CC1傳信號給UFP);或者是UFP(上行端口,即從設備)接入(表示需要給VBUS供電)考慮

另外,對於需要電流輸出能力的DFP而言,需要通過不同值的CC上拉電阻Rp來實現;對於UFP而言,需要檢測CC管腳上的電壓值來獲取對方DFP的電流輸出能力。

根據標準下拉電阻為Rd=5.1k,上拉電阻Rp為不確定的值。USB Type-C靠Rp的不同,從而在 CC pin檢測到的電壓就不一樣,來控制DFP供電模式。在TYPEC中兩個CC,實際上在不含芯片的線纜里只有一根cc線。含芯片的線纜也不是兩根cc線,而是一根cc,一根Vconn,用來給線纜里的芯片供電(5V),這時就cc端沒有下拉電阻Rd,而是下拉電阻Ra:800-1200Ω。

CC1和CC2是兩個關鍵引腳,作用很多:

探測連接,區分正反面,區分DFP和UFP;

實際上在不含芯片的線纜里只有一根cc線。含芯片的線纜也不是兩根cc線,而是一根cc,一根Vconn,用來給線纜里的芯片供電(5V)。這時就cc端沒有下拉電阻Rd,而是下拉電阻Ra.(即當線纜里有芯片的時一個cc傳輸信號,一個cc變成Vconn供電);

支持PD的設備必須採用CC Logic芯片。USB Type-C目前支持最高20V/5A,此時必須要支持USB PD,即需要額外的PD芯片,所以不要以為是USB Type-C接口就可以支持到20V/5A。

如何評估設備是否需要CC邏輯芯片

所有全功能的Type-C電纜都應該封裝有E-Marker:封裝有E-Marker芯片的USB Type-C有源電纜,DFP和UFP利用PD協議可以讀取該電纜的屬性:電源傳輸能力,數據傳輸能力,ID等信息;但USB2.0 Type-C電纜可以不封裝E-Marker。

所有的DFP設備需要CC邏輯檢測與控制芯片:DFP需要檢測到CC管腳上有某個電壓時,判斷UFP設備已插入或拔出,來提供和管理VBUS。當沒有UFP設備插入時,必須關閉VBUS。

USB3.0/USB3.1應用中,除UFP設備以外的所有設備都需要CC邏輯檢測與控制芯片:在USB2.0應用中,無需考慮方向檢測問題,但USB3.0或者USB3.1應用中,必須考慮方向檢測問題(有一種情況例外,比如U盤,移動硬盤等可以不考慮方向,不用CC芯片。)。

持PD的設備必須採用CC Logic芯片:對於UFP而言,需要檢測CC管腳上的電壓值來獲取對方DFP的電流輸出能力。USB PD看似只是電源傳輸與管理的協議,實際上它可改變端口角色,可與有源電纜通訊,允許DFP成為受電設備等諸多高級功能。

所有全功能的Type-C電纜都應該封裝有E-Marker,但USB2.0 Type-C電纜可以不封裝E-Marker

綜上,只有因為功耗較低而不需要檢測電流能力的UFP(U盤,耳機,鼠標等)不需要CC邏輯檢測端口控制芯片外,其餘所有的DFP、DRP(如電腦,手機,平板,移動電源)、需要檢測DFP電流輸出能力的UFP、支持PD的設備,都需要CC邏輯檢測與端口控制芯片。

CC邏輯芯片和E-Mark芯片

「持PD的設備必須採用CC Logic芯片」、「Electronically Marked Cable: 封裝有E-Marker芯片的USB Type-C有源電纜」、「全功能的Type-C電纜封裝有E-Marke」等信息.

CC邏輯芯片針對的還是設備端;

E-MARK針對的是線纜,而且規範中也經常提到「Electronically Marked Cable」其實就是我們所謂的e-mark芯片。E-MARK芯片技術自動識別電子產品所需的電壓和電流。

如果TYPE-C接口提供超過5V的電壓,或者是超過3A的電流,那麼一定需要TYPE-C接口芯片去實現USB PD協議。

芯片選用原則:

如果您的設備使用5V電壓,並且不超過3A的電流。而且設備本身只往外供電,或者只接受對方供電,並且供電角色與數據傳輸角色為默認搭配(即供電方為HOST,用電方為Slave或者device)。那麼不需要TYPE-C芯片。

C-C傳輸線上是否需要用到E-MARK 芯片。這個判斷標準是,使用過程中,電流是否會超過3A?如果不超過,則可以不需要。

若需要實現Battery Charging協議,這需要E-MARK芯片,這樣既能夠實現充電,又能夠傳輸數據。

更多線纜行業訊息,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線纜行業朋友分享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