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誠品書店,做一回「成品粉絲」

高雄準備返程的最後一個下午,我把時間留給了誠品書店,原來,喜歡讀書的人這麼多;原來,看書可以是這麼享受的一件事。

這是在台北西門町的誠品書店,匆匆一瞥。誠品書店1989年由台北仁愛路圓環創辦第一家開始,本着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的初衷,發展為今日以文化創意為核心的複合式經營模式。

「誠」, 是一份誠懇的心意,一份執著的關懷;「品」, 是一份專業的素養,一份嚴謹的選擇。取名「誠品」,代表着誠品書局對美好社會的追求與實踐。

雖然誠品書店位於大商場內,但絕無喧囂嘈雜。走進誠品書店,你會不自覺地慢下腳步,滿眼除了書海,並無其他,那種儒雅書風絕無僅有。

這裡看書似乎沒有一定之規,或坐或躺,或席地而坐,或坐在階梯上,怎麼坐、坐哪裡都不重要,手裡的那本飄着墨香的書才是最重要的。

在高雄的最後一個下午,把時間給留給了位於高雄三多商圈大遠百的誠品書店裡。這裡比前日去的台北書店面積要大一些,雖然讀者眾多,但卻沒有一點聲音,都沉浸在書海之中。

僅僅是在總面積3.6萬平方公里的台灣,就有40多家誠品書店。幾乎每一個去台灣旅遊的人,都願意在緊湊的旅行計劃中花大半天時間,泡在這個書店裡。

除了台灣,香港,還有我們的蘇州,都有了這家書店的身影。誠品已不僅是一個城市的地理標誌,更是一種文化的象徵。

而為了如今的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硬是咬牙,走過了一段長達15年的虧損經營之路。

吳清友大學畢業後,憑藉自己的經營天賦和努力,一躍成為台灣的財富新貴。1985年,意氣風發的吳清友在台灣陽明山富豪區買了一塊地蓋房子,並特地找來風水大師看風水。風水大師告訴他:「要賺錢,房子朝南;要健康,那房子要朝北;但如果你希望讓生命積累一點智慧,那你的房子要朝東。」最後,吳清友選擇了東方。

1988年,吳清友第一次邂逅死神,先天性心臟病,讓他在心臟手術中一度心跳停止。這次經歷讓吳清友頓悟,他想做點有意義的事情改變人生軌跡。

1989年,台北仁愛路圓環,第一家誠品書店誕生。實木地板、中外文圖書、古典樂,經典的「誠品印象」。

在隨後五年里,誠品書店分店不斷開業,也有分店倒閉,資金鏈堪憂。走進倒閉的分店時,吳清友一遍又一遍翻閱「誠品粉絲」在本子上留下的故事。他發現,至少在愛書之人心中,誠品已經成為一種生活習慣。賺了錢或拿到投資,吳清友就又大筆地燒在商業和文化生活相結合的嘗試上。

1994年,誠品書店將誠建公司納入旗下,整合為「餐飲事業處」,這是誠品打造「百貨店」的開始;1999年,誠品敦南店開始了「24小時不打烊」的創新經營方式。

2006年,吳清友租下了台灣新光三越百貨店的6層樓,6層樓的誠品書店,只有兩層樓在賣書,演變成了一家4.5萬平方米的「生活方式」書店,每年能吸引超過1200萬人次到來。同年,誠品書店開始扭虧為盈。

本文結尾是個悲傷的故事。2017年7月18日,誠品書店創辦人吳清友突然病逝,享年67歲。在眾多台灣、香港還有大陸的誠品書店,裏面那些嗜書如命的「誠品粉絲」們,席地而坐、忘我閱讀的場景,想必會告慰老先生在天之靈吧。

待續,讓我們一起繼續了解高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