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N:約翰遜宣布解封英格蘭地區,不少英國人對此焦慮恐懼

【文/觀察者網 熊超然】繼試圖達成群體免疫的「佛系防疫」未果後,英國首相約翰遜近日又宣布將於7月19日全面解封英格蘭地區,在來勢兇猛的德爾塔變異新冠病毒面前,直接「躺平」了。當地時間7月7日,約翰遜在議會繼續為解封計劃辯護,稱放寬限制是「平衡性政策」。

相關政策一出,英國國內乃至國際輿論嘩然。英媒《獨立報》批評約翰遜「投降之舉不可原諒」,英國廣播公司(BBC)卻立馬跳出來替他「洗地」,為其政策「護航」。

宣布解封前,約翰遜甚至還號召人們「學習與新冠病毒共存」,不過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卻發現,仍有為數不少的英國民眾對於解封回到疫情前的生活狀態而焦慮、抑鬱甚至是恐懼。

一項機構最新調查研究也顯示,期待解封回歸往常生活的英國人和寧願待在家裡的英國人,比例幾乎是一樣的,均為36%。對於解封,英國政府並未獲得絕對性的民意基礎。

CNN報道截圖

宣布解封了,但有人害怕出門上班

CNN報道稱,英國政府原計劃在6月21日全面解封英格蘭地區,取消所有對社會交往的法律限制,以此迎來所謂的「自由日」(Freedom Day)。然而,受德爾塔變異毒株的影響,這一天被推遲到了7月19日。

路透社報道,7月5日,約翰遜在首相官邸的新聞發佈會上宣布,英國政府已做好準備,解除一系列新冠限制措施,若目前的疫情趨勢不變,英格蘭地區將於7月19日全面解封,蘇格蘭威爾士北愛爾蘭則可執行各自的公共衛生規定。

當地時間7月5日,英國首相約翰遜宣布將解封英格蘭地區。圖自澎湃影像

早在今年5月,當時英國開始分階段解除全球時間最長、最嚴格的封鎖之一後,凱蒂·格魯(Kitty Grew)就已開始嘗試進行「通勤演練」,她是一名來自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HS)的項目經理,負責倫敦的新冠疫苗接種工作。

每天晚上,27歲的格魯都會騎單車沿着郊區小巷,朝市區的辦公地騎行,試圖每天能走得更遠一些,但她心中卻又滿是畏懼。疫情前,她坐公車或地鐵上班,疫情後她習慣待在家裡辦公,一出門就會感到焦慮和恐懼。

在格魯的心理預期中,重返辦公室上班的日期應該是在8月或9月,她最後一次坐地鐵是2020年1月,當時地鐵車廂里已貼滿了各種要求乘客佩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離的標語。

「一旦解封,我的許多朋友都說迫不及待想要去夜店、節日派對或是出國,但我想說,天哪,光是坐公車去上班就讓我感到焦慮。」

「我無法想像登上一架飛機去另一個國家,甚至去一個俱樂部。」格魯表示,她一直在看心理醫生,研究如何解決目前所遇到的問題。

疫情之下的英國倫敦滑鐵盧車站。圖自澎湃影像

研究顯示:近四成英國人寧願宅家

格魯的情況並不是個案,CNN指出,自英國今年4月中旬開始放寬部分限制措施以來,許多人興高采烈地回到餐廳、沙龍和商店等場所,但並非所有人都樂於看到公共場所全面重新開業的局面。

去年3月,英國實施了第一次封鎖,那時候身為心理學家和作家的艾瑪·卡瓦納(Emma Kavanagh)不幸感染了新冠病毒,她發現自己待在家中,整個人都在焦慮中掙扎。

「我當時歇斯底里,感覺自己在這種壓力下活不下去,我不能集中精力,快崩潰了。」卡瓦納回憶那段時期,並給那些擔心永遠不會準備好回歸疫情前的人提供了一條關鍵建議:多給自己一點時間。

可如今,約翰遜卻宣布了全面解封。一些心理學家預計,人們在封鎖期間所經歷的高度焦慮和抑鬱並不會隨着限制措施被放寬而消失。

新獲任命的美國醫療總監(US Surgeon General)維維克·穆爾西(Vivek Murthy)警告稱,疫情所帶來的前所未有的壓力和孤立感可能引發「社會衰退」,對人們的健康、幸福感和生產力產生深遠而持久的影響。

英國慈善機構「精神健康基金會」(MHF)的全國性研究發現,某些群體尤其令人擔憂,包括年輕人、失業者、單身父母以及此前就有心理健康問題的人和殘疾人士。研究稱,這些人疫情期間比其他英國成年人感到更痛苦。

「我很難想像一切都回到以前的樣子。」家住倫敦的26歲舞台劇監督艾米·克萊門特(Amy Clement)稱,過去一年伴隨着英國政府的封鎖、解封、重新封鎖、延長封鎖,她對未來感到焦慮,不確信自己是否做好了重返工作崗位或與朋友外出的準備。

「那是一種不斷冒着泡的恐懼感,害怕我們何時會解封,也可以算是一顆滴答作響的定時炸彈。」直到接受了心理治療,以及在家人和男友的幫助支持下,克萊門特才慢慢開始擺脫這種恐慌感。

但CNN的報道指出,並非每個英國人都能像克萊門特那樣獲得幫助。英國恐懼症慈善機構「焦慮英國」(Anxiety UK)發起的最新調查研究顯示,期待解封回歸往常生活的人和寧願待在家裡的人,比例幾乎一樣,均為36%。

CNN:許多英國人因解封來臨而焦慮

CNN的這篇報道文章中,隨後又採訪並列舉了多位英國人的心理感受,所得到答案的關鍵詞依舊是「焦慮」、「抑鬱」、「孤獨」、「害怕」等等。

報道指出,在權衡解封的風險時,許多英國人的焦慮感是加劇的,這一過程也給其他人帶來了新的恐懼。而正當研究人員想要了解世界上最嚴格的封鎖之一是否會引發人們的心理健康危機時,從與數十位英國人的交談中可以明確知道一件事:許多人又因某種「重啟」的到來而焦慮。

自英國首相約翰遜於當地時間7月5日宣布解封決定後,許多媒體對其口誅筆伐。

英國「天空新聞網」將此次解封形容為一場「豪賭」,並悲觀地預測,「在全面解封實行前的兩周里,英國已經不可避免地要在口罩、居家辦公等問題上陷入持續的政治爭論」。

英國《獨立報》副主編肖恩·奧格雷迪(Sean O'Grady)則發表評論文章,尖銳批評約翰遜的解封決定是對新冠病毒的「投降」,他不應該被原諒。

而就在多家英媒對約翰遜政府的解封政策提出質疑,甚至是嚴厲抨擊之時,另一家英媒BBC在5日卻發文淡化疫情威脅,意圖替約翰遜解封政策「護航」。

BBC報道截圖

「新冠病毒不再致命」、「新冠病毒永不會消失」、「打不打疫苗都會反覆感染」、「無法完全阻止病毒擴散」、「英國可能是第一個身處嚴重疫情中解封的國家」……在這篇文章中,BBC對於英國防疫抗疫列出了大量消極觀點,與約翰遜的「和新冠病毒共存論」如出一轍。

當地時間7月7日,在當天下議院例行的「首相答問環節」,面對英國反對黨工黨領袖基爾·斯塔默(Keir Starmer)對於解封的諸多質疑,首相約翰遜含糊其辭,並繼續為其政府的計劃辯護,聲稱放寬限制是「平衡性政策」。

他表示,由於疫苗接種工作的推進,感染、重症和死亡之間的聯繫已經被「切斷」。而關於佩戴口罩的部分,約翰遜則稱,政府正在謹慎地從法律強制指令,轉向允許人們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個人責任。

此前,新任英國衛生大臣沙基德·賈韋德(Sajid Javid)也為約翰遜的政策進行了辯護,但同時也不得不承認這一決定存在相當大的不確定性。

他預計,解封后的英國將進入「未知領域」,未來可能不得不重新實施一些限制措施,今年夏季的日新增感染人數恐超10萬。

當地時間7月6日,英國衛生和社會保障部公布最新數據顯示,過去24小時,英國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28773例,是今年1月底以來單日新高,累計確診4958868例;新增死亡病例37例,累計死亡128268例。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