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板行業深度報告:產業轉移+景氣向上,LCD國產材料有望受益

獲取報告請登錄未來智庫www.vzkoo.com。

中國 LCD 產業近年來發展迅猛,以京東方、華星光電、天馬等為代表的面板企業迅 速崛起,產業中心向中國呈現明顯轉移。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日韓面板產能逐步退出。 2013 年中國大陸 TFT-LCD 面板營收佔全球的 10%左右,目前中國大陸 TFT-LCD 主流面 板廠商營收佔全球的比例已達 40%以上。同時 LCD 行業呈現邊際改善,面板價格觸底回 升,行業景氣度有望向上。在此基礎之上,國產材料有望充分受益。

市場規模方面,根據我們的測算,2017 年中國大陸的混晶、偏光片背光模組、玻 璃基板、彩色濾光片市場規模分別為 33/112/274/143/169 億元,合計 732 億元;至 2020 年,上述市場的規模預計將分別達到 46/156/382/199/235 億元,合計 1017 億元,複合增 速 11.6%。在面板製造過程中使用的靶材、掩模版、光刻膠等材料也有百億的市場規模。

從彈性上看,目前偏光片、玻璃基板、PVA 膜、TAC 膜國產化率處於 20%以下,產 品尚在導入期間,仍需等待技術突破、客戶驗證或產品放量的過程,國產化率提升速度還 未進入快車道;彩色濾光片、混晶材料國產化率處於 20%-50%之間,中國大陸企業通常 擁有自有技術和自主研發能力,產品已經得到市場驗證,龍頭企業具備擴產能力,國產化 率有望快速提升;背光模組、反射膜、擴散膜、增亮膜國產化率已達 50%以上,進一步提 升存在一定壓力。

因此:(1)TAC 膜及 PVA 膜國產化率最低,但因專利技術等原因,中國大陸廠商尚 未進軍主流市場,仍需等待產業發展與積澱。(2)偏光片和玻璃基板國產化率提升空間大, 市場規模在百億元量級,存在成長空間。(3)混晶材料和彩色濾光片國產化率有望快速提 升,國產進程中最為受益。(4)背光模組、增亮膜、擴散膜、反射膜國產化率 50%以上, 其中背光模組市場規模最大,基本實現國產自供,國產化率進一步提升存在一定壓力。

投資策略

LCD 產業中心向中國大陸快速轉移,行業景氣度有望向上。在國產化大趨勢下,建議 布局具備量產能力、技術積澱深厚,有望快速實現市場份額替代的龍頭公司。

產能轉移+景氣向上,LCD 材料迎來機遇

LCD 面板產能加速向中國大陸轉移,利好材料國產化

當前 LCD 產業主要集中在日本、韓國、中國台灣和中國大陸地區,中國大陸平板顯 示產業在政府及銀行雄厚的資金支持下,近年來發展迅猛,積極投資購買生產設備建設新 廠,以京東方、華星光電、天馬等為代表的面板企業迅速崛起,產業中心向中國呈現明顯 轉移。同時,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日韓面板產能逐步退出。2013 年中國大陸 TFT-LCD 面板營收佔全球的 10%左右,目前中國大陸 TFT-LCD 主流面板廠商營收佔全球的比例已 達 40%以上。

另一方面,我國大陸大尺寸 LCD 線逐步投產。當前,我國大陸 8.5 代及以上的大尺寸 LCD 面板產線合計 17 條,其中有 3 條於 2020 年及 2021 年投產。伴隨我國大陸產能的逐 步落地與爬坡,有望迅速搶佔日韓廠商的市場份額。

LCD 呈現邊際改善,行業景氣度有望持續向上

2017-2019 年,全球 TFT 液晶面板營收分別為 762、697、674 億美元,同比變動 +12.06%、-8.53%、-3.30%。2020 年 1-4 月,全球 TFT 液晶面板營收分別為 47、43、 57、54 億美元,呈現環比改善的態勢。

從價格上來看,19.5-27 寸液晶顯示器面板價格均呈現環比提升,分別從 2020 年 1 月的 34.0、41.1、50.1、71.7 美元/片上漲至 2020 年 5 月的 34.1、41.9、51.1、72.9 美 元/片。大尺寸液晶電視面板價格同樣在 2020 年結束持續下降的態勢。

短期來看(今年 6 月至 Q3),SDC、LGD 供給收縮,海外需求恢復,行業景氣上升 預期強。從價格來看,大尺寸面板 6 月預計與 5 月持平,7 月存在上漲預期。從需求來看, 6 月面板廠需求受海外影響明顯上升,Q3 環比需求上漲更明顯。中期來看(明年維度), 三星、LG 退出面板確定,預計整體需求持續恢復,延遲的奧運會也會帶來一部分增量。 景氣程度可能持續高漲。就材料而言,除了下游短中期帶來行業景氣外,隨着京東方、華 星光電產能的持續提升,產業鏈持續向中國轉移,還將存在更明確的長周期替代邏輯。

2017 年,全球液晶電視面板平均尺寸為 44.3 英寸,預計至 2020 年,全球液晶電視 面板平均尺寸將上升至 48.5 英寸。而更大的面板尺寸則意味着更多的材料用量。目前,三 星的所有液晶面板世代線產能中,8 代線佔比高達 65%,而其他地區的不同世代線產能中, 10 代及以上的世代線產能佔比 5%,8 代線產能佔比 46%。未來,高世代線料將成為 LCD 面板主流,利好材料端市場。總體來看,受益於行業供需格局的改善,LCD 行業景氣度有 望持續向上。

LCD:材料端高毛利,國產崛起撬動產業版圖

需求變遷成就液晶顯示技術,產業鏈走向成熟

顯示技術作為信息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信息技術的發展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顯示 設備更是承載了人們娛樂生活的絕大部分期待,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在家庭、工作、出行 等各個場景中均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隨着用戶需求的遷移,顯示技術亦在不斷進步升 級。相對於傳統的 CRT,平板 FPD 具有節能環保、低輻射、重量輕、厚度薄、體積小等 優點,是顯示技術發展的主流方向。LCD 具有工作電壓低、功耗小、分辨率高、抗干擾性 好、應用範圍廣等一系列優點,尺寸躍升和輕薄設計的實現更是讓 CRT 成為了歷史。

根據 LCD 生產採用的技術類型不同,一般分為 TN-LCD、STN-LCD 和 TFT-LCD。其 中 TN-LCD 和普通 STN-LCD 僅能實現單色顯示,STN-LCD 的升級產品 CSTN-LCD 以及 TFT-LCD 才可以彩色顯示。隨着彩色顯示產品的快速普及,具有優良顯示性能的 TFT-LCD 為液晶顯示的主流產品,佔據了 LCD 市場的主導地位。儘管近幾年陸續出現量子點、OLED 等新型顯示技術,但預計短期內 LCD 的地位不會被取代。

在 LCD 產業鏈中,上游為各種原材料生產廠商,中游為各式 LCD 面板廠商,下游為 各類整機產品廠商。LCD 作為資本密集、技術密集、勞動力密集的產業,存在着天然的高 壁壘,發達國家長期佔據產業鏈高端。經過數十年的艱難發展,我國大陸陸續湧現出像京 東方、華為等一批中下游的龍頭企業,為中國 LCD 產業走向成熟、實現群體突破帶來可 能。國產的產業平台為上游原材料企業開闢出生存空間,使我國大陸自主的材料研發體系 有了進入上升循環的機會。儘管目前上游材料仍然由歐美、日韓企業主導,我國大陸產品 質量與國外材料尚存在一定差距,市場份額較少,且集中於中低端領域,但在全產業鏈大 力投資、國家政策支持、國產企業堅持研發創新下,市場格局正在悄然改變。

產業鏈毛利率呈現微笑曲線,上游材料端盈利能力最強

LCD 從結構上分為液晶、偏光片、彩色濾光片、玻璃基板、背光模組、驅動 IC 等。 背光模組提供光源;上下偏光片讓光單方向通過;液晶改變光的偏光狀態;上下玻璃基板 保護與夾存液晶,其中下層玻璃基板上附有薄膜晶體管 TFT,TFT 起開關作用,傳輸電壓 信號至液晶,決定液晶的轉向角度,而上層玻璃貼有彩色濾光片,通過 RGB 三色的混合 調節顏色和亮度。

LCD 產業鏈上、中、下遊行業的毛利率水平構成典型的「微笑曲線」,曲線左側是上 游的玻璃基板、光學膜材、化學品和背光模組等相關供應商,中間是液晶面板及模組製造 廠商,右邊是整機組裝、整機品牌商和渠道經銷商。玻璃基板在 LCD 產業鏈中毛利水平 最高,達 50%-60%;光學膜毛利約為 40%;化學品毛利 35%-40%;背光模組毛利 10%-15%。

不同的液晶面板成本結構稍有差異,總體而言,背光模組佔比最高,其次為彩色濾光 片。以 42 寸 CCFL 電視為例,背光模組成本佔比 29%,彩色濾光片佔比 22%,偏光片和 玻璃基板均占 12%,液晶材料佔比 6%。

混晶:高端材料依賴進口,國產崛起望打破德日壟斷

混晶材料壁壘高築,國產企業走向高端

液晶材料的生產從原材料到液晶中間體到液晶單體,最終和成混合液晶。不同的顯示 方式對液晶材料的性能要求有很大的差別,即使是同樣的顯示方式根據用途、工藝條件等 不同,對液晶材料的要求也不相同。而任何液晶單體只具有一方面或幾方面的優良性能, 不能直接用於顯示。實際應用中,通過選用多種具有一些優良性能的液晶單體,並加入少 量添加劑,將其調製成綜合性能最佳的混合液晶,滿足顯示用液晶材料的各項性能要求。 液晶顯示器所使用的液晶均為混合液晶。根據液晶顯示不同的用途,混合液晶種類較多, 高端液晶顯示器選用的是 TFT 型混合液晶。

2017 年,全球混晶需求量為 762 萬噸,預計至 2020 年,全球混晶需求量將達 854 萬噸,年複合增速 3.9%。2017 年中國大陸混晶需求量為 299 萬噸,預計至 2020 年需求 量將達 416 萬噸,年複合增速 11.6%,遠高於全球水平。混晶材料按每噸 1500 萬元計算, 預計 2020年全球混晶材料市場規模將達 128.1億元,我國大陸混晶材料市場規模將達 62.4 億元。

混晶的市場主要被默克、JNC、DIC 壟斷。中國大陸液晶企業起步晚,技術研發能力 較弱,工藝不夠成熟,顯示效果不夠穩定,液晶面板廠商所需的高端液晶材料大多依賴進 口。中國大陸生產企業包括和成顯示、誠志永華、八億時空,隨着國產混晶材料逐步在 LCD 產線上得到驗證和應用,未來這一比例有望快速提高。

由於液晶材料的關鍵技術受知識產權的保護,擁有專利的國外大公司自身生產成本較 高,定製模式就成為本行業特有的經營模式。國際大廠生產 TFT 型混合液晶所需要的液晶 中間體、單體除了自己生產外,其中外購部分主要從中國大陸採購。

液晶單體及中間體採用定製模式,國產化程度較高

定製模式為 LCD 行業常用的經營模式。而生產單晶及中間體的主要企業由萬潤股份、 西安瑞聯、永太科技、煙台德潤等。(1)萬潤生產的液晶單體產品主要包括烯類、聯苯類、 環己烷苯類、酯類及其他含氟的液晶材料,液晶中間體主要包括苯酚類、環己酮類、苯甲 酸類、環己烷酸類、鹵代芳烴類等。主要客戶為 Merck、DIC、JNC 等,其中 Merck 年采 購量約佔其總採購量 1/3。(2)瑞聯新材液晶單體產品主要包括烯類、聯苯類、環己基苯 類、雜環類、環己烷苯類的液晶材料等。(3)永太科技共計生產四大系列 80 多種氟苯化 合物,在液晶材料方面,公司主要生產液晶合成中間體-氟苯中間體。(4)煙台德潤主要從 事液晶中間體及單體的銷售,其主要客戶仍然在中國大陸。常年供應石家莊、西安、北京 等著名液晶生產企業,部分產品出口日本 CHISS、日本 DIC、德國 Merck 等公司,具有 良好的信譽和知名度。

偏光片:中國大陸起步較晚,規模化生產僅兩家

基膜日本壟斷,偏光片進口替代空間巨大

偏光片占液晶面板成本的 10%左右。液晶顯示模組中有兩張偏光片分別貼在玻璃基板 兩側,下偏光片用於將背光源產生的光束轉換為偏振光,上偏光片用於解析經液晶電調製 後的偏振光,產生明暗對比,從而產生顯示畫面。液晶顯示模組的成像必須依靠偏振光, 少了任何一張偏光片,液晶顯示模組都不能顯示圖像。

偏光片主要由 PVA 膜、TAC 膜、PET 保護膜、壓敏膠和離型膜複合製成。在偏光片 的成本構成中,TAC 膜居於首位,佔比 50%,PVA 膜占 12%,其餘的壓敏膠占 8%,保 護膜、離型膜占 15%。PVA 膜經染色後吸附具有二向吸收功能的碘分子,通過拉伸使碘分 子在 PVA 膜上有序排列,形成具有均勻二向吸收性能的偏光膜,其透過軸與拉伸的方向垂 直。

偏光片生產的主流工為藝碘系生產技術和濕法拉伸工藝,生產流程分為前、中、後三 段工序,前工序是核心環節。前工序包括 TAC 膜的預處理和 PVA 膜的延伸與複合。TAC 膜的預處理製程是將 TAC 膜進行鹼液處理,經過水洗槽清洗殘留的鹼液後,烘乾收卷,降 低 TAC 膜的接觸角,便於與 PVA 膜的貼合。PVA 膜的延伸和複合製程是先將經過純水膨 潤後的 PVA 膜浸入染色槽,吸附二向吸收的碘分子,再經過延伸槽對碘分子進行拉伸取向, 烘乾之後將 PVA 膜與兩層預處理之後的 TAC 膜複合在一起,得到偏光膜。中工序是塗布 壓敏膠與複合離型膜等其他膜材的製程。後工序將固化好的偏光片按需要的尺寸大小進行 裁切、磨邊、清潔、檢驗、包裝。

在生產偏光片所需的各膜層中,TAC 膜和 PVA 膜是最主要的膜層,其技術和產品主 要被日本企業掌控。目前 TAC 膜已由中國樂凱部分實現國產化。根據當前的偏光片的主流 生產工藝,預計 PVA、TAC 暫時很難被其他材料替代。由於日本企業壟斷其技術和產品, 偏光片生產企業主要從日本企業採購。壓敏膠方面,黑白偏光片用壓敏膠已經基本完成了國產化,高端型的壓敏膠主要依靠進口,日本 SOKEN 和 TOYOINK 公司分別在中國的南 京和中國上海設有生產工廠。

一般情況下,一條 8.5 代 TFT-LCD 生產線的偏光片需求量約 1,400 萬平米/年。隨着 中國大陸各高世代液晶面板線陸續建成投產,預計中國將成為全球偏光片新增需求最大的 市場。

從 2007 年開始,海外液晶面板企業開始垂直整合偏光片企業,面板企業主動控制上 游偏光片生產企業,其結果是海外液晶面板企業偏光片供貨得到保障,整體競爭力提升, 因此,中國大陸液晶面板廠商對實現偏光片國產化配套的需求強烈。截至 2016 年末,我 國大陸偏光片生產規模較小,除外資在中國設的工廠外,中國大陸企業擁有的 TFT-LCD 用 1490mm 寬幅偏光片生產線只有 3 條,偏光片市場國產化率低。因此,具備技術、市場、 人才等先發優勢的中國偏光片廠商在此輪產業發展中將最先受益。

偏光片是液晶面板的上游原材料,隨着 LCD 面板產能的持續建設投產,帶動了偏光 片的需求。2017 年,全球偏光片需求量 460 百萬平方米,產能供給有 714 百萬平方米。 而中國大陸的偏光片供應遠遠不能滿足其液晶面板生產需求,還需要大量進口偏光片才能 滿足面板廠家的需求。2017 年,我國大陸偏光片需求量 159 百萬平方米,產能供給 107 百萬平方米,供應缺口巨大。

海外偏光片企業為配合本地化生產,也在中國大陸建設偏光片生產基地,比如,LG 化學在中國設立子公司樂金化學(南京)信息材料有限公司,在南京建設了兩條產線,並 有一條 2300mm 寬幅偏光片產線在建;2014 年 1 月中國台灣奇美材料宣布將在崑山建設 偏光片生產線。中國大陸的面板廠商將有可能更多地依賴中國大陸的偏光片廠商供貨,從 而減少偏光片的進口。中國大陸市場將是偏光片廠商的必爭之地,大陸偏光片廠商正迎來 重要的行業機遇。

由於偏光片技術門檻較高,市場主要被 LG 化學、住友化學、日東電工等幾大廠商壟 斷。但隨着新興市場持續的技術積累,日韓廠商的市場集中度有所降低。中國大陸廠商逐 漸發力,市場佔有率開始逐步上升。2015 年,韓國偏光片產能居全球第一,佔比約為 40%, 主要企業包括住友化學的韓國子公司東友精密化學、日東電工的韓國子公司 Koreno 公司, LG 化學以及三星 SDI;日本排名第二,佔比約佔 32%,主要企業包括日東電工、住友化 學、三立子、寶萊等;中國台灣產能排在第三位,產能佔比約為 20%,主要企業包括奇美 材料和明基材料,以及住友化學台灣子公司住化電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中國大陸產能 約佔 9%,主要企業包括 LG 化學中國子公司樂金化學(南京)信息材料有限公司、盛波 光電、三利譜等。

中國大陸偏光片的發展,以盛波光電於 1997 年從美國引進一條偏光片生產線為開端。 其後 2000 年、2001 年中國大陸企業相繼生產 TN/STN-LCD 用偏光片,2007 年至 2010 年 TN/STN-LCD 用偏光片的生產在中國大陸得以快速發展,產能迅速提升。2010 年中國 大陸企業開始生產中小尺寸 TFT-LCD 用偏光片,2011 年三利譜和盛波光電先後投產 1490mm 寬幅生產線,生產大尺寸 TFT-LCD 用偏光片,填補了中國大陸大尺寸 TFT-LCD 偏光片產業的空白。2016 年,東旭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宣布與住友化學株式會社、東 友精細化學株式會社及拓米國際有限公司在無錫成立合資公司,從事偏光片採購、生產和 加工業務。在 TFT-LCD 用偏光片領域,目前中國大陸廠商中具備全工序規模生產能力的 主要為盛波光電和三利譜兩家。

三利譜經過多年的技術積累,自主研發並掌握了 PVA 延伸技術、PVA 複合技術、壓 敏膠開發技術、翹曲控制技術、外觀自動檢查技術以及設備設計和集成技術等偏光片生產 核心技術,打破了偏光片長期由日本、韓國和中國台灣企業壟斷的局面,產品類型包括 TN 偏光片、STN 偏光片、TFT 偏光片、OLED 偏光片、3D 眼鏡用偏光片等,產品有效厚度 最薄已達到 90μm,並可提供 120μm、130μm、150μm、210μm 等不同厚度產品。

PVA 膜:日企壟斷,國產僅可滿足低端需求

產能供給方面,PVA 膜由日本企業可樂麗、合成化學壟斷。日本可樂麗具有 PVA 膜 產能 2 億平方米,全球佔比在 70%以上,佔據主要市場份額。2018 年 2 月 19 日,公司發 布公告稱,將增產光學膜用 PVA 薄膜,預計將投資超 100 億日元(摺合人民幣約 5.92 億 元)用於岡山縣倉敷市產線,預計將於 2019 年底投產。屆時,日本可樂麗 PVA 薄膜年產 能將達到 2.64 億平米。

中國大陸 PVA 膜供應商包括長春化工(中國台灣企業)、皖維高新等。長春化工於 2013 年投資建設了第 2 條 PVA 膜寬幅生產線,並在 2015 年試產送樣,與三利譜簽署了戰略合 作意向。皖維高新研製的黑白用 PVA 膜現已基本滿足國產化生產,於 2018 年 10 月擬投 資新建 700 萬平方米/年 PVA 光學薄膜項目。

TAC 膜:國產化萌芽階段,技術尚需國外授權

在偏光片中,由 PVA 膜製成的偏光層易吸水、褪色而喪失偏光性能,在 PVA 膜的兩 側分別採用一層光性均勻性、透明性良好的 TAC(三醋酸纖維素酯)膜可以隔絕水分和空 氣,保護偏光層。另外,為了更好地實現畫面真實再現,防止和避免內部或外部雜光的干 擾,提高顯示器的分辨率,往往在光板 TAC 膜上進行有針對性的表面處理。

光板 TAC 膜是指未進行任何錶面處理的 TAC 基膜,應用於偏光片領域的 TAC 膜涉及 4種規格(厚度):40μm、50μm、57μm、80μm。其中,80μm的為主流產品。經過表 面處理的 TAC 膜包括防眩(AG)、防眩+低反射(AG+LR)、透明硬化+低反射(CHC +LR)、透明硬化(CHC)、防反射(AR)。

2017 年,全球 TAC 基膜需求量 1228 百萬平方米,市場規模 35 億美元;我國大陸 TAC 膜需求量 317 百萬平方米,市場規模 9.8 億美元。

TAC 基膜主要被日本、韓國、中國台灣壟斷,其中,日本富士膠片佔據 TAC 基膜主 要市場份額。日本富士膠片年產能 8.2 億平方米,產能佔比 55.2%;柯尼卡美能達年產能 3 億平方米,佔比 20.2%;日本瑞翁年產能 0.75 億平方米,佔比 5.1%;韓國曉星年產能 1.1 億平方米,佔比 7.4%,台灣新光合成纖維年產能 0.8 億平方米,佔比 5.4%。中國大 陸供應商包括達輝光電、康得新、惠之星等。2015 年 12 月,新綸科技與日本東山簽署了 合作協議,日本東山將包括偏光片 TAC 功能膜、保護膜及觸摸屏相關功能薄膜等產品技術 許可給新綸科技使用,常州三期項目建成後預計可年產 TAC 功能性光學薄膜超 9000 萬平 方米。2015 年 11 月,浙江東氟塑料科技有限公司引進的年產 1 億平方米 TAC 光學薄膜 項目,總投資約 10.1 億元。2005 年,樂凱投資 1.4 億開建 TAC 薄膜產線,技術團隊來自 日本柯達,2011 年再次投資 3.5 億元建 TAC 膜二期生產線。

而功能 TAC 膜的市場主要由日韓主導。2016 年,大日本印刷功能 TAC 膜的銷量達 100.3 百萬平方米,佔市場份額 44.9%;LG 化學銷量 42.7 百萬平方米,佔市場份額 19.1%; 凸版印刷銷量 37.5 百萬平方米,佔市場份額 16.8%;日東電工銷量 23.5 百萬平方米,占 市場份額 10.5%;日本造紙銷量 8 百萬平方米,佔市場份額 3.6%。

背光模組:產能充足,原材料環節至關重要

面板廠商向上游整合,光學膜待突破

背光模組按背光類型主要分為直下式和側入式。直下式不需要導光板,背光燈均勻分 佈於機身後蓋上,屏幕亮度更均勻,對比度更好,漏光小,但背光燈和面板有一定的距離, 因此直下式背光電視的機身較厚。側入式背光燈布設在兩側或底部,通過導光板將光線鋪 滿屏幕,可以讓屏幕更薄,降低電視的厚度。

背光模組包括增亮膜、擴散膜、反射膜、導光板、光源等。在背光模組成本結構中, 增亮膜佔比 29%,擴散膜佔比 6%,反射膜佔比 2%。然而在光學膜發展歷程中有相當長 的一段時期里,光學膜技術和市場基本被日本企業惠和(Keiwa)、智積電(Tsujiden)、木 本(Kimoto)、東麗(Toray),韓國企業 SKC、LGE,美國企業 3M 以及台灣企業友輝等 少數廠家壟斷。 背光模組企業通常根據液晶顯示模組企業的需求進行定製化生產。

背光模組企業一般 採用膜材、FPC、LED 等組件等原材料對外採購,部分組件如導光板自主生產的模式組裝 加工。出於對品質控制、成本控制等因素的考慮,具備較強實力的背光顯示模組廠商傾向 於自主配套一體化產業鏈,以利於對模切、五金、導光板製作的各個生產環節進行品質控 制,並實現規模化生產。 液晶顯示模組廠商在選擇背光模組廠商時需要經過嚴格、複雜及長期的認證過程,終 端應用廠商也會對背光模組廠商進行認證,認證為合格的背光模組供應商通常會形成穩定 的供應鏈關係。目前中國大陸背光模組廠商有幾十家,其中很多已被下游面板廠商垂直整 合。

根據 DisplaySearch 數據,預計至 2020 年全球液晶模組市場需求將達到 34.38 億片, 較 2011 年增加 8.28 億片,增長率為 31.72%。中國大陸光學薄膜產業目前還處於起步階 段,研發力量薄弱且較為分散,基礎研究及針對光學功能性薄膜的光學設計尚未得到高度重視。光學薄膜產業所需大部分關鍵原材料,特別是光學級切片以及光學薄膜特種添加劑 等原材料大陸目前無法生產,技術門檻較高。因此主要依靠日本、韓國等地進口。

生產技術方面,中國大陸現有大部分光學薄膜基膜以及光學功能薄膜廠家因關鍵環節 生產製程技術、經驗的缺失,光學功能薄膜所依託的精密塗布設備和技術沒有得到系統的 研究和開發,生產高端的光學薄膜還需依賴進口的設備。加之原料的差異使得產品只能滿 足中低端的應用,因此中國大陸企業暫時無法打入大供應鏈,也無法自給。

增亮膜:自主技術逐步突破,產業發展迎良機

增亮膜根據其產品微觀棱形結構也被稱為稜鏡膜,根據其修正光的方向以實現增光效 果的實現過程也可被稱為增光膜。增亮膜是一種透明光學膜,由三層結構組成,最下層的 入光面需要通過背塗提供一定的霧度、中間層為透明 PET 基材層、最上層的出光面為微棱 鏡結構。根據折射率的不同,可以將增亮膜分為三個等級:高端(>1.57)、中端(1.54~1.57)、 低端(<1.54)。

增亮膜的工作原理是,光源通過入光面及透明的 PET 基材層,在稜鏡層透過其表層精 細的稜鏡結構時將經過折射、全反射、光累積等來控制光強分佈,進而光源散射的光線向 正面集中,並且將視角外未被利用的光通過光的反射實現再循環利用,減少光的損失,同 時提升整體輝度與均勻度,對 LCD 面板顯示起到增加亮度和控制可視角的效果。

增亮膜生產工藝包括光學設計、精密模具、化學配方及塗布。其中最關鍵的技術是在 輥筒上雕刻棱形花紋技術。透鏡擠壓生產中,透鏡擠壓輥筒加工技術直接影響產品的棱形 透鏡成型質量。目前世界上通行的做法是在加工好的鋼輥上鍍上一層硬度較低的金屬如銅 等,使用金剛石刀具加工所需要的微細棱形結構表面。這一層表面是無法達到擠壓生產狀 態,必須在加工好的微細結構表層再鍍上一層較硬的鎳或鉻,最先進的工藝是鍍上一層鎳 -磷合金,才能滿足金剛石刀具雕刻棱形透鏡的工藝要求。同時,由於透鏡需要的表面精度 和表面光潔度都非常高,這一制輥技術目前還是世界性的難題。

2017 年世界增亮膜市場約為 2.8 億平方米。世界主要增亮膜生產企業有:美國的 3M、 日本的三菱人造絲、韓國的 LGE、MNtech、新和、SKC Haas、Samsung Cheil 和中國台 灣的友輝光電、嘉威光電、迎輝科技等。

目前中國大陸的增亮膜生產企業主要有東旭成、康得新、激智科技、華威新材、成都 菲斯特、正德光電、新天時光電、維奇光電、蘇州斯迪克、凱鑫森、山由帝杉、長陽科技、 錦輝光電等。據 CNCET 統計,2017 年中國大陸增亮膜產能達到 1.1 億平方米/年,產量 約7500萬平方米。過去幾年大陸增亮膜產能和產量年均增長率分別達到 19.6%和22.7%。 目前大陸增亮膜新建擬建項目包括浙江錦輝光電材料有限公司二期 3600 萬平方米/年增亮 膜項目、浙江錦宏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1800 萬平方米/年增亮膜項目、浙江南洋科技股份 有限公司 1200 萬平方米/年增亮膜項目等。近幾年隨着大陸自主技術逐步產業化,增亮膜 迎來快速發展的時機。

擴散膜:國產企業掌握核心工藝,產能具備提升空間

擴散膜主要由三層結構組成,包括最下層的抗刮傷層、中間的透明 PET 基材層和最上 層的擴散層。

擴散膜的工作原理是,光線從最下方的抗刮傷層入射,再穿透高透明的 PET 基材,然 後,被分散在擴散塗層中的擴散粒子所散射形成均勻的面光源。擴散粒子多數為球狀,其 功能類似於凸透鏡,光線在經過這些粒子時被聚焦到一定的出射角度內,從而達到增強出 射光亮度的功能。此外,擴散層中粒徑大小不同的粒子也保證了光線不會從擴散膜中直射 出去,從而起到了霧化的效果。

在背光模組中,一般需要 1-2 片擴散膜。下擴散膜貼近導光板,用於將導光板中射出 的不均勻光源轉換成均勻分佈、模糊網點的面光源,同時起到遮蔽導光板印刷網點或其他 光學缺陷的作用;上擴散膜位於背光模組的最上側,具備高光穿透能力,可改善視角、增 加光源柔和性,兼具擴散及保護增亮膜的作用。

擴散膜的製作方法有塗布式和非塗布式兩種,前者是在 PET 基材上塗布擴散層(透明 樹脂混合光擴散材料製成)製作擴散膜;而後者是以 PC 為基材,利用滾軸熱壓形成凹凸 粗糙面製作擴散膜。其中,塗布式擴散膜具有透光率較高、霧度調節範圍大、外觀質量好 的優點,是高端背光模組擴散膜的首選品種。目前掌握塗布式工藝技術有日本的惠和、智 積電及木本實業,韓國的 SKC、新和及世韓,中國台灣的長興化學、宣茂科技、華宏新技 及岱棱,中國大陸的康得新、凱鑫森、激智科技、山由帝杉、樂凱等。

2017 年中國大陸的擴散膜產能為 1.4 億平方米/年,開工率接近 80%。主要生產企業 有激智科技、東旭成、樂凱、康得新、山由帝杉、凱鑫森、長興光學、長松科技、易昇光 學、華威新材等。目前大陸擴散膜產量尚無法滿足需求,需從國外進口。

反射膜:國產化推進中,進攻中高端市場

反射膜一般置於背光模組的底部,主要用途是將透過導光板漏到下面的光線再反射回 去,重新回到面板側,從而達到減少光損失,增加光亮度的作用。

反射膜根據鍍層材料不同,一般可分為鍍銀反射膜和白色反射膜,鍍銀反射膜的金屬 塗層表面導電係數高,穿透深度淺,反射率最好,但價格昂貴;相較而言,白色反射膜價 格較低,根據層數結構的區別可以分為通用白反射膜、白色漫反射膜和複合反射膜。其中, 通用白反射膜是在 PET 基材中添加高反射率原料經過拉伸形成含有泡徑大小不一的微細 泡的反射聚酯薄膜,細泡越微細、密度越高,反射率就越高;白色漫反射膜是在通用白反 射膜的光學表面塗布配方材料形成抗吸附層,增加反射膜的反射均勻度;複合反射膜則是 通過多層薄膜疊加複合,在光的反射中各疊加薄膜界面上的反射光矢量、振動方向相同, 使得合成的光反射率在白反射膜中最好。

據 CNCET 統計,2017 年世界背光膜組用反射膜產量約為 1.93 億平方米,2013-2017 年年均增長率為 7.9%。生產企業主要有美日合資企業杜邦帝人、日本東麗、韓國 SKC、 日本三菱樹脂以及中國台灣的積智電和金穎實業等。

2017 年中國大陸背光膜組用反射膜產能約為 5600 萬平方米/年,產量在 4500 萬平方 米左右。中國大陸生產企業主要有東旭成、激智科技、長興光學、正德光電、良師通明科、 蘭埔成、長陽科技、冠旗電子、錦浩光電等。

玻璃基板:康寧佔據半壁江山,大尺寸國產供給不足

由於基板玻璃的投產是配套下游面板廠的產能,因此隨着 G6 以上高世代液晶面板線 的投產,預計基板玻璃產業未來幾年將整體保持小幅增長。這主要得益於液晶顯示屏平均 尺寸的提升。

對用於液晶顯示面板的基板玻璃,其性質和質量要求非常嚴格,隨着消費大眾對顯示 屏的顯示質量要求越來越高,相應的增加面板廠商的製備工藝難度,還有小於 1 mm 超薄 基板玻璃的生產、運輸和後加工,這一系列過程都對基板玻璃的理化性質和質量提出非常 嚴格的要求。

目前基板玻璃的製造工藝主要有浮法、流孔下引法和溢流法 3 種。流孔下引法的玻璃 成形時與金屬滾輪直接接觸,使得玻璃雙面質量不高,需要繼續對玻璃進行拋光處理,增 加了加工難度,所以並不適用於 TFT-LCD 面板產業。美國康寧公司的成形工藝是目前生 產 TFT-LCD 用基板玻璃的主流工藝,溢流法成形時玻璃板表面僅與空氣接觸,形成自然 表面,表觀質量很高,但缺點是不易做高世代大尺寸基板玻璃,且產能小。日本旭硝子發 展了浮法製造基板玻璃的技術,該法易於擴大基板玻璃面積,降低單位成本,但在錫槽成 型時接觸液態錫的一面需要拋光處理去除錫層。

全球玻璃基板市場主要由美國康寧掌控,市場份額高達 50%。此外,日本的旭硝子和 電氣硝子市場佔有率分別為 25.8%和 19.6%。中國大陸本土基板玻璃廠商經過多年積累, 目前主要有彩虹集團東旭光電和中國建材,相比康寧、旭硝子等國外公司以 G8.5 線及 以上為主,上述三家大陸廠商基本都是投產在 G4.5-G6。

2017 年 5 月彩虹集團和美國康寧合作在咸陽、成都分別建設一條 8.6 代 LCD 基板玻 璃後段加工生產線,同時,東旭光電與日本電氣硝子於福建省福清市興建 G8.5 線平板顯 示器用基板玻璃加工廠,已於 2017 年 5 月首批 8.5 代玻璃基板順利下線且送京東方批量 認證。

彩色濾光片:面板廠商部分自製,近七成依賴進口

彩色濾光片的結構包括玻璃基板、黑色矩陣、彩色層、保護膜及 ITO 導電膜。彩色濾 光片的 R、G、B 三基色按一定圖案排列,並與 TFT 基板的 TFT 子像素一一對應。背光源 發出的白光經過濾光後變成相應的 R、G、B 色光。通過 TFT 陣列調節加在各個子像素的 電壓值,改變各色光的透射強度,不同強度的 RGB 色光混合在一起,實現彩色顯示。

彩色濾光片的製作工藝是在透明玻璃基板上製作防反射的遮光層——黑色矩陣,再依 序製作具有透明性紅、綠、藍三原色的彩色濾光膜層,然後在濾光膜上塗布一層平滑的保 護層,最後濺射上透明的 ITO 導電膜。彩色濾光片製作的核心工藝是彩色濾光膜的製備。 目前,彩色濾光膜常用的製備方法主要有顏料分散法、染色法、印刷法和電沉積法,近年 來日本出現了噴墨印刷法。

液晶面板廠家,一部分採用自製的彩色濾光片,如三星自製比例為 75%,奇美、LG 的自製率高達 90%以上。我國大陸的京東方、天馬微電子也有自己的彩色濾光片廠,但自 制比例不及韓國、中國台灣,大約 70%需要進口。中國大陸彩色濾光片的主要進口來源為日本的凸版印刷、大日本油墨、東麗,這三家企業佔據全球彩色濾光片 76%的市場份額。 其他企業包括安德斯、微技研、日本光村等,中國台灣的友達、奇美、達虹科技、和鑫光 電、展茂光電、台灣勝華等,韓國的三星、LG、STI 等。

據 CNCET 統計,2017 年,全球彩色濾光片產能達到 3.0 億平方米。2017 年中國大 陸彩色濾光片產能達到 950 萬片/年,消費量為 1800 萬片,其中超過三分之二靠進口。中 國大陸彩色濾光片主要產能包括:武漢天馬的 4.5 代線、劍騰的 5 代線、上海儀電的 5 代 線、深超光電的 5 代線、北京康達應彩的 5 代線、南京中電熊貓的 6 代線,以及深圳萊寶、 南玻、深圳比亞迪、湖南普照愛伯樂的 2.5 代線等、崑山東旭的 5 代線等。

目前中國大陸彩色濾光片新建項目主要有東旭(崑山)顯示材料有限公司二、三期項 目,規模為 138 萬片/年,東旭(崑山)總規模為 198 萬片/年。

靶材:國內需求快速上升,ITO 靶替代空間大

在平板顯示製造中主要使用的靶材為鉬鋁銅金屬靶材和氧化銦錫(ITO)靶材。其中, 高純鉬靶材和 ITO 靶材都是液晶平板顯示器製造中的關鍵核心原材料,鉬靶材主要用來做 電極布線膜, ITO 靶材主要用來做透明導電膜。其中鉬靶材和 ITO 靶材合計需求佔比在 60%~70%左右。

顯示屏玻璃基板尺寸不斷增大,預計帶來靶材需求增加。隨着各時代顯示屏玻璃基板 以及一些設備顯示屏的尺寸逐漸增大,顯示面板用濺射靶材的需求預計會不斷增大。

2024 年國內顯示面板用靶材市場規模有望達到 291 億元,佔全球比例超過一半。根 據 IHS 和賽迪顧問的數據,假設靶材市場在顯示面板市場中佔比為 5%,預計 2024 年全 球靶材市場規模可達 549 億元;而根據賽迪顧問的數據,國內顯示面板靶材市場規模 2014-2024 年 CAGR 為 18%,2024 年有望達到 291 億元,佔比達到 52.9%。

鉬靶材國內需求佔全球超過一半,國產化率約有 50%,寬幅鉬靶仍有替代空間。全球 顯示面板鉬靶材使用量約一千多噸,國內需求在 50%~60%左右,對應市場規模在 6 億元 左右。全球鉬靶材主要廠商包括奧地利的攀時、日本的日立以及中國隆華科技的子公司四 豐電子。目前國內鉬靶材市場主要由攀時和四豐電子佔據,攀時主要生產寬靶,四豐電子 主要生產條形靶。總體來說鉬靶材在顯示面板生產線中的國產化率可以達到 50%左右,但 寬幅鉬靶的比例仍然不高,四豐電子目前也開始向寬靶業務拓展,是國內唯一可以生產寬 幅鉬靶的廠商,未來有望逐步實現國產替代。

ITO 靶材市場規模佔比最大,國產化率較低,亟需國產替代。全球顯示面板 ITO 靶材 使用量約 1600 噸,國內需求在 800 噸左右,對應市場規模在 70 億元左右。全球 ITO 靶 材主要廠商包括韓國的三星、日本的三井以及中國的晶聯光電、中國的廣東先導。目前國 內 ITO 靶材市場主要由海外龍頭公司壟斷,國產廠商份額不到 10%。預計在面板產能轉向 國內的背景下,ITO 靶材的國產化率有望繼續提升。

光掩膜版:行業壁壘高,國外壟斷明顯

光掩膜版一般也稱光罩,是微電子製造中光刻工藝所使用的圖形母版,由不透明的遮 光薄膜在透明基板上形成掩膜圖形,並通過曝光將圖形轉印到產品基板上,是光刻工藝中 最重要的耗材之一。掩膜版作為模具,通過光刻技術將掩膜版上的電路圖案複製到芯片或 液晶面板玻璃上,從而批量化生產集成電路或液晶面板等產品。

光掩膜版的原材料主要為基板(合成石英、硼硅玻璃和蘇打玻璃等),下游應用包括 平板顯示、集成電路、觸摸屏、電路板等。光掩膜版行業的產業鏈分為上游的圖形設計、 光掩膜設備和材料行業,中游的光掩膜版製造和下游的微電子運用。光掩膜版製造商分為 兩種類型,將光掩膜版賣給其他公司的獨立商業製造商,如清溢光電等;自產自用的專屬 製造商,如台積電等。目前全球範圍內光掩膜版主要以專業生產商為主,而光掩膜版生產 商主要採用採購光掩膜版基材的方式,少數廠商具備上游基材生產能力。

上游原材料使用的基板主要為合成石英。被用來製作光掩膜版的玻璃包括合成石英、 硼硅玻璃和蘇打玻璃,其中合成石英最為化學穩定,具有高硬度、低膨脹係數和透光性強 等優勢,適用於較高精度要求的產品生產,廣泛應用於 LSI 用光掩膜、FPD 用大型掩膜的 製造。但是石英成本高,現在傾向於發展高質量的合成石英材料,它能夠提供寬的光投射 區域、低的雜質含量和少的物理缺陷,並且隨着低膨脹率和深 UV 的要求變得逐漸廣泛。

合成石英的製造難度大。目前最主要用於亞微米光刻的投影光掩膜版襯底材料是合成 石英,合成石英是用 SiCI4 作為原料,採用氣相沉積(CVD)生產合成,其原理是將易揮 發的液體 SiCI4 在載料氣體的帶動下,進入氫氣/氧氣燃燒氣中與水蒸氣反應生成不定型二 氧化硅,並沉積在高溫旋轉的靶材上,最終熔化形成高純石英玻璃。合成石英具有寬的光 投射鋁區域,低的雜質含量和少的物理缺陷的特性。

光掩膜版基板長期依賴進口,原材料國外壟斷。目前,光掩膜版上游原材料廠商主要 集中在日本和韓國,國內有數家企業有能力生產,但主要集中在中小尺寸,產品應用行業 也多在 TP、PCB 等低端行業,對於半導體用高精度及高世代面板用基材,基本被日韓壟 斷。

光掩膜版製造:行業集中度高,高端產品依靠進口。在半導體領域,英特爾、三星、 台積電等全球最先進的芯片製造廠所用的光掩膜版大部分由自己的專業工廠生產。對於非 先進制程,特別是 60nm 及 90nm 以上製程產品,產品外包的趨勢非常明顯。獨立光掩膜 版市場集中度高,寡頭壟斷嚴重,Photronics、大日本印刷 DNP 和日本凸版印刷 Toppan 三家佔據 80%以上的市場份額。在顯示面板領域,我國的光掩膜版製造主要應用於平板顯 示、觸控及電路板,僅能夠滿足國內中低檔產品市場需求,高端光掩膜版則由國外公司直 接提供。2018 年中國 TFT-LCD 及 OLED 光掩膜版的國產化率為 9.7%,部分高精度光掩 膜版的國產化率 2.5%。

光掩膜版製造技術壁壘高,國內自給率低。我國光掩膜版製造主要集中在少數企業和 和部分科研院所。面板領域,國內能夠配套 TFT 用光掩膜版的企業只有路維光電和清溢光 電,主要針對 G8.5 以下光掩膜版;在半導體領域,少數企業如無錫華潤、無錫中微等只 能製造 0.13μm 以上 stepper mask。對於 HTM、GTM、PSM 等光掩膜版全部依賴進口。

預計 2023 年中國大陸顯示面板光掩膜版需求增長至 39 億元,對應合成石英需求達 16 億元。2018 年全球顯示面板用光掩膜版需求為 895 億日元(約 59 億元),對應合成石 英基板需求約為 24 億元。在全球顯示面板向中國大陸轉移的趨勢下,預計 2023 年中國大 陸對顯示面板光掩膜版需求將增長至 51%。根據 HIS 數據,2016 年-2025 年全球新型顯 示面板需求面積的 CAGR 將達 5.5%,在此背景下,預計 2023 年中國大陸顯示面板光掩 膜版市場規模增長至 39 億元,對合成石英市場規模達 16 億元,4 年 CAGR7.5%。

光刻膠:面板製造關鍵材料,內生外延尋求突破

光刻膠是 LCD 面板製造的關鍵材料,根據使用對象的不同,又可分為 RGB 膠、BM 膠、OC 膠、PS 膠、TFT 膠等。光刻工藝包含表面準備、塗覆光刻膠、前烘、對準曝光、 顯影、堅膜、顯影檢查、刻蝕、剝離、最終檢查等步驟,以實現圖形的複製轉移,製造特 定的微結構。

從全球光刻膠的市場競爭格局來看,光刻膠市場主要由日韓企業主導。其中,LCD 光 刻膠方面,根據應用的不同,又有所細分。TFT 光刻膠主要供應商包括默克、TOK 等; BM 光刻膠主要供應商包括三菱化學、新日鐵、TOK、CMC、SDI 等;OC 光刻膠主要供應商 包括 JSR、JNC、LGC、三星、科隆等;PS 光刻膠主要供應商包括 JSR、CMC、三星、 LGC、TNP 等;RGB 光刻膠主要供應商包括 DWC、LGC、DFC、CMC、JSR、SDI 等。


從量上來看,伴隨着前幾年 LCD 面板產能的快速建設,LCD 光刻膠用量大幅提升, 以 RGB 光刻膠和 BM 光刻膠為例,其用量總計從 2013 年的 17.3 萬噸,提升到 2019 年 的 28 萬噸。從市場規模上來看,根據我們的測算,當前全球 LCD 光刻膠市場規模約百億 元,未來幾年預計維持穩定。

國內光刻膠由中低端向高端逐步過度,國內廠商不斷通過內生外延,研發開發光刻膠 核心技術,逐步打破日韓企業壟斷。

(1)外延方面:以雅克科技為例。近期雅克科技子公司斯洋國際與 LG 化學簽署《業 務轉讓協議》,擬購買 LG 化學下屬的彩色光刻膠事業部的部分經營性資產,包括與彩色光刻膠業務相關的部分生產機器設備、存貨、知識產權類無形資產、經營性應收賬款等,並 在交割後於韓國投資建設彩色光刻膠工廠,成為 LG Display Co.,的長期供應商。

(2)內生方面:以博硯電子為例。博硯電子引進研發經驗豐富的日、韓行業專家, 現有員工 100 人,研發人員占公司總人數 40%,其中碩士及以上學歷 23 人,日韓專家 4 人,中國台灣專家 2 人。通過長期開發,公司已經完成了 BM 光刻膠的開發和中試工作, 實現穩定生產,具備正常百公斤級供貨能力。公司主營產品包括 LCD 黑色光刻膠、彩色 光刻膠、PS、正性光刻膠。

根據我們的測算,伴隨 LCD 產業中心的轉移,我國 LCD 光刻膠市場規模及國產化率 有望逐步提升,預計 2019-2023 年,我國 LCD 光刻膠市場規模將會從 40 億元提升到 69 億元,4 年 CAGR 14.6%;LCD 光刻膠材料的國產化率有望從 5%快速提升至 40%。國產 材料龍頭有望充分受益。

總結

2017 年中國大陸的混晶、偏光片、背光模組、玻璃基板、彩色濾光片市場規模分別 為 44.9 億元、112.0 億元、274.4 億元、143.3 億元、168.8 億元,根據我們的測算,至 2020 年,上述市場的規模將分別達到 62.4 億元、155.8 億元、381.6 億元、199.3 億元、 234.7 億元。目前,原材料 TAC 膜及 PVA 膜國產化率最低;其次為偏光片和玻璃基板, 國產化率分別為 10%和 12%;彩色濾光片和混晶材料分別為 30%和 26%;增亮膜、擴散 膜、反射膜國產化率在 50%以上;背光模組國產化率最高,基本形成國產自供。

因此,綜合來看:(1)偏光片、玻璃基板、PVA 膜、TAC 膜國產化率處於 20%以下, 產品尚在導入期間,仍需等待技術突破、客戶驗證或產品放量的過程,國產化率提升速度 還未進入快車道。(2)彩色濾光片、混晶材料國產化率處於 20%-50%之間,中國大陸企 業通常擁有自有技術和自主研發能力,產品已經得到市場驗證,龍頭企業具備擴產能力, 國產化率有望快速提升。(3)背光模組、反射膜、擴散膜、增亮膜國產化率已達 50%以上, 進一步提升存在一定壓力。

投資建議(略,詳見報告原文)

中國 LCD 產業近年來發展迅猛,以京東方、華星光電、天馬等為代表的面板企業迅 速崛起,產業中心向中國呈現明顯轉移。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日韓面板產能逐步退出。 2013 年中國大陸 TFT-LCD 面板營收佔全球的 10%左右,目前中國大陸 TFT-LCD 主流面 板廠商營收佔全球的比例已達 40%以上。同時 LCD 行業呈現邊際改善,面板價格觸底回 升,行業景氣度有望向上。在此基礎之上,國產材料有望充分受益。

市場規模方面,根據我們的測算,2017 年中國大陸的混晶、偏光片、背光模組、玻 璃基板、彩色濾光片市場規模分別為 33/112/274/143/169 億元,合計 732 億元;至 2020 年,上述市場的規模預計將分別達到 46/156/382/199/235 億元,合計 1017 億元,複合增 速 11.6%。在面板製造過程中使用的靶材、光刻膠等材料也有百億的市場規模。

目前偏光片、玻璃基板、PVA 膜、TAC 膜國產化率處於 20%以下,產品尚在導入期 間,仍需等待技術突破、客戶驗證或產品放量的過程,國產化率提升速度還未進入快車道; 彩色濾光片、混晶材料國產化率處於 20%-50%之間,中國大陸企業通常擁有自有技術和 自主研發能力,產品已經得到市場驗證,龍頭企業具備擴產能力,國產化率有望快速提升; 背光模組、反射膜、擴散膜、增亮膜國產化率已達 50%以上,進一步提升存在一定壓力。

LCD 產業中心向中國大陸快速轉移,行業景氣度有望向上。在國產化大趨勢下,建議布局具備量產能力、技術積澱深厚,有望快速實現市場份額替代的龍頭公司。

……

(報告觀點屬於原作者,僅供參考。報告來源:中信證券

獲取報告請登錄未來智庫www.vzkoo.com。

立即登錄請點擊:「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