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現場的一切,甚至空氣、光、聲音、氣味……都是有跡可循的。
犯罪現場的一切,甚至空氣、光、聲音、氣味……都是有跡可循的。
刑事技術讓它們無處藏身。
刑事技術是公安工作重要的組成部分,40年彈指一揮間,在與刑事犯罪的較量中,浙江刑事技術的革新腳步從未停止過。
去年,浙江警方在全國公安系統視頻比對、指紋比對、DNA比對三大會戰中,獲兩項第一。
1
現場勘查箱
從老三樣到百寶箱
刑事案件現場勘查,是非常專業的技術活,也是又苦又累的體力活。
老一輩的刑偵專家常說:「現場勘查要蹲下來、趴下去」,講的就是勘查員在現場的工作狀態。
技術員要背着勘查箱去現場,這個勘查箱就像是百寶箱一樣,有各種提取現場物證的工具和「高精尖」裝備。
以前,勘查員去現場勘查時,勘查箱里放的老三樣是:放大鏡、化學試劑和一個手電筒。
原舟山市公安局刑偵支隊政委徐海濱,曾獲得公安部「指紋專家」、浙江省「偵查行家」等榮譽稱號,是個幹了40年的老刑警了。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徐海濱他們出門辦案「靠雙腿和雙輪」,雙輪就是單車。
舟山地區海島眾多,所以,船是他們辦案的重要交通工具,「當時渡船的班次特別少,但我們又要及時趕到現場」,當年,警方會臨時調派碼頭的捕魚船,甚至向部隊借炮艇去現場。當時還叫舟山地區公安處,有幾輛吉普車和摩托車,只有在大案要案的時候才會使用。
當年,徐海濱勘查箱里的手電筒,比其他民警的要高級一點,「一般民警配的是兩節電池的,我們需要仔細觀察現場,所以我們的是三節電池的手電筒,是比較豪華的裝備了」。
但普通手電筒的燈光並不能滿足現場勘查的需要,「很多痕迹在普通光線照射下是沒法顯現出來的」。
上世紀90年代初,紫外線觀察燈和多波段光源出現了,但這些燈光設備的電源是電箱,當時還沒有鋰電池這類,光一個電箱就有十五六斤重,攜帶起來非常不方便。
現在,裝進勘查箱里的「寶貝」琳琅滿目:便攜式紅外線夜視儀、金屬探測器、足跡掃描儀、便攜式熏顯系統……瓶瓶罐罐的各種粉末顯示劑、放大鏡、指南針、尺子、鑷子、分規、多用刀、組合旋具、玻璃刀、物證袋……現場照明用的設備也多,勘查燈、防水防爆的探照搜索燈、多波段光源……
這還是一般「標配」,勘查箱大約重20斤左右,要是再多一點,要近30斤,往往勘查員左右手各拎着一隻箱子到現場。
重是比以前重,好在「現在交通方便,村道、鄉道車子都可以進,所以也很方便」,老刑偵專家韓崇德從1973年入行成為一名痕迹檢驗技術員開始,到現在,已經勘查了45年的現場痕迹了。
2
解剖室
新的解剖室投入1700多萬
現場,痕檢技術員的好搭檔是:法醫、刑事照相。
以前,法醫出現場,身上背着一個20多斤的大箱子,裏面裝着大大小小的器械。
當時,很多地方沒有專門的解剖室,命案一發,法醫在現場解剖,痕檢技術員就給搭檔「打下手」,幫着遞器械。
現在,各地都有了專門的解剖室,如寧波市公安局刑偵支隊的解剖室投入高達1700多萬元。寧波刑偵支隊刑事技術大隊大隊長龐宏兵做法醫20多年了,這是在他手上建起的「第三代」解剖室。
「最早的解剖室,其實就是一張解剖台,第二代解剖室有了房間,也有檯子,但通風不好」,到了「第三代」,有7張解剖台,還有一張移動解剖台,用的「柳葉刀」是「雙立人」……
一般,一個地市級的解剖室有三張解剖台,為什麼要這麼多解剖台呢?
「避免撞車」,他說,因為解剖室都設在殯儀館,殯儀館一般都在郊區,所以主城區的刑偵大隊也和他們一起共用解剖室。
現在,刑偵法醫一般情況下,不用隨身帶「柳葉刀」了,勘查箱也輕了,約有七八斤重的箱子里裝着物證袋、試管、鑷子、鋼捲尺、一次性解剖服、手套……
3
物證袋
以前用塑料袋裝
物證袋,也在「變身」。「上世紀70年代,我剛進來的時候,我們使用紙盒、紙袋什麼的」,韓崇德說,當時,只要是能裝東西的,都可以成為物證袋。有時,因為物證有點潮濕,「紙袋會滲水,會破掉」。
到上世紀80年代,物證袋變成了塑料袋,到上世紀90年代,有了「密封真空的,上面可以寫一些案件信息」的專用物證袋。
現場的刑事照相技術員,有點像攝影師,他們的重要裝備是相機,但與攝影師不同的是,他們要「拍攝看不見的東西」。
手裡的傢伙從最早的海鷗、雅西卡120……到現在,佳能數碼相機是標配。當年的照相技術員現場拍完照,回到單位要去「暗房」沖照片,現在他們可以「立等可取」。
他們背着的勘查箱里,還有照相專用的光源、紫外紅外照相機、多功能攝影儀、攝像機、攝影儀、便攜式非線性視頻編輯器……「現在,有了PS技術後,移動暗房都用不上了,現場就可以處理圖片」,全國有名的刑事照相技術專家、杭州市公安局刑偵支隊技術大隊副大隊長汪旭峰說。
現在,刑事照相技術員還是視頻偵查員,他們要背着筆記本和硬盤,一到現場,就去看周邊有多少個監控探頭,當場調監控,看監控……
4
指紋
浙江指紋庫 有幾千萬份指紋信息
指紋是我們的「人體身份證」,像歷經22年之久的「浙江第一懸案」的告破,關鍵證據之一就是當年的一枚指紋線索。
指紋,在刑警眼裡,是「證據之王」之一。
現在,浙江警方已初步建成一個龐大的現場勘查信息系統,就像去年戰勝人類棋手的人工智能阿爾法狗。後者的「腦子」里存下了上萬億份棋譜,任憑你出什麼招,它都能馬上開動「記憶」想出應對之策。
但在沒有現場勘查信息系統之前,所謂「指紋比對」,就是技術員一張張卡片看過來看過去。
68歲的韓崇德,從警42年,浙江省公安廳刑偵總隊痕檢專家高級工程師,曾連續三屆擔任省公安廳刑偵專家,參與過省內幾百起重大刑事案件的偵破工作,痕迹檢驗鑒定上千起。曾參與破獲的大案有1994年千島湖殺人焚船案、2002年富陽620一家六口被殺案、2002年餘杭王軍槍案、「浙江第一懸案」、寧波紹興系列持槍搶劫殺人案、2017年天台汗蒸房火災等。
據他回憶,當時,他們將指紋做成一張張一隻手大的小卡片,再把卡片整合起來做成冊子,保存在「指紋庫」中。
他要比對指紋,就要跑到「指紋庫」,一張張翻來覆去地看,「一邊看小卡片,一邊和邊上的那些冊子比對」。
那些冊子,就是如今「指紋庫」的「鼻祖」。
長年累月的翻找,很多「指紋冊」上的油墨都褪色了,指紋的差別就在纖毫之間,靠的是人的「眼力見」,但有時,盯着看久了,看多了,「整個腦子就會發昏,可能會漏過關鍵的部分」。
徐海濱作為全國指紋專家,也遇到過「經常看個一兩天,也沒有結果」的情況。
1996年,浙江省建立了指紋庫和指紋識別系統。目前,浙江建立的指紋庫內已經有幾千萬份指紋信息。
浙江省公安廳刑偵總隊指紋室主任姚越武說,現在,指紋識別系統算法越來越精細,系統的識別精度不斷提高,識別率在80%以上。
5
DNA
除了能破案 還能幫助尋親
我們之所以長成這樣而不是那樣,DNA起着作用。它也是犯罪現場的「證據之王」之一。
1995年,第一個國家級DNA數據庫在英國誕生。4年後,1999年,浙江警方開始開展DNA鑒定技術。
李佑英是杭州市公安局刑偵支隊七大隊五中隊中隊長,主任法醫師,在她參與創建下,杭州刑偵支隊DNA實驗室成為浙江省首家重點司法鑒定DNA專業實驗室。
「以前現場提取的一塊物證,可能要一個星期才能出結果,現在當天就可以了」,隨着效率加快,很多原來被認為很難鑒定的微量痕迹,被重新調整到易鑒定的範圍內。
DNA技術越來越先進,實驗室設備也越來越多,幾十台大大小小的各種儀器,成了DNA實驗室的「標配」。
除了用DNA技術破案,李佑英還幫胡雪岩的爺爺做過鑒定。
2009年,有人意外地在杭州龍井山頂上,發現一個已經被盜過的古墓,古墓里有兩具距今約150年的屍骸,疑似是胡雪岩的爺爺、奶奶。
李佑英受邀對屍骸進行DNA鑒定,「盜墓的人,是從女性屍骸的墓穴處挖洞進入的,所以女性屍骸被腐蝕風化得更嚴重,基本上很難做鑒定了。」
母系遺傳的染色體基因比對,已早有成功的案例,她想挑戰下父系遺傳的Y染色體基因比對。結果,這具150年前屍骸Y染色體的DNA,與胡雪岩家族父系後代Y染色體的DNA,數據一致!
這項技術,後來主要用來幫助警方在偵查重大案件時,縮小、鎖定犯罪嫌疑人的範圍。
DNA還被運用到更多領域,比如有法醫用它來尋親。
2016年4月,台州溫嶺刑科室配合民政部門,對當地100多個受政府救助的「無名氏」進行拍照、指紋採集、DNA血樣採集。
法醫陸高升負責這件事,突然想起一件事:「如果把這群受救助人員的檔案放到微信平台上,會不會幫他們找到家呢?」
一篇名為《我想回家,請幫幫我吧》的帖子,出現在溫嶺刑偵科室微信平台上,帖子擴散得很快,帖子發佈的第二天,有人從微信朋友圈裡發現了自己的姐妹,馬上聯繫,一位失蹤十多年的大姐回家了。
現在,溫嶺法醫瞿志軍、陸高升和同事們用DNA和指紋數據庫,再加上微信傳播,已幫36個身份不明的「無名氏」回家團圓。
6
通信
以前對講機很笨重 現在微信溝通方便多了
電影《埋伏》中有個橋段:馮鞏演的保衛科幹事去執行「埋伏」任務,暗中監視一所紅房子,馮鞏在水塔頂上守了整整三十六天,被人發現時奄奄一息,原來是聯防隊長忘記通知馮鞏及時撤離了。
張春強是湖州市長興縣公安局副局長,也是個老刑警了,他就經歷過這樣的事。
那會他還是派出所民警,和同事一起去蹲點,守了兩天兩夜,他們也不敢動,怕嫌疑人萬一出現,吃麵包喝礦泉水,「當時只有BP機,第三天下午,隊長打我BP機,我出去打電話回給他,他說人抓到了,問我在哪裡時,才意識到把我們忘了」。
當年,辦案時,通信不方便,發電報、打公用電話……徐海濱記得,在1984年,舟山市公安局刑偵科有了一對對講機,但對講機很大很笨重,傳輸範圍有限。
「現在辦案,大家可以用微信及時溝通,再也不會發生這樣的故事了」,張春強說。
破案是每個刑警的使命。那些沒破的案子是他們心裏的隱痛。
那些跨越十幾甚至二十幾年的「積案」,是國際刑事鑒識專家李昌鈺眼裡的「冷案」。
他認為,案件的偵破是有黃金期限的,通常來說,案發的頭三天,案件是一宗「熱案」,也是最易破案的階段;三天後就成為「溫案」;若一個月後仍未破案,這宗案件就會變成「冷案」。
浙江警方從去年開始開展命案積案攻堅專項行動,重新梳理「冷案」,重新評估,重新踏勘,重新檢驗……
憑藉新刑事技術,浙江警方去年攻堅偵破命案積案88起,是上年的3.3倍,歷經20年以上的有32起。
2018年12月21日,紹興市公安局DNA實驗室剛剛通過DNA新技術,破獲了8年前發生在上虞的一起命案積案,抓獲了王某,這也是浙江警方積極探索新戰法破獲的又一起命案積案。
2006年3月18日,嘉興海鹽縣西塘橋鎮一個蝦塘棚中,王老伯被殺,由於當年技術有限,案件遲遲未破。2017年10月,警方利用新科技手段對原有現場提取的物證再檢驗,這起12年前的命案終於有了突破性進展,10個月後,專案組在山東抓獲了單某,之後又鎖定了另一名嫌疑人江某。
1998年4月20日,原紹興縣皋埠鎮集體村一對母女在二樓家中被害,年幼的女孩才6歲,身上的傷慘不忍睹。經勘查,民警從現場提取到一枚血掌紋。2018年5月4日,紹興市公安局刑偵支隊技術民警邵明比對發現了線索:當年現場留下的痕迹,與嵊州一王姓男子吻合。
……
隨着刑事技術、大數據等科技手段越來越先進,真相最終會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