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銳裘
要溯源香港是「誰」,不論從哪個切面去講這段歷史,都是沉重的。
而如果穿越時空來到19世紀的香港中環,我們一定很難相信這片人煙稀少的狹窄土地,會在日後成為這座亞洲國際都會的核心地帶。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打響。1841年1月25日,英軍登陸並佔領香港。隨後在一批英商支持下,英方決定將香港開埠。這片原本只有20條村落,僅有5400多人的香港島,被迫開始了城市近代化的發展。
而當時只有約50人居住,被稱為「群大路」的海濱一帶,因地段太適合發展海事,既背靠高山又面向深水港,有攻守之力,英軍便決定在此建立軍事基地。由此,香港城市經濟和地產業發展,以及現代化的城市面貌,便在這塊日後被稱為「中環」的地方起步。
開埠 (1841-1941)
從軍事港口,到維多利亞城△ 1888年的維多利亞港 圖片來源:香港歷史博物館
19世紀的歐洲,已經處於工業革命的飛速發展中,歐洲人對如何科學規劃,迅速建立一座具有制度和規則的城鎮,早已瞭然於心。
相繼於港島北岸建立了「政府山」和多處軍營後,英國人為了連通港島中部和西北部的軍營,首先修築了港島的第一條道路——荷里活道,這也是香港歷史上的第一條現代化幹道。接着,英國人將銅鑼灣東角、灣仔以及西營盤連接,建成了沿着太平山角海岸線、分東西兩岸開路的皇后大道,總長4英里。
在道路的規劃與建設下,一座初具現代化的城鎮面貌體現了出來。1843年,6月29日,港府正式把這個日漸繁榮的新地區,命名為「維多利亞城」(City of Victoria)。
△ 1870年的皇后大道
根據不同山勢的特點,港府又將城市分為海岸、半山、山頂三區域。其中,海岸區是商業區,包括了今天我們熟知的上環、中環、下環(灣仔)一帶;隨後的幾年裡,又通過數次「填海工程」,逐步將城市拓展劃分為「四環」:西環、上環、中環、下環。
港島很快進入了城市化進程。1846年,維多利亞城建築物已經達到了1874幢;到了1876年,香港人口達到13.9萬人,城市已經初具規模;1900年人口突破26萬,到1920年又達到了62.5萬,短短20年,增加近1.4倍。
初期的香港島,就如此以「四環」為基礎格局,逐漸向世界嶄露頭腳。
△ 維多利亞城地圖 1908年版
而四環的區域定位各不相同。其中,以威靈頓街與皇后大道中交匯處至美利操場的「中環」(Central District),自然成為港府規劃的城市政治經濟中心,此後逐漸發展成為洋人居住區,也是香港核心商業區。
在這一時期,中環已有不少重要建築物,都蘊含著當時濃厚的歐式風格。例如1846年的政府總部美利樓、香港會所、三軍司令官邸;1840年代陸續建成的聖約翰教堂、中央警署等建築物;以及1911年建成的最高法院等。中環宛如一座英式小城,各建築在風格上盡顯歐洲城市風采的同時,功能上也依從了西方行政管理模式運作。
19世紀末,「維城」已初顯風韻
而另一邊,主要聚居着華人的上環和西環,為港島人口最密集的區域,道路兩邊一排排兩層高窄小的「唐樓」,依山而建,小若蝸舍,密若蜂房。道路多為斜路和石路,長袍馬褂和西裝革履混雜一起,人流晝夜不停,川流不息。
所以,今天中環與更具生活氣息的上環、西環形成截然不同的面貌,在初初建城時,這樣的對照感就已經出現。
- 近代地產業發展
19世紀的香港經濟發展,其實還比不上彼時已坐擁外灘的上海。外灘建築遠宏偉過香港中環,但從房地產的二級市場來看,香港遠比上海活躍。得益於仿照英國土地制度的房地產制度,靈活的機制使得香港完成了更本土化的發展。
1843年,怡和洋行投資成立了「香港置地及代理有限公司」(The HongKong Land Investment and Agency Company Limited),成為第二家在香港註冊成立的地產有限公司(第一家為聯邦地產)。1898年,置地在新填海地遮打道建成第一樁商廈——新東方行,即今天的友邦金融中心,這也被視為其在中環發展商業區的第一步。
△ 1910年 中環沿岸,圖中可見第一代太子大廈,以及香港會所、皇后行、郵政總局大樓等
1906年,香港置地在區內至少建立了7幢大廈,均有4-5層樓高,均為當時最宏偉的建築。香港置地的發展,標誌着香港地產業進入新的發展期,而到了1930年,它所擁有的物業僅中環地區,總值就超過了1100萬港元,成為香港中區最大的業主。
崛起(1945-2000)
新城市格局下的「新舊中環」△ 80年代的維港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香港經歷了日據時期,所有工商業停擺。在二戰後,英國人重回香港地,此時的香港,百廢待興,戰後重建工作面臨種種挑戰。
1948年,全港人口升至約150萬,急劇增加的人口給城市住房、就業、交通、衛生、治安都造成了巨大的壓力,港府做出更長遠的城市發展規劃,迫在眉睫。
這一年,為倫敦提出「大倫敦規劃」的英國城市規劃師 Abercrombie 撰寫了香港20世紀下半葉城市發展建議書,為提升香港在東亞地區的地位,深入挖掘城市未來發展的潛力,他提出了三個重點:
- 改善城市內部及對外交通,如港口設施、道路規劃、隧道、鐵路等;
- 開拓市郊、擴充城市的發展空間,解決人口增長所引發的房屋、公共空間分佈不足等問題,讓人口密度合理化;
- 完善城市規劃法,理性面對城市先天性問題,帶領城市向前。
這三條理念,成為了往後香港城市發展的基本理念,為香港更長遠的規劃發揮了重要作用。
△ Abercrombie在1948年的香港規劃圖,九龍、新界板塊成為解決人口疏導問題的重要發展區域
一邊是港府對城市規划上層建築的重新審視,另一邊,是房地產業限制的鬆動。1955年,港府修訂了《建築物條例》,放寬樓宇高度的限制,大大促進了舊樓重建和新樓的建設;香港房地產的迅速崛起,也帶動了香港工商業的發展。
到了1960年代,香港開始進入了一片新景象。到了1960年代中期,香港的地產公司已經超過了2000家,資金雄厚的地產公司約200多家。
△ 由山頂望向維港兩岸 1973年初
而始終是香港經濟心臟的中環,已經邁過了100年。新時代的年輕人對消費的訴求,讓這座歷史悠久卻又散發活力的地區思考「更新」,發展出更具有想像力的新商業格局。
1974年,香港置地先發制人,斥資6億元開展10年的香港中區重建計劃。1979年,「置地廣場」建成,面積約2萬餘平方尺,共五層樓,其中囊括了各種精品零售店和風味迥異的餐飲店,四周設有咖啡館和茶座,加上獨特的建築外立面,使之一舉成為中區的高級購物場所。
與此同時,香港置地開始籌劃在自營物業之間,架起「空中人行天橋」,天橋不僅與物業相連,還與諸如天星小輪碼頭等城市基建聯通,這一舉措也由此拉開了這座高密度城市的空中穿梭步道規劃之路。
△ 人行天橋實景圖
△第一座人行天橋從左至右依次為建設中、建成後和改建後
- 新中環與舊中環
而在大力發展地產業的同時,香港島多處歷史建築卻開始面臨著「消失」的結局。
例如維多利亞城時期最早一批建立的「香港會所」,它的拆除計劃曾遭到諸多會員及市民的反對,但在空前暢旺的地產市道當前,它終究抵不過被拆除的命運;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外形富有藝術色彩的新香港會所大廈,由香港置地開發,權益仍為香港會所所有。
當然,也有一些歷史建築幸運地留存下來。
與香港會所同一時期的「美利樓」在1982年被計劃拆遷,其地皮以1.2億元售予中國銀行。由於其歷史價值,港府決定將這座建築物完整保留並搬遷至赤柱。這項重建的重任被交給了一家新的地產發展公司,他們需要將原建築分拆出來的3000多件建築物料編上號碼儲存,並全部還原,在當時乃一具有極大挑戰性的工程。
△ 左圖:昔日在中環的美利樓;右圖:今天在赤柱的美利樓
這家創業公司名叫「瑞安」,其創始人羅康瑞在10多年後與上海盧灣區政府合作,憑藉更新太平橋地區,一手打造出「新天地」商圈,從此在亞太區聲名大噪;而舊樓修復,也成了這家公司核心實力之一。
同時,於美利樓原址,一座全新大廈在1990年開業,那便是赫赫有名的「中銀大廈」——由貝聿銘設計,其如刀鋒般的外觀,也讓它從此成為中環一顆最閃耀的星。
△ 中銀大廈
就在中環不斷推陳出新的同時,時間跨入90年代的回歸前夕。香港憑藉超過1萬美元的人均GDP,坐穩亞洲「四小龍」之首;中國開啟改革開放後,香港作為中外投資的媒介及橋樑,經濟發展進入了空前的繁盛期。
在1995年,中環地產界再次發生一件大事。
港府決定批地給地鐵公司,興建中環總站至新機場之間的機場鐵路,並發展沿線各站的上蓋物業。最終,恆基地產、新鴻基地產及中銀集團組成的財團奪得了中環總站上蓋的發展權。
項目佔地4公頃,總投資400億元,這也是香港有史以來最大的單一地產項目,規划了包括3座高級商廈、零售商場、兩間高端酒店及服務式住宅,總建築面積達447.7萬平方尺。
1998年,「國際金融中心」(IFC)一期投入使用,緊接着2003年IFC二期再次落成。隨後,該處TOD的優勢被充分發揮出來,IFC則成為繼置地在30年前打造的中環天橋之後,全新的中環地標。
△ 香港IFC
值得一提的是,自1970年代由香港置地首創的「天橋」在往後的日子並沒有停止發展,而是隨着中環商業的發展而不斷與其產生聯結,繼而在IFC國際金融中心落成後形成了一段與地面相呼應的「空中步行網絡」,這即反映出香港中環快節奏的日常生活,亦是亞太區高密度城市發展的一段重要案例。
圖表來源:UPI國際城市規劃 2018 Vol.33, No.1 城市制度影響下的香港中區高架步行系統研究
回溯(2000-至今)
我是誰?
△ 今天的維港
在03年,中港開通了自由行,再次刺激了香港經濟發展,展開了長達16年周期性上升時期。而與此同時,在社會上有關古建築保護的呼聲,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社會人士開始為那些走過百年風雨的歷史建築擔憂:如果沒有更好的政策 ,也許會有更多建築面臨「消失」的危險。
而此時的中環,已經走過了150多年,這裡除了有高樓大廈之外,它還是整個香港擁有古建築最多的地區之一。
2009年,港府開始正式推動了「保育中環」計劃,包括中區警署建築物群、荷里活道已婚警察宿舍、中環街市、香港聖公會建築群、美利大廈、新中環海濱及中區政府合署、前法國海外傳道會大樓等8個具體改造項目。
「荷里活道已婚警察宿舍」為該計劃里率先開放的公共項目,2014年,這裡全新改造完畢,命名為「PMQ元創方」,並隨即成為港島重要的文化創意組織聚集地;這裡還被賦予了推動香港文化產業的使命,規划出100個工作室,提供優惠租金予新晉設計師。
△ PMQ元創方
隨後「中區警署建築物群」也改造完成,它被定位成更具有公共意義的「大館」,原先建築群的建築形態被保留,在多元化的內容打造中更具有想像空間,是中環新的一代文化藝術地標。
△ 大館
儘管這兩座項目在後期運營上都存在不少問題,但由於定位相近、兩者直線距離不遠,同時,兩者在園內亦保留了建築的歷史故事,自然成為中外遊客去香港旅遊、本地年輕人了解香港故事的重要目的地。
△ 中環街市
在去年,另一座保育項目「中環街市」也正式投入運營。
由於百年來這棟建築一直扮演着「街市」作用,蘊藏了豐富的「老香港」集體回憶,所以它的更新進展一直備受關注。
歷史上的第一代有文獻記載的「Central Market」甚至可以追溯到維多利亞城時代的1842年,在之後的100多年經歷了至少8次修建,於2003年停止運營;在被納入「保育中環」計劃後,於去年5月,以「playground for all」的宣傳標語,再次開放營業,重新回歸市民視線。
△ 中環街市
「保育中環」計劃在09年計劃頒佈,前後歷經3位行政長官,終於在「中環街市」上有了更多眉目,而像新中環海濱這樣的尺度更大的項目,仍在緩慢推進中,足以看出「保育舊樓」比「造新樓」要困難很多。但在背後,我們亦能看到香港公眾參與對古建築保護事務的重要性,它起到了制衡的作用,讓政府思考如何更準確定位,而非單純把事情扔給地產公司就解決。
儘管這三座項目以及整個「保育中環」計劃都收到了各種正負面評價,但相比那些在時代中被淘汰的歷史建築,這幾棟建築,在每個時期得到適時地更新,並得以延續生命,這不論對於建築本身,還是城市,都已經是幸運。
而中環的當代故事,亦由這則計劃得到了經濟與文化的平衡。19世紀英國人留下的建築印記,則作為當代文化故事裏重要的載體,保留下來,幫助港府繼續思考建築與地區的聯繫,與市民的聯繫。
小結
Paul Graham 在其文章《Cities and Ambition 市井雄心》里說,每個城市都有它自己的雄心,要仔細聆聽它的信息。
而若要回答「香港是誰,香港的雄心是什麼」這個問題時,每任港府似乎都有一套自我審視標準。作為個體,我們則可以把問題切得小一點,在一座座於不同時代留下的建築物里,在每一時期的規劃文件中,尋求自己的答案。而我選擇將這條尋找答案的路徑,聚焦在中環上。
從維多利亞城,到如今亞洲國際都會,中環始終扮演着那個「心臟」的角色,它是各行各業的匯聚點,在回溯它漫長的180年歲月里,我們看到它複雜且多變、混沌且曖昧;有黑暗的一面,也有光明的一面。
當然,當面對更為複雜的香港問題時,中環也只是這座國際都會的一個切面。而短短5000字文章亦無法詮釋中環180年來走過的無數風雨。
它終究是複雜的,這樣的複雜性也賦予它更多魅力。
Reference:
- 馮邦彥,香港地產史1841-2020
- 何佩然,城傳立新:香港城市規劃發展史1841-2015
- 香港發展署,保育香港計劃網站
- 胡依然等,國際城市規劃 2018 Vol.33, No.1,城市制度影響下的香港中區高架步行系統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