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台記者看世界!大家好,我是總台駐巴西里約熱內盧記者湯曄。
9月7日,是巴西獨立200周年紀念日。為迎接這個日子的到來,四年前被大火焚毀的巴西國家博物館稍早前宣布,該館主建築——聖克里斯托旺宮外立面修復完工。今天,我就跟大家說說巴西國家博物館。
巴西國家博物館主建築——聖克里斯托旺宮
位於里約熱內盧的巴西國家博物館主建築——聖克里斯托旺宮曾是葡萄牙和巴西王室在巴西的官方宅邸,由里約聯邦大學負責管理,除作為科研機構外,還是自然歷史博物館,館內藏品展現了從1500年葡萄牙人到達巴西一直到1889年巴西成立共和國的歷史。博物館建成200多年來,通過收集、發掘、交換和捐贈等形式收藏了2000多萬件藏品。它一直是美洲最大的自然歷史和人類學博物館之一。
這裡還曾經是巴西最大的自然科學專業圖書館之一,藏書超過470,000冊。在某種程度上講,巴西國家博物館就是巴西歷史的濃縮。
修復後的聖克里斯托旺宮外牆
2018年,巴西國家博物館迎來建館200周年,但當年9月2日晚的一場大火,將館藏的2000萬件藏品中的90%焚毀。這場大火對巴西國家博物館造成的另外一個嚴重損失,是建於1818年的這座皇家宮殿本身。由於歷史悠久,且多為木質結構,聖克里斯托旺宮幾乎被大火全部燒毀。火災發生後,考古學家和文物修復專家在對損毀文物進行修繕保護的同時,於2021年底啟動了對聖克里斯托旺宮外牆和屋頂的重建工程。
巴西國家博物館館長凱爾納(左)介紹聖克里斯托旺宮外牆修復情況
在採訪中,博物館館長凱爾納向我介紹,為了修復宮殿外立面,過去的10個月里,大約 150 名專業人員參照火災前宮殿外觀,重新修復並加固了牆體、門窗、欄杆等。將宮殿結構由木質改為混凝土為主。目前,聖克里斯托旺宮的屋頂修復已完成70%左右。
事實上,巴西國家博物館的重建修復工作從2018年的火災後,4年來從未中斷。鑒於巴西國家博物館在巴西乃至人類歷史上的重要性,每年9月初,該館都會召開由考古、文物修復專家、投資方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代表出席的新聞發佈會,向媒體和公眾介紹一年來博物館文物和建築物的修復進展。
巴西國家博物館已修復的藏品:盧克加西亞紫水晶
巴西國家博物館修復中的藏品:海獅骨骼化石
2018年火災發生後,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來自國內外的資金援助下,巴西的考古學家和文物修復專家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熱忱投入到國家博物館的恢復與重建中。幾年來,他們在火災廢墟中尋找、復原了部分藏品,其中就包括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盧西亞的頭骨和股骨碎片,這是美洲地區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人類化石,距今已有11300年的歷史。此外,還有古埃及音樂家沙·阿蒙·恩蘇木乃伊石棺內的心甲蟲和八個護身符、維蘇威火山噴發後倖存下來的龐貝城壁畫、巴西第一個植物化石、巴西有史以來最大的隕石,以及一批古脊椎動物骨骼化石。
9月2日,巴西市民參觀巴西國家博物館在已修復展館中舉辦的礦石展
今年9月2日,聖克里斯托旺宮外立面修復完工的消息引發了外界極大關注。當天,巴西國家博物館在已修復和部分修復的展館內,舉辦了礦石展等部分對公眾開放的活動。這是巴西國家博物館被焚毀後,參觀者第一次被邀請進入聖克里斯托旺宮。
巴西國家博物館被修復的展品浴火重生
時光流轉,巴西百年滄桑的光輝記憶在被修復的博物館中得以還原。博物館方面預計,修復完成後的巴西國家博物館將於2026年對公眾全面開放。屆時,將有1萬件以上的文物展出。
以上是總台駐巴西里約熱內盧記者湯曄在當地的觀察。
本期《總台記者看世界》作者:總台駐巴西里約熱內盧記者 湯曄
(出自中國之聲專欄《總台記者看世界》)
監製丨章成霞
記者丨湯曄
編輯丨杜雨亭
圖片提供丨巴西國家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