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遇」南疆--環塔ADV挑戰營,距離11.1號正式發車只有不到兩周時間,車手們在緊張的訓練,目前已經有20多位勇士即將跟隨我們一起穿越南疆,最後的招募還在進行中。
多越野愛好者關注此次環塔ADV挑戰賽,也經常會有網友諮詢一些專業問題,今天來跟大家聊一聊,拉力車、ADV、多功能休旅車之間的區別。
拉力,英文名為RALLY,直譯的意思是多回合的比賽。在摩托車和汽車比賽當中,都有這個概念,也就是在混雜了鋪裝路面和非鋪裝路面甚至無路的地段的比賽,分多日進行,選手將每日的比賽時間相加,用時最短的獲勝,而用於這種比賽的摩托車,就稱之為拉力摩托車。
那麼為了滿足某些極端狂熱的拉力愛好者,有些廠商推出縮水版的拉力車,在減震規格、動力標定、散熱系統上做了一定縮減,這就是民用版的拉力車,例如下圖中的KTM 450 RALLY FACTORY REPLICA版本。
拉力愛好者嘴裏常說的廠車就指的是這種類型的車,通常是限量發售,例如這款車全球限量只有75輛,售價驚人,妥妥的一輛高配奧迪A6。而且,不是你拿得出來這筆錢就可以買得到,對於騎手的資格審查也很嚴格。
這種車型就屬於民用型拉力車,但是這一定是極少數人的寵物而已;如果你只是用來摩旅,不說這過剩的性能吧,光這價格就讓人咋舌了。
拉力車有幾個比較鮮明的特徵,這裡就來逐一說明。
第一,一般拉力車名字裏面就往往帶有RALLY字樣,這個很好分辨。例如還有本田CRF250 RALLY,本田CRF450 RALLY等等。
第二,拉力車一定是鋼絲輻條輪轂,並且前輪一定是21寸,後輪可以是18寸或者19寸,但是一定不會比這個直徑更小。下次你再看見誰在對着一輛有鳥嘴的、配備鋁合金鑄造輪轂的多功能車型,張嘴就來「這款拉力車…… 」時,你還是趕緊關掉網頁躲他遠點兒吧。
第三,拉力車一定有超長行程的懸掛系統,例如上圖中那款KTM 450 RALLY FACTORY REPLICA版本,前後減震器行程分別達到了300mm和305mm,一般來說,拉力車的懸掛行程一般都不會低於260mm。但是也有一點要注意,所謂的懸掛行程一般用在前懸比較合適,(中央獨立)後懸一般是用後輪軸位移距離來表述,因為前後懸的結構並不一樣,前輪軸位移距離就是實打實的前減震最大壓縮行程,(中央獨立)後懸掛因為有後搖臂起到槓桿作用,所以一般都是以後輪軸位移距離來表述實際後輪上下最大跳動距離。
第四,拉力車的離地間隙一般不會低於280mm,座高一般也不會低於890mm,當然也不排除低座版本低於這個數值,所以並非絕對。
第五,拉力車的座墊一般都是平直的座墊,類似於專業越野車座墊,這是因為拉力車在惡劣環境下的騎行需要不斷改變身體重心,平直的座墊有利於快速移動你的臀部。
第六,拉力車的前風擋一般都不會太高,面積也不會太大,因為惡劣路面站立騎行時可能會磕着你的腦袋。
第七,拉力車一般都是高位前擋泥板,這個大家應該都能理解。
第八,拉力車也有排量限制,起因還是KTM的實力過於強勁,從2001年就開始稱霸達喀爾拉力賽,那時廠隊車手們的座駕還是660 LC4,這款猛獸究竟有多兇猛?你可能沒概念,2002年,當年的達喀爾冠軍Fabrizio Meoni騎着它戰勝了一輛雙缸LC8賽車,這可是正經的場地賽車哦!並且同年的達喀爾賽事最終成績榜單上,前20位有19輛都是KTM賽車;然後在2005年,KTM啟用新款戰車,搭載690cc排量的單缸發動機,在達喀爾賽場上繼續吊打各路豪傑,直接導致2011年組委會決定限制摩托車組排量,最大不可超過450cc,這就是KTM 450 RALLY這款車的由來。因此,以後的拉力車排量都限制在了450cc以內。所以下次你別指着一輛公升級的ADV稱這是一輛拉力車了。
那麼又有人說了:「照你這麼說,很多越野車也可以叫做拉力車,人家也很符合你說的條件啊!」
其實越野和拉力之間的差異還真不大,但是也有區別。
首先是用途不一樣,專業越野車一般都在場地內使用,飛沙走石閃轉騰挪,車身更輕巧,更有利於飛坡,因而在車重上控制得更嚴格,例如他的油箱不需要超過10升,也沒有前風擋,沒有燈具和後視鏡,也沒有電啟動,只有打火棍,甚至連邊撐都沒有,不能合法上路,只能在場地內玩樂,而拉力車既要能越野,也要適當的兼顧長途拉力的需要,因而大點的油箱和前風擋是必須的,可以有電啟動以及邊撐等等。
所以,以上面所說的這些條件來看,你很難在國內找到一款真正的拉力車,不過凡事總有例外,有好事者就不信邪,例如無極,人家就放話了——你不是說國內沒有真正的拉力車嗎?來來來少年!你看看這款車夠不夠標準?
這款車在去年和今年的重慶摩博會上都展出過,很多親臨現場的車友可能都已經見到過,它就是——無極300GY RALLY。
車身上確實是有RALLY的字樣,不過,圍觀群眾可能不服——切!車身上有RALLY就是拉力車?五毛錢特效的效果好不好?我把自己的街車上也貼幾個RALLY不幹膠能不能也叫拉力車?
別著急,這款車當時的完成度還很低,連工程樣車都算不上,只能算是概念展示車吧(請記住目前它還未上市)。但是這款車確實已經夠到了拉力車的門檻,看看它公布的參數:
最小離地間隙達到了280mm,座高為850mm,整備質量只有160KG,前輪直徑21寸,後輪直徑18寸,搭配鋼絲輻條輪轂和越野菠蘿胎。採用平直的越野車座墊,有利於騎手快速移動身體重心,小風擋,高位前擋泥板,前後減震行程分別為205mm和80mm(後輪軸心位移距離超過200mm)。
再來說說什麼是ADV車型。
ADV車型是英文單詞Adventure的縮寫,意思就是探險車。
既然是探險,在越野能力上也必然是有兩把刷子的,不然你怎麼去探險?但是相對於拉力車而言,ADV的越野能力有所弱化,將更多的精力或者說配置上向人機工程方面傾斜,對於車手來說更加友好。
ADV車型就沒有什麼排量限制,上可到公升級別,例如本田的非雙:
甚至超公升級別,例如寶馬的R 1200 GS ADV:
往下可以下探到羽量級別的150cc,例如宗申阿普利亞的TERRA 150 ADV:
上面說過了,與拉力車不同,ADV車型對於越野能力有所弱化,但是對於人機結合方面做了很大改進。
例如真正的拉力車的懸掛是可調的,但是一般沒有電動調節功能,因為電子這玩意兒在惡劣路況環境和高強度比賽的情況下不太可靠,而很多豪華型ADV是配置的電子可調懸掛系統,舒適方便。
再比如說,真正的拉力車是比賽用車,因而對於車重有着極其嚴格的控制,一般都不會超過180KG的整備質量,否則的話還怎麼比賽?例如上面談到的KTM 450 RALLY,凈質量只有139KG,說直接點,超過180KG這個重量,你試試連續倒車三次以上再將車獨自扶起,你的體力也基本上被消耗殆盡了,根本無法完成比賽。
而很多ADV對於車重雖然也有限制,但是沒那麼嚴格,例如寶馬的R1200GS ADV整備質量就接近260KG,這個份量就別想參加比賽了,先花段時間擼鐵再說。
那麼在很多ADV的車型裏面,其實也分為兩個類別:
第一種屬於硬派ADV。
典型的車型就有上面的本田非洲雙缸CRF1000L,KTM 1290 ADV R,還有寶馬的F850GS等等。
第二種可以稱之為公路ADV。
這種車型進一步削弱越野能力,轉而更加註重公路騎行性能和提升舒適度,比較典型的車型有杜卡迪MTS950,以及KTM 1290 ADV S等等車型。
那麼這兩種ADV車型有哪些比較明顯的區別呢?就拿上面講到的KTM 1290 ADV R和KTM 1290 ADV S來相比吧。
首先看輪轂,作為硬派ADV的代表,KTM 1290 ADV R有一雙鋼絲輻條輪轂的大腳,前輪轂直徑為21寸,後輪轂為18寸,可搭配無內胎的全地形輪胎。
離地間隙達到了250mm,前後減震器的懸掛行程同為220mm。座高達到了890mm。
而作為公路ADV的典型車型,KTM 1290 ADV S配備的是前19寸後17寸的鋁合金壓鑄輪轂搭配真空公路胎,離地間隙為220mm,前後減震器行程為200mm,座高為860mm。
輪胎也不一樣。越野能力更強的KTM 1290 ADV R配備的輪胎更窄,前輪寬度為90mm,後輪寬度為150mm,這也是越野能力強的一個標誌,因為窄一點的輪胎更有利於「切入」泥濘道路和沙土路面,這個不用過多解釋,初中物理就應該學過,接觸面積越小壓強越大;而KTM 1290 ADV S更偏重於鋪裝道路的行駛,前後輪的寬度分別是120mm和170mm,與地面接觸面積更大,能提供更好的鋪裝道路的抓地能力。
這裡不是說硬派ADV一定會配備前21後18或19寸輪轂,也有硬派ADV是配備前19寸後17寸輪轂,比如現款的寶馬R 1250 GS ADV,就是配備前19後17寸輪轂。
但是硬派ADV一定是鋼絲輻條輪轂,這個是區分硬派ADV與公路ADV的一個重要標準。而所謂的公路ADV,既可以是鋼絲輻條輪轂,也可以是鑄造合金輪轂,前後輪直徑一般是前19寸後17寸。
接著說KTM這兩款車。兩款車的懸掛系統都可以調節,前面已經說過,越野能力更強大的專業拉力車不會配備電動可調懸掛,而是手動調節,因而越野能力更強的KTM 1290 ADV R採用的就是手動調節懸掛,而傾向於鋪裝道路行駛的KTM 1290 ADV S則配備更省心的電子預設懸掛調節。當然,也有些ADV車型受成本限制,不會配備可調懸掛,尤其是前叉,這個可以理解。
所以,硬派ADV與公路ADV的區別就是下面總結的一些方面。
第一,硬派ADV懸掛行程更長,一般不會低於220mm,或者接近也可以。
第二,硬派ADV的離地間隙一般不會低於240mm,公路ADV沒有這個限制。
第三,硬派ADV一般不會配備超寬直徑的輪胎,而公路ADV會。
第四,硬派ADV一定不會配備鑄造合金輪轂,一定是鋼絲輻條輪轂,而公路ADV不一定。
目前國產很多車型,都號稱自己是拉力車,但是相反,國內很多進口品牌的車型,越野能力強悍,反而一般都自稱ADV,沒誰敢自稱拉力車。
所以嚴格來說,其實真正符合拉力車標準的車型,國內暫時還沒有一款,除了尚未上市的隆鑫無極300GY RALLY,另外以前的鑫源X5也比較接近拉力車這個概念,其他的都是屬於硬派ADV或者公路ADV的類別,甚至有很多連ADV都不能算,只能算是多功能休旅車而已,完全沒有越野能力。
之所以都號稱自己是拉力車,無非是刻意凸顯自己的越野能力而已,模糊了硬派ADV與拉力車的界限,甚至很多公路ADV或者多功能休旅車都來蹭一波熱度,這就有點啼笑皆非了。
拉力車的標準很高,是競技用車,是用來比賽的車型,對於排量動力,配置規格,車重等等都有要求,不過拉力車如今已經在國內成了一種約定俗成的稱呼,大家都這麼叫也不為過,但是你得明白,什麼是真正的拉力車與「偽拉力車」。
因此為何有車友問國內有什麼拉力車可選的時候我會撓頭,目前是真的沒有。
再來說說什麼是多功能休旅車這個概念。
這種車型國內有不少,如何鑒別呢?還是老辦法,看行走機構。
多功能休旅車一般是直接採用街車的前後17寸輪轂直徑,鑄造合金輪轂搭配真空胎,當然也有例外,摩瑞極地之鷹500的高配版就是17寸鋼絲輻條輪轂,這個屬於例外。
國內比較典型的車型有豪爵鈴木DL250、貝納利金鵬TRK502、力帆KPT200、五本猛鷙190X等等,國外品牌裏面有川崎的異獸VERSYS 650、寶馬S1000XR等等。
這些車型更注重公路行駛的靈活性和操控,因為高於17寸直徑的輪轂會帶來更笨拙的變向,不利於操控,因此他們都選擇標準的街車17寸直徑前後輪轂。
但是正所謂一枚硬幣有兩面,17寸輪轂同時也失去了在爛路上的通過能力,因此,這些車型基本沒有什麼越野能力。
可能有人說:「我騎xxx多功能車在泥巴地里玩的很不錯啊,沒你說的那麼懸乎!」
這個問題你得先把邏輯理清,不是說多功能車型一定不能下爛路,偶爾走走平整點的非鋪裝道路並且是硬實路面也是可以的,就好比你想騎一輛小踏板環遊世界,不是說你一定不行,而是適合與否的問題。
今年的摩博會上,無極650DS和500DS如期而至正式發佈。有摩友問:「那按你這個分類方法,這兩款車又分別屬於什麼類型呢?」
無極650DS目前分為兩個版本,鋼絲輻條輪轂版本和鑄造合金輪轂版本,如圖。
儘管很多人管這個叫拉力車,但是實際上以ADV來稱呼更為準確。
無極650DS鋼絲輻條輪轂版本配備前19寸後17寸鋼絲輻條輪轂搭配越野菠蘿胎,輪胎寬度為前110mm後150mm,很明顯是偏向于越野路段的行駛需求,應該是屬於硬派ADV類型,離地間隙達到了200mm,前後減震器行程不詳,但是預計不會低於180mm,座高數據暫時也不知道。
無極650DS鑄造合金輪轂版本也是配備了前19寸後17寸輪轂,搭配真空輪胎,座高在805mm和845mm(高座和低座),應該是屬於公路ADV類型。
看下圖的無極500DS。
這款車配備前後17寸鑄造合金輪轂,搭配公路真空胎,離地間隙只有168mm,座高也只有810mm,是典型的多功能休旅車。當然,小鳥嘴是有的,但是依然改變不了只能在鋪裝道路上行駛的能力。
再把國內所有號稱拉力車和ADV的車型捋一捋,讓大家有個清晰的概念。
拉力車
國內暫無
硬派ADV
鑫源X5(已停產)
無極650DS(鋼絲輻條版)
凱越500X(高配版)
賽科龍RX4
公路ADV
貝納利TRK502X
無極650DS(壓鑄鋁輪轂版本)
凱越500X(標準版)
賽科龍RX3S
凱越400X
多功能休旅車
無極500DS
無極300DS
豪爵鈴木DL250
升仕310T
多功能休旅車國內就很多了,我就不再一一列舉,簡單點說吧,很好區分,只要是前後輪直徑同為17寸,長了一副拉力車的模樣,都可以統統將其歸納於多功能休旅車的範疇。例如國內還有貝納利TRK502,力帆KPT200,賽科龍RX1S,本田猛鷙190X,金城K-ROSS 200,春風650MT等等。
好了,就到這裡,希望能對摩友清晰辨別拉力車、ADV和多功能休旅車有所幫助,能從比較專業的角度去分辨紛繁複雜的車型類別,就好比不會對着一輛尾門上掛着備胎的城市SUV稱為「吉普車」一樣。
文圖來源:摩托歐耶
塔克拉瑪干沙漠
人文與美景的絕佳組合
環塔拉力賽&摩旅指南
"騎遇"南疆--環塔ADV挑戰營
發車在即!
穿過悠悠絲路,跨過千年時空,這個真實的神秘的地方,就在你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