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節 | 那些年,伴我成長的老師

來源:我們的太空·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楊桂錦、張艷、龍欣 王紹茂、王明艷、姚軍鵬、奉青玲

金色的九月丹桂飄香

收穫的季節碩果累累

在這個滿載豐收喜悅的初秋時節里

第35個教師節

踏着輕盈的腳步向我們翩翩走來

你為祖國守望太空

我為航天娃托舉未來

在我國西北大漠深處有一座東風航天城,這裡學校大部分教師都是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科技工作者的家屬。為了支持愛人的事業,她們從全國各地來到偏僻的戈壁灘,不僅撐起了家庭的半邊天,更是撐起了航天娃教育的藍天。

東風小學教師:張淼

2009年9月,張淼放棄家鄉高中的穩定工作來到東風小學,今年正好是第十個年頭。「回頭想想,這十年是我精力最充沛,幹勁兒最足的十年,也是我成長最快,收穫最多的十年。」張淼自豪地說道。

工作第一年,因為暫時沒有分到房子,她不得不把8個月大的孩子放在老家讓父母照顧。那年寒假的一天,愛人跟她說:「你兒子真沒出息,太黏人,整天跟在屁股後邊,走到哪兒跟到哪兒。」而她心裏清楚,孩子哪裡是沒出息,他是沒有安全感,怕一個轉身,爸爸媽媽又不見了,這大概是很多航天娃共同的經歷。

她帶學前班時,班上有個女生,學習拼音很困難。她就利用課間時間給她耐心補習,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孩子很快掌握了學習拼音的竅門,重新找到了學習的信心。為了鍛煉班上靦腆男生的膽量,她把路隊長的任務交給他,慢慢地那個男孩性格變得開朗起來。

「這些孩子跟我自己的孩子一樣,看着他們一點點成長進步,我感到很欣慰。」張淼說道。

東風中學教師:劉蓓

2013年,從東北師範大學畢業的劉蓓,懷揣着獻身教育事業的崇高理想,走上了夢寐以求的三尺講台。

2015年,結婚不久的她又毅然離開繁華城市,跟隨丈夫來到大漠深處的航天小鎮。「讓我沒有想到的是,大漠深處孩子的眼界和格局一點都不輸於外面的孩子,他們很有見識。」這是劉蓓對東風孩子的第一印象。

東風孩子的單純善良,也常常令她感動不已,「有一個上了大學的學生給我寄了一個明信片回來,她說我們老師在東風默默奉獻,她們走出去的航天娃就是我們的眼睛,替我們去看大千世界」。

作為航天娃的老師,劉蓓像大姐姐一樣愛護着自己的學生,與他們一同成長,用自己所學為大漠深處的教育「錦上添花」。

作為航天娃的媽媽,她忘不了3歲兒子的心愿是「快快長大,像哥哥姐姐們一樣去媽媽的班上上課,這樣就可以每天看到媽媽了」。

東風中學教師:何麗萍

六年前,出於對航天城的喜愛,從西北師範大學數學系畢業的何麗萍,義無反顧地登上開往西北大漠的列車,成為東風中學一名普通教師。

還記得剛工作之初,班裡的學霸聯合體,覺得我剛畢業太年輕沒有教學經驗,對我是很不服氣,連續兩個星期,每天20分鐘的大課間,必拿數學貼吧的奧賽題來「為難」我。

還好我每天都能快速給出答案和解題過程,在第二個星期的最後一天,學霸聯合體的「小頭目」來了這樣一句,「老師,我們真的服了你了,你比我媽這個本碩就讀於清華大學數學系的都厲害,我拿這些題問我媽,我媽都是研究了一晚上,第二天才能給出答案。」

來之前,何麗萍就聽說東風孩子們的父母大多是高學歷,可沒想到剛來就被孩子們來個「下馬威」,還好通過了孩子們的考驗。後來與孩子們亦師亦友的師生關係讓她倍感欣慰。

東風中學教師:賈艷萍

2004年,東風中學高級教師賈艷萍為了愛人所從事的航天事業,來到西北邊陲的大漠戈壁。

她對戈壁灘這樣一個世外桃源所孕育出的單純而真誠的孩子,心存愛憐和珍惜。她辦公桌的抽屜是孩子們的「百寶箱」:體溫計、創可貼、針線、巧克力、餅乾、麵包、糖果、麻花……

課間她習慣性地走進教室看看孩子們,有沒有沒吃早餐的,有沒有生病不舒服的,有沒有哪個沒有完成作業的?她用平凡的小事呵護着孩子們的成長。

有一種老師叫「師父」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有一種老師,他的辦公地點不在教室,教學對象不是大中小學學生;他們的辦公地點在發射中心一線,教學對象是新入職的航天科技工作者,他們通常被稱作「師父」。

師父:羅麗娟 徒弟:李 騰

指顯軟件維護崗位工程師李騰:入職後,我定位在指顯軟件維護崗位,這個崗位對細節要求極為苛刻,每一發任務、每一個參數、每一次狀態都必須嚴格校對,只有做到精益求精、萬無一失,才能確保任務圓滿成功。為了促使我快速適應崗位,單位為我指定了一位師父,羅麗娟——一位幹練質樸的航天女科技工作者,成為我參加工作的領路人。從元器件的認知到運行代碼的修改,從參數數據的校對到執行軟件的配置,師父都心口相傳,恨不得把自己多年的經驗全部教給我。在她無私的傳授和細心的幫帶下,我在短短兩個月後就獨立上崗並參加了平生第一次航天發射任務。

細心、細緻是師父教給我的傳家寶,她對我的關懷和幫助,也讓我汲取了更多前行的動力。

師父:梁雪洋 徒弟:李俊傑

航天制氧空壓崗位巡檢員李俊傑:

航天制氧具有複雜的工藝流程,空壓崗位是整個制氧流程中的關鍵環節。兩年前,當我像一張白紙一樣走上這個崗位時,遇到了我的師父梁雪洋。他帶我從最基本的畫圖開始,制氧流程圖、設備內部結構圖等等,偌大的制氧設備每一個閥門,每一塊儀錶都讓我熟記在心。上崗操作時從身體姿態到動作手感都細心講解,嚴抓細摳。

其實,在我的心裏,師父教會我的是干工作的那股踏實勁。

師父:叢日梅 徒弟:童 偉

火箭推進劑化驗崗位工程師童偉:我的師父叫叢日梅,是從事航天推進劑化驗崗位19年的技術大拿,是名副其實的「神箭驗血人」。

畢業剛來到單位時,想要把一根普通玻璃管製成薄厚均勻、口徑合適的安瓿球(安瓿球是推進劑手工滴定過程中專用小樣稱量器具)對我來說都是個難題。而師父總是用精練的語言口述着拉管的動作要領,邊講解邊示範操作,減少了理解難度。

師父:李巧娣 徒弟:陳啟蒙

遙測系統崗位助理工程師陳啟蒙:剛到崗位之初,由於我在學校的專業與遙測系統有一定相關性,所以我上手很快,這讓我漸漸產生了一種自以為把專業已經學得很透徹了的錯覺,對於師父巧姐安排的學習任務也不上心,敷衍了事,巧姐把這一切都看在眼裡,但她卻沒有當面戳破。

在去北京下廠學習的時候,她利用每一個測試的間隙向工廠的設計人員請教,大到整個系統的運行,小到某一個插頭插針傳輸的信號類型,只要是與專業相關的她都問(問得我都替廠里的設計人員感到頭皮發麻),她孜孜不倦地學習着,樂在其中。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幾乎她問的每一個問題我都回答不上來,也是我從來沒想到過的問題,甚至某一些知識更是顛覆了我的認知,給了我當頭棒喝,也讓我重新審視了自己的學習態度。

師父:貢小庚 徒弟:楊 建

加註系統指揮楊建:加註系統是發射場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設備種類繁多、分佈範圍廣、安全要求高。我的師父高級工程師貢小庚從事加註供氣技術總體多年,經驗豐富、知識廣泛、實踐能力強,是組裡最大的「靠山」。

在工作中,遇到不懂不會的,我第一時間就會想到他。有一次,加註儲罐取樣器一個手動截止閥漏氣,更換備用手動閥後,我拿着舊手動閥向師父請教,師父從設備選型、技術原理、操作技能等多方面對該類手動閥進行了細緻講解。見我仍一知半解,他直接拆解了舊手動閥,從內部構造講起,師父的全面深入講解,讓我對該手動閥「了如指掌」。

師父:石創峰 徒弟:吳 迪

吊裝操作手吳迪:從最初的單崗操作手到現在的通崗操作手,再到比武中取得優異的成績。這些成功的取得,都離不開一個人的悉心教導和幫扶,那個人就是我的師父石創峰。

在去年的吊裝「金牌+」吊裝比武中,我因為是第一次參加,經驗不足,師父就為我制定了詳細的訓練計劃,並且天天陪我加班加點訓練,給我講授他積累的經驗和做法,耐心糾正和規範我的操作要領。在師父的指導和鼓勵下,最終我取得比武第二名的好成績。

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裏

我們不要忘記

航天戰線還有這群特別的「老師」

也跟他們說一聲

節日快樂

老師,您辛苦了

(我們的太空·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