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頭條熱榜中,拜登簽署芯片法案引發了市場熱議,北京時間8月9號晚上,拜登正式簽署了《芯片和科學法案》,通過這個法案對美國本土的芯片產業提供巨額的補貼,致力於打造美國芯。
在芯片法案簽署之前,美國的芯片商、半導體設備供應商、應用材料廠商,以及汽車製造商的負責人都參與了討論,如何讓公共投資加速半導體產業發展,保持美國經濟和供應鏈安全。
這個芯片補貼的法案有哪些內容呢,對中國芯片產業有哪些影響,我們做一個深度的解讀:
527億美金補貼用在哪裡?
1. 這個法案為美國芯片產業提供527億美元的補貼,相當於人民幣3500多億,但這個補貼不是白給的,要拿到這筆補貼需要把芯片產業鏈,或者芯片代工廠搬到美國本土,在美國本土進行生產製造芯片,才能拿到巨額補貼。
2. 527億的巨額補貼不是全部給芯片企業,其中的390億元用於芯片製造業的激勵和補貼,另外拿出20億美金用於汽車和國防系統領域的傳統芯片。
3. 對於在美國本土搭建芯片代工廠的企業,在企業稅收方面也有優惠,可以獲得25%的稅收減免,527億補貼中約24億美金是對投資芯片工廠的稅收減免。
4.這次芯片法案其實是對之前聯合歐美日韓打造芯片產業聯盟的兌現,500億美金補貼吸引全球芯片巨頭進入美國市場。
拜登簽署的芯片法案對中國芯片產業有哪些影響?
從芯片法案的內容來看,拜登是希望重塑美國芯片製造產業,在近30年成型的全球芯片產業鏈中,美國處於上游擁有技術和專利優勢的,但芯片的量產和製造的中下游產業鏈,則集中在亞洲市場比如韓國三星,中國台積電,中芯國際等
美國經濟的特點是藉助美元世界貨幣,讓全球產業鏈和服務業為美國市場服務,簡單來說就是美元換實物資源和實體資產,但這樣帶來的問題就是美國本土產業高度金融化,實體製造大量流失海外市場,成為了一個金融空心化的經濟體,會出現周期性的金融危機。
拜登想把原本在亞歐市場的芯片製造產業鏈,全部拉到美國本土市場,打造芯片和半導體的全產業鏈體系,拯救美國的實體製造行業,這也是解決美國經濟雙高通脹問題的長期策略,但短期很難看出效果,存在各種不確定性。
從數字經濟和智能商業來看,芯片對於數字經濟革命和企業數字化轉型十分重要,這也是中美在數字經濟領域的產業博弈,527億的補貼也是在與中國爭奪芯片製造市場。
對於中國來說,從美國對華為封鎖芯片開始,國內芯片產業就進入了高速發展期,甚至形成了一股創業風,大量優質人才和專業人士湧入這個行業,加上政策資金扶持,上海,深圳,北京等地都出現了大量芯片初創公司,發力國產芯片替代。
美國對芯片產業鏈的封鎖,對華為等科技企業確實帶來了影響,比如華為直接損失了手機業務,中高端手機市場不得不讓給蘋果和三星手機,而華為和OPPO只能填補低端手機市場份額,榮耀手機品牌也脫離華為開始單獨發展,期待能拿回中高端手機市場份額吧。
過去我們以為什麼都可以從歐美買過來,用市場換技術,出現了很多類似聯想的貿工技模式的科技公司,看似是強大科技企業,但很多技術和專利都是歐美把控的,導致產業利潤也主要流向歐美經濟體。
倪光南等專註於國產芯片替代的專家院士,雖然有志於改變芯片產業格局,但也不得不妥協,那個年代,很多芯片和半導體國產化的項目都無疾而終了。
於是在芯片國產化發展方面,沒有長期的投入和付出,使得過去可以千萬投入解決的產業問題,如今需要耗費百億千億美金,面臨著歐美的各種技術封鎖,相對被動。
另外一個層面來看,全球芯片荒下,各類芯片價格都出現不同程度上漲,使得這個行業的從業者收入大幅增長,價格波動帶來的巨大利差,讓很多人湧入這個行業,哪怕只是做半導體和芯片銷售的業務員。
美國越是封鎖什麼,我們的國產替代越是加速實現,這已經成了一個定律了。
如今中國,歐盟,美國都開始大力投資芯片產業,都希望在本土市場打造全產業鏈體系,這也意味着未來10年,芯片產業的格局會發生巨大變化。
目前我們實現了中低端芯片量產,部分高端芯片半導體產業有局部優勢,但整體來看,在高端芯片量產方面還存在不足,一些高端的芯片半導體設備也需要進口,短期的陣痛不可避免,長期看也是推動我們完善自己的芯片製造產業。
華為能夠設計出高端芯片,而且擁有海思這樣處於全球領先的芯片設計公司,奈何國內卻沒有成熟靠譜的芯片製造公司和產業鏈,為華為解決高端芯片量產問題。
在芯片國產替代風口中,華為也在3年時間投資了40多家芯片半導體公司,助力芯片產業的國產替代發展。
而對標美國和歐盟,中國也在上海等地落地了相關芯片投資產業基金,在不同城市打造芯片產業園區。
美國對芯片產業的封鎖也對自身有反噬作用,畢竟芯片產業近30年才形成全球化的模式,亞洲才是最大的製造市場和消費市場,美國要逆轉這種格局,僅僅用527億美金的補貼是遠遠不夠的。
你覺得拜登的527億補貼,能夠改變全球芯片產業格局,讓芯片產業回到美國市場,成為美國製造業的一部分嗎?分享你的觀點,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