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小男孩打臉31歲中國巨嬰:養廢一個人能有多簡單?






龍應台曾說: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為人父母的終極使命,其實是讓孩子學會獨自應對生活中的風吹雨打。


從某種程度上講,孩子怎樣去看世界,世界就對他呈現出怎樣的真相。

所以,教育孩子用什麼樣的觀點、態度去看待世界,才是更應該去修鍊的「能力」。

一個家庭中孩子的樣子,其實就是這個家庭的樣子。

我們每一個人,都曾經是孩子;我們每一個人,都可能是父母。我們每個人都身處家庭之中。

今天的文章,希望能帶給大家新的啟發。


1

最近,在群里看到一個暖心視頻:

美國加州3歲小男孩Tydus,為媽媽準備晚餐,他獨立成熟的表現讓人驚艷。

他去超市推着比他還要高的購物車,買來麵包等食品,到花園采來鮮花裝飾餐桌,煮麵、烤麵包、擺放餐具、倒飲料……

拿果汁時,不小心摔了一大跤,果汁灑了一地,Tydus不但沒有哭,還趕緊爬起來用抹布仔細清理,自我開解道:

「生活就是如此,兄弟」。


他的投入、專註和自控,很讓人觸動。

看着視頻,不由得聯想到,前段時間微博上一條讓人哭笑不得的新聞。

一男子因使用假駕照被罰款5000元和拘留15天,父母卻質問交警:

「你們太過分了!他還是個孩子,才31歲!為什麼罰那麼重?」


31歲還是個孩子?還這麼理直氣壯?是有多可笑。


3歲的小男孩有如此強的獨立意識,這個的31歲男人卻「還沒長大」。

這種差距當然不是「天生」的。

只是,很多時候為了孩子,我們習慣了竭盡所能事事代勞。

卻忘記了要放開手讓他們獨立處事,習得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克服困難的勇氣。

有智慧的父母,對孩子愛得更深沉,懂得慢慢放開手,讓他學會獨立。

2

不教孩子獨立的父母

都怎麼樣了


還記得被退學的神童魏永康嗎?

他有着閃閃發光的履歷,13歲考上重點大學,是當時湖南年齡最小的本科生,17歲考上中科院碩博連讀研究生。

前途一片光明之際,卻在20歲時被中科院退學,原因是生活不能自理獨立。

原來,他母親認為孩子只有一心一意讀書才會有出息,於是包攬全部家務。

包括幫他洗衣、洗澡,直到高中還喂飯,大學還住進宿舍陪讀。

到了中科院,離開了母親,魏永康像個孩子一樣,無法料理自己事務。

學習上不能適應中科院獨立自主的研究模式,生活上大冬天穿着單衣拖鞋到天安門閑逛。

被退學後,他幾近奔潰,母親也痛心疾首。

有人說:

「從不教孩子獨立的父母,是最無知最殘忍的。他們就像老鷹不教小鷹飛翔,卻在成年後不由分說把它推下懸崖。」


深以為然。

不教給孩子獨立,不僅坑了孩子,更苦了父母。

一個44歲無業兒子每天把83歲母親送到火車站乞討,以此養活自己;

一位老阿姨走在路上突然被兒子暴打,原因是拿不出2萬元為他還債。

在這些早該獨立的孩子看來,父母養活自己理所當然,全無半點感恩反哺之心。

作家劉墉說:

孩子不懂得珍惜,因為他已變成籠子里的小鳥,天天等你喂。他無法獨立,覺得你是欠他的,你到時候就該喂他。

不懂放手的父母,給孩子的實際不是愛,而是害。

而以愛之名,剝奪孩子成長的權利和獨立的能力,父母曾經替孩子走過的路,日後終將變成爬不出的深坑,禍害彼此。




3

孩子會感謝家長的「狠心」


為人父母,我們難免擔心孩子還小,不能好好照顧自己。

總忽視了:成長過程中,渴望獨立和自我完善本是孩子與生俱來的能力和渴求。

聽過朋友的一個故事,她的孩子大約3歲時,就有了強烈的獨立意識,什麼事都要自己做,卻動作遲緩讓人發狂。

一次出門前,她強忍住不耐煩,讓他自己挑衣服穿衣服。

沒想到,孩子折騰完後,突然跑來親了她一下,成就感滿滿地說:「謝謝媽媽!」

這聲意外的謝謝,讓她醒悟,比起為孩子做些什麼,孩子更希望媽媽不要去干涉他。

而當父母習慣放手讓孩子大膽嘗試,他們的表現往往讓人驚嘆。

主持人樊登曾分享過一個故事:

他的一位朋友十分注重鼓勵女兒自己解決問題,把孩子培養得非常獨立。

14歲時,女孩去美國留學,自己收拾行李,獨自飛行了27個小時。

到達後,才知道美國不允許15歲以下的孩子單獨飛行,女孩被扣在機場。

女孩給爸媽打電話告知情況,她人在他鄉隻身一人,卻淡定地說,讓我試試自己解決。

女孩向警察展示了一系列文件,證明自己是來讀書的,解釋是因為不了解年齡限制,買了機票就一個人飛來。

後來,警察給她放行,機長也很欣賞她,邀請她到駕駛艙參觀,與機組人員合影,一時傳為佳話。

作家李月亮曾說:

「為人父母,最大的成就是培養出會與世界相處的孩子。」


誠然,會獨立處事的孩子,無論去到什麼地方,都能把事情做好,都會受到歡迎。

每個孩子在剛出生時和母親的關係是共生的,母親無微不至照顧孩子,孩子也通過母親表達需求。

只是,隨着孩子年齡增長能力提升,這種共生關係,需要父母親手去剪斷。

只有和父母在心理上剝離,在行動上獨立,孩子才能真正得到成長。

唯有父母懂得放手,孩子才能擁有獨自行走一生的能力。




4

父母怎樣做

才能培養獨立的孩子

美國家教類圖書銷量排名第一的育兒書,《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提到幾個具體方法:

一、聽一聽,讓孩子自己選擇

很多父母認為孩子小什麼都不懂,放權給他們選擇容易犯錯。

然而,如果一直不讓孩子選擇,也不讓孩子犯錯誤,孩子將無法成長。

一次,主持人吳淡如給女兒買了一件新衣服,女兒很喜歡,儘管天氣很熱衣服太厚也要穿上。

她明知道不合適還是忍住沒有制止。

穿出去沒多久,女兒就說,太熱了還是換掉吧。

吳淡如感嘆:

「孩子都有判斷能力,選擇錯不可怕,重要的是在錯誤中學會識別和自我糾正。」


所謂獨立,就是從一次次細小選擇、承擔後果、糾正錯誤過程中習得的能力。

二、忍一忍,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孩子的獨立從「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開始,父母要忍住不插手。

6歲前,父母可以讓孩子學會自理,比如穿衣刷牙洗澡等。

上小學後父母可以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比如倒垃圾、掃地、擦桌椅等。

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

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讓他自己去做。


哪怕完成得沒有別人好,也要去做。

只有一次一次的不好,才能換來以後的完善。

如果總是依賴別人,那麼你的一生將始終與貧窮和低聲下氣為伴。

深以為然。

如果自己的事情都做不好,將來憑什麼能力進入社會。

三、緩一緩,鼓勵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最高級的獨立,是孩子能自己解決問題,這需要父母有意識培養。

曾經看過一個泰國短片,短片中賣菠蘿的媽媽說自己沒讀過書,不知道怎麼教孩子,只懂得鼓勵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女兒不懂得怎麼切菠蘿,她沒幫忙,而是在一旁切,讓孩子學。

女兒想去賣菠蘿冰棒,她沒有幫忙而是讓女兒自己去賣。

女兒的菠蘿冰棒賣不出去,問怎麼辦?

她沒有幫忙,而是讓女兒去市場看看別人怎麼賣東西。

最後女兒從市場上學會了售賣技巧,菠蘿冰棒全部賣空。

長大以後,女孩獲得了獎學金,完成了本科學業。

當孩子向你提問、向你求助時,不必立即伸出援手,緩一緩,讓孩子自己試着去解決,獨立能力就會慢慢提升。

最重要的,是信任孩子可以自己做到。

轉變沒有父母的照顧和監督,孩子就做不好事情的觀念。

跳出固有的經驗,相信孩子內在成長的力量,給孩子有規則的愛與自由,放手讓孩子去體驗。

通過鼓勵和引導,讓孩子學會做人和做事的正確方法,而不是事事代勞。

5

真正的愛

是教孩子獨當一面


最近,一段戳心視頻在朋友圈瘋傳,感動無數網友。

11歲女孩天生失明,可媽媽卻讓她獨自上學。

上學的路不過368米,尋常人5分鐘能走完,她卻要用導盲棒敲打路數千次,走了整整15分鐘。

不知道的是,她的身後,媽媽一直默默跟隨,為她阻擋車流,或近或遠不曾離去。


媽媽本可以直接送女兒上學,但她說:

「只有這樣,才能讓她真正自信、獨立。總有一天,我和她爸爸會離開這個世界,一切要自己克服。」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就如著名心理學家西爾維亞所說:

「這世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目的,只有一種愛指向分離,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為人父母無論多麼愛孩子,都沒有能力和時間陪他走完人生的下半場。

真正愛孩子,是給他以獨立的人格和力量,讓他能接管自己的生活。

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愛,是懂得體面退出的愛,父母對孩子最真切的關懷,除了手牽手,還有放開手。

請別忘記,唯有讓孩子生出獨立的翅膀,才是對他最恆久的愛和祝福。

讀完這篇文章,你有什麼想分享的么?

你所接受的家庭教育,讓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麼?

歡迎你在評論區留言和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