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筆記|像收集郵票一樣,收集各種馬拉松賽事獎牌

作者|曲奇

相信我,中年人對抗健康焦慮的最典型特徵,絕不是泡了枸杞的保溫杯。因為當面對真實焦慮的時候,一個人是願意花很多的時間精力去克服它的。而泡了枸杞的保溫杯,因為太容易做到,並不能體現那種咬緊牙關努力奮鬥的態度。

不知道從哪一天起,身邊的中年人都開始迷戀跑步了。那些你認識了幾十年都從來沒聽說過有任何運動細胞的人,那些從沒進過健身房的人,那些頂着啤酒肚或者瘦弱得像根豆芽的人……他們現在熱衷於買各種跑步裝備,報名各種馬拉松賽事,每天談論你聽不懂的名詞(原諒我,到現在都不知道什麼叫配速)。

沒吃過豬肉的人也看過豬跑。作為一個完全沒參與跑步熱潮的人,耳濡目染了一段時間之後,連我都意識到在跑步的江湖有一條不成文的歧視鏈。

歧視鏈的最高端,當然是參加過777的跑神。所謂777,就是花30萬元報名費用7天時間在7大洲跑7場馬拉松。雖然我真心覺得這本質上是一個「裝逼」的活動,很可能對健康有害無益,但所有跑過777的人都成為了朋友圈中被人們膜拜的偶像——畢竟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這麼大難度的指定動作,人家至少顯示了非凡實力。

歧視鏈從上往下第二級,是跑全馬的。他們像收集郵票一樣收集各種各樣的馬拉松賽事獎牌。

在這個跑全馬的群體中,又延伸出一個歧視鏈的子集:六大滿貫(波士頓、倫敦、柏林芝加哥、紐約、東京馬拉松)地位最高;在全球範圍內收集的地位高於在國內收集的,收集得多的高於收集得少的。甚至還有人在網上炫耀自己請人代跑而收穫了今年波士頓馬拉松的獎牌,而且沾沾自喜地號稱「六大獎牌就差倫敦了」。

第三級是跑半馬的。我應該怎麼形容跑全馬的人對於跑半馬的歧視呢?還是分享一個真實的故事吧。有一個國內某著名馬拉松的賽事,據說很難報上名。在一個飯局裡,我聽到某大姐大對一個新入跑圈的朋友說:「如果你真想跑,可以幫你報上。」然後聽說對方想報的是半馬,她立刻撇着嘴說:「那就算了吧,費半天勁兒報名,就跑個半馬?!」

第四級,當然是那些連半馬都沒參加過的小白。這個級別又可以被細化為不同的菜鳥等級。例如某著名跑團規定如果有成員達不到最低要求就會被踢出群,底線是:「每次打卡不低於3公里,配速10(含)以下,月跑量至少達到10公里。」據說如果連這都達不到,那麼可能這個人真的不喜歡跑步,也沒必要強求。

看到這句話,我腦補了一下夏天的暴晒,冬天北風呼呼刮的寒冷……好吧,我真的不喜歡跑步,所以還是不勉強自己擠入歧視鏈的最底層了。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佈,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