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將在東京北之丸公園的日本武道館舉行安倍晉三的「國葬」。
這意味着安倍晉三將成為日本戰後第二位享有「國葬」待遇的人。
日本政府9月6日表示,「國葬」需要的追加費用約為14億日元(約合人民幣6900萬元)。公布的這14億日元追加費用包括警備費8億日元,外國要人接待費用6億日元。
加上會場布置費等,總額將達到約16.6億日元(約合人民幣8200萬元)。
此消息一出,本就對安倍「國葬」感到不滿的日本民眾更加惱火。
為什麼這麼多日本人反對為安倍舉行「國葬」?
「國葬」二字背後隱藏了怎樣的歷史?又預示着日本未來走向何方?
1
其實7月8日安倍遇刺身亡後,岸田首相就曾考慮過為他舉行國葬,但安倍夫人昭惠女士出於「疫情下減少人員密集等理由而婉拒」,並在7月11日和12日已於東京增上寺舉行了家族葬禮。當時外界普遍猜測不會進行國葬。
然而,7月14日傍晚,岸田文雄在記者會見中,正式宣布將為安倍舉行國葬,國葬花銷將完全由日本政府承擔。
此消息一出,日本舉國一片嘩然,不少民眾當即表示反對。
8月22日,包括上野千鶴子在內的17名日本作家與大學教授召開記者會,批評政府舉辦安倍「國葬」違反了憲法關於「人人平等及思想自由」的精神。
8月31日,有上千人在日本國會議事堂正門前進行抗議遊行,稱「該決定未通過國會,也未經討論」、「反對國葬,別用我的稅款」。
9月1日,更有345名原告在東京地方法院追加提起訴訟,要求日本政府停止為安倍舉行「國葬」。這也是日本市民團體首次就此問題提起正式行政訴訟。
目前,該訴訟原告人數已達到576人。
此外,還有其他市民團體在埼玉、橫濱、大阪等地的地方法院提起類似訴訟,各地還出現了律師和地方議員請求市民監督的動向,要求地方政府禁止使用公款支出「國葬」相關費用。
日本民眾如此反對,16.6億日元的高昂「國葬」費用是重要原因——「國葬」葬禮費用由政府全額支付,用的是國民上繳的稅款。
正如日本網友說的那樣,「之前明明說的是2億日元,增加的費用如果由自民黨成員負擔的話,才沒有人會抱怨。」
要知道,如今日元暴跌,日本總體經濟低迷。岸田政府如此鋪張地將納稅人的錢投入葬禮,也難怪引發民眾強烈不滿。
民眾爭議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安倍與「統一教」的關係過於密切。
安倍遇刺後,民眾對「統一教」對日本政治的滲透現象十分敏感。安倍與「統一教」的關係也讓不少民眾擔憂「國防機密外泄」。
並且,也有民眾和在野黨質疑岸田提出的「國葬」並「沒有法律依據」,要求「明示費用總額」。
不僅內部不看好,國際對於安倍「國葬」的回應也反響平平。
日本政府已向195個邦交國發出邀請參加安倍「國葬」。但一些外國政要無法參加的消息接連傳來。
此前,美國總統拜登、法國總統馬克龍,以及正在考慮訪問日本的德國前總理默克爾均表示不會出席。
日本外務省之前還稱「希望各國家和地區在8月中旬之前給予答覆」,但《日刊現代》指出,現在已經到了9月,很多國家卻沒有回復。
用高千穗大學一名國際政治學教授話說,「連G7中與安倍一起在位時間最長的德國前總理默克爾都沒來,真讓人吃驚。各國首腦雖表示哀悼,但也認為不值得特意來參加國葬。」
隨着葬禮的臨近,日本國內對於岸田的支持率也在持續下跌。
九月初,岸田內閣支持率跌至48.1%,較8月下降了9.4個百分點,也是去年10月組閣以來首次跌破50%。
10日和11日進行的民意調查顯示,岸田的支持率下降至 41%,不贊成率從上次的39%上升到47%,接近一半。這也是不贊成率首次超過支持率。
這和岸田政府無視民眾意見、一意孤行舉辦「國葬」不無關係。
由於日本國內反對「國葬」的聲音越來越大,迫於壓力,9月8日,岸田文雄終於第一次在國會對相關問題進行了說明。這也是圍繞「國葬」的首次國會論戰。
岸田表示接受批評,但堅持「國葬是合適的」。他例舉了為安倍舉行國葬的4大理由,包括安倍是日本憲政史上執政最久的首相、安倍留下許多政績、諸多國家表達弔唁哀悼、安倍是在助選時遭槍擊身亡,因此國家(政府)有必要展現守護民主的態度。
但是,岸田給出的理由又掀起新一輪質疑。
比如最大在野黨立憲民主黨黨主席泉健太,就舉辦國葬的法律根據、費用估算的妥當性等問題進行質詢,稱政府做出舉辦國葬的決定是錯誤的,卻強行要辦。
同時立憲民主黨要求將國葬改為「內閣葬」,並追究安倍與韓國「統一教」的關係。
但是岸田政府認為,距離國葬舉辦日期已剩下不到3個星期,現在調整葬禮舉辦方式比較困難,打算按計劃推進籌備工作。
估計就「國葬」一事的朝野論辯還將持續下去。
2
國葬,顧名思義,是以國家名義為有特殊功勛的人舉行的葬禮。
過去,日本就有天皇死後舉行盛大葬禮的習俗,從明治時代開始正式使用「國葬」這一名稱。
根據二戰前日本的《國葬令》規定,能夠享受國葬待遇的人物,基本都是當時日本政府認為對日本做出「巨大貢獻」的人,在戰前只有皇室、公爵、元帥和首相才能享有國葬待遇。
1947年,二戰後的日本廢除了《國葬令》,從此再無關於國葬的法律依據。
這也是為什麼不少人以「無法律依據」的理由反對安倍「國葬」。
不過在1967年,時任日本首相的佐藤榮作,以前首相吉田茂「為二戰後的日本恢復民主化和經濟復蘇做出重要貢獻」為由,為吉田茂舉行了國葬,這也是二戰至今日本唯一一位享受國葬待遇之人。
當時,吉田茂的葬禮花費總額為1810萬日元,放在今天大概有近1億日元(約合人民幣486萬元)。
而國葬規模是怎樣的呢?
據政府編寫的《已故吉田茂國葬儀式記錄》顯示,從其位於神奈川縣大磯町的住所到日本武道館,沿途約有12萬人目送運載骨灰盒的靈車,縣警和警視廳的約5700名警察參與了警備工作。
列席葬禮的不僅有當時的皇太子夫婦(現上皇夫婦)等皇族,還有72個國家的外交使節等。還有日本自衛隊的19響致哀禮炮「響徹秋日天空」。防暴警察負責疏導總計約3.5萬名獻花者的隊伍,「耗費幾番看不見的苦心」,最終沒有發生大的麻煩。
可是等佐藤去世了,要沿襲國葬,遭到了日本國內很多人的反對,說沒有法律根據,應該經過國會討論,立法、司法和行政一起決定才行,所以佐藤的國葬就沒搞,搞了有且僅有一次的「國民葬」。
「國民葬」不同於「國葬」的地方是,日本政府僅承擔大部分的葬禮費用,部分費用還需要家屬或者死者所屬的政黨來出。
此外,還有「內閣·自民黨聯合葬」,像首相大平正芳、中曾根康弘等等都是享受內閣·自民黨聯合葬待遇。這也是在野黨認為安倍葬禮應屬的規格。
但是,時隔約55年,國葬被再次推入歷史舞台。
據稱,安倍的國葬將在27日下午2點以「無宗教」形式舉行。出席者將是參眾兩院和政府負責人、國會議員、外國政要、地方政府、各領域代表,預計多達6000人。
此外,在國葬當天的上午10點到下午4點,日本武道館外設置獻花台,還會參考之前國葬標準,由自衛隊鳴放19響禮炮致哀。各省廳也將在葬禮當日懸掛悼旗默哀。
但是,內外不看好的情況下,27日安倍國葬究竟反響如何還仍未可知……
3
國葬這個事可以說是當前日本政治中最棘手的問題之一。有國際關係學者告訴「補壹刀」,岸田文雄在國葬問題上目前的狀態就是進退維谷、騎虎難下。
岸田這一決定,一方面是考慮到自身的支持率,同時也在自民黨派閥政治當中穩固基本盤、攏住安倍派的議員。
另一方面,作為安倍內閣曾經的外相,岸田在外交上希望沿用安倍的路線,也希望通過國葬這種方式繼續推廣安倍路線,也顯示自己是安倍的重要繼承人。
至於岸田自己在國會上為「國葬」說明的理由,說安倍是日本憲政史以來執政時間最長的首相,為日本經濟振興作出了很大貢獻等,並沒有多少人買單,反而讓更多人產生質疑。
在野黨明確說,要說執政時間最長,當年首相佐藤榮作當時也是執政時間最長的。論貢獻,佐藤榮作收回沖繩,而且還提出了不製造、不擁有、不運進核武器的「無核三原則」,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更何況,當時日本經濟還比現在發展好得多,那時正是高速增長時期。
但是由於當時日本國內沒有統一意見,佐藤榮作就沒有國葬。
這樣比較來看,安倍這麼一個有爭議的人,而且沒有法律根據,現在這麼搞國葬的話不妥當。再加上安倍晉三跟統一教的關係也有瓜葛,中槍身亡也跟統一教脫離不了關係。
所以,在這個「邪教」跟日本政治長期勾連的情況下,日本人也覺得憑什麼給他搞國葬。
岸田政府一方面說自民黨要跟統一教脫離關係,另一方面又要給與統一教有關的安倍家族搞國葬,這豈不是自相矛盾?
現在「安倍經濟學」也並沒有讓老百姓的日子好過:物價上漲,貧富不均,加上實質性收入下降,這都是安倍留下來的。搞新資本主義經濟,也沒能解決這些問題。
從觀感上看,在野黨說的有道理,岸田的解釋都是很乏力的。岸田想把自民黨跟統一教切割以後贏得支持,但是要給安倍家族洗白、搞國葬,這確實是邏輯上說不通。
專家指出,一個民主國家當然首先要考慮到民意,岸田也說了要傾聽民意。但是老百姓不願意的事非要把老百姓都包括進來,這就是對民主的踐踏。所以現在日本國內幾個政黨,比如說日本共產黨、令和新選組、社民黨,都拒絕參加國葬。
日本向世界100多個國家地區發了邀請,現在真正回的也不到10個左右。
岸田通過國葬想搞葬禮外交或者弔唁外交,企圖彰顯安倍路線的正確性,來為繼續推進所謂「自由開放的印太」給自己臉上塗脂抹粉。
欄目主編:顧萬全 文字編輯:曹飛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蘇唯
來源:作者:補壹刀 /九命刀&斷水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