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鄉古景
郝雪廷
凡有一定歷史文化積澱的地區,都有自己的「八景」或「十景」。「十景」是「八景」之衍生,其基礎還在「八景」文化。「八景」文化無一不是在展示其地域優美的自然山水,悠久的歷史文化。從北宋畫家宋迪所繪之「瀟湘八景圖」,到蘇軾名詩《虔州八境圖》,各地爭相命名「八景」,加之名人逸士、韻客文人好游奇山異水,又多為其譜詞題詩,因而八景、十景之風流傳全國。一般以遴選八項最具地方特色的景觀組成,並以四字命名,雅意十足,到明代「八景」文化走向繁榮,特別是萬曆年間,朝廷詔令天下,呈報各地「八景」。於是,「八景」在全國範圍內得到推廣,從此「八景」成為官方標配,武鄉的古「八景」也是從這時開始的。
最早倡導武鄉「八景」的縣令是張五美。張公五美永年人,明萬曆十三年舉人,三十四年(1606年)任武鄉縣知縣,三十七年主持修編成萬曆《武鄉縣誌》,後任常州通判。曾任武鄉鼙山書院主講、沁州銅鞮書院院長的道光十二年舉人魏守經,曾寫過武鄉十景詩,詩前有序曰:「凡郡邑《志》列十景八景,如春山秋水、晚照積雪等名目,相沿相襲,幾於依樣葫蘆。又題詠多用七律,言山則仰攀泰岱,言水則遠挹江湖,排比鋪張,殊多粉飾。武邑《志》自明萬曆年張公更定,亦有八景,後復增為十景。」由此可見,武鄉八景為萬曆年間由縣令張五美選定的,原八景為:鼙山聳翠、漳水回瀾、南亭煙雨、東沼風荷、南山錦浪、龍洞靈湫、崇城岩險、故城都會。後又由邑人進士程啟南、魏光緒,貢生魏鰲等人續補北漳夜月、皋狼牧雨二景,成為康熙版《縣誌》上的武鄉十景。
到乾隆五十五年修編《縣誌》時又增為武鄉十二景,新增三景,羊徑樵雲、南關鎖鑰、麻池古迹,而皋狼牧雨景色蕭條而被減去,所以武鄉十二景又成為:鼙山聳翠、漳水回瀾、南亭煙雨、東沼風荷、南山錦浪、龍洞靈湫、崇城岩險、故城都會、北漳夜月、羊徑樵雲、南關鎖鑰、麻池古迹。
如此,有十三處曾位列武鄉古景,此景承載了無數讓人迷戀的美好回憶,飽含着無數難以割捨的思鄉情懷。由於千百年的滄桑變遷,有些景緻早已不復存在,唯有人文代代傳承,現根據史籍將武鄉古景作一簡介,以供參考。
鼙山聳翠
鼙山位於武鄉縣城(該文內縣城均指原縣城,今故縣村)之北,初名北原山。山下一村叫東河溝,也是後趙皇帝石勒的出生地,石勒幼年常登北原山放牧,晴朗天空,紅日當頭,耳聞鼙鐸之音嘹亮,石勒回家告訴母親,並請教母親:「是否不祥之兆?」母親答:「勞作耳鳴,並非不祥。」嘴裏這樣說,但心覺奇異,晴天白日何能有悅耳之聲?後來石勒起兵,進攻江淮返回武鄉,屯兵於北原山,在此修築石勒兵寨,養精蓄銳,招兵買馬,操練武術,石勒自立後趙稱帝。後給文武百官講:「朕放過牛、種過地、做過買賣、當過奴隸、當過兵,今朝稱帝,天助我也!」感悟童年北原山放牛耳聞鼙鐸音的緣故,自言自語「北原山乃鼙山也。」皇帝說話「金口玉牙」,傳到民間,甚為重視,北原山便更名為鼙山。這裏面臨漳河,雄踞北原山,南低北昂,水繞山環,西有八角山,東靠先農壇,兩山如鳥翅,美名鳳凰城。城郭之上,建有龍門、石勒行宮、尊經閣、文昌閣、涼河樓等,古松參天,翠聳雲霄,雄偉壯觀,堪稱勝景。清人范士熊有詩讚曰:「煙巒樓堞互爭高,城上看山入畫描。三面雲連俱繞郭,千重翠聳直凌霄。鐸聞岩半聲雖渺,松望峰巔色不凋。萬仞宮牆同仰止,參天拔地總超超。」
漳水回瀾
濁漳河是武鄉的母親河,其北源出於和順,入縣與涅河相匯,合而東流,每到雨後漲難驟泄,激蕩迴旋,憑城俯視,洶濤回瀾,甚是壯觀。這裡還有一個美麗傳說:明代魏雲中和程啟南少時在南山書院讀書,夏日午間常河中戲水。一日相隨到河中玩耍,上游暴雨,河水滾滾而下,洪峰來到南神山腳下,卻突然不再奔流,激起數丈洪峰倒流,形成十分罕見的「漳水回瀾」奇觀。此時,教書先生午睡,夢見河神匆匆來訪,說有兩名「星宿」擋了去路,請先生幫忙。先生猛然醒來,感覺此夢怪異,急忙走出書院一看,果然見他的兩個學生在河道中玩鬧。於是先生大聲疾呼,兩頑童見先生呼喚,搶了扔在岸上的衣褲,光屁股跑上山來。這時,那激起的數丈洪峰,才轟然而去。後來,魏雲中和程啟南於萬曆二十九年聯捷同榜進士。自此每逢漳河發大水,洪峰經過南神山時,總要在此處停留片刻,形成倒流之狀。這便是名傳古今的「漳水回瀾」由來。位於縣城之東南三里許的漳河灣,與南神山百丈之距。清人程步堂有詞曰:「出郭嘆汪洋,雲是清漳,波瀾壯涌亂流狂。頓使漣漪成激湍,一片寒光。望處總蒼茫,浩浩蕩蕩,如斯逝者為誰忙。惹得漁人誇自在,曲奏滄浪。」
南亭煙雨
南亭為武鄉一村,北魏太和十五年(491年),武鄉縣城(當時稱鄉縣)及鄉郡從榆社社城徙治於此,永熙三年(534年)鄉郡升為南垣州,不久州治遷到陽城縣治之地,也就是今天的武鄉縣故城鎮。這裡一直是武鄉縣城,直到1947年又遷至段村,這裡改名故縣村。此景不在村而在村前之川,北有石勒寨,南有南亭川。石勒寨正南隔河相望便是一馬平川的南亭川,所謂南亭煙雨,就在武鄉縣城對面之漳河南岸,南亭川連綿數里,可容千軍萬馬。正對白虎山之處的南亭川之地,有一古老點將台遺址,即為石勒點將台。在南亭川與石勒寨之間漳河自西緩緩而來,蜿蜒向東,猶如玉帶纏腰一般。這裡四山疊嶂,匹練中橫,村樹園林互其南,城墉廛居繚其北。小雨迷離,炊煙籠罩,輕霧騰起,如詩如畫;春夏秋冬,四時皆爾,初秋邊陰,景更為佳。真可謂坐於北方武鄉古城,四季可觀江南春色。明人魏以寧有詩讚曰:「風柳毿毿徑草青,淡煙疏雨入南亭。煙生天作琉璃海,雨霽山聯翡翠屏。十里桑麻遙帶郭,千家樓閣半開扃。何人貫酒旗亭下,日上闌桿酒未醒。」
東沼風荷
位於縣城之東里許,舊有魏侍郎蓮花池。魏侍郎即魏雲中,字定遠,號震彝,萬曆二十九年進士,授項城知縣,後升任御史。因彈劾禮部侍郎史繼偕、南京兵部尚書黃克纘等八九人貪污、納賄、賣官等罪狀,帝皆不問。出授甘肅僉事,辭官歸里十年。天啟二年後任通州兵備道、右僉都御史、兵部右侍郎、三鎮總督等。魏雲中為官清廉,曾上疏八項建議,即:訪部屬、厚偵探、謹內外、恤將卒、修營舍、復兵額、定功罪、擇守令。也因其耿直,與魏忠賢交惡,數被罷官。辭官家居,修城築台以防禦敵寇,鄉人依賴得以平安。期間,在其父修成的蓮花池基礎上,擴修成一個私家花園,其北有一泉,謂之珍珠泉,其泉噴出如珠,泉水匯之蓮花池,池邊亭榭對列,夏時蓮荷盛開,紅英滿目,香風撲面,觀者雲集,成為一處勝景,鄉黨士紳,酒客騷人,常彙集於此,談天論地,吟詩作賦,留下許多詩詞歌賦。可惜到清中期此景已不復存在。武鄉縣令、永年張五美公曾有詩讚曰:清草池塘水自移,天光雲影浸漣漪。三千宮女擁羅蓋,十二闌干映玉肌。露滴花心紅靄靄,風吹水面綠差差。採蓮聲過鴛鴦浦,亂惹清香醉客知。
南山錦浪
南山亦稱南神山,位於縣城之東南三里許,是佛教、道教勝地。西晉時期,西域高僧佛圖澄為度化石勒,見此地山色明秀、清泉四溢,景緻獨特,賞心悅目,在此為弘法道場,居茅篷,面石壁,良行善舉,普渡眾生。此地因之聲名遠播。計有普濟寺、南山神廟、海瀆龍王廟、真武廟等內十院,還有南屏堆錦,北閣觀瀾,雙松拂雲,兩池映月等外廿四景。山形如扆,花木叢雜,每至秋深,林葉霜染,爛若堆錦,掩映於漳波之上,吞吐於雲霧之間,猶如青女拋機而蜀湛藍新濯,此景為南山錦浪,可以說巧奪天工,處處奇妙,般般生情。引無數騷人墨客,遊覽觀光,避暑納涼。歷代文人武將,都在這裡央壁發奮,先後由漢御封龍泉神耿大將軍、後趙開國皇帝石勒、西魏大都督宇文顯和、元著名學者任斗南、明清吏部侍郎任原、工部尚局程啟南、兵部侍郎魏雲中、宣大總督魏光緒,及程康莊、魏守經、趙三麒、魏倫等。唐李隆基作潞州別駕時曾在此拜謁,明末山西學者傅山隱居於此,作「讀罷楞嚴閑聽鳥聲啼茂竹,燒殘麝腦靜花影步蒼苔」之名聯。太康縣令、邑人魏令望有詩讚曰:「霜林秋盡晚蕭蕭,丹錦烘空映泬漻。百壘雲中開錦障,五紋天外起霞標。招提路近鐘聲動,罨畫溪澄練影搖。歲歲川原佳麗地,幾人壺榼盛相邀。」
龍洞靈湫
焦龍洞位於縣城東百里之深山中。據《縣誌》記載:「萬山重抱,洞有神湫,深黑難測,寒氣逼人,每雨後水流出洞,虎豹常飲其側。相傳風雷將軍焦龍神居此,明封為海瀆王。」又載:「每當早魃之為虐,炎災立至,禾苗待槁,無論上至宮庭,下及庶民,帝戒沐浴,設壇取雨,果度誠祈,而優濕沾,可以立俟,則興雲致雨。」相傳焦龍神在南洞讀書,北洞布雨,專司行雲施雨之職。由於北洞路況曲折,需經門圪洞、門前石、小牛口、大牛口、上刀山、奶虎石、上天梯、通天柱、下天梯、磨豆腐圪峔、地心石、將軍骨、亂石灘、風道、雨道、反水井、天仙橋、橫河,這就是著名的取雨神道。焦龍洞內四壁水滴淋漓,冰冷徹骨。前行,迴旋盤折,曲徑通幽。附壁蝸行,洞之幽深處有淵流橫之於前,其聲貫耳,其深莫測,鄉人俗稱「橫河」,至此前路被阻,不得再進。「龍洞靈湫」即指此而言。從龍洞山頂,有一線鳥道拾級而上,是為石磴,人稱「上天梯」,明嘉靖十三年所修築。沿上天梯登臨山頂,便可放足而返。曾任順天漷縣知縣、戶部浙江清吏司主事、邑人魏之干詩曰:「噴岀靈珠若有神,森然清冷徹重垠。穴連地脈通東海,洞匯龍池隱蟄蜦。萬井晴原沾膏潤,一犁春雨灑玄津。洋洋功德千年盛,廟享於今拜守臣。」
皋狼牧雨
皋狼即今故城,在縣城西六十里處。武鄉是西周武王姬發五弟姬度的初封地,為蔡州國,後因參與武庚叛亂,將蔡叔度流放郭鄰(今河南上蔡一帶),叔度死後,其子姬胡重受封蔡。蔡州因此消亡,而赤狄氏分支皋狼氏做大,就成為皋狼國屬地,皋狼城即今故城鎮。春秋末年,智伯瑤成為晉國最大公卿,據《戰國策》記載:「智伯說,又使人之趙,請蔡皋狼之地,趙襄子弗與。知伯因陰結韓、魏,將以伐趙。」因而引發四卿爭戰,趙、韓、魏三家聯合滅智,形成三國分晉。這裡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皋狼城景,非常優美,四周一馬平川,山遠地闊。春秋雨季,細雨蒙蒙,如霧似煙,紅日隱雲,遠山潛行,六合太陰,上下不分,天地間混然一體。此時,近觀桃紅杏白,炊煙青綹,酒幌飄舞,煮壺香溢;遠眺牧童騎牛,斗笠蓑衣,短笛橫吹,其聲悠揚。牧童緩行於草灘之內,趨羊於阡陌之中,其形神逸,別有情趣。歷代以來,多少文人墨客,仕女商賈,慕名前來。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句,為牧雨悠幽典雅的獨特風光增添了無窮色彩。昔邑人程步堂《十景詞》中《皋狼牧雨》贊曰:「雲氣盪虛空山色鴻蒙,倒騎牛背任西東,短笛無腔時一弄,笑煞。十里杏花紅,罨畫偏工,衣笠舊家風。遙指踏青人未返,展半泥融。」
崇城岩險
崇城山位於縣東墨鐙村東南。山中絕壁萬仞,懸崖千尋,危岩凌漢,巨石懸空,情勢絕險。山口有「太行天險」石匾,入山有一線鳥道,只可輾轉迴環,蟻附而行。崇城寨位於鳥道迴環處,上覆巍峨之嵌岩,下臨不測之深谷,憑欄而望,令人股顫目眩。此地稱「岑彭寨」,對面另有「馬武寨」。相傳漢將岑彭、馬武在此安營紮寨,各佔一方,常帶兵于山下對抗。劉秀到此見二人驍勇,即派鄧禹遊說歸順,如虎添翼,最後奪了王莽政權,做了東漢皇帝。寨東一處遺迹「高歡避暑亭」,據史志:「魏大丞相高歡擊爾朱兆於武鄉,嘗憩於此。」此處懸崖覆頂,日照不及,盛暑凝寒,疑有千年余雪積於谷中。明嘉靖年依山建寺,洞內有泉,長年不涸不溢,清涼甘甜,因而取名「聖泉寺」,金代進士李儼,明正德進士、萊陽令李黼,嘉靖進士、都御使李堯德,清代乾隆舉人、孝廉榮城縣令趙擴等先後讀書於此,故亦稱「進士岩」。崇城山地勢險要,歷代皆在此設寨,「有事防守,則用以窺敵之情狀;無事登眺,由因以擷山水之菁華。」涉險覽勝者不乏其人,明進士李黼之子、歲貢李惟一有詩曰:「大壑孤煙日夜浮,玉蓮瓣瓣簇清秋。開山誰鑿崢嶸象,避地真成汗漫遊。雲擁虹梁空外險,露寒仙掌洞中幽。瓊田一雨靈苗長,燁燁花華數葉抽。」
故城都會
今故城鎮為皋狼古都,歷史悠久,古來是刀光劍影的戰略要地和兵家必爭之地。戰國時期,此地改稱涅,城邑未變,由於戰略位置的特屬,涅先後被魏趙韓爭奪,直到秦統一中國,天下分為三十六郡,在晉東南一帶設置上黨郡,涅稱為涅縣。此後西漢改涅氏,東漢恢復涅縣,十六國時期改為陽城,縣名更迭,但城邑依舊,千餘年中,這裡一直是繁華的都會所在,街道兩旁店鋪林立,酒肆香飛;青石道中人來客往,車馬粼粼。薄暮夕陽餘暉淡淡,灑潑在青磚綠瓦的飛檐樓閣,繁盛的故城晚景頻添幾分朦朧和詩意。近處商販吆喝,遠處官馬長嘶,兼睿自感猶如置身於一幅色彩斑斕的豐富畫卷之中,禁不住停下腳步,遠眺血色殘陽,回望千年時空,一城繁華半城煙,多少世人醉里仙。邑人程步堂詞贊:極目望平原,車馬喧喧。無情涅水任潺湲。流盡古今興廢事,剩有城垣。笑語雜人言,市井田園,河山鞏固晉陽藩。共說皋狼名勝地,風日晴暄。
北漳夜月
縣東有上北漳村,「北漳夜月」之景源於此地。村有通玄觀,居於村中,眾山屏列,而民居行布左右,此觀有道人楊志玄所創。通玄觀建築豪華,中軸線正分天王殿、鐘鼓樓、東西配殿,巍峨壯觀。山下清碧綠水,魚戲飛雲;上空紫氣祥雲,繞山增暉。對面筆架山秀氣吐瑞,好一處藏風聚氣之寶地。楊道人元代至元間人,學老子真修五千言秘旨,殆有得焉。咸豐乙卯科舉人、例授文林郎吏部揀選知縣史紀在《重修通玄觀記》中記載,「神工鬼匠,月斧風斤,未嘗需民間一貨一物,而觀已落成」,這給此觀以神秘色彩。觀下東南有一泉,泉深丈余,闊不及三尺,小小泉水,確十分神奇,史料有記,「每當月夕,不必月與泉對,而泉先得月」,明月倒映泉中,剎是優雅,故名「夜月泉」。每當月中,文人墨客、貴族鄉紳都小住觀中,明月初上,香茗瓊釀,小敘長飲,賞景望月,興緻多詩,唯余半夜泉中月,得來全是天上景。真有「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之感,故而成為邑之勝境。明隆慶歲貢、香河縣令魏鰲曾賦詩曰:「銀漢無聲夜氣沖,冰輪飛上海門東。碧潭露冷光初滿,玉宇星寒影正中。冷浸樓台看皎潔,清涵宇宙自玲瓏。坐來三弄桓伊笛,幾欲乘槎泛月宮。」
羊徑樵雲
羊徑山,在縣東百里,也就是板山大井盤一線。路若羊腸,崎嶇纏繞,曲曲彎彎,為越太行之徑,古亦稱為羊腸坂。這裡是晉冀要道之咽喉,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相傳,東漢建安十年,曹操平定冀州任冀州牧,派大將樂進、李典出兵進剿高幹,經白陘攻壺關不得,操聞之率兵增援,沿羊徑而入,路過羊腸坂適逢大雪,面對軍旅生活的艱辛感慨萬千,寫下著名詩篇《苦寒行》,這裡「熊羆對我蹲,虎豹夾路啼。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確有「延頸長嘆息,遠行多所懷」、「行行日已遠,人馬同時飢」的微妙。明代歲貢黃器先隱居遊歷時曾寫《羊徑》詩,「羊徑腸應曲,行人大不寧。膽礬來鴨綠,鐵寶閃銀青。雜樹雲依密,洪崖水自零。此中聊可慰,瀟洒得林坰。」這裡長年雲騰霧卷,如幻如仙,霧靄繚繞,樵夫迷蹤,板山群峰壁立,絕壁千仞,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奇峰異石,造就了太行的千姿百態。明歲貢邑人魏點曾作《羊徑樵雲》詩,「疊嶂谾豅石徑斜,山樵無計鎖煙霞。西風起處迷歸路,一枕寒雲入夢賒。」
南關鎖鑰
南關在縣之西北,距城百二十里,北接祁縣,西臨平遙,四面殘岩陡峭,山絕路險,是上黨通往晉中平原之孔道,古稱「冀南之門戶,潞澤之咽喉」。扼守上黨之絕隘,古為西北雄關,歷稱「南關鎖鑰」。五代時李綱救太原克南關,唐氏叔琮出關攻晉陽,這裡均至關重要。北宋時金兵南侵,金國國相完顏撒改長子粘罕率部從雲中府一路到達關前,見兩峰對立,地勢險峻,雄關擋道,易守難攻,真的是南關鎖鑰,上黨咽喉。粘罕不敢冒進,只好派探哨偵察,沒有想到宋國根本沒有設防,於是粘罕立於關頭,仰而長嘆。《永樂大典》中有這樣的記載,粘罕「仰而嘆曰:關險如此,而使我過之,南朝可謂無人矣。人言都茫無險可守,不知隨地皆有險也。」於是粘罕幾次帶兵南下,均從武鄉過之,製造了靖康之禍。歲貢生、修職郎程先民《夜宿南關鎮雜感詩》中道:「南關自古號岩關,何故金人過是間?騎虜長驅從此下,翠微急去竟難還。南朝天子終為小,北地詐臣敢抗顏。師道曾思河上扼,忠言不用淚空潛。」而這裡也景色奇妙,明弘治進士、山西提學副使陸深留《南關》一首:「丹崖倒浸一溪影,碧葉抽花十里香。最是閩中留客處,不知春盡度遼陽。」
麻池古迹
縣東三十里有麻池溝村。武鄉羯人石勒幼時,曾以種植桑麻為生,勒「十四歲行販洛陽」,主要販賣貨物即是麻皮與蠶絲。石勒青少年時期,和鄰居李陽在三台嶺一帶山地種植黃麻,黃麻豐收,而可供漚麻的池塘較少,為爭奪池塘適時漚麻,兩人常常撕打得鼻青臉腫。因為麻農們都知道,要想漚制上好的麻皮,必須嚴格掌握節令、水溫和漚制的時間。後來石勒做了後趙皇帝,請鄉友前往襄國同飲。李陽因爭奪漚麻池與石勒毆打,故不敢來。石勒說:「李陽是個壯士,爭漚麻池一事,那是我當平民百姓時結下的怨恨。我現在廣納人才,怎麼能對一個普通百姓記恨呢?」於是急速傳召李陽,同他一起飲酒,還拉着他的臂膀開玩笑說:「我從前挨夠你的拳頭,你也遭到了我的痛打。」隨後任命李陽做參軍都尉。因為有此故事,麻池古迹便廣有流傳。元末名人謝肅經武鄉時,曾留下《濩甲山》一詩,「白髮書生過武鄉,摩挲腰劍尚輝光。關山對峙東西峻,嶺水分流南北長。小犬蒼黃隨履跡,老牛矍鑠負車箱。漚麻池上人如雨,石勒何須驅李陽。」清康熙年間武鄉知縣高鉷在遊歷麻池溝曾有詩為記:「石李相爭地,傳名亦自古。大哉兼容言,不愧一方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