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美國最高法院與女性處境,這些書值得一讀

澎湃新聞記者 程千千 整理

當地時間6月24日,美國最高法院推翻了1973年「羅訴韋德案」的裁決,否認墮胎權屬於憲法權利,並將墮胎的合法性問題留給了各州應對。這一裁決顛覆近50年前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先例,是一個罕見的逆轉,挑戰了現代美國的生殖自主權。美國最高法院為何做出這一裁決?美國墮胎權的危機對女性的生命健康又有怎樣的威脅?在全球範圍內,女性又面臨著怎樣的處境?若想解答這些問題,不妨讀讀以下這些書籍。

1.《九人:美國最高法院風雲》

(美)傑弗里·圖賓 著,上海三聯書店,2010年4月出版

這本書將視角朝向倫奎斯特法院與羅伯茨法院,客觀敘述了1980年至2007年間,在墮胎、民權、政教關係等議程上,最高法院內部觀點交鋒與立場變化的歷史。專欄作家傑弗里•圖賓通過採訪現任大法官與70多位法官助理,以人物列傳形式,描述了倫奎斯特、奧康納羅伯茨肯尼迪、斯卡利亞等大法官的個性、理念與成長經歷,生動闡釋了大法官們的個人偏好、政治派別與判決意見間的關係。該書幾乎涉及最高法院近17年來所有重要判決內幕,捎帶穿插了聯邦黨人協會、美國法律與正義中心等保守派組織的發展歷程。

作為一名暢銷書作家,圖賓善於拿捏材料,講述故事,許多珍聞軼事,經他的生動筆觸娓娓道來。人們將會在這本書中讀到:親手將小布殊送進白宮的奧康納,最終為什麼與總統反目成仇?同性戀法官助理如何改變了最高法院的法律文化?為什麼首席大法官倫奎斯特那麼厭惡米蘭達訴亞利桑那州案,卻拒絕將其推翻?克林頓總統為什麼最終放棄提名一位政治家出任大法官的想法?右翼保守派勢力為什麼要堅決抵制艾伯特•岡薩雷斯與哈里特•邁爾斯這兩位鐵杆保守主義者出任大法官?托馬斯大法官為什麼在庭審時一言不發?

圖賓的細節刻畫,完美呈現了大法官們黑色法袍下的另一面:肯尼迪的悶騷、倫奎斯特的「趕時髦」、斯卡利亞的孩子氣、奧康納的突發奇想、托馬斯的特立獨行、布雷耶的長袖善舞、蘇特的隱士氣質。也正因於此,《紐約時報》將本書作為2007年的十大好書予以推薦。

2.《誰來守護公正: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訪談錄》

(美)布萊恩·拉姆、蘇珊·斯溫、馬克·法卡斯 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12月出版

美國總統位高權重,仍須定期更替,最高法院九位大法官卻終身任職,深居簡出,在被稱為「大理石神殿」的宏偉建築內審理案件,發佈判決,守護着憲法與公正。

一個擁有三億多國民、上千枚核彈的超級大國,司法公正為何交由這九人守護?在這條司法「流水線」上,作為最終產品的「公正判決」是如何生產出來的?美國人民又憑什麼信任他們的司法能力和職業操守?帶着上述疑問,公共事務電視台(C-SPAN)採訪了九位現任大法官和三位離任大法官。

所有大法官出鏡接受一家電視台採訪,這在美國歷史上尚是首次。這些珍貴的訪談記錄,都收錄在這本書內。書中,大法官們用生動、通俗的語言,詳細解讀了美國最有權力,也最為神秘的政府機構的內部運作。他們暢談自己的司法理念、奮鬥經歷,對最高法院的決策內幕也不諱言,大量內容都是首度公開。

通過這本書,中國讀者可以了解到:美國最高法院如何看待民意?民意「一邊倒」的案子,會不會影響大法官們的判斷?他們如何處理與國會、白宮的關係?喜歡什麼樣的庭辯風格,對律師有何建議?內部會議由誰說了算?判決書由誰起草?為豐富讀者的理解,書後還附上了對最高法院現任書記官、前法官助理、前首席政府律師、出庭律師、資深記者和歷史學家的訪談,從不同視角,向讀者全面展示了美國最高法院的歷史淵源、職能定位和傳統文化,方便讀者進一步了解這些「法治與公正的守護神」。

3.《異見時刻:「聲名狼藉」的金斯伯格大法官》

(美)伊琳·卡蒙、莎娜·卡尼茲尼克 著,湖南文藝出版社,2018年9月出版

魯斯·巴德·金斯伯格於1993年由民主黨總統比爾·克林頓提名為大法官。是繼桑德拉·戴·歐康納之後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第二位女性大法官,亦是第一位猶太裔的女性法官。她一生致力於女性權利的爭取、維護與保障,堅決主張婦女有墮胎的權利。

作為廣受擁戴的美國民權偶像,金斯伯格被粉絲們親切地稱為「聲名狼藉的金斯伯格」(Notorious R.B.G.),模仿的是美國著名說唱歌手克里斯托弗·華萊士的別稱。

2020年9月18日金斯伯格病逝。此後特朗普提名艾米·科尼·巴雷特擔任最高法院大法官,她通過了美國參議院司法委員會的投票,於10月26日宣誓就任。這意味着共和黨提名的大法官佔據9個席位中的6個,進一步鞏固了優勢多數,為未來數十年的美國社會亮起「右轉向燈」。近日美國最高法院否認墮胎權屬於憲法權利,也屬於金斯伯格離世後的連鎖反應之一。

《異見時刻》是金斯伯格的圖文傳記。書中內容一部分是傳記,一部分是畫集,還有一部分是金斯伯格的案件記錄。通過穿插採訪、插圖、網絡熱詞等素材,對金斯伯格的一生進行了精彩回溯。本書還獲得《九人:美國最高法院風雲》作者傑弗里·圖賓、知名法政譯者何帆推薦,成為《紐約時報》暢銷書,獲得《波士頓環球報》《時尚》、美國公民自由聯盟(ACLU)等書評推薦。

4.《使女的故事》

(加拿大)瑪格麗特·阿特伍德 著,上海譯文出版社,2017年12月出版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是加拿大當代最傑出的作家之一,她的代表作《使女的故事》發表於1985年。這是一部反烏托邦類型的未來小說,講述了未來在虛構的基列共和國,由於環境污染和生態被嚴重破壞,人類的生存率和生育率降低,信奉教旨的極端分子掌握政權,男權至上,男人佔據絕對統治地位,女人則徹底淪為男性的附屬品,被區分為不同的等級。使女就是這其中一個等級,也是整個故事的討論核心。

主人公奧芙弗雷德是基列共和國的一名使女。她是這個國家中為數不多能夠生育的女性之一,被分配到沒有後代的指揮官家庭,幫助他們生育子嗣。和這個國家裡的其他女性一樣,她沒有行動的自由,被剝奪了財產、工作和閱讀的權利。除了某些特殊的日子,使女們每天只被允許結伴外出一次購物,她們的一舉一動都受到「眼目」的監視。更糟糕的是,在這個瘋狂的世界裏,人類不僅要面對生態惡化、經濟危機等問題,還陷入了相互敵視、等級分化和肆意殺戮的混亂局面。女性並非這場浩劫中唯一被壓迫的對象,每個人都是這個看似荒誕的世界裏的受害者。

《使女的故事》於2017年被改編為同名劇集,在Hulu電視網播出,播出後獲得第69屆艾美獎最佳劇集、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導演和最佳編劇等獎項,在全球引起強烈的反響。在美國墮胎權危機的背景之下,這個故事也具備了更多的現實意義。人們認為,《使女的故事》正在成為現實。

5月初美國最高法院關於推翻「羅訴韋德案」的草案泄露後,作者阿特伍德多次發聲抨擊最高法院進一步限制婦女生殖自由的意圖。她在新書《迫切問題》(Burning Questions)中也對這一問題發表了意見,該篇章已在《衛報》上刊載。

5.《證言》

(加拿大)瑪格麗特·阿特伍德 著,上海譯文出版社,2020年7月出版

作為《使女的故事》續作,《證言》講述了《使女的故事》結局十五年後,基列國的統治從內部顯露出衰腐的跡象。在巨變將臨的關鍵時刻,三位不同身份背景的女性的命運開始交錯,進而引發了顛覆性的後果。她們從各自的視角見證了歷史的變遷,三種不同的敘事聲音構建起一個更宏大、更開闊的時空,首度披露了基列國傾覆背後的秘聞。過去與未來在講述中逐漸交疊,真相以令人驚嘆的面貌呈現在讀者眼前。

《證言》是女人們如何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包括智謀和行動——重新找到「知情權」的故事,也因此,《證言》比《使女的故事》更加驚心動魄。

6.《成為母親的選擇》

(以色列)奧娜·多納特 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22年2月出版

這是一本以色列社會學家奧娜·多納特的話題之作,本書首度聚焦「後悔生育」的話題,展現女性生育前後的情感歷程。後悔並非不存在,只是不被允許言說。

母性是天生的嗎?成為母親是女性的天職嗎?這些問題始終伴隨着多納特和她的調查,並最終發展為《成為母親的選擇》一書。在這本書中,多納特採訪了二十三位以色列女性,無論其年齡、教育程度、社會階層,她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已為人母。通過長期的跟蹤採訪,多納特追溯了這些女性成為母親的歷程,分析她們在孩子誕生前後的情感世界,調查她們如何認知和化解生養過程中的矛盾與衝突。《成為母親的選擇》用女性自己的聲音,展現了立體、複雜的母親形象。

7.《初為人母》

(英)安·奧克利 著,南京大學出版社,2022年1月出版

初為人母,對女性意味着什麼?在我們的社會文化中,作為女性和母親意味着什麼?

英國社會學家安·奧克利以犀利的眼光與一個個追問,探討生育議題。她將被男權政治與專業人士所定義的「生育」的闡釋權,交還女性。20世紀70年代,她採訪了66位女性,以她們的口述為主,記錄初為人母的真實感受。奧克利根據這些女性的真實故事,探討:懷孕的心路歷程、真實的分娩經歷、產後抑鬱、養育日常、家庭中的勞動分工、經驗教訓等。

在她與這些女性的對話中,開啟了一堂關於生育的普及課,追溯了生育的歷史,近距離觀察生育現場,暢談親子關係、工作、性、家庭政治等話題。

8.《父權制與資本主義》

(日)上野千鶴子 著,浙江大學出版社,2020年3月出版

什麼是父權制?當代女性又是如何遭到父權制壓迫和剝削的?女性解放道路在何方?

這本書是作者歷經十年完成的重要作品,是其在第二波女性主義接近尾聲,後現代女性主義思潮、酷兒理論興起之初,對女權主義各個派別,特別是馬克思主義女權主義的再次思考。近代社會在「資本主義」支配的「市場」和「父權制」支配的「家庭形態雙重控制下,以無償的女性勞務等為中心,形成了女性地位低下的歷史根源。 作者對此進行了深刻批判,並就如何改善女性的社會地位提出了中肯的建議。

本書儘管論述的是日本女性的地位問題,但其觀點在相當大程度上適用於當下中國的國情。因而對於任何思考女性地位與男女平等問題的人都有着莫大的啟發。

9.《女性貧困

(日)NHK特別節目錄製組,上海譯文出版社,2017年9月出版

這本書屬於譯文紀實系列,由日本NHK電視台特別報道組所製作的《看不見明天——越來越嚴重的年輕女性之貧困》《女性貧困——新連鎖的衝擊》等節目集結而成,重點關注女性與兒童貧困、單親母子家庭及貧困的代際傳遞等在日本日益嚴重的社會問題,非常值得中國讀者了解、反思並引以為戒。

10.《性別政治與國家——論中國婦女解放》

張念 著,商務印書館,2014年2月出版

近百年來,中國婦女的個體存在經歷了從被忽略、扭曲、變形到正當伸張的坎坷歷程。我們在對革命、解放、平等、自由這些最為重大的政治概念的理解「失去歸屬感」的同時,必須重視一個極為重要的理論問題:婦女解放是否僅是從傳統社會的文化桎梏中解脫出來,其自身卻未獲得某種先驗的價值依託,並在政治層面為解放與自由找到最終的國家理由?這種哲學上的缺失,或許恰是中國女性在現實生活中無法走得更遠的深層原因。

本書作者張念是著名女性主義批評家,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女性主義理論、政治哲學與文化批評。這本書深刻呈現中國婦女解放過程中的種種矛盾與悖論,在理論視野中鋪展中國婦走向自由的曲折歷程,實屬一部填補當今學術空白之作。

責任編輯:張喆

校對:張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