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第一爛尾樓」背後的豪門恩怨,親兄弟間的一紙聲明與18年官司

來源:重慶晨報

盛恩的遺孀張文。

台灣大廈動工時舊照(翻拍)。

位於貴陽鬧市區的「第一爛尾樓」台灣大廈。 上游新聞記者 沈度 攝

在貴州省貴陽市繁華的中華南路上,遠近聞名的台灣大廈矗立街頭。這棟大廈的低樓層部分雖已投用,但大廈另一側依然架設着施工塔吊,沒有剪斷的鋼筋雜亂無章地指向天空,一層厚厚的青苔已覆蓋了頂部混凝土——從1996年到2019年,23年未完工的台灣大廈,當之無愧地成為「貴陽第一爛尾樓」。

近日,重慶晨報·上游新聞記者在貴陽實地採訪了解到,貴陽台灣大廈成為爛尾樓的背後,藏着一段近乎電影情節的「豪門恩怨」:哥哥盛恩與親弟弟盛築生為爭奪「盛氏集團」包括台灣大廈、盛安賓館在內的數億元資產,官司從貴陽中院一直打到最高人民法院。哥哥盛恩2011年去世時甚至留下遺囑,「官司不結,決不下葬」,其遺體從2011年11月停屍至今。

鮮為人知的是,這起「豪門恩怨」的決定性證據,竟是哥哥盛恩自己通過貴陽市公證處出具的一紙聲明。

貴陽第一爛尾樓,23年未完工

貴陽市中心的中華南路是黃金地段之一,「貴陽第一爛尾樓」台灣大廈就坐落在這裡。

7月初,記者在台灣大廈發現,該大廈的一二樓被多家商戶租賃,用來銷售手機、通訊器材等設備,和周圍的其他商業建築沒有明顯區別。但站在樓下仰望,外露的鋼筋水泥又在提醒着這棟爛尾樓的尷尬身份。

台灣大廈的一位業主李先生告訴記者,早在台灣大廈還沒有動工的1992年,他就購買了台灣大廈一樓商鋪,「房子在貴陽一等一的市中心,是當時第一棟銷售的商鋪,1992年就賣到了每平方米5488元。」李先生說,當時的價格,絕對算得上貴陽市中心的「旺鋪」。

台灣大廈商鋪對外銷售以後,卻沒能如願修建起來交付給業主。李先生說,原本預計1998年就能交房的台灣大廈,直到2001年才在業主們的多番努力下,將大廈一樓部分交付給業主,「房子最高修到了18樓,但是因為工程質量不合格,修好了又拆掉了,目前就只有一到八樓在使用,其他的還在圖紙上。」

承重柱不合格,修好18層拆9層

對於大部分的貴陽市民來說,台灣大廈只是突兀矗立在鬧市街頭的一棟爛尾樓,它背後的豪門恩怨兄弟之爭,很少有人知曉。

哥哥盛恩是一名具有香港居民身份的商人,他的名字在貴陽商界也曾響徹四方。1988年,早年離開貴陽的盛恩回到內地投資,生意做得風生水起。

盛築生是盛恩的三弟,兩人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搭檔成為生意夥伴。相關司法文書顯示,1988年,在盛恩的牽線下,盛築生承包經營了由中國安能建設總公司投資200萬元成立的貴州安黔能資開發總公司,承包期限為10年。安黔能資開發總公司隨後又投資70萬元,成立貴州安黔房屋開發公司。同樣在1988年,盛恩以他名下獨資公司香港顯盛公司,與安黔能資開發總公司合資成立了貴州盛安酒店有限公司,安黔能資開發總公司佔12%的股份,香港顯盛公司佔88%股份。1992年,香港顯盛公司與安黔房屋開發公司又合資成立了貴州盛安房地產開發公司(下稱盛安地產),盛恩任法定代表人,其中安黔房屋開發公司佔75%的股份,香港顯盛公司持股25%。

從1993年開始,盛恩任法定代表人的盛安地產開始規劃建設台灣大廈,並於1996年正式開工建設。記者獲得的台灣大廈設計圖顯示,台灣大廈佔地13畝,規劃總建築面積超10萬平方米,由地下室、裙房、南北塔樓組成,為大型單體多功能的20層高樓,為當年「貴州大地上第一棟現代化高層建築」。

台灣大廈在1996年動工之後,被發現樓體質量存在嚴重問題,修到18層就被迫停建。曾參與當年修建的知情者告訴記者,「台灣大廈的低樓層因為承重柱不合格,在修好的承重柱外面又重修了一層水泥鋼筋,甚至把樓上修好的18層拆除了9層。」至此餘下不到6萬平方米,最終成了「貴陽第一爛尾樓」。

兄弟倆第一場官司,哥哥告贏弟弟

盛恩與盛築生兄弟之間關係,在台灣大廈建設期間就趨於緊張。

知情者向記者透露,盛築生擔任台灣大廈建設總指揮長,但哥哥盛恩懷疑盛築生等人在台灣大廈建造過程中存在腐敗行為,而盛築生則指責盛恩承諾的建設資金一直不到位,直接導致工程的爛尾。

1998年,因當時的政策變化,港商身份的盛恩與中國安能建設總公司簽訂《股權轉讓協議書》,一次性支付230萬元,獲得了貴州安黔能資開發總公司、貴州安黔房屋開發公司的全部股權。盛恩的遺孀張文對記者表示,盛恩在完成了股權轉讓的操作之後,由於國家相關政策的原因,上述兩家公司的股權及工商變更登記相關手續,拖到2007年都未能辦理。

盛築生認為上述兩公司股權轉讓是盛恩違規取得,相關轉讓協議無效,於是拒絕向哥哥盛恩移交盛安酒店的經營管理權、公章、部分財務資料等。

2001年6月,兄弟倆的第一場官司開始了。盛恩將盛築生等3人告上法庭,狀告盛築生等人損害公司權益,請求法院判令盛築生等人停止侵權,交出財物賬簿、財務資料,移交盛安酒店的房屋產權證及經營管理權。

案件一審,哥哥盛恩勝訴。弟弟盛築生不服,上訴至貴陽市中級人民法院。2002年底,貴陽中院二審維持原判。

據2003年6月5日的貴州政協報報道,貴陽中院的二審判決生效後,盛恩並未代表公司從盛築生處順利收回相關資料和權利。

官司打到最高法,一紙聲明成關鍵

據了解,盛恩與盛築生在2003年6月後便沒有再發生「正面衝突」。張文回憶,兄弟倆在2005年左右「又和好了」,「兄弟倆想一起把沒修完的台灣大廈修完。」

兄弟倆2005年的這次和好,直接推動了從1998年開始擱淺的貴州安黔能資開發總公司、貴州安黔房屋開發公司兩公司完成股權以及工商登記變更。而盛恩此時簽署的一紙聲明,則為後來的法律訴訟埋下了「定時炸彈」。

張文向記者介紹,由於盛恩的港商身份,1998年就簽署了股權轉讓協議的安黔能資開發總公司、安黔房屋開發公司兩家公司的股權轉讓手續變更遲遲未進行。貴陽當地相關部門為此也曾出過多個證明文件,但均無濟於事。

2007年因政策出現變化,上述兩家公司有機會辦理企業改制和工商變更登記,一直期待將公司更名改制的盛恩,通過貴陽市公證處簽署了一份《聲明》,委託弟弟盛築生辦理上述兩公司的變更改制手續。

記者注意到,盛恩在這份《聲明》中表示,「貴州安黔能資開發總公司成立於1988年,登記註冊開辦及資金全是我弟弟盛築生個人出資……為使企業死里回生,2005年我與我弟盛築生協商,重新組合企業內部事務……將貴州安黔能資開發總公司及其下屬企業及在合資企業中的股份一併歸還給盛築生。」盛恩在2006年9月還向貴州工商局出具了一份內容一致的「情況說明」,上述兩公司也因為這份聲明,成功地完成了改制以及股份轉讓。

2009年6月,盛恩一紙訴狀,第二次將弟弟盛築生告上法庭,要求貴陽中院確認自己是改制更名後的貴州安黔能資開發有限公司、貴州安黔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的實際股東,享有公司全部股權。

2010年6月,貴陽中院下達判決,「確認盛恩是貴州安黔能資開發有限公司、貴州安黔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的實際股東,享有該公司的全部股東權利。」

2011年12月29日,貴州省高院經過長達17個月的審理,以「事實不清」為由發回貴陽中院重審。盛恩沒能等到貴州高院的判決下達,就在2011年11月4日因病去世。貴州省高院確認了其遺孀張文的繼承權。

2012年12月10日,貴陽中院經過審理,判決再次認定盛恩為上述兩公司的實際出資人。但同時認為不能直接確認盛恩享有合法股東身份以及享有股東權益。

2013年11月19日,貴州省高院終審維持了貴陽中院的判決結果,但同時指出原審判決盛恩系安黔能資開發有限公司、安黔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投資人錯誤,應予以糾正。貴州省高院在終審判決的判詞中指出,「不論其性質是歸還還是贈與,盛恩已通過《聲明》和《情況說明》將安黔能資開發總公司的股權無保留的讓給了盛築生」。

貴州省高院判決下達之後,盛恩一方不服判決,張文還向最高人民法院進行了申訴,最高人民法院對盛築生擁有兩家公司的法律事實進行了確認。

大嫂稱親弟在上億資產面前假戲真做

盛築生曾公開表示,貴州省高院判案的重要證據、盛恩經過公證的《聲明》真實有效,自己就是安黔能資開發有限公司、安黔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的實際出資人。

張文卻認為,盛恩只是給予盛築生名義股東的身份,希望盛築生能夠代持股,「盛築生利用了他哥哥對他的信任。他哥希望他代持股完成改制、更名等手續,本就是想演一場戲。沒想到名字改了之後,在上億元公司資產面前,盛築生忘了親情,假戲真做了。」

張文向記者回憶說,2007年上述兩家公司準備更名時,盛恩考慮到自己香港居民的身份,如果將自己直接登記為兩家公司的股東,手續會十分繁瑣。為簡化手續,才想出讓盛築生代持上述兩家公司股份的辦法,以盛築生作為名義股東進行了工商登記。

對於記者「盛恩兄弟倆在當時是否簽署過代持協議」的疑問,張文無奈地表示,「如果當時簽了任何此類的文字東西,這個官司也就不會打得這麼艱難了。還是盛恩當時太信任弟弟了。」

盛築生曾對外表示,安黔能資開發總公司不是全民所有制企業,「是自己開辦的掛靠民營企業」,1998年解除掛靠關係時,只是由盛恩出面簽訂相關協議,兩家公司並不因此就屬於盛恩。

據貴陽地產從業人士估計,貴陽台灣大廈和盛安賓館兩處房產的總價值,目前至少超過5億元。

一紙經過公證的《聲明》,讓這5億元不動產的歸屬,成為羅生門。

企業改制申請材料被指造假

2007年5月,在盛恩出具的經過公證的《聲明》幫助下,盛築生的公司相關改制手續很快辦理成功。

從2014年最高人民法院駁回申訴到現在,張文一直試圖通過司法渠道維護權益。在此過程中張文發現,盛築生在2007年5月提交的相關改制申請材料中,有着明顯的錯誤。

記者獲得了兩份蓋有「貴州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經濟信息中心信息查詢專用章」的企業改制申請書,分別是貴州安黔能資開發有限公司和貴州安黔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兩家公司的改制申請資料,其中有一份文件題為《關於貴州安黔能資開發總公司及其下屬貴州安黔房屋開發公司、貴州台灣大廈西門町商城改制及其清產核資、資產評估結果的批複》。在相關改制材料中,「貴州工商企業聯合會」作為上述三家公司的原主管單位,同意了改制申請和中介機構的資產評估結果,並要求企業到工商局辦理改制變更手續。

記者發現,這份批複文件不僅沒有相關批複單位的印章,連落款單位「貴州工商企業聯合會」也是一個虛構機構。張文認為,核准上述兩家公司改制的原貴州省工商行政管理局,不應該同意這一明顯存在事實錯誤的改制申請。

昨日,記者電話聯繫上盛築生,就盛恩作出的贈與公司聲明、張文質疑兩家公司改制申請造假等問題進行求證,但盛築生在聽到記者提出相關問題後,表示「不接受採訪」,隨即掛斷電話。

張文目前多方奔走,希望能夠拿回屬於離世丈夫的兩家公司。弟弟盛築生也在多方奔走,通過網絡發聲等方式,希望能夠繞過盛安地產公司法定代表人仍然是哥哥盛恩這道坎,獲取相關部門的建設批複,續建台灣大廈。

目前,雙方均陷入了困境。

記者採訪發現,台灣大廈的業主們,對於盛家兄弟倆的糾紛早已厭煩。業主們的心愿是「貴陽第一爛尾樓」的名號早日遠離這棟修建了23年還未完工的大廈。

重慶晨報·上游新聞記者 沈度 發自貴州貴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