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 分,92 分,58 分」。
看到自己的博士論文盲審結果的時候,張舒陽的腦子裡一片空白。在評閱結果出來前的每一分鐘,他都從未擔心過自己的論文會過不了盲審。
58 分的那份評語寫得很「全面」,從文獻綜述,研究方法,實驗數據,術語概念,創新性各方面一通「銳評」,沒有一點具體意見,全是籠統地對創新點和系統性問題進行描述;
最後結論就是「不能參加答辯」,理由就一句主觀評判——認為論文價值不夠高。
圖片來源:博士論文評閱書截圖
張舒陽是中部某 985 高校的生理學博士,研究方向是垂體激素調控,因為想攢一篇大論文已經主動延期了一年。現在手裡已經有一大一小兩篇 SCI 一作,他說自認為結果還算紮實,從沒想過會在畢業論文上出岔子,甚至已經聯繫好入職的單位。
「感覺很氣憤」,張舒陽在在學院門口的樓梯上坐了半小時,反反覆復地看那條不通過的評審意見。編輯了一條朋友圈,一會兒又刪掉了。畢業這段時間積攢的情緒如潮水般湧來,眼淚啪嗒啪嗒地砸在手機屏幕上。
盲審要求收緊,畢業不易
無論在讀碩博,還是導師,大多數人都會自然而然地認為,「只要博士期間踏實做事,畢業論文是自己一個字一個字敲的,盲審不可能不過。」
這樣的想法,張舒陽自己也有:「不好意思告訴同學,怕他們覺得我是水博或者能力太差。」他很委屈,「為什麼一句話就能把我的努力全否定了?」
盲審確實越來越嚴了。
2014 年教育部發佈《博士碩士學位論文抽檢辦法》,規定學位論文抽檢每年進行一次,博士學位論文的抽檢比例為10%左右,論文是直接從國家圖書館進行調取。
前兩天,廈門大學公布了 2021 年 2 篇博士論文和 2 篇碩士論文抽檢被認定為「存在問題學位論文」。相關學院的院長和導師被約談,對問題論文和指導老師也進行處理。
圖片來源:廈門大學
不久前,也有網傳北大 5 個博士,畢業後仍因博士論文二次抽檢不過關,而丟掉了博士學位。
圖片來源:未名BBS
而盲審,便是各大高校面對抽檢的一道預防針,避免在日後的抽檢環節出岔子。
隨着「破五唯」的進行,各大高校對「發表論文」的要求開始淡化,與之相對的就是對「畢業論文」質量要求把關更加嚴格。不同學校畢業論文盲審要求所佔的比例不同,之前一般是碩士論文在 30%-50% 之間,博士論文全部盲審;
現在不少高校已經是碩士論文全部送審,博士論文需要三位專家意見,只要有一個打分不合格,基本就面臨延畢。
申請複議的代價
看到張舒陽的評閱結果,導師也覺得很驚訝,他覺得這篇論文是該沖優的,沒想到會是這樣的結果。導師說,絕不會眼看着他這樣延畢,在看到郵件的一小時之內,他就幫着寫好了複議申請書。
第二天一大早,張舒陽拿着申請書找到了負責論文送審的老師。老師表示支持他的申訴,不過按照學校規定,後續仍有許多流程要走,需要學院的學位委員會主任組織專家論證這個申訴是否能夠通過,通過了之後才能提交下一步的盲審增審。
而且增審有可能會趕不上此次答辯,複審過的論文將來是百分百要被抽檢的,最後,複審後最終結果不再接受異議。
圖片來源:學位論文評閱複議申請書
如此種種,張舒陽選擇承擔:「對自己的論文還是有信心的,不賭一次不甘心。」不過,他也做好了最壞的打算,延遲答辯的申請表他也準備好了。
張舒陽說甚至希望自己的論文里當真存在某些明顯問題,「起碼我還有個修改的目標。」可是,面對這樣一句沒頭沒尾的「價值不夠高」,心中只有一種虛弱的無力感。他覺得自己就像砧板上任人宰割的魚肉,五年來付出的一切努力甚至顯得有些可笑。
曾經的論文明審的確會存在「虛高」現象,而盲審這種採取由工作人員根據論文研究主題、關鍵詞等少量信息進行「指派」同行專家的辦法,有效避免了「拉關係」「找熟人」等不正常現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趙世奎曾表示,這是當前最合適、最有效、最經濟的方式,能夠最大程度避免人情干擾。
但這並不代表盲審便一定是沒問題的。
一份關於盲審改進辦法的研究指出,盲審過程做到了比明審更「客觀」,更不受「人情」影響;但盲審結果本身的公平性依然是無法保證的。
評審專家同樣會犯錯,以致於產生不公正的評審結果。上海交通大學生科院教授喬中東在他的科學網博客上分享過幾個案例:
喬教授他認為,論文的盲審和明審專家應該站在一個公正的立場上,應當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職業操守和專業知識,對事情沒有偏見,認真負責地提出能夠幫助博士候選人繼續修改論文的評價和意見;「否則就會成為隨心所欲的想拍死誰就拍死誰的磚家。」
等待未知的審判
答辯日期將近,張舒陽的增審意見還沒回來。
張舒陽的導師也很着急,在等待的這段日子裏,他們就為什麼會有一個不通過意見討論了很久。是碰到完全不同領域的評閱老師還是和評閱老師的領域衝突太大,分析來分析去,也沒有結論。
張舒陽的未來會怎樣,他不知道,導師也不知道。短期內,確實就掌握在未知的評閱老師手中。他現在唯一能做的只有等待...
「嚴厲打擊不良學風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整人、讓人無路可走。」在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程方平看來,嚴格評審制度的着眼點在於讓學科純化,幫助已有 80% 基礎的人成長起來,而非把他們毀於最後的 20% ,因為「解決矛盾遠比激化矛盾更有意義」。
在指導博士生時,程方平也遇到過類似問題。指導老師認為選題好、但與學界主流觀點不一致時,情況就會很被動。
我們希望在未來,能夠在建立統一評審平台的基礎上,讓盲審更大程度地回歸到對於學位論文本身的評價之中。畢竟,盲審的根本目的是提升學位論文質量,而不是成為阻礙學生畢業的屏障。
*受訪人物張舒陽為化名
參考資料:
1. 李艷,趙世奎,馬陸亭: 關於博士學位論文質量評價的實證分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4(10):50-54.
2. 杜慶良: 學術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評價的實證分析[J].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2(6):154-157.
3. 杜學領.研究生學位論文盲審分歧及評審改進研究[J].當代教理論與實踐, 2021,13(02):110-120.
4.《博士論文的盲審專家不要當成了磚家》2021-6-10 喬中東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16948-1290602.html
5. 教育部:《博士碩士學位論文抽檢辦法》2014-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