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秦漢唐文物來滬,包括兵馬俑、法門寺秘色瓷

小犀 整理

澎湃新聞獲悉,「與天無極——陝西周秦漢唐文物精華展」今天(7月15日)在上海奉賢博物館開幕。展覽從陝西近年來出土的周秦漢唐文物中遴選出150餘件(組)文物精品,類型包含青銅器、金銀器、玉石器、陶瓷器等,更有國寶兵馬俑、漢代陽陵陶俑、法門寺秘色瓷、何家村出土金銀器等珍貴文物亮相。

展覽以時間為序,分為「赫赫宗周」、「東方帝國」、「大漢雄風」、「盛唐氣象」四個單元,從政治制度、社會經濟、民生文化、對外交流等多個方面,彰顯了華夏民族熠熠生輝的璀璨歷史與奮發有為、包容大度的文化自信。

展覽現場

此次展覽由陝西歷史博物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上海博物館、上海市奉賢區文化和旅遊局聯合主辦,奉賢博物館承辦,並借展了咸陽博物院漢景帝陽陵博物院、法門寺博物館、乾陵博物館等陝西省多家文博單位的重要館藏。

展品共計156件(組),其中一級品28件(組),均為陝西近年出土的周秦漢唐文物中的精品之選,代表性展品有西周父甲簋、伯壺、梁其鼎秦昭王簋、「廿六年」銅詔版、銅車馬(複製品)、兵馬俑,漢「與天無極」瓦當、圓雕玉俑頭、玉辟邪、楊家灣彩繪騎馬俑,唐三彩騎馬驛使俑、何家村窖藏金銀器、法門寺秘色瓷等。

此次展覽也是2004年陝西省文物局和上海博物館共同舉辦「周秦漢唐文明大展」之後又一次多單位協作、以周秦漢唐文物為主題的聯展。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陝西,又稱三秦,其地域橫跨黃河長江兩大流域中部,北為黃土高原、南接秦嶺山區、中間是一馬平川的關中平原,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上,先後有十四個王朝建都於此。在這十四個王朝之中,周、秦、漢、唐四個大一統王朝譜寫了中華文明中最為精彩的篇章,為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並跨越時空影響着現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和社會生活。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西周國祚綿延300餘年,創立的禮樂文化構成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核心,是中國早期國家的重要發展階段,是中國遠古社會的鼎盛時期;秦自關中西部的諸侯國開始發展,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統一全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確立的多種制度奠定了中國二千年來政治文明的基礎;漢代是中國古代社會發展的第一個高峰,社會經濟、文化空前繁榮,伴隨着絲綢之路的開通,中國第一次以文明發達的強國地位聞名於世;唐朝作為中國歷史又一個盛世,政治開放、經濟發達、民族融合、文化昌盛,創造了一個讓人自豪、讓人追憶並永遠激勵人們昂首奮進的黃金盛世。

展覽現場

以周、秦、漢、唐四朝為代表的陝西古代文明,為我們留下了大量凝聚文明之光的歷史文物、千古釋疑的文化現場以及諸多值得理性張揚的精神財富。

第一單元 赫赫宗周

展覽現場

西周曆經11代12王,是中國早期國家的重要發展階段,也是中國遠古社會的鼎盛時期。西周王朝的政治制度、經濟形態尤其是倫理精神以及青銅鑄造技術,充分展示了中國早期文明的特徵。長期活躍於陝西地區的周人以「制禮作樂」確立了中國禮樂文明的典範,使「禮制」成為以後歷代王朝政治與文化的基石。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第二單元 東方帝國

秦朝是由秦國發展起來的,歷經500多年苦心經營,從最初的邊陲小國躍升至戰國七雄之首。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開創了中央集權的帝制,建立中國歷史上首個大一統王朝。廢分封、建郡縣、車同軌、書同文……秦王朝使中國古代政體從西周時期的「封邦建國」轉變為對地方設立郡縣管理的中央集權制「帝國」,其政治、經濟、軍事諸制度,垂範後世。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第三單元 大漢雄風

公元前202年,劉邦擊敗項羽,建立西漢。漢代是中國古代社會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是中國的黃金時代。早期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國策及武帝加強中央集權制度的實施促使西漢的社會經濟、文化空前繁榮,同時伴隨着溝通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的開闢,對外開放與交往日益頻繁,漢王朝成為當時世界首屈一指的強國,也展現出開放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風貌。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第四單元 盛唐氣象

公元618年,李淵建立唐朝。幾代君主勵精圖治,先後開創了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為後人稱道。盛唐時期,絲綢之路空前繁榮,各國商旅雲集,萬國來朝,文化交流頻繁,綜合國力與對外影響力達到了頂峰。陝西地處於政治開放、經濟發達、民族融合、文化昌盛的唐王朝中心,出土有大量精美絕倫的唐代文物,見證了唐王朝曾經的盛世輝煌。

重點展品:

更鼎(西周)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銘文釋文:更乍(作)旅鼎

青銅鼎是烹煮肉食的器皿,也是貴族階層進行宴饗、祭祀等禮制活動時最重要的禮器之一。所謂「鐘鳴鼎食」,即是把鼎與鍾作為貴族所使用的禮樂器的代表。西周中期以後,鼎的使用逐漸制度化,通常以奇數組合,按使用者的等級地位規定使用數量。青銅鼎更是王權的象徵,古代常以鼎的遷移來比喻王朝的更替。

友父簋(西周)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銘文釋文:友父乍(作)寶簋,子子孫孫永寶用

簋是中國古代盛食物的器具,主要用於放置煮熟的飯食。簋也是商周時重要的禮器,宴享和祭祀時,多以偶數與列鼎配合使用。

鎧甲武士俑(秦)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藏

鎧甲武士俑是秦代軍隊中普通士兵的象徵,秦兵馬俑一、二、三號坑中均有武士俑的出土。身穿鎧甲的武士俑是重裝步兵。根據他們在俑坑中的出土地點分析,他們中有的是跟隨戰車的隸屬步兵俑,有的則是獨立步兵俑,而幾乎每件武士俑都作持兵器狀。秦兵馬俑坑出土的大量武士俑對於研究中國古代的步兵史具有重要的意義。

兩詔文銅權(秦)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藏

秦朝建立後,以秦制統一全國度量衡,故在此器刻始皇詔,定為標準器。銅權外形似鍾,空心,高體方肩,上有環形紐,表面17棱。權體刻有始皇二十六年和秦二世元年詔文。其中秦始皇詔文40字,秦二世詔文60字。秦二世繼位後,加刻二世詔,兩部詔書均記述了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的史實。

「與天無極」瓦當(漢)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瓦當是宮殿或較大型的建築上覆蓋建築檐頭筒瓦的前端遮擋。此枚瓦當上有篆書「與天無極」四個字,「無極」指沒有終點,「與天無極」寓意美好的願望,走向美好的未來,本次展覽的名稱就是出自這枚瓦當。

塑衣式男侍從俑(漢)漢景帝陽陵博物院藏

陶俑通體施黃色彩繪,面龐圓潤,黑須紅唇,兩頰有絲帶垂至頦下,腦后冠下梳髻。身着直裾三層深衣,腰部系帶,袍緣呈喇叭狀,長及足面。雙臂下垂,攏於袖內,左肘內側偏上有一長方形狹孔,原應為插劍之處,雙膝微屈,着方頭履。展現出恪盡職守、恭謹唯命的文吏或侍從形象。

圓雕玉俑頭(漢)咸陽博物院藏

此件文物為玉俑的頭部,從頸部斜側斷裂。玉料為青綠色,以圓雕、浮雕、陰線刻相結合的手法雕刻而成。高冠,長臉,眼為柳葉狀,長鼻,抿嘴。陰線刻眉毛、鬍鬚、髮髻,髻作挽起狀,有簪孔。此件玉俑頭材質精良,造型逼真,雕琢精緻,保存基本完好,是罕見的漢代玉雕精品。

五瓣葵口圈足秘色瓷碗(唐) 法門寺博物館藏

秘色瓷自唐代之後漸漸失傳,一直到法門寺塔基地宮發掘後,才以法門寺的秘色瓷作為唐代秘色瓷的標準器。秘色瓷作為中國官窯瓷器的開始,其顏色被唐代人稱為千峰翠色,形容有如山林一般的青綠色,質地細膩,有些器具的底部呈凹形,這樣的設計讓光線照射進容器後,彷彿其中有湖水的樣子。

「廿六年詔」陶權(秦)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灰陶製成,陶制細膩。整體為覆缽形,上有橋形提鈕,鈕下穿圓孔。腹部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為統一度量衡頒發的詔令,共八行四十字。內容為秦始皇滅六國後頒發的統一度量衡的詔書,與廿六年銅詔版所刻之字完全一致。陶制秦權出土較少,有銘文的更是罕見,這件「廿六年詔」陶權,是始皇帝統一度量衡的歷史見證,極顯珍貴。

素麵銀盤(唐)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何家村窖藏中出土了大量銀器,顯示了唐代冶銀技術的發達。唐代冶煉白銀採用的是「灰吹法」,即利用灰窠和鼓風燃燒的方法提煉白銀。其原理主要是利用銀鉛互熔,使銀溶於鉛中,通入空氣,使鉛氧化沉積,提煉白銀。素麵銀盤何家村窖藏一共出土21件,規格形制一致,推測為同批製作或作為餐具成套使用。以金銀為器則益壽的觀念在我國古代諸多王朝的皇室貴族中普遍流行,而唐代則是把這種理念發揮到了極致,認為「金銀為食器可得不死」。

鑒若止水銅鏡(唐) 乾陵博物館藏

該銅鏡出土於乾陵陪葬墓章懷太子墓,很可能是章懷太子李賢妻子清河房氏生前所用之物。銅鏡背面刻有蔓草青龍鸞鳥麒麟、鳳凰等一些祥瑞的花草和鳥獸,且有32字楷書銘文,開頭為:「鑒若止水,光如電耀,仙客來磨,靈妃往照」,故命名為「鑒若止水」鏡。這面銅鏡紋飾漂亮,銘文內涵豐富,製作工藝精湛,可說達到了唐代銅鏡製作的極致,堪稱銅鏡中的經典製作。

展覽海報

此次展覽展期持續至9月15日。

(本文圖文素材由上海奉賢區博物館提供)

責任編輯:陳若茜

校對:劉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