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民國時期(之五民國習俗:婚禮)

結婚風俗就是結婚的禮節。中國古代有「六禮」之說,現今部分地區也有這個習俗,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實際上各地區民間約定成俗的婚禮習俗並不完全為這六禮所限。而親迎之後的合巹(新郎新娘喝交杯酒)、鬧洞房和婚後的「回門」等儀禮過程受到更加的重視。

一、三書六禮

聘書:訂親之書,男女雙方正式締結婚約。納吉(過文定)時用。

民國12年娃娃親聘書

禮書:過禮之書,即禮物清單,詳盡列明禮物種類及數量。納徵(過大禮)時用。

民國27年 《山西太原 訂婚禮書》

民國訂婚禮書

迎親書:迎娶新娘之書。結婚當日(親迎)接新娘過門時用。

納采:俗稱說媒,古時婚禮之首,屬意女方時,延請媒人作媒,謂之納采,今稱「提親」。

問名:俗稱合八字,男方探問女方之姓名及生曰時辰,以1、吉兆,謂之問名。

民國合八字的貼

民國男女合八字手寫單據

納吉:問名若屬吉兆,遣媒人致贈薄禮,謂之納吉,今稱「過文定」或「小定」。 民國時期,無納吉儀,只有簡單的卜吉習儀,多將女方庚貼放置灶神前,如三日內無發生異事,則認為順利,就拿男女庚貼去合婚。

納徵:奉送禮金、禮餅、禮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禮,謂納徵,今稱「過大禮」。 所有禮金、禮餅、禮品等數量一定要雙數,寓意成雙成對。一表誠意,二是作為對女方家庭失去勞力的補償,三是作為對女方父母的贍養費。

最重要的一條要記得帶上《三書》,[聘書]:男女雙方在訂婚時男家交予女家的書柬,用作確定婚約。[禮書]:男家在過大禮時女家的書信,詳細列明過大禮時的物品和數量。[迎書]:迎親當日,男家送給女家的書柬。(這三書是整個婚禮程序中男女互相致敬的書柬,缺一不可。)

聘禮(過大禮))

聘禮清單

聘禮清單(70件)

請期:擇吉日完婚,由男家請算命先生擇日,謂之請期,又稱「乞日」,今稱「擇日」。

同治12年請期文書

民國結婚請期(擇日)文書

親迎:帶迎書迎娶新娘,新郎乘禮車,赴女家迎接新娘,謂之親迎。

民國時期北平的迎親花轎

迎親

花轎

新人與迎親團合影

婚慶習俗

安床:擇定良辰吉日,在婚禮前數天由好命佬將新床搬至適當位置。然後,在婚禮之前,再由好命婆負責鋪床,將床褥、床單及龍鳳被等鋪在床上,並撒上各式喜果,如紅棗、桂圓、荔枝幹、紅綠豆及紅包。安床後,要請生肖屬龍的孩童在床上翻轉,俗稱翻床、翻鋪,為早生貴子的象徵。

嫁妝:嫁妝為女方家裡的陪送,是女方家庭地位和財富的象徵。嫁妝除了衣服飾品之外,主要是一些象徵好兆頭的東西。當然各地的風俗和講究都不一樣。

民國 福州長樂嫁妝盒

民國23年嫁妝雙層食盒

民國人物嫁妝磁一套

民國柳編嫁妝盒

民國時期.六角形喜字花卉嫁妝首飾盒

民國嫁妝:銅手爐

民國嫁妝老藏銀包玉首飾鏡銀鑲玉龍鳳梳妝鏡子

上頭:這是男女雙方都要進行的婚前儀式。男女在各自家中由梳頭婆梳頭,一面梳一面說:

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髮齊眉,三梳梳到兒孫滿地,四梳梳到四條銀筍盡標齊。

紅蓋頭:新娘上花轎前要用紅巾蒙蓋,在花轎內也不能揭去,此即為障面,又稱為蓋頭。對於蓋頭這一婚俗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是為了遮羞;另一種說法意為新娘子蒙上蓋頭後就永遠找不到回去的路,從此歸入夫家。到男家入洞房後,才能由新郎或男家福壽雙全的女親揭去,讓賀喜的人瞻看新娘的風采,謂之挑蓋頭。

拜堂:拜堂並不屬於古代「三書六禮」,是後世發展而來。「拜天地」代表對天地神明的敬奉;「拜高堂」表達孝道;「夫妻交拜」代表夫妻相敬如賓。

鬧洞房:「新人不鬧不發,越鬧越發」,為新人驅邪避凶。

回門:意為「歸寧」,新娘回娘家向父母報平安之意。古時女子出嫁後很難有機會回娘家,所以回門很可能是女子踏足娘家的最後一次機會。「許你鳳冠霞帔一世無憂,此生清風明月長伴天涯」,經過六禮回門,從此歲月靜好,安穩度日。

二、新娘禮服

顏色:中國人的婚禮離不開大紅色,習慣以鮮艷的顏色來烘托氣氛。因此,歷朝女式婚服顏色為大紅色已成了定製,以示喜慶,襯托新人,預示未來生活蒸蒸日上,幸福美滿。

樣式:新娘禮服為廣袖對襟翟衣,頭戴珠鳳冠。值得說明的是,翟衣上面的圖案很有講究。對襟本身就有完整的對稱感,且在中國文化里本身就代表合稱、合美的意思,而上面密 布的左右對稱且成雙成對的錦雞圖案,則象徵著中國傳統文化里夫妻生活的和美、和樂。

20世紀初,傳統的中式婚禮服還是長袍馬褂和鳳冠霞帔。鳳冠霞帔原屬清代誥命夫人的規定着裝,是權勢和地位的象徵,對普通平民百姓來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因為其上 布滿了珠寶錦繡,容雍華美至極,表達了民間對權貴的仰慕,因而逐漸演變成豪門閏秀的婚禮服。而普通人家之女成婚時,通常只能穿一身大紅襖裙,外加大紅蓋頭和繡花 鞋,並用大紅花轎抬進婆家門。講究的就是個「紅」字。

明代皇后鳳冠霞帔

頭飾:一般新娘在婚禮當天高挽髮髻,區別於未婚女子。

搬谷豆:當女子要出嫁時,通常要請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婦,手拿裝有穀子和豆子的簸箕到處撒,有的地方則是撒草。新娘上花轎之前,花轎的里外都要撒播。花轎到達男方門前,新娘下轎以前也要撒播,此謂撒谷豆。而新郎新娘入洞房,女左,男右坐在新床上時男家的人也要拿谷豆果子以及錢幣再撒一次,此謂撒帳。一是認為谷豆可以避邪,二是借喻植物種子預祝新娘早生貴子。漢代已有這個民間風俗。還有的地方撒花生、紅棗,意為早生子,而且男孩女孩要花搭着生。

迎親:當快要結婚時男女雙方要殺豬宰羊,準備廚師伴娘,轎夫等,傳統婚禮一般是女家早晨準備出嫁酒,男家中午擺喜筵。一切準備就緒後,男家鳴炮奏樂,發轎迎親。媒人先導,接着是新郎、伴娘、花轎、樂隊、禮盒隊。女家在花轎來之前,要準備好喜筵。姑娘要由母親或姐姐梳好頭,用絲線絞去臉上的茸毛,化好妝,謂之「開臉」,然後蒙上紅布蓋頭,等待迎親的花轎。當花轎到達女方家時,就鳴炮奏樂來相迎。迎親隊伍進入女家堂屋後,花轎落地新郎叩拜岳父岳母,並呈上以其父名義寫好的大紅迎親簡帖。接着是女家動樂開筵,中國民間有不成文的習俗,在新婚的三天里平輩和晚輩可以捉弄捉弄媒人或新郎,稱之為「洗媒」和「掛紅」,俗稱「賀新客」。媒人和新郎不能生氣發火。

吃完早飯後新郎新娘將會在媒人的引導下向新娘的祖先神位和長輩行禮後,伴娘就可攙新娘上花轎了。上轎前新娘一般要哭嫁以示對父母家人的依戀。新娘上轎後,即奏樂鳴炮,起轎發親。樂隊在前,樂隊後面是新郎,有條件的要騎馬,接着是花轎和其他送親的人員。

娶親的歸途必須走另一條路,因此有時候要繞着路走,俗稱「不走回頭路」。如果路上碰到廟、井、祠、墳、大石、大樹等,都要把娶親轎子遮起來,為的是避邪。如果遇到另一家娶親的,轎夫們要比拭技藝,盡量使轎子抬得平穩一些,有的地區新郎雙方要換胸花。如果遇見出殯的,娶送親人員都要說:「今天吉祥,遇上寶財啦!」接親的隊伍將要到達新郎家門口時,男家要鳴炮動樂相迎。花轎停在新郎家的堂屋門前,男家請的伴娘一般是年輕貌美的女子,要上前掀起轎簾,將新娘攙下車來,儐相上前贊禮,賓客們向新郎、新娘身上散花,一般用紅、黃各色紙屑替代,將婚禮推向高潮。

拜 堂

在男方迎娶新娘之後,就開始在男方房裡布置拜堂的場所。當花轎停在堂屋門前,男方請的伴娘站到花轎前時,儀式即已開始。香案上香煙繚繞、紅燭高燒,親朋戚友、職司人員各就各位。儐相二人分別以「引贊」和「通贊」的身份出現,開始贊禮。新郎新娘接引贊和通贊的贊禮開始拜堂。傳統的拜堂儀式程序如下:

引贊:新郎蒞位佇立於轎前。

通贊:啟轎新人起。

引贊:新郎搭躬拱手延請新娘。

引贊:新郎新娘至花堂前。

引贊:新郎新娘就位至香案前。奏樂鳴炮。

通贊:新郎新娘向神位和祖宗牌位進香燭。

引贊:跪,獻香燭。明燭,燃香,上香,儲伏,興,平身複位。

通贊: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

然後是傳統的三拜——一拜天地,二拜雙親,夫妻相拜,最後才引進洞房。拜堂儀式至此結束。

按中國的傳統風俗,新房的布置是也很講究的。

堂屋門前對聯一副加橫批,中間高懸一方形彩燈,彩燈四面分別繪上「鸞鳳和鳴」、「觀音送子」、「狀元及第」、「合家歡」圖案。香案上一對碩大紅燭,兩邊「對座」牆上貼陪對一幅。新房「金牆」上貼「天地君親師位」六個大字,自上而下直寫。這六個字的寫法有講究:天要平,即「平」字的兩橫要寫平,不能變曲;地要寬,即「地」字寫寬一些,不要過窄;君不開口,即「君」字的「口」字要全封閉,不能留空隙;親不閉目,即寫體「〓」字,右邊的「〓」字不能把上面的「目」字最後一橫全部封住。

新房門框兩邊貼對聯一副加橫批,橫批一般寫「鸞鳳和鳴」四字。門上貼大紅雙喜字。新房正中懸彩燈。窗戶貼剪紙的大紅雙喜字,四角貼剪紙蝴蝶圖案。窗戶兩邊貼對聯。牆壁四周掛字畫。廚房 正門對聯一副加橫批,門上貼紅「喜」字。

婚宴

男女雙方在拜堂之後,新娘就在新房不再出來。新郎要走出新房接待賀客。如在賓館、酒家宴賓則夫妻雙方都得出去會見賓客並向賓客敬酒。喜筵要按來客的尊卑長幼排定座位,稱之為「請客」,或者「清客」。排座位的原則是上尊下卑,右尊左卑,客人按其長幼和身份、地位從高到低排列座次。

當座位排定後,新郎要先到首席去倒酒並敬酒,並致祝酒詞,然後,開始上第一道菜。各席的酒菜應該一個樣,惟「男大親」和「女大親」所在的席次,照例必須有清蒸的豬肘子一個。而且,新郎要時刻守候在桌邊,為「上親」斟酒、盛飯、送熱毛巾等,以示尊敬。

婚宴結束後,「上親」先退堂屋休息一會,吃些點心,由男方尊長陪着說些客套話,待勤雜人員把席面撤去,掃了地,大親就該起身告辭了。臨走時,男家要「打發」衣料、鞋襪之類,講究的還有紅包。「送大親」又是一個熱鬧場面,男家所有體面的人都要送到門口,還要鳴炮動樂,以示敬重。新郎及其父母應送客至村口。

交杯喜酒

交杯酒的習俗開始於周代。《禮記昏儀》記載:夫婦共牢而食,合巹而握。合巹其實就是以一瓠瓜剖成兩個瓢叫「巹」。舉行結婚儀式時,新郎新娘各執一方即用酒漱口,就叫「合巹」。所以人們以合巹為結婚的代稱。此俗演變到後來為吃「交杯酒」。

花燭之夜

在古代,婚禮中使用的蠟燭上多半繪有龍鳳彩飾。後世以花燭喻為結婚。何遜《看伏郎新婚》詩云:「何始花燭夜,輕扇掩紅裝。」新婚這夜,新娘新郎通宵不睡,謂之「守花燭」。不守花燭者,新人睡後,攙扶、伴娘須時時進房察看花燭有無損漏,恐有不祥之兆。迷信者有「左燭盡新郎先亡,右燭盡新娘先亡」之說,故如一燭滅時,即將另一燭熄滅。

鬧洞房

這可以說是婚禮中的高潮環節。鬧洞房除逗樂之外,還有其他意義。據說洞房中常有狐狸、鬼魅作祟,鬧洞房能驅逐邪靈的陰氣,增強人的陽氣,據此有俗語:「人不鬧鬼鬧」。鬧洞房從積極的意義上說還是能增添熱鬧氣氛,驅除冷清之感覺的,因而有的地方又稱之為「暖房」。舊時代男女結合多是經人介紹相互之間比較陌生,鬧洞房能夠讓他們去除陌生感,為新婚生活開個好頭。此外,鬧洞房還能使親友彼此熟識,顯示家族的興旺發達,增進親友間的感情。鬧洞房活動進行到一定時候,新郎要領着新娘「作揖認親」。凡是男家的尊長,都要在儐相的贊禮聲中一個個進來讓新郎新娘拜見,而且要賞一個紅包給新娘作見面禮,稱之為「作揖包封」。同時,長者要拱手回個「半禮」。這種儀式,能夠顯示一下家族的團結。鬧洞房是「三天不分大小」,新郎新娘乃至新郎的父母往往會被他人甚至晚輩們取笑捉弄,被捉弄取笑者不能生氣,以免破壞新婚的喜慶氣氛。

開箱禮

婚後三日後新婦開箱,翁姑伯嬸及親友皆備物進獻,兄弟、子侄晚輩也均分別送些禮品。進獻之物多是綢緞衣料鞋襪之類。富貴豪門人口眾多者,則進獻極為豐盛。

回 門

婚後三天七天或九天,新郎陪着新娘從婆家回到娘家。女家要隆重地做「回門酒」。席間,新娘要引新郎拜見本家親友從最年長、最尊貴的認起。被拜見者或點頭,或起座相攙,或還半禮,同時要賞新郎一個紅包。至此,中華傳統的婚禮民俗才算完整了。

結婚信物

龍鳳呈祥

在中式婚禮上,還經常看到龍和鳳凰的圖案,這是因為在中國,龍和鳳凰都是吉祥的象徵,代表高貴、華麗、祥瑞,以及夫妻和諧美滿的關係。這個傳統來自古代中國神話傳說,據說虞舜時天下大治,樂官夔譜成了《九招》之曲呈獻,虞舜演奏過程中金龍彩鳳同時現身。《詩經·文王之什》中也有龍氏族王季娶鳳氏族鷙仲氏的記載,認為這是龍鳳呈祥,「天作之合」。

鞭炮

中國人喜歡在節慶日放鞭炮來增加喜慶氣氛。在重大節日,如春節,元宵節,都會放鞭炮和煙花,用來表達人們的喜悅心情,同時也因為中國人認為放鞭炮可以驅邪。在傳統的中式婚禮上,放鞭炮是必不可少的項目,鞭炮放的越多,越響就越能帶來好運氣。但是由於放鞭炮也會產生很多不良後果(如污染環境,炸傷人等)中國已經禁止人們放鞭炮了,所以在現代婚禮中,一些人發明了新的慶祝方式,用踩氣球來代替放鞭炮,也同樣為婚禮增添了不少喜慶氣氛。

紅雙喜

中國人的婚禮上,到處可見大紅的雙喜字。雙喜字由兩個「喜」字組成,代表喜事加倍,不同一般的高興和喜慶,也表示給新人帶來好運氣和幸福生活。

中式婚禮服裝

傳統的中國婚禮上,新娘子要穿非常漂亮的漢服,漢服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服裝,具有歷史意義和嚴肅的婚姻寓意。

民國結婚證:婉約浪漫的誓詞,美到忍不住想要結婚

所謂婚書,現在叫結婚證,是人們結婚時所訂立的文書。民間婚書起源於唐代,而後各個朝代均有所變化。但從歷史的縱向觀察,其主要內容與形式還是基本不變的。尤其是民國時期的婚書,證詞古樸典雅,可謂是「史上最浪漫的婚書」。它們讓我們懂得,婚姻是「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約定,是「山無棱,天地合,才敢與君絕」的誓言,是兩個人對彼此最美好的承諾與信任。

婚書壹:讀起來就讓人感到非常的溫暖,讀完之後發現婚姻是那麼浪漫

婚書壹

兩姓聯姻,一堂締約

良緣永結,匹配同稱

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

卜他年瓜瓞綿綿,爾昌爾熾

謹以白頭之約,書向鴻箋

好將紅葉之盟,載明鴛譜

此證

婚書貳

婚書貳:這份誓詞的文字充滿浪漫色彩,可以體會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精深和曼妙

嘉禮初成,良緣遂締

情敦鶼鰈,願相敬之如賓

祥葉螽麟,定克昌於厥後

同心同德,宜室宜家

永結鸞儔,共盟鴛蝶

此證

婚書叄:陶行知的婚書,用字典雅風趣幽默,讓人歡喜的很。

天也歡喜,地也歡喜

天也歡喜,地也歡喜,人也歡喜,歡喜你遇見了我,我也遇見了你。當時你心裏有了一個我,我心裏有了一個你,從今後是朝朝暮暮在一起。地久天長,同心比翼,相敬相愛相扶持,偶然發脾氣,也要規勸勉勵。在工作中學習,在服務中努力,追求真理,抗戰到底。為了大我忘小己,直等到最後勝利。再生一兩個孩子,一半兒像我,一半兒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