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2納米芯片,可能找不到客戶,面臨研發投入浪費問題


目前,台積電的5nm芯片生產工藝,處於一個量產階段,而2nm研製工作在路上,未來幾年可能會很快取得成功。在芯片製造上,與三星一樣,屬於全球數一數二的大廠,而且科研投入非常捨得花錢。

有人認為,台積電作為芯片製造廠的頭部企業,可以幫助歐美和大陸企業,代工生產高端手機、電腦、服務器芯片,不可能會面臨經營問題。對於台灣人而言,台積電就是當地的龍頭企業,是全球產業競爭中,永遠不會敗掉的大哥大。

可是,台積電畢竟是一個企業,而且受台灣環境影響非常濃,又深受美國技術控制。在10納米以下的芯片製造工藝上,儘管已經減少了來自美國的技術幫助,但是卻無法懟回來自美國的施壓。說實話,這是台積電的悲劇所在,註定了投資2納米芯片資金越多,可能虧損的越多。

我們仔細研究會發現,台積電的客戶主要是大陸市場。在美國的心裏,她靠近大陸,讓其代工芯片生產,沒有安全感。因此,許多美國人要求台積電,將工廠搬離台灣,到美國生產下一代2納米芯片。

我們都知道,在美國的影響之下,台積電對大陸企業並不友好。在14納米芯片工藝上,面臨被美國施壓,遵守對華為禁令的危險。即便台積電無心執行打壓華為的方針路線,台灣也會給其施加壓力,減少芯片供應,甚至直接斷絕供貨。這樣的風險,對於大陸企業而言,猶如在頭上懸掛了一把利劍沒有安全感。

因此,為了供應鏈安全,大陸企業已經開始重新布局。一方面減少了對韓國、台灣等易受美國影響力覆蓋的企業訂單,另一方面增加了國內供應商訂單份額,甚至派遣技術團隊,幫助合作夥伴進行技術改造。這就使得台積電不再是大陸客戶的主要供應商,未來的供應商地位,必然會被邊緣化。

在2020年疫情期間,非常明顯的一個預兆是,華為減少了台積電訂單,而中芯國際正在成為主要供應商。大量的訂單發包,一方面培養了大陸芯片企業的技術沉澱,而另一方面帶去了可持續經營的資金和市場,使台積電有了強勁對手。

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台積電的芯片製造工藝到了1納米,甚至更小的製造技術都掌握了,但是大陸企業沒有給其發包,而美國市場又無法滿足市場需求,結果可想而知。更為重要的是,希望台積電到美國建廠的美國,心中可能想要獲取技術,將這家企業變成美國戶籍,如果是這樣的話,未來台積電的命運就會變得更加多舛。

我們從最近幾年的全球芯片消費量中,也可以看出一個重要的問題。中國大陸是全球主要芯片進口國,而電子消費品持續增加,市場規模越來越多。台積電靠近大陸,沒有了這個市場,也就沒有了芯片存在的意義。然而,面臨中美供應商的選擇,台積電很容易受市場之外的因素影響,去給大陸企業斷供。台積電並沒有用實際行動,打消大陸企業的供貨鏈安全擔心,最後研發出來的2納米芯片,又怎麼能指望亞洲最大的消費市場接納她呢?所以,別看現在台積電在芯片製造工藝上進步很大,對2納米芯片的研究很有天賦,但是未必會有銷售市場,很可能找不到客戶,最後成為失敗的科研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