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座寺院的建築都各具特色,各有千秋。普陀山是聞名遐邇的佛教聖地,大小佛殿眾多,但其中一座寺院堪稱國內建築規格最高,因為有座殿堂是由明朝皇宮搬運而來的,這就是法雨寺的九龍寶殿。
法雨寺,相對於最大的普濟寺,又被稱後寺。位於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山白華頂左、光熙峰下,面臨千步沙,環境清幽,靈氣逼人,為普陀山三大寺之一。
法雨寺佔地33408平方米,依山勢而建,登臨而上,最先看到的是寺院牌坊,大理石材質,四柱三門,牌頭精雕細琢,台階前有兩隻威武的石獅子,雄霸一方,氣勢超凡。
穿過牌坊,沿着甬道前行,會看到一座石橋,名叫海會橋。橋下是放生池,水波粼粼,魚兒無憂無慮地游來游去,自由自在也是難道的幸福啊。
橋頭有一條青石鋪成的廊道,兩側豎立着黃牆,在參天大樹的掩映下,意境幽幽,愜意無比。
沿着長長的廊道前行,會看到前方有一座重檐方亭式的建築,藏紅色的牆身,金黃色的琉璃瓦,拱形門,上書「天華法雨」四個大字,這就是法雨寺的山門了。
過了山門,迎面看到的不是天王殿,因為法雨寺的山門沒有在中軸線上。左側可以看到一塊雕琢精美的九龍壁,每條龍都活靈活現,昂首舞爪,動感十足,彷彿要從壁中飛出來一般。
九龍壁的對面有一小院落,中間有一座五層的寶鼎,上刻「法雨禪寺」金色大字,兩旁還豎有石經幢,周圍古樹姿態萬千,爐香飄渺,真是禪意濃濃,佛韻徐徐。
中軸線上的第一座殿宇是天王殿,重檐歇山式,方窗拱門,氣派莊嚴,屋檐間懸掛一匾額,上題「天王殿」三個大字。
殿內佛龕中供奉着彌勒佛,笑口常開,福耳垂肩,慈眉善目,讓人進入殿宇就感到親切安詳。兩側供奉有四大天王的座像,威而不怖,身材偉岸(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代表着風調雨順。
天王殿的背後是護法殿,藏紅色的佛龕雕刻精美圖案,龕柱上盤着兩條金龍,內供身着金色鎧甲的護法韋陀菩薩,這是難得一見的韋陀菩薩座像,大多寺院里都是站立塑像。
拜過護法菩薩,拾級而上,可以看到左右兩側的鐘樓和鼓樓,這也很特別。大多寺院的鐘樓和鼓樓在天王殿的前面。
中軸線上的第二座殿宇是玉佛殿,紅牆金瓦,飛檐翹角,重檐頂,雕梁畫柱,殿前有石雕欄板。殿前的寶鼎被遊客撫摸得油光錚亮,寶鼎有吉祥消災之意,故而如此吧。殿內供奉一尊潔白如雪的釋迦牟尼佛像,玉質細膩,雕琢精美,神態安潤祥和。玉佛高1.3米,是1985年從北京永樂宮移來的。
拜過玉佛殿,就到了九龍寶殿。院落中有兩棵古樹,一棵是高大挺拔的銀杏樹,另一棵是姿態萬千的圓柏,雌雄異株,樹形優美。1962年郭沫若題詞為「龍鳳古柏」。
迎面的殿宇就是建築規格最高的觀音殿(又稱九龍寶殿)。金黃色的琉璃瓦在陽光照射下閃閃發光,屋脊上雕有神獸,前面還有仙人引路,到處彰顯出皇家氣息。該殿是康熙皇帝下聖旨拆金陵舊殿以賜普陀山,並賜「天華法雨」和「法雨禪寺」匾額,寺名由此而來。
殿內供奉有觀世音菩薩的金身法相,結跏趺坐於蓮花寶座上,手結禪定印,頭戴寶冠,神情慈悲,俯瞰芸芸眾生。兩側還豎立着善財童子和龍女的塑像。
觀音菩薩頭上的九龍藻井是明皇宮的原物,一條金龍盤頂,八條金龍環八柱昂首飛舞而下,栩栩如生,正中還有明珠一顆,組成九龍搶珠圖案,這是難得的國寶級文物了。大殿內的柱礎皇家氣息濃郁,上面雕刻飛龍,也是千里運來九龍殿的物證。
觀音菩薩的左右兩側還有十八羅漢塑像。每尊佛像都做工精細,神情逼真,彷彿就是真羅漢立在面前,讓人敬為驚嘆。
後面還有海島觀音的塑像,左手托凈瓶,右手持柳枝,神態自在逍遙,祥和一片。凈瓶滴水沁禪心,俯首參拜,願凡塵之心經過洗滌,能身輕氣爽,心靜如水。
中軸線上的第四座殿宇是諸經壇,在高高的台基上有一座精美玲瓏的建築,金黃色的琉璃瓦,配上紅色的線條,美輪美奐,雕梁畫柱,飛檐翹角,處處透出美的旋律。讓人情不自禁地走進去。
殿內供有千手觀音的法相,頭戴五佛冠,身着寶衣,胸前雙手合十,背後每隻手持有不同的法器,神通無比,法力無邊。
中軸線上的最後一座殿宇是大雄寶殿,這是法雨寺與眾不同的地方——主殿是九龍寶殿。大雄寶殿也建的魏巍壯觀,重檐頂,紅窗黛瓦,廊柱上掛滿了楹聯,其中「佛應西乾八相成道令三有同登覺岸;法流東土九界咸歸攝萬類共證真常」讓人感到氣勢磅礴,佛法無邊。
殿宇內供奉有橫三世佛,雄偉壯觀,面目俊朗,表情慈悲,處處透出佛韻靈光,蕩滌着凡塵俗世之心。
法雨寺以其靈氣逼人的風水地貌,最高建築規格的殿宇,吸引着無數的遊人信眾前來朝拜,也期待您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