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防洪計劃--台北市淡水河巨型疏洪道(北部疏洪道)簡介

台北市與新北市之間的淡水河疏洪道,又稱北部疏洪道,將淡水河、基隆河、新店溪、景美溪、大漢溪等河水疏導集中到關渡,然後排往淡水河出海口,對防洪發揮了很好的效果。1984年基本完工,最早1979年就開始設計規劃。以後就不斷美化,或加高堤防,修整,變成台北市與新北市之間的超大型生活空間。

北部疏洪道位於台北市、三重、廬州、五股、新莊、泰山等城市之間,全長7.69公里,寬度445米,面積大約420公頃,風景優美,有網球場、羽毛球場、棒球場、籃球場、溜冰場、腳踏車道等,公園設施則有荷花公園、野花公園、陽光運河、微風運河等。雖然有停車場,但是只能短暫停留,禁止長時間停車。

大陸遊客來到台北,無不驚艷這樣優美的大型公園綠地,在寸土寸金的台北市,怎麼建成的。這個疏洪道開始是為了防洪而設計,值得我們參考的主要理由包括:

1. 防洪與防災的公共工程設計理念,應該與都市居民的生活緊密結合,不能空着不用。台北自從建設了這個疏洪道以後,40年來幾乎沒有出現過洪水,災難消弭於無形,無論多大的暴雨都應付自如。但是平時沒有暴雨的時候,根本沒有任何災難的樣子,老百姓悠遊自在,徜徉其間,除非夏天天氣太熱,或冬天太冷,這個公共空間都有人來運動、休閑、散步,基本上完全讓台北市、新北市的居民利用到了。台北最冷10-15度,最熱37度。

2. 這麼廣闊的空間,沒有允許任何開發商在上面蓋樓出售,不但不能蓋樓,而且還強制居民搬遷,一方面永久解決洪水排泄問題,同時保護居民生活穩定,生命安全。

3. 面對氣候變遷帶來的巨大變化,暴雨集中,大陸各城市洪澇災害有增無減,各種海綿城市工程手段緩不濟急,是時候應該考慮「疏洪道」概念了。自古大禹治水,強調「疏導」,不可以只單純的圍堵洪水。大小城市都可以考慮設計疏洪道,在人口密集的市中心,一樣可以創造有利條件,設計「疏洪道」,平時方便老百姓無憂無慮的生活,發生大雨、暴雨的時候,自然切換到疏洪道的功能,也就是世界各國啟用的「雙層道路」、「三層道路」的概念。

我們鄰近的馬來西亞與泰國都已經施工或完工,發揮效果,應付東南亞驚人的暴雨,解決了洪水問題。

4. 台北市是一個盆地,本來是一個大湖,自古有洪澇的困擾,排水困難,沒有地形優勢,相對而言,大陸的大小城市空間比較寬闊,有時候還有地形的優勢,設計「疏洪道」應該不是很困難,技術上完全可行。關鍵是設計院需要完全接受這個概念,設計施工需要的時間比較長,也許3-5年才能見到初步成效,8-10年才能完全發揮效果。這將會是頂層設計的重大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