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美軍艦互訪?蔡英文別高興太早

文/郭志紅

美國眾議院7月14日通過「2018國防授權法案」鼓吹所謂「台美軍艦互訪」後,美國參議院9月19日也通過此項法案,要求評估「台美軍艦互訪」的可能性。蔡英文辦公室發言人林鶴明就此公開向美方表示「感謝重視」。

「台美軍艦互訪」嚴重挑戰「一中」紅線。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倘若美國軍艦停靠台灣,無異於侵犯中國主權和領土。

台美尋求軍艦互訪,可謂各有各的算盤。從目前台灣島內具體政治環境來講,綠營執政之後,一心一意走「隱性台獨」和「去中國化」路線,在軍事實力無法為其提供足夠底氣的前提之下,「聯美抗中」便是台灣當局迫切尋求的政治庇護。而推動軍艦互訪,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第一步;對美國而言,雙方軍艦互訪,其政治意義大于軍事意義,更有以台灣為籌碼向中國施壓講條件之意。

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美國國力日漸衰退,加之近年來中東ISIS崛起、敘利亞內戰以及東烏內亂等問題困擾,這位「世界警察」當得越發力不從心,又恰逢近期朝鮮核武取得較大進展,對美國及其盟友越來越具有實質性威脅的情況下,借用台灣這張「老牌」來換取大陸在上述問題上對美作出某種「讓步」,也就不足為奇了。

通觀中美關係發展,有這樣一條規律:在中美關係上升期,「美台關係」相對冷淡,兩岸關係則持續回暖;在中美關係動蕩期,兩岸關係相對冷淡,「美台關係」則持續回暖。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美外交進入低谷,以李登輝為代表的台獨勢力則乘機明目張胆圖謀「台灣獨立」。後來,中美關係穩定上升,兩岸關係取得了通郵、通航、通商的重大進步。「台美關係」始終是在中美關係這一大的框架體系下運行。而此次美國內鼓吹台美軍艦互訪,放在大的世界格局背景下分析,即是大陸綜合國力日益增長,在世界的影響力愈加凸顯,美國在某些國際問題上不得不尋求中國的配合與支持,因而意圖通過打「台灣牌」來要挾中國。

外交總是以綜合國力為基礎。中國大陸有着強大的消費能力和廣闊的市場,加之改革開放等政策持續發力,中國大陸經濟早已成為世界經濟的新引擎。當前,中美兩個大國在經濟、文化等諸多領域合作往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據新華網報道,2016年,中美僅雙向旅遊規模就超500萬人次,平均每天有14000人來往於太平洋兩岸,中美兩國雙邊貿易額已超5000億美元。一旦中美關係惡化,這對美國意味着什麼,對中美關係意味着什麼,商人出身的特朗普應該心知肚明,這筆賬應該會算得清楚。

至於台灣當局,對軍艦互訪以及寄希望於美國也不要太樂觀。畢竟,軍艦互訪法案提出的「評估」並非「執行」,台當局顯然高興得早了點。

此外,台當局須清醒認識到:美國打「台灣牌」,是為滿足美國利益,而不是幫助台灣實現「獨立」。這一點,早前親台的共和黨愛達荷州主席葉望輝就說得很清楚,「台灣人自己的選擇,不要寄望美國介入相挺」!事實也是如此,美國雖然加強與台灣軍事聯繫,但卻從未承諾「保護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