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政治生態長期以來呈現出國民黨和民進黨藍綠惡鬥的情況,在兩個大黨的擠壓之下,小黨的生存空間被不斷壓縮。從最初的新黨到後來的親民黨、時代力量等等小政黨都是曇花一現,在擁有一段政治上升期之後很快就會被邊緣化甚至泡沫化。而2019年才剛建立的台灣民眾黨是如今台灣的第三大黨,創黨主席是現任台北市長柯文哲。本來在民進黨的壓制之下,民眾黨的發展長期沒有起色。可是隨着疫情的爆發,柯文哲因為醫學背景而支持率大增,連帶着台灣民眾黨也有了聲勢。而從柯文哲與台灣民眾黨的歷史看來,事情似乎並不簡單。因為百年前台灣地區出現的第一個政黨也叫「台灣民眾黨」,兩者的關聯值得玩味。其具體的情形如何,且待在下慢慢道來。
台灣民眾黨的大本營——台北市
蔣渭水和1927年的台灣民眾黨
今天活躍在台灣政壇中的台灣民眾黨在歷史上也曾有一段淵源,這個名字在日本殖民時期就被當時的政治家蔣渭水用來組建台灣歷史上第一個現代政黨。日本殖民台灣時期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明治天皇1895年入侵台灣建立殖民統治到1919年中期第七任總督明石元二郎病亡,這一階段的台灣總督都是軍人出身,實行的政策也都是以鎮壓和剝削為主。第二階段是從1919年末首任文職總督田健治郎上任到1936年軍人小林躋造出任台灣總督,軍方再度上台執政。這一時期所展現出的就是民生的發展和社會民主化的新風潮。最後就是從1936年到1945年日本戰敗台灣光復,這一時期的台灣島已經完全淪為戰爭機器的加油站,和日本一道參與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而自1919到1936年之間,台灣地區的社會氛圍出現了明顯鬆動和緩和的跡象,原本的壓抑氛圍有所減輕。特別是大正天皇時期實行的「大正民主化運動」也為台灣島內送來了一股清新的空氣,民主開始在台灣島內萌芽。一些知識分子也開始組建政黨,台灣民眾黨就是其中之一。
曾經的日本殖民總督府
台灣民眾黨是由台灣省政治家蔣渭水組織建立。它的組織架構來自於台灣文化協會,這個協會當中聚集了許多有識之士如林獻堂、李應章、賴和等人,以傳播中國文化為己任。1921年,日本國內的民主風潮開始向台灣擴散,傳統的日本軍方和元老藩閥也默認了這種情況的出現。政黨政治開始在日本實行,而民間結社所受到的壓力也遠小於之前。所以在台灣的精英人士組建了台灣文化協會,當中積極擴散傳播的是中國民族文化的內核精神。像是林獻堂雖然出身於豪門大族霧峰林家,還是日本貴族院的議員,地位超然。可是他一生不說日本話、不改日本姓,不穿木屐,一直保持了漢民族的文化色彩。台灣文化協會成立後受到了各界的關注,當中的成員大多是社會上的精英分子。大批的醫生、律師、教師和地方士紳踴躍參與,成員很快突破了千人。這個協會的本質屬性還是文化單位,他們通過讀報會、演講會、劇團、播放電影等方式傳播中華文化,當中也吸引了許多底層農民群眾參與,成為了一個龐大的集體。蔣渭水就成為了當中的核心成員,積極活動在第一線。
台灣文化協會
蔣渭水是醫學專業出身,而且是當時醫學界的後起之秀。1910年,年僅十九歲的蔣渭水就進入了台灣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也就是我們今天的台大醫學院。據台灣史家蔡正元先生的《台灣島史記》記載:
「1912年,蔣渭水加入了孫中山領導的中華同盟會台灣分會,還曾經打算與同學杜聰明、翁俊明等去北京刺殺袁世凱」。
蔣渭水從醫學院畢業後,一直在台北行醫經商。直到林獻堂等人開始以文化為名,開展政治運動之後,蔣渭水才和他們走到了一起,並成為了骨幹成員。1923年,蔣渭水等台灣文化協會骨幹被日本警方扣上了違反治安條例的罪名逮捕入獄,後來在輿論的壓力之下,只能輕判幾個月監禁後釋放。但是這次的事件也讓台灣文化協會的聲望越來越大,吸收進來的人越來越多,而危機也在不經意間產生了。
蔣渭水
台灣文化協會的內部因為成員越來越多,漸漸出現了路線之爭,形成了兩個相互對立的陣營。其中蔣渭水和林獻堂屬於保守派,仍然主張以傳播中華文化為主要發展脈絡。而與之相對的連溫卿、王敏川、蔡孝乾等人則主張要大力發展工農運動,逐漸向左翼傾斜。這些人本身就和大陸方面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思想左翼也在情理之中。後來兩派勢成水火,蔣渭水和林獻堂被迫出走,攜帶了大批台灣文化協會中的精英分子重新於1927年組建了台灣民眾黨。台灣文化協會在此之後就成為了左翼陣營,積極發動工農運動。結果遭到了日本殖民政府的強力鎮壓,組織核心四散逃亡,在1931年徹底瓦解。
蔣渭水紀念公園
台灣民眾黨最初的理念主要是民生層面,他們反對放任鴉片橫行,反對日本財團大量獲得公共土地,反對日本田中義一內閣的侵略政策。當中的骨幹主要就是從台灣文化協會中出走的精英分子,主體思想偏於保守。蔣渭水則擔任了這個黨派的實際領導人,這也是台灣歷史上第一個現代意義的正式政黨。在黨務發展過程中,蔣渭水的思想也在逐漸左傾,也打算推動工農運動,大力吸引底層農民的支持。1928年,蔣渭水自行組建了「台灣工友總聯盟」,打出了「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的口號。這一點再度引發了林獻堂的不滿,1930年林獻堂正式退出了台灣民眾黨,次年蔣渭水因病逝世。台灣民眾黨也在1931年底被日本殖民政府強行勒令解散,成為了台灣政治史上的塵埃。
柯文哲的台灣民眾黨所圖為何?
當時間來到2014年,出身醫師的無黨籍候選人柯文哲成功戰勝了國民黨的連勝文,拿下了台北市長的寶座。這也是近30年來,首次由無黨籍人士奪下台北市長的位置。柯文哲是日本皇民家族後裔,他的祖父在日本殖民時期改名為「青山觀也」。柯文哲本身就和國民黨處於對立面,而且自稱政治傾向是「墨綠」,因此他和民進黨的關係一直都十分友善。為了幫助柯文哲勝選,民進黨選擇不在台北市派出候選人。這樣一來就將自己綠營的選票全部灌給柯文哲,也讓他可以順利當選。然而在政治舞台上,從來也沒有永遠的朋友。柯文哲和民進黨的合作初衷是共同對付國民黨,當國民黨已經被戰勝之後,民進黨的炮口自然會對準柯文哲。
柯文哲
柯文哲憑藉著網絡聲量將自己打造成為年輕人最喜歡的「網絡紅人」,讓他擁有了自己的選舉基本盤。加上柯文哲沒有固定的政治立場和政治主張,一直是圓滑的模糊戰術,以至於有人評價柯文哲是沒有中心思想的「政治水母」。所以,民進黨也不希望柯文哲做大,威脅到自己的大位競爭。兩者之間漸行漸遠,最終成為了政壇上的對手。民進黨動用手中一切的政治力量來圍剿柯文哲,2018年更是派出了綠營大將姚文智與柯文哲還有國民黨的丁守中共同角逐台北市長的寶座。在這樣的攻勢之下,2018年謀求競選連任的柯文哲僅僅勝過了丁守中幾千票,差距可以說是微乎其微。這當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綠營的選票中有很多都回到了姚文智的手中。這場選舉意味着柯文哲和民進黨正式決裂,也是通過這場選舉讓柯文哲看到了自己已經有了超越藍綠之外的第三方力量和鐵杆支持者。內心對於權力的渴望,讓他不僅僅滿足於台北市長這個位置,他希望更進一步走向更高的寶座。所以,柯文哲打算籠絡遊離在藍綠之外的中間力量和自己的鐵杆粉絲組建「白色力量」,用以抗衡藍綠陣營。這就是柯文哲創立政黨的原因,而柯文哲也實現了從醫生到市長,從市長到黨主席的過程。
民進黨議員王世堅對於柯文哲炮火連連
柯文哲的台灣民眾黨創建於2019年六月,之所以和蔣渭水的政黨取相同的名字,按柯文哲的話說是:「要向蔣渭水致敬,致力當一名文化的傳道者。」事實上柯文哲的野心不僅於此,他並不甘願僅僅只成為文化的傳道者。當年的台灣民眾黨吸收的都是台灣島內的社會精英分子,包括了醫生、律師、高級知識分子和地方士紳。這些人和柯文哲有相似的經歷和背景,能夠達成共情,柯文哲以「台灣民眾黨」的大旗就是要重新召回這些人為己所用。因為如今的台灣社會中,這些行業依舊是社會上的頂層精英,而柯文哲正好出身於這個環境中,對於個中三昧自然也要比他人熟悉。而有人更是直言不諱,聲稱「柯文哲綁架了蔣渭水」,打着蔣渭水的旗號為自己謀取私利。
柯文哲與蔣渭水
當時有觀點認為柯文哲創黨是要劍指2020年的台灣地區領導人大位爭奪戰,而當時的社會精英分子正好處於迷茫期。他們不希望投給蔡英文,但是更不希望投給草根出身,素來有「草包」之稱的韓國瑜。所以,柯文哲當時的打算應該是為了要將這部分人團結起來,但是後來陰差陽錯,柯文哲並沒有參與大位的角逐。而代表着「白色力量」的台灣民眾黨卻在政黨選舉中成果突出,搖身一變就成為了繼民進黨、國民黨之後的台灣第三大政黨,並且在台灣立法機構獲得了重要的代表提名權。可惜的是,台灣民眾黨倉促組黨,根基不穩。在選舉之後,很快就成為了一盤散沙。甚至連召開全黨代表大會都達不到指定人數,可見內部的鬆散。無根無基、無枝無脈是台灣民眾黨最大的問題,這個黨完全就是建立在柯文哲的政治生命和個人魅力之上,兩者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如果柯文哲終結了政治生涯,那麼台灣民眾黨立刻就會土崩瓦解。
柯文哲與台灣民眾黨
現在的台灣爆發了嚴重的新冠疫情,執政的民進黨使用近乎荒唐的防疫措施,已經招致了台灣島內的民怨沸騰。而柯文哲依靠着自己的專業背景,雖然身處疫情最嚴重的台北地區,可是支持率卻絕地翻盤,大幅走高。台灣的選舉很多時候拼的是一股氣勢,如今的柯文哲彷彿又回到了如日中天的2014年,也帶挈着台灣民眾黨的民調支持率大幅上升,已經能和國民黨分庭抗禮。可是正所謂「爛船也有三千釘」,國民黨雖然是搖搖欲墜江河日下,但是在民間還有大批鐵杆支持者。而且他們的行政專業度和事務官員的數量也遠遠超過台灣民眾黨。也許在2024年,台灣民眾黨和柯文哲有力量和藍綠陣營分庭抗禮,但是能夠勝出的可能性仍不算高。台灣民眾黨想要超過國民黨,未來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畢竟是新生嬰兒和百年老店的競爭,國民黨基礎性優勢依舊十分明顯。未來的台海局勢如何發展,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