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5日,在擁有1500多年歷史文化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楓涇,迎來了一位與它生於同時代的「老友」。在當天舉行的謝天錫藝術館開館儀式上,來自江西的東晉名士謝安後人,將一件創作於1700多年前的國寶級書法作品《佛遺教經》帶到了現場進行展示,以祝賀謝氏文脈在楓涇這塊鍾靈毓秀之地綿延,以紀念清代名儒謝墉、當代書畫藝術家謝天錫成為了閃耀在楓涇歷史文化天空中的星星。

「謝天錫是生於楓涇,在楓涇成長,從楓涇走出去的文化名人。他在世時,曾多次回到他就讀過的楓涇中學(現為華東師範大學附屬楓涇中學)參觀。」活動現場,楓涇鎮文史研究會會長丁四雲回憶着與謝天錫生前結交的點點滴滴。2009年時,丁四雲邀請謝天錫來楓涇,參觀最新考據修葺的景點金圃宅第,並告訴他,「這是謝墉的宅子,也是你們謝家祖宅。」謝天錫當即欣然為「金圃宅第」題下匾額。2020年,謝天錫辭世,在其家屬的支持下,一個以謝天錫命名,展示楓涇謝氏家族文化成就的藝術館開始籌備。2023年3月25日,謝天錫藝術館正式對外開放,這為楓涇文化又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整個藝術館共分為兩大部分:謝氏家族介紹與謝天錫一生成就介紹。據介紹,謝安,出生於公元302年,今河南太康縣人,距今1700多年。謝安曾與東晉書法家王羲之交往,當53歲的王羲之稱病辭官隱居山陰時,36歲的謝安陪同他一起隱居,朝夕相伴並向王羲之學習書法,後王羲之書寫《佛遺教經》送於謝安。謝家一代一代珍藏傳至謝天錫。

謝天錫於1934年出生在楓涇,是楓涇謝氏12代傳人、謝墉的八世孫,江西著名的藝術家、教育家,文物收藏鑒定家。整個藝術館全景式展現了謝天錫的藝術人生及代表作品。

近年來,楓涇鎮持續整合資源和各方研究力量,系統梳理歷史文化名人,讓楓涇歷史文脈傳承有緒、發展有源。早在21世紀初,楓涇就率先召集文史愛好者着手歷史文化的保護性梳理和開發,先後整理出版了《楓涇史話》、《楓涇名人》、《楓溪竹枝詞》等《印象楓涇》系列叢書共6冊。最近2年,還相繼編寫了《打撈泖橋》、《尋夢錢明》等書籍。國畫大師程十發祖居、丁聰美術館、朱學范故居等相繼在楓涇落成;今年,書籍《清代名儒謝墉》也將正式出版,應該說,楓涇已將歷史文脈融入古鎮一磚一瓦、一景一物中。
今年,楓涇以創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為契機,將文旅融合在方方面面,力爭把楓涇旅遊區打造成長三角一流的江南文化休閑度假目的地。一方面,楓涇正在將古鎮內的蔡以台讀書樓打造成集「文化社交+輕餐飲」的複合式文化消費空間,將古鎮中大街193號王宅改造成朵雲書院,努力在老建築里營造城市的「世外桃源」。另一方面,也在正積極籌備陸贄藝術館。陸贄是唐朝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政論家,被後人譽為「唐代十大名相」之一。「傳承歷史文脈,才能彰顯楓涇古鎮的根與魂。未來的楓涇古鎮也將在上海樂高樂園度假區的加持帶動下,走向更好的遠方。」楓涇鎮副鎮長諸燁鳴表示。
作者:薄小波
編輯:張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