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智能手錶成了「社交神器」,裏面或潛藏「大灰狼」?

2023年07月04日23:53:32 熱門 1948

「智能手錶里暗藏『大灰狼』!」這句話如今已成為北京市民劉維和女兒聊天時的口頭禪。

劉維的女兒今年8歲,沉迷於「表圈」(智能手錶好友圈)近3年時間。往常,他放任女兒和好友互動,認為孩子有自己的社交圈很正常。直到剛剛過去的這個寒假,他偶然發現,女兒的智能手錶裏面竟然加了不少陌生人,其中有聲音像中年男性的人頻繁發來一些性暗示的語言,他這才警惕起來。

近年來,兒童智能手錶的功能不斷延伸,除了定位、接打電話外,還可以微聊、視頻通話、拍照發好友圈、留言評論等,甚至內置益智遊戲,又有支付功能,儼然一部微型智能手機。

多位接受記者採訪的家長擔心,孩子通過智能手錶無限制添加好友存在安全隱患,本來有益於孩子的「定位手錶」淪為「社交神器」;同時,智能手錶功能繁雜,孩子容易沉迷其中,導致注意力不集中、視力降低、睡眠不足等健康問題;還可能暗藏誘導消費、暴露隱私和被不法利用的風險。

兒童智能手錶是否應該回歸健康與安全核心功能?又該如何保護未成年人「手腕上的安全」?記者進行了調查採訪。

1 智能手錶風靡一時

功能繁雜容易成癮

由於功能實用、趣味性強,近年來,兒童智能手錶從「滿足家長」到「取悅孩子」,越來越受到未成年人的青睞。

根據中國產業研究院《2022-2027年中國兒童智能手錶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研究報告》,目前中國5歲至12歲的兒童數量約為1.7億人,兒童智能手錶的市場普及率約為30%,基本上3個孩子當中就有1個孩子有智能手錶。其中智能手錶在城市兒童的市場普及率至少過半。

記者在某電商平台上搜索發現,兒童智能手錶的價格從幾十元至數千元不等,品牌包括小天才、華為、小米、360等。在產品詳情介紹頁面,記者看到,不少兒童智能手錶都預裝了聊天、音樂、作業、故事、錢包等多種應用程序,支持拍照攝像、身體監測及支付等功能。其中的聊天軟件可以發語音、圖片、表情包,或者視頻通話,也有類似社交朋友圈的功能,手錶好友可以互相點贊或評論。

以小天才手錶為例,起初主打「雙向通話」,隨後逐漸升級迭代增加了各種功能,價格從398元到1999元不等。豪華版的功能更加豐富,某電商平台上銷量達2000+。

劉維介紹,其女兒從幼兒園到三年級,用了兩代智能手錶,最初是為了隨時了解孩子的位置,和孩子通話,如今這兩項功能反而被弱化了,社交、娛樂、購物、拍照等功能越發突出,「像個集多重功能於一體的小型智能手機,孩子像着了迷一樣,天天捧着手錶玩兒。手錶里的好幾個陌生人,不知道是在什麼情況下添加的」。

發現問題後,劉維立即把女兒手錶里的陌生人全刪了,並趕緊設置了「加好友需家長同意」模式。

廣東中山某小學王老師告訴記者,其所在班級幾乎人手一個智能手錶,學生們特別喜歡聊天、拍照、朋友圈等玩法,上課都無法集中注意力,「為了不影響上課,只好採取集中保管的方式」。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李靜思分析,智能手錶在滿足未成年人便捷生活需要的同時,也能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如安全感、歸屬感及成就感,使其越來越受到孩子們的青睞。

「他們在智能手錶聊天群里隨時可以得到『有呼必應』的被重視的歸屬感,加上智能產品開發者挖空心思設計讓孩子們上癮的釣魚式黏附機制,讓沒有足夠認知能力的孩子認為,應用智能手錶是一種能夠闊步於浪尖潮流的炫酷體驗,誤以為智能手錶有時候可以替代一些成長過程中的真實需求。」李靜思說。

2 沉迷虛擬社交網絡

弊大於利需要警惕

「碰一碰手錶,加個好友吧。」如今,這句話成了不少兒童社交時打招呼的見面語。記者隨機採訪北京、湖南等地10多個未成年人發現,智能手錶中的社交功能最受孩子們歡迎。

如7歲的北京女孩琳琳就特別喜歡和人加好友,「好玩」「隨時聊天」是她加好友的動力。前不久,她加了一名剛認識的女孩為好友,隔三岔五便給對方發短視頻或者視頻聊天,分享自己的日常。12歲的湖南男孩康康熱衷於加好友的理由是,發朋友圈後,看到好友為他點評贊,特別有成就感。

對於此類現象,不少家長表示擔憂:很多成年人都抵擋不住手機的誘惑,一刷就很難停下來,更何況孩子。還有家長經常看到孩子半夜躲在被窩裡用手錶聊天。

「尤其是碰一碰就能加陌生人為好友,更可怕,不知道對方是什麼人,更不知道加了好友後對方會和孩子產生什麼聯繫,萬一遇到壞人怎麼辦?」湖南長沙市民趙蕾吐槽道。

趙蕾的孩子今年9歲,使用智能手錶近1年時間,起初還老老實實地只用手錶和她通電話,可不到1個月便自行學會了手錶里各種應用程序的使用,如今只要看到同齡人,便會湊上去嚷嚷着加好友。

在她看來,兒童智能手錶越來越社交化,對孩子來說弊大於利,「通過智能手錶,孩子會接觸過多、過於成人化的網絡信息,容易心理早熟,可能沉迷於虛擬網絡社交,降低在現實世界與人交往的意願」。

李靜思也提出,未成年人處於身心發展的關鍵期,自制力和自律性較弱,網絡社交容易讓他們產生獲得感和滿足感,痴迷於智能手錶發圈、打卡可能會加劇網絡依賴甚至導致網絡成癮。同時,智能手錶的一些智能賣點,也會在無形中淡化孩子的主動思考能力,如遇到不會的字和詞,問一句便可呈現答案。

3 誘導消費涉嫌侵權

泄露隱私觸碰紅線

除了擔心孩子沉迷網絡社交外,趙蕾還提出一個問題:她為孩子購買的某品牌智能手錶中,有軟件誘導孩子消費,且該款軟件在不使用支付密碼的情況下也能扣款。

記者注意到,在某第三方投訴平台上,有關兒童智能手錶的投訴中,有不少與誘導消費有關。江蘇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也曾發文稱,多名家長投訴反映,兒童智能手錶綁定的家長端並未開啟免密支付和支付確認,而小孩在手錶端購買遊戲服務卻能直接從家長端扣款。

另外,兒童智能手錶中還存在部分遊戲軟件重複扣款、多次扣款等問題,孩子在使用時極易被廣告推送或遊戲內容吸引,甚至進行大額充值消費。

兒童手錶的使用群體為3周歲至14周歲的未成年人,其屬於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擅自支付行為無效,可由家長否認其效力。若因此給兒童或家長造成經濟損失的,兒童和家長還可要求存在過錯的商家承擔賠償責任。」北京市中聞律師事務所律師杜秀軍說。

他提出,兒童智能手錶誘導消費不僅違反我國廣告法「針對不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的商品或者服務的廣告不得含有勸誘其要求家長購買廣告商品或者服務的內容」的規定,還違反未成年人保護法「網絡服務提供者應當針對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務設置相應的時間管理、權限管理、消費管理等功能」的規定,相關部門可依法查處。

「若兒童智能手錶廠家或服務提供者未與兒童和家長達成任何消費協議,未做任何提示或告知即自行扣費,屬於盜竊行為,嚴重的可追究刑事責任。」杜秀軍說。

有的兒童智能手錶還存在隱私暴露風險。記者注意到,一些版本和配置比較老舊的兒童智能手錶沒有相應的隱私設置,安裝App無須用戶授權便可開啟多種權限,通過遠程獲得未成年人的人臉圖像、位置和對話等隱私信息。

「如果有不懷好意的人入侵手錶,那麼這款本來可以省心的產品就變成一款『跟蹤器』了,如何保障孩子的安全?」趙蕾不無擔憂地說。

根據江蘇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發佈的兒童智能手錶消費調查報告,17.11%的消費者表示遇到過兒童智能手錶泄露個人信息的情況,32.89%的消費者表示希望可以針對兒童智能手錶採取措施,進一步提高手錶的信息安全性。

此前,「3·15信息安全實驗室」對電商平台一款銷售量達「10萬+」的兒童智能手錶的測試結果顯示,由於手錶使用的操作系統過於老舊,沒有任何權限管理要求,惡意程序可以在兒童和家長不知情的情況下輕鬆植入,並獲取孩子的位置、人臉圖像、錄音等隱私信息。

「兒童智能手錶在收集信息方面的不合規現象亟須引起重視。」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負責人張曉冰說,兒童智能手錶收集的生物識別、行蹤軌跡等兒童個人信息實際上均屬於敏感個人信息,收集時應當堅持最小收集原則,必須取得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的同意,這條紅線不得逾越。

張曉冰同時提醒,未成年人對網絡風險的識別能力較弱,在使用智能手錶的過程中容易泄露照片、視頻、實時定位、個人情況、父母信息等個人信息,造成隱私泄露。在此基礎上,可能被一些不良分子利用,他們通過手錶偽裝成孩子的同齡人,誘導其消費或者下載不良軟件,甚至可能誘騙孩子違法犯罪。

4 推強制性國家標準

設計備案功能審核

在兒童智能手錶逐漸成為孩子「標配」電子產品的背景下,其存在的問題亟須引起重視。

多名受訪專家提出,教育部門、學校、家庭、社會應該形成合力,織密安全網。加強行業審核與監管,規範健康指引標準。可考慮將兒童接觸社交媒體納入監管範圍,發佈關於兒童智能產品的設計與推廣指導規定,讓企業在開發相關產品時有法可依。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11月,國家標準GB/T41411-2022《兒童手錶》正式實施。受訪專家認為,落實國家標準有助於進一步保護兒童個人信息。該標準目前為推薦性國家標準,根據實施情況,如果有必要,可將其上升為強制性國家標準,要求廠家在兒童智能手錶的設計、生產和銷售等環節嚴格遵守相關標準,從源頭上進行遏制。

李靜思提出,兒童電子產品的設計要與未成年人的成長階段相契合,以促進孩子的健康發展為要旨。針對未成年人自控力較弱的特點,廠家在家長端的設置上應該更加精細化,根據未成年人的不同特點設定不同的使用規則。

張曉冰從行業監管層面提出意見,她認為應該推動兒童智能手錶行業自律,加強行業審核與監管,制定兒童智能手錶行業安全標準,出台兒童智能手錶模式規範,鼓勵行業定期發佈相關調查報告,披露行業發展趨勢及未成年人保護狀況等相關問題。

「政府也要加強監管,對違反相關法律法規的企業或平台,一律嚴格追責,讓全社會真正形成關愛兒童、尊重兒童的社會氛圍和社會理念。着力推動《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出台,將兒童接觸社交媒體納入條例保護範圍,加強兒童智能手錶的設計備案和功能審核。」張曉冰說。

杜秀軍則建議,一方面,要定期開展兒童智能產品危害和心理健康教育課,舉辦學生和家長網絡素養講座,讓學生增強自身抵禦不良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家長和學校應當正確引導孩子通過豐富業餘愛好、提升社交能力、增加趣味活動等,建立健康互動的交往關係,鼓勵孩子線下「現實社交」。

北京家長陳晨對此深有同感。他認為家長應該築牢第一道「防火牆」,多關注孩子的身心變化,提升孩子的社交溝通能力。企業在研發產品時也應該「做減法」,功能設計要符合兒童身心發展特點,回歸健康與安全核心功能,滿足兒童實際需要,同時要加強信息安全保護,避免因為程序漏洞導致兒童的身心安全受到威脅。

來源/法治日報、瞭望智庫、新華每日電訊

編輯/陶寅生

審簽/侯曉然

監製/周志飛

兒童智能手錶成了「社交神器」,裏面或潛藏「大灰狼」? - 天天要聞

2023年

《中國婦女報》《中國婦運》

熱門分類資訊推薦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 天天要聞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雖然說《愛情公寓》這部劇在劇情上充滿了爭議,但是一定程度上,這部劇也是很多人的回憶,是伴隨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而且劇中的很多角色都成為了經典,他們的口頭禪也一直被拿來玩兒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談到《愛情公寓》這部火爆一時的歡樂喜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愛情公寓》中那個把曾小賢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現實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劇中的形象也判若兩人。1981年出生在遼寧瀋陽的榕榕,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後來成為了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