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30多名工人一天切割3噸產品,現在11人一天能切6噸……」
4月1日上午一進入沃得利公司車間,就見一派忙碌場面,六條流水線上生產加工的食品在傳送帶上穿梭着,這頭切割、稱量、炸制,後面緊跟上就是分裝、封口、包裝、入庫……一環緊扣一環,流水線上食品機械設備合併組合運轉,上道工序和下道工序之間全部無縫對接。筆者在油炸流水線處看到,從開始食材下料到最後的包裝成品,整條流水線上僅七八個工人在操作。
「在智能化的流水線上,用機器代替人工,一條流水線日產30多噸產品,大約10名工人,每噸能節約760元的人工費。」沃得利公司總經理王方軍說,「這條咔滋雞排線上,設備切割僅用了8人,大部分工序是智能機器在完成切割,為公司節約了大量人工成本。」
王方軍作為集團表彰的生產技術標兵,自沃得利建廠之初,就全力致力於生產技術創新工作上,他改變以前的車間生產模式,對流水線上的食品機械進行統籌安排,合理利用,確保每一台機械都有效運轉,接着又從合併優化人員工序安排、優化現場減少迂迴布局管理着手,利用統籌辦法合理配置各個先進設備,對低溫成型線進行了升級改造,連線一機多用,減少了員工來回拉車等現象,實行6S常態化管理,對現場管理進行量化,從管理上要效益,在車間工序管理、設備管理、能源及出品率管理上都取得了很好的突破。
王方軍說:「走老路到達不了新地方,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如不技術創新,用過去的方式只能得到過去的結果。」在工作中他發現之前的老車間因設備配置等問題,出現工人們來回長距離搬運物品,使時間消耗在了往返迂迴上。經過現場測量規劃後,他們在創新設備基礎上,將油炸區、灌裝區、水煮火鍋料區、預製菜區進行大區域布局,各區域之間縱向發展互不干涉,橫向之間互相配合,穩紮穩打,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輔助。沃得利公司在對低溫成型線進行升級改造後,既能生產低溫丸子又能生產高溫丸子,在水煮油炸區連線一機多用後,減少了員工來回拉車的人工消耗問題。
為了強化內部的生產管理,創造公平合理的生產競爭機制,充分調動員工的主觀能動性與生產積極性,王方軍引進先進管理經驗,變靠人管理為依制度管理,實行按勞分配、多勞多得的勞動分配原則,提高了各產品的生產效率,增強了公司內部的活力。在生產安排上,他進行規範合理的崗位安排,所有車間在安排生產時,讓就近人員提前到車間進行必要的水、油、設備加溫等生產準備,等稍遠的員工按點到崗後就可以全力開展流水線生產,從而使生產計劃更周到細緻、上下有序銜接,不再出現等原料的窩工現象。一位車間工作人員說:「以前干多干少都差不多,缺少積極性,現在大家都搶着干!」
工作中,王方軍還積極引導員工正確處理生產數量與生產質量的關係,自覺地做到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提高產量。使員工時刻明白,只有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進行生產,生產才能長久持續下去,而不顧質量的進行生產,雖然在當時拿到了較高的報酬,但卻為日後的生產埋下了隱患。
在沃得利公司建廠、創新發展過程中,王方軍與員工們一起在新廠區從一張白紙開始,一步一個腳印不斷探索,不斷技術創新發展,探索出了寶貴的經驗做法,為得利斯高質量發展做出了較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