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練江下游北岸的汕頭市潮南區成田鎮大寮村,擁有「大寮嵌瓷」這張響噹噹的國家級非遺名片,是遠近聞名的「嵌瓷之鄉」。然而,由於地理位置偏僻,缺乏產業支撐,村集體經濟薄弱,全村391戶村民僅靠110多畝耕地,在2016年被列入新時期精準扶貧省定貧困村,村裡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4戶111人。
為幫助大寮村脫掉貧困帽子,作為掛鈎幫扶的汕頭市紀委和汕頭市工商局精準扶貧駐村工作隊進駐後,與大寮村黨組織合力探索,努力走出了一條傳統文化特色與美麗水鄉自然風光交融一體的鄉村旅遊路子:圍繞建設「美麗水鄉,旅遊勝地」的定位,結合「大寮嵌瓷」這一國家級非遺名片,投入2000多萬元,通過「整村推進」「勞務培訓」「產業扶貧」等舉措,推動「嵌瓷之鄉」舊貌換新顏。
「一水兩路」工程改善民生
盪清波、賞非遺;沁花香、聞鳥啼;拂微風、醉心脾……如今,走在大寮村寬闊平整的村道上,兩旁隨處可見綠草如茵、鮮花朵朵,一座座傳統潮汕民居錯落有致,而在波光粼粼的大寮村泛舟景區,更是隨手一拍就是一幅如畫美景,讓人不禁感嘆農村生態的美好。
不過,在駐村工作隊到來之前,大寮村的村容村貌卻是另外一番模樣。
據大寮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許海建介紹,之前的大寮村村道狹窄,到處是亂搭亂拉的電線和電線杆,髒亂差現象嚴重;作為水鄉,大寮村內有700多米長的河道繞村而過,但此前流經村內的後溝渠因年久失修,多處淤塞,每逢大雨村市場口便內澇嚴重。而更讓當地村民備受困擾的是,村附近的北港河水不適合農田灌溉,農民種田大受影響。
針對這一些民生痛點,駐村扶貧工作隊入駐後,經仔細調查研究,決定將解決「一水兩路」問題作為工作切入點和落腳點。據介紹,駐村工作隊經深入調查了解後發現,寮村另一側有一條南港河,水質優良,適合農田灌溉,於是便和村黨組織商量後啟動實施「南水北通」工程,邀請專家制定了《大寮村水利建設規劃設計圖》。
目前,投資130多萬元的「南水北通」 一期工程已完成並從根本上解決困擾群眾已久的內澇和農田灌溉問題,而投資180多萬元二期工程也已經啟動建設。與此同時,駐村工作隊也啟動了對大寮進村道路以及大寮村和東鹽汀村交界處的另一條道路進行升級改造。
擦亮非遺金字招牌助力脫貧
據悉,大寮村為更好地突出「大寮嵌瓷」在鄉村旅遊中的特色,在對村裡老寨牆修繕中,以「嵌瓷」形式將原牆面改造成鄉村百米嵌瓷壁畫,提高村容村貌文化層次;以「大寮嵌瓷」為本原,成功將大寮村申報為汕頭15個市級「古村落」保護單位之一;專門邀請汕頭市質量技術監督標準與編碼所聯合有關部門對大寮嵌瓷的製作過程和材料使用進行標準化質量認證,並以文字形式予以記載作為傳承樣本;通過引導提升嵌瓷作品風格,注入現代工業設計理念,改變傳統只能「鑲嵌」「附着」的作用,做成小型精品旅遊擺件,並設計精美的包裝,一個原來只能「鑲」「嵌」在原地的工藝變成了現代旅遊文化的一個「大禮包」,成為潮汕饋贈親友的「手信」。
而為提高貧困戶的脫貧致富能力,2016年,大寮村以大寮嵌瓷工藝社為依託,組織開展專業培訓班,並邀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許少鵬為貧困戶免費指導與培訓,讓貧困戶掌握一技之長,能夠實現自食其力,也讓潮汕優秀傳統文化得到更好的保護與傳承。
不僅如此,大寮村還積極探索「村黨總支部+兩新組織+貧困戶」的扶貧模式,鼓勵村所在企業新谷塑業有限公司黨支部專門設置「精準扶貧幫扶聯繫點」,設立公益性崗位,幫助本村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入職工作,目前共有7戶貧困戶9名貧困人員在此實現就業脫貧。
除了鼓勵就業脫貧,大寮村還因地制宜,專門規劃約10畝用地專門建設現代農業生態園,聘請種植台灣嘉寶果專業人員到村為合作社人員培訓種植嘉寶果技術,幫助村民增收致富。同時利用扶貧開發資金投入光伏發電扶貧項目,項目收益利潤全部發放到每位貧困戶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