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去世,那位二十年前的「十萬加」作家走了

2023年06月30日19:03:06 熱門 1864

傳言飛了不到一天,便塵埃落定:台灣作家林清玄因心肌梗塞去世,享年65歲。今天他的家人也對外發了公開信,言及林氏於22日凌晨辭世,並引用了林清玄作品告慰世人,「生跟死沒什麼兩樣,在我看起來就是這樣子,就好像移民或者搬到別的城市去居住,總有相逢之日。」

而他的微博22日上午九點半仍有推送,「在穿過林間的時候,我覺得麻雀的死亡給我一些啟示,我們雖然在塵網中生活,但永遠不要失去想飛的心,不要忘記飛翔的姿勢。」今日回頭再看,看來兩岸溝通確實有不便之處,不由得感嘆有些一語成讖的意思。

林清玄去世,那位二十年前的「十萬加」作家走了 - 天天要聞

林清玄微博中的配圖

林清玄從二十歲開始寫作,幾十年來創作了大量的散文作品,在海峽兩岸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和廣泛的受眾群體,因其作品暢銷,與余秋雨、張中行等作家一起被譽為「散文八大家」。他的作品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後期開始在大陸流行,二十多年以來,與其他台灣作家一起滋養着兩岸億萬讀者,有人說在他們的作品裏讀到了人生真諦,有人批評他們販賣的不過是致幻作用的雞湯而已,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

筆者高中時候正好趕上余秋雨、張曉風、林清玄等人的作品大行其道,校園裡流行的都是八塊錢一本的「炮仗書」——之所以叫這麼個名字,是因為這種盜版書封皮用的紙跟過年放的二踢腳材質一樣,每頁密密麻麻的小字、稍微沾點濕氣就掉色的劣質油墨、翻多了就容易散架的潦草裝訂,絲毫不影響一群高中生在上課間隙偷偷摸摸的閱讀和討論,並且現躉現賣用到作文上。

後來,隨着年齡和閱歷增長,閱讀範圍深廣了以後,感覺這批人所代表的的文化氣質逐漸失去了吸引力,他們的文字能夠穿透生活的迷霧,但是卻難以帶領人走出迷霧。而今,作家本人已駕鶴仙去,對於其文字與人生也到了一個蓋棺論定的時候,我們不妨試着討論一下他的作品因何在大陸流行,探究下這背後的文化密碼。

林清玄去世,那位二十年前的「十萬加」作家走了 - 天天要聞

林清玄

作家好不好,首要的是得用作品說話。林清玄的文章文辭考究,在文字的質樸中透露着一種空靈淡雅的氣息,具有詩性之美。此外,他的作品中融合了大量的禪宗思想,抱持着對快節奏高強度都市生活弊端的反思和批判,引導讀者去探尋理想生活甚至於回歸田園生活,為那些在萬丈紅塵中匆匆奔波的都市一族提供蕩滌心靈的清潔劑。許多名言警句,整篇文章讀來有韻味,單獨拿出來咂摸也值得品味,文字的美感,奠定了文本流行的基礎。他個人顏值雖然一般,但是幽默文雅的談吐和極具親和力的大眾形象,也助推着作品的流行。

好作品的流行離不開社會發展和受眾心理的需求。散文在中國是最有歷史傳統的文體,堪稱中國文學乃至於中國文化的精髓。四書五經、唐宋八大家、明清文壇……都給後世留下了一篇篇漂亮的散文。古往今來,鴻儒大家、青年學子無不以寫一手好文章為人生之最高境界。散文審美上標準的分散性,也降低了大眾接受的門檻,比如讀余秋雨的散文,既能看到文學之美,也能間接地掌握很多歷史知識。林清玄的散文,夾雜了大量的佛教典故,通俗明白的文字講清楚一個道理,對於苦於青燈黃卷的讀者來說不啻於一縷清風。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兩岸先後開始大踏步的現代化改革,經濟社會有了大發展,市民文化再度興起,文藝市場面臨著巨大的缺口。由於台灣先行一步,成為了大陸面向世界的一個窗口,再加上一般認為台灣的傳統文化保留及其現代話改造方面的成功,台灣文化成為大陸填補文化消費的巨大來源。瓊瑤三毛余光中、林清玄、張曉風等等,正好在是時代風口下起飛,滋養了幾代在革命話語敘事下成長起來的讀者們。讓我們在秦牧、楊朔、巴金之外,看到了文學的另外一種存在,可以如此貼近內心世界,慰藉心靈。對於出版商來說,引進這類作品既能獲取豐厚的市場回報,還不用擔心意識形態方面的風險,何樂而不為呢。

林清玄去世,那位二十年前的「十萬加」作家走了 - 天天要聞

林清玄

還有,就是流行媒介的變化。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市民文化興起,彼時互聯網還是稀罕物,不具備大眾基礎,流行的是各類報刊雜誌,《遼寧青年》《世界博覽》《讀者》《青年文摘》等雜誌與大量的都市報組成了市民文化的風景線,他們對林清玄類的作品有着巨大的需求,每本上的文章閱讀者往往都在十人以上,可以說林清玄們在當年就已經創造着「篇篇十萬加」的傳播奇蹟。同樣因為作品淡雅寧靜,他不少作品如《和時間賽跑》《桃花心木》等都曾入選語文課本,成為閱讀理解題庫之一和中小學生作文素材庫。所以他的作品在都市人群和學生群體中影響巨大,不少書都曾創造過銷售百萬的紀錄。

但是,流行之外,也並非無可指摘。

首先作品質量並非始終如一。劉登翰、庄明萱等人主編的《台灣文學史》就指出了其創作中存在的問題:「林清玄成名之後,為應付報刊的約稿而大量創作,結果創作質量不免下降,題材及立意多有重複,文句的錘鍊和境界的塑造也時見匆忙中留下的疏忽。有些作品為求通俗化哲理化,則過多借用宗教名詞,如同講經說法而削弱了藝術價值。」蘿蔔快了不洗泥,文字寫的多了,肯定會有重複,但是都是一類文字,看多了難免會膩。

他的文字清新淡雅,但是只能滿足一時之需,一旦精神追求上升到哲學層面,這類作品只能被棄,所以他的作品被稱為雞湯也不為過,而某種意義上,也正是林清玄們的流行奠定了今日互聯網上雞湯橫行的社會基礎。

他雖然在文字中為讀者們營造了一個恬靜淡雅的世界,個人私生活卻一塌糊塗。大眾通常的心理認知是文如其人,一旦發現作家肉身與文字中營造的意象不一致的時候,就會進行無休止的鞭撻。林清玄1979年與陳彩鸞結婚,1996年離婚,不久與小其15歲的方淳珍再婚,婚後三月方即臨盆產子。因為這事兒,他在台灣受到了激烈的抵制,人氣一落千丈,被人在基金會門口燒書,還有人嘲諷他是「嘴念經手摸奶」。婚姻狀況,孰是孰非向來眾說紛紜,但是在大眾看來只要婚變就肯定有渣男小三,林清玄當年的遭遇,有點像今日之吳秀波。此時吳秀波仍舊陷在滔天口水中,事業受挫,林清玄猝然離世,歷史充滿了弔詭之處。

作家本人已經作古,懷念與批評都有各自的意義,想必社交媒體上會再興起一輪爭議,希望逝者走好,生者仍舊心懷美好吧。

作者 何殊我

編輯 安也 校對 薛京寧

熱門分類資訊推薦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 天天要聞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雖然說《愛情公寓》這部劇在劇情上充滿了爭議,但是一定程度上,這部劇也是很多人的回憶,是伴隨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而且劇中的很多角色都成為了經典,他們的口頭禪也一直被拿來玩兒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談到《愛情公寓》這部火爆一時的歡樂喜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愛情公寓》中那個把曾小賢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現實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劇中的形象也判若兩人。1981年出生在遼寧瀋陽的榕榕,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後來成為了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