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末,根據中國軍委下達的指示,我黨紅七軍團與紅十軍合併、改編號為「紅十軍團」。
屆時,這支部隊里猛將如雲、幹將無數,領銜者為大名鼎鼎的方誌敏就不用說了,就連我軍後來的戰神粟裕大將都在這支部隊里當參謀長。
可就是這麼一支強軍,在成立後不到三個月就慘遭重創,紅十軍團主席方誌敏被捕後壯烈犧牲,這究竟是怎麼回事?昔日他麾下的那三位師長,最後又分別迎來了怎樣的結局?
短暫的紅十軍團
1934年11月初,我黨紅七軍團與紅十軍在德興縣順利會師,為了能更好地進行革命鬥爭,我黨將其分別改編為了第19師,第20師,再加上由當時地方武裝形成的第21師,三支師部力量就這麼組成了「紅十軍團」。
彼時,這支軍團的人數大概在1萬左右,而他們所肩負的主要任務就是擔任抗日先遣隊。
在成功建立了浙皖邊蘇區後,這支原定由劉疇西統籌的紅十軍團又增添了軍政委員會,委員會主席就是大名鼎鼎的方誌敏,而粟裕大將也正是這個時候被調到這支軍團里擔任參謀長的。
在北上抗日初期,這支部隊進行得還算順利,可是在他們行進至譚家橋的時候,終歸還是遇到了強敵——由王耀武所率領的第一旅團。
作為蔣介石麾下猛將,王耀武作戰非常勇猛,而他麾下的那支部隊也是蔣介石手裡的一張王牌。
當紅十軍團與國民黨第一旅團正面碰撞的時候,雙方都是打出了血勇之氣。
由於王耀武與紅十軍團的團長劉疇西都是黃埔門生,而劉疇西更是王耀武昔日的學長,所以王耀武在面對劉疇西時極為謹慎。
在人力佔優的時候下也不敢有絲毫懈怠,以至於我黨提前預定好的伏擊任務最終被王耀武識破、一時間損失不小。
正面突擊失利後,我軍不得不朝着贛東北區域撤離,只不過彼時的王耀武立功心切,哪裡肯放過這樣一個好機會。
一時間他跟着我軍窮追猛打,於德興縣巷頭村朝着我軍發起了再度突襲,最終將我黨還剩下3000人的部隊截成了兩段。
一段是粟裕大將所率領的前頭部隊,人數大概在1000人左右,而另一段則是由方誌敏等人所在的主力部隊。
彼時情況極為危急,雙方約定好分別突圍,前頭部隊在粟裕的反覆迂折下,最終順利地突破防線,返回了閩浙贛蘇區,並最終重整旗鼓,來到浙南地區作戰。
而另外一隻主力部隊就沒有那麼幸運了,他們在僅有2000餘人的情況下,被國民黨足足20個團包圍,與玉山縣懷玉山區展開了長達7天7夜的血戰。
我軍之驍勇,在此戰中可見一斑,然而由於兵力差距過大,所以最後方誌敏等人還是不敵遇敗,作為紅十軍團總指揮的方誌敏被俘,因不肯服從於蔣介石而慘遭殺害,其精神可歌可泣。
然而當時分別擔任19師、20師以及21師師長的尋淮州、劉疇西、胡天桃等人的境遇卻不為大多數人知曉。
不過我們不應該忘卻這三位師長,因為他們同樣也是為我黨戰鬥到最後一刻的英雄。
不應被忘卻的三位英雄
在三位英雄師長里,我們不妨先來談談19師師長尋淮州。
1912年8月尋淮洲出生於湖南瀏陽社港,父母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貧農,可即便如此,他的父母還是節衣縮食為他保證了最基本的教育。
也正是因為經歷了知識的洗禮與現實的磨練,所以尋淮洲從小就有一個夢想,那就是「與國家做些大事業」。
懷揣着一顆赤誠之心,尋淮洲一生都走在革命的路上,年輕的時候就參加反帝反封建運動,帶着學生們一起奔走呼號,試圖喚醒那些麻木的靈魂。
長大後他更是直接參加了湘贛邊的秋收起義,跟着部隊一起走上了井岡山。
自此,尋淮洲放下筆桿、脫下長袍,拿着一把槍,就這麼帶着部隊馳騁在了贛水與閩山之間。
由於自身頗具軍事天賦,打起仗來也敢於拚命,所以尋淮洲在我黨部隊間升遷得很快。
1933年末他就擔任了紅七軍團軍團長,而彼時的他僅有21歲,是我軍中所有軍團長中最年輕的一個。
按理說如此年輕的尋淮洲,是很難鎮下一個軍團這麼大的「場子」的,可偏偏紅七軍團里對尋淮洲就沒有不服氣的。
這靠的不是別的,是靠一刀一槍打下來的戰績,在這之前他不僅接連率領我軍收復失地,而且還敢於和國民黨十九陸軍中的精銳鐵軍團硬碰硬,硬生生的靠着一個團的兵力全殲了國民黨的精銳團、還打散了對方兩個營。
可以說,彼時的尋淮洲就是紅七軍團里的「戰神」。
少年得志,本該身披傲氣,可是參與過太多場戰鬥的尋淮洲卻沒有那種年輕人的「浮躁」,反而顯得極為沉穩。
在紅七軍團與紅十軍合併的時候,他從原本的軍團長降到了師長的位置上,可即便如此,他也沒有絲毫怨言,反而是繼續兢兢業業的準備打仗、服從命令,可以說其身上的軍人氣概,讓人不得不敬服。
令人惋惜的是,在譚家橋戰鬥中,他的腹部中彈不幸犧牲,年僅22歲。
不過人雖逝去,其精神卻值得我們永久緬懷。
而與尋淮洲相比,有着獨臂將軍之稱的劉疇西也不遜色,作為紅十軍團軍團長、20師師長的他亦是英雄。
劉疇西要比尋淮洲稍微大一些,1897年就出生於湖南長沙望城的他,是黃埔軍校一期學員。
也正因如此,他不僅參加過大名鼎鼎的北伐戰爭,同時還參與過東征陳炯明的戰鬥,也正是在那次戰鬥中他失去了左手。
彼時很多人都對他的遭遇感覺到惋惜,唯獨劉疇西不以為意,因為在他看來革命是高於一切的,為了黨和人民,即使是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又何況一隻左手呢?
在我軍的數次反圍剿作戰中,劉疇西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表現出了極高的軍事素養,也正因如此,我黨才會選擇他作為紅十軍團的軍團長。
在最後的戰鬥中,他始終都頂在方誌敏的前方,與圍困他們的國民黨部隊進行了殊死搏鬥。
在這個過程中,他數次率領部隊發起突圍,只可惜由於敵人兵力過多,最終失敗,而他和方誌敏也一同被俘。
在他被俘虜過後,蔣介石特意派了很多黃埔軍校的舊人去勸告他,希望能夠把他拉入國民黨的陣營。
只可惜他對於我黨的忠誠,終歸是超出了蔣介石的想像,在監獄中,他依舊沒有向那些看守他的敵人屈服,反而是一方面與國民黨繼續鬥爭,另外一方面又給那些被俘的戰友們打氣,
「脖子生硬些,挨他一刀,臨難無苟免!」
1935年8月,劉疇西於江西南昌英勇就義,這個僅有38歲的獨臂將軍,就這麼倒在了國民黨的槍口下。
我黨並沒有忘記劉疇西所做出的犧牲和貢獻,新中國成立之後政府還特意給他家送去了一塊牌匾,牌匾上書4個大字,
「偉大英烈!」
其實彼時與劉疇西一同倒在南昌的,還有21師師長鬍天桃。
而這位自稱「沒有家人」的將軍,給王耀武留下的印象也是最為深刻的,直到後來被我黨從功德林中特赦的時候,這位將軍對胡天濤依舊記憶猶新。
「那時候我第一眼看到他,我都不敢相信他是個師長,上衣破破爛爛的全是補丁也就罷了,他的下身更是穿着兩條破爛不堪的褲子、在搭配上那一雙磨損嚴重還不同色的草鞋,簡直就像是軍隊里最普通的一位戰士……」
可就是這麼一位艱苦樸素的師長,在面對富貴的誘惑時,卻巍然不動。
彼時蔣介石與王耀武給胡天桃許下了高官厚祿,可不管他們把話說得怎麼好聽,胡天桃從頭到尾就回答三個字,
「不知道。」
眼見胡天桃如此倔強,王耀武就想着從其他方面來感化他,所以就詢問他家人的情況,說到自己會派人去保護他的家人,可是他沒想到面對自己的好意時,胡天桃說了這麼一句話,
「我沒有家人。」
不是賭氣也不是欺騙,胡天桃同志是真的沒有家人,在建國後追認烈士、發放撫恤金的時候,屬於胡天桃的那一份也沒有人來領,這位堅強勇敢的戰士最終就這麼抬着頭,與劉疇西一起奔赴向了死亡。
胡天桃同志沒有親人,但是又彷彿有着億萬萬的親人,倘若不是將麾下的士兵、組織裡邊的同志以及那億萬萬受苦受難的同胞們,當做了自己的親人,他又怎麼會甘願犧牲自己的性命、揮灑自己的熱血來成就他們的未來呢?
英雄已逝,英靈不朽,而我們也堅信,只要我們不忘記,我們的英雄就一直長存,向偉大的革命先烈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