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管理專業考研導師介紹

2023年06月26日20:35:05 熱門 1977

2021年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管理專業考研導師介紹

2021年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管理專業考研導師介紹 - 天天要聞

【才思·考研】

藝術管理專業招生介紹:

隨着我國藝術市場近年來的高速發展,各類藝術機構均體現出對於藝術管理高端人才的迫切需求。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碩士藝術管理方向以清華美院為基地,整合校內各個院系資源,重點培養學生藝術與管理的綜合能力,為營利性、非營利性藝術機構及藝術行政管理部門培養領袖型人才。

強調學科交叉

清華大學同時擁有國際一流的美術、經管、公管和傳播學院,具備跨學科培養藝術管理人才的獨特優勢。美術學院在藝術學這一學科門類下,擁有藝術學理論、美術學和設計學三個一級學科和強大的師資。本項目整合美術學院的教學資源,以此為依託,與經濟管理學院、公共管理學院、新聞傳播學院合作,實現校內教育資源的共享和優勢組合。

強調綜合性和實踐性

側重培養學生藝術管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綜合能力。在綜合知識素養、藝術管理項目實操等方面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理論分析和實際操作能力。

注重高級人才培養

學生一般應有文化藝術機構實際工作經驗,面向更為精英化的人才培養。

兼顧靈活性和適應性

根據學生情況,部分課程可以採取小班授課,靈活安排授課時間。

優化培養方向

藝術行政管理——主要包括文化政策制定與研究、公益性藝術機構管理等,主要應用部門為包括美術館、藝術基金會、政府管理部門等在內的非營利性藝術機構。

藝術商業管理——主要包括營利性藝術機構,如畫廊、拍賣公司、藝術基金、藝術經紀、藝術投資等行業的運作和管理。

導師介紹

李睦

教授 文學學士 碩士生導師

研究方向:

現代繪畫形式語言研究

學術主張:

藝術基礎教育的目的,是讓所有的學生都有機會參與、評價、試驗藝術,因為這是所有受教育者(包括非美術類專業的學生)的權力和責任。以往的藝術基礎教育僅僅是停留在藝術欣賞和藝術技巧學習的層面。將受教育者置於旁觀者的位置之上。這是我們現行藝術教育體制中的一個嚴重弊端,同時也阻礙了國家及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的真正實現。因為一個不懂得選擇、判斷、評價藝術的人,也就不會懂得判斷、評價和選擇自己的生活及工作。藝術基礎教育不是一個簡單的常識普及和技能訓練的問題。而是一個通過藝術來溝通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通過藝術來培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藝術來塑造個人性格、自信,乃至一個民族的文化形象的「大是大非」的大問題。如今國家提倡構建和諧社會,而一個和諧的社會是由無數個和諧的個人組成的,所以說我的學校要培養不僅僅是藝術家,而是許許多多善於用藝術的方式去思考的人。

學術成果:

本人長期從事美術基礎教學實踐與研究,在藝術基礎教學領域素來以見解獨特著稱,主張美術基礎教學要面向現代化、要以人為本、要摒棄職業化教育傾向。倡導以現代藝術理論為基礎,在理論和實踐上深入探索當今的中國美術基礎教育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代表著作:《看見的不重要》、《知道的和想到的》、《面對彩色》《對話清華美術教學》《你所不知曉的繪畫》等。這些學術專著都是探討、研究、實驗性的美術基礎教育的特色圖書,他在現有美術教育體系的基礎上,全面、開放、創造性的提出具有清華大學美術基礎教學的觀點、實踐及其理論依據,並且不同於以往的在向讀者展示我們教學結果的同時,也呈現了我們的教師和學生的探索心態、實踐體驗、矛盾衝突等教學的過程。不僅是對當今國內美術學院現有的教學實踐和理論研究的總結,同時也是對今後的美術教育的發展有着積極的啟示和借鑒作用。書中文字所談論的大量學術立場和藝術觀點,均為作者多年藝術教學及藝術創作的所得,所選圖片也來自作者親自教學過程中留下的示範作品和學生創新作品,在藝術教育領域具有廣泛的影響。

本人在堅持教學的同時也長期從事繪畫創作,在繼承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傳統的基礎之上,努力探索西方現代藝術對於中國現代文化的影響,以及藝術本體語言的表現。曾先後十幾次在國內外舉辦個人藝術作品展,多次參加國內國際重要藝術展覽活動。

2011年

作品《巴塞羅那》、《龍井之鄉》、《大劇院的慶典》、《特殊色調》、《真實的錯覺》參加「世紀清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造型藝術展」(中國國家博物館) ;

2011年

舉辦「彩飛筆舞——李睦的繪畫暢想曲」個展(新加坡);

2011年

論文《中國畫藝術的構架因素》發表於《藝術清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造型藝術教師論文集》(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1年

第四屆「愛在藍天下」全國自閉症兒童美術作品展策展人;2011年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青年當代藝術家創作系列研討會策劃人、學術主持;

2012年

論文《關於藝術重新思考》及繪畫作品發表於《美術大觀》2012年第2期、《另一種觀看》(清華大學出版社);作品《綠袖》、《午夜》、《真實的錯覺》、《夏威夷灰色》、《特殊色調》、《初到遊船碼頭的趣味》、《目光的樂章》、《古城色彩》、《音樂的瞬間》、《江南天下幽》參加「苦瓜家園——2012吳冠中師生作品展」(百雅軒畫廊);

作品《巴士底之夜》參加「馬來西亞藝術博覽會·中國館特展」(馬來西亞)。

教學情況:

承擔的本科生課程:《素描》《色彩》《視覺語言》《社會實踐》《現代造型藝術》

承擔的碩士生課程:《現代藝術語言實踐研究》

清華大學素質教育核心課程:《東西方現代藝術》

張敢

教授 文學博士

《清華美術》主編

研究方向:

1、西方美術史與視覺文化

2、基督教美術

3、中國當代美術批評

學術主張:

研究西方美術史的目的在於為中國文化和藝術的發展提供可資借鑒的對象,豐富中國文化的內涵。本人的主要研究內容為歐洲文藝復興美術和西方現當代美術,同時,關注西方視覺文化發展的趨勢和內在規律。基督教美術是西方文明的重要組成,對其進行深入研究有助於我們深刻理解西方文明的精髓和糟粕,去粗取精,其現實意義和學術價值不言而喻。由於西方當代藝術與中國當代藝術的關係日益密切,對中西方當代藝術進行比較和批評,融通中西,為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做出貢獻乃是本研究的學術理想。

科研項目:

主持的項目有西方基督教美術研究(全國藝術科學「十五」規劃青年基金)和20世紀美國美術研究(2006年度清華大學人文社科振興基金研究項目)。

獲獎:

2003年清華大學青年教師教學優秀獎;2004年《文藝復興美術研究》獲清華大學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2007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人才支持計劃;同年,入選北京市新世紀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第二批);2009年,入選清華大學基礎研究人才支持計劃;同年,論文榮獲首屆由中國文化部、中國文聯和中國美協聯合頒發的「中國美術獎·理論評論獎」。

著作:

《藝用解剖》(譯著),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8年。 

《繪畫的勝利?美國的勝利?——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繪畫研究》, 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2年。

《歐洲19世紀美術》(下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外國美術史簡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論文:

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20餘篇。

教學情況:

學院必修課程:文藝復興美術研究、西方現當代美術史、外國美術史

清華大學人文素質教育核心課程:外國美術史

研究生課程:中外藝術史、西方現當代美術研究

章銳

副教授 博士

簡歷:

1991-1996 北京大學俄羅斯語言文學系文學學士

1996-1999 北京大學俄羅斯語言文學系文學碩士

1999-2002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藝術史系 Master of Arts

2002-2005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藝術史系 Doctor of Philosophy

2006-2009 蘇富比公司北京代表處北京代表

研究方向:

1. 藝術市場與藝術管理

2. 中國當代藝術史

3. 西方現當代藝術史

4. 俄羅斯美術史

學術成果:

1、李明濱主編,教材《獨聯體國家文化國情》,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4. 118-140頁。

2、熊澄宇等著,《文化產業研究:戰略與對策》,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6,295-325頁。

3、Rui Zhang,The Cinema of Feng Xiaogang: Commercialization and Censorship in Chinese Cinema after 1989,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2008

4、「Art Market since 1949」, in Encyclopedia of Modern China, ed. David Pong,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Gale, Cengage Learning, 2009.

5、Ed. William Tay 「Trends of Chinese Cinema from 1979 to 2009」 in Handbook on Contemporary China, London, World Scientific, 2011,pp. 381-410.

教學情況:

本科生課程:藝術管理概論

研究生課程:藝術市場專題

陳岸瑛

副教授 文學博士 博士生導師 藝術史論系主任

研究方向:

1.西方近現代美術的歷史與理論

2.西方現當代藝術/設計理論

3.美學

4.視覺文化研究

學術主張:

對西方畫論及西方近現代美術史進行研究,結合畫論、作品與創作者生平,揭示西方近現代美術的內在發展邏輯;對與藝術/設計批評相關的西方理論進行梳理,以整理和翻譯外文文獻為手段,促進國內藝術與設計批評的發展;對西方美學經典文著和熱點問題進行研究和總結;對視覺文化研究這一新興交叉學科領域及有關文著進行研究,為藝術史和設計史研究提供新方法和新視野。

學術成果:

1、著作:《新烏托邦主義》,台灣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2、譯著:《尋常物的嬗變》,阿瑟•丹托著,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年

3、主持研究項目:「西方現代美術的觀念基礎和美學基礎」,清華大學人文社科振興基金項目,2005年12月-2008年10月

4、代表論文:

「群星璀璨的天空——合伙人制與設計明星的孕育」,《裝飾》,2013年3月;

「機器與人民——現代主義設計倫理思想溯源」,《裝飾》,2012年10月;

「100位藝術新星:全球化語境中的當代藝術史敘事」,《藝術設計研究》,2012年第2期;

「眼與心與世界」,《藝術當代》,2011年第4期;

「未來主義和純粹主義——歐洲機器美學的緣起」,《裝飾》,2010年4月

「恩斯特•布洛赫視野中的建築烏托邦」,《裝飾》,2009年5月;

「節日新論」,《裝飾》,2009年2月;

「作為泛設計批評的視覺文化研究」,《美術觀察》,2008年12月;

「瑞士繪畫:從中世紀晚期到1900年前後」,《美術觀察》,2007年6月;

「後現代主義設計理念簡析」,《美術觀察》,2005年8月;

「塞尚式的困惑」,《裝飾》,2005年9月;

「設計的哲學本質」,《裝飾》,2005年2月;

「恩斯特•布洛赫對夢想的分析及其他」,《浙江學刊》,2004年第6期;

「從符號學的角度看文字與書法」,《水墨研究》第4輯,2003年7月;

「『人類口傳及無形遺產』――保護什麼?如何保護?」,《裝飾》,2003年3月

教學情況:

本科生課程:西方現代藝術理論、美學

研究生課程:美學、視覺文化研究、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

劉平

助理教授

研究方向:

1.西方美術史

2.西方中世紀美術史

簡歷:

1994-1999 北京大學廣告學學士

2001-2003 巴黎索邦大學藝術史碩士

2004-2010 北京大學美術史博士

學術成果:

H.W.詹森(H.W.Janson) / A.F.詹森(A.F.Janson) / J.E.戴維斯(J.E.Davies)等,藝術史組合翻譯實驗小組譯:《詹森藝術史》,第7版,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3年7月,翻譯。

尼古斯·斯坦戈斯、赫伯特·里德:《藝術與藝術家詞典》,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0年10月,審校。

《藝術史的寫作及方法》,《中國當代藝術年鑒2008》,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8月,268-270、274、276-281。

《巴黎聖熱爾曼·德·普雷修道院的羅馬式藝術——建築、雕刻與手稿裝飾畫》,《世界美術》,2010年第3期,106-109。

Nicolas Idier (édi.) : Shanghai : Histoire, Promenades, Anthologie et Dictionnaire, Robert Laffont, Paris, 2010,合著。

《當盧浮宮遇見紫禁城》大型紀錄片學術顧問、分集撰稿。

約翰·奧尼恩斯:《世界藝術地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7月,翻譯。

陳彥姝

副教授 文學博士 副系主任

研究方向:

中國工藝美術

學術主張:

以詳盡、系統地彙集和整理實物資料與文字史料為手段,展示中國古代工藝美術在不同時代的面貌,進而分析其藝術特色,闡述其歷史沿革、發展軌跡、風格變遷等。既注重宏觀的脈絡梳理,也包括個案的深入考察。藉此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幫助人們了解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發展歷程,感受古人造物之匠心、生活之情趣、審美之演變。在充分理解和體會傳統工藝文化的基礎上,為現代工藝美術、現代設計提供有益的借鑒和指導。

科研項目:

文化部全國藝術與科學項目《漢唐工藝美術史料庫》,主要參與者,在研。

清華大學人文社科振興基金項目《10-13世紀中國的設計與生活》,項目負責人,在研。

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器用與生活——以宋遼金時代為例》,項目負責人,在研。

承擔《中國工藝美術全集•歷史卷•絲綢》撰寫工作,負責人,在研。

教學情況:

學院本科生課程:中國工藝美術史、專業寫作、宋遼金工藝美術史

清華大學人文素質教育核心課程:中國工藝美術史

學術成果:

曾參與的科研項目有《魏晉南北朝工藝美術研究》(教育部課題)、《宋遼金工藝美術研究》(國家藝術與科學項目)。參與《中國美術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美術卷部分工藝美術辭條撰寫。

發表學術論文近10篇。撰寫《中國絲綢通史·魏晉南北朝章》(蘇州大學出版社,2005年),該書為國家「十五」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獲「全國文博考古十佳圖書獎」。受外文出版社、美國耶魯大學出版社委託,修改、補充其即將聯合出版的《中國絲綢藝術》全稿。

教學情況:

中國工藝美術史、專業寫作、宋遼金工藝美術史

郭秋惠

副教授 文學博士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理論委員會會員

研究方向:

1. 中國設計的歷史與理論研究

2. 中國近現代美術研究

學術主張:

系統整理中國古代物質文化經典,總結中國古代造物思想,注重設計的功能分類及其與生活的聯繫,並建立設計史與科技史、經濟史的聯繫;系統研究中國近現代設計,注意個案研究與宏觀研究的相結合,注重其與中國近現代美術及工商業的密切聯繫,分析其與外國近現代設計的雙向交流;關切現代設計與國家政策、文化產業、生活方式及審美風尚的聯繫。

學術成果:

在《裝飾》、《美術觀察》、《山花》等中文核心期刊和其它學術刊物、學術會議發表學術論文與訪談30餘篇。在《裝飾》、《美術觀察》、《山花》、《新設計》、《新平面》、《設計藝術》、《藝術設計研究》等學術刊物及會議發表論文與訪談30餘篇。

著述:

1. 《中國美術大辭典》,條目撰寫,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年12月。

2. 杭間、郭秋惠:《中國傳統工藝》,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6年8月。Hang Jian & Guo Qiuhui, Chinese Art & Crafts, China Intercontinental Press, 2006.10.

3. 郭秋惠、鄭林慶編著:《追逐太陽的光影 鄧偉》,天津楊柳青畫社,2009年1月。

4. 杭間、郭秋惠:《中國傳統工藝》(第2版),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10年1月。Hang Jian & Guo Qiuhui, Chinese Art & Crafts, version 2 ,China Intercontinental Press, 2010.1.

5. 郭秋惠編:《中國現代藝術與設計學術思想叢書·吳勞文集》,山東美術出版社,2011年4月。

6. 杭間主編,張京生、郭秋惠副主編:《傳統與學術: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史訪談錄》,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年4月。

7. 院史編寫組:《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簡史》,主要撰稿人,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年4月。

8. 張京生、郭秋惠編:《光華路: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影存:1956-1999》,山東美術出版社, 2011年10月。

科研項目:

1. 《裝飾「救國」——民國裝飾藝術思想研究(1912-1949)》,獲得第46批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二等資助,已結項。

2. 主持清華大學海外橫向課題(香港)《伍炳亮傳統傢具改良與創新研究》,在研。

3. 主持清華大學人文社科振興基金一般項目《象徵性與民族化:1949-1966年間新中國國家視覺設計》,在研。

獲獎情況:

1. 杭間、郭秋惠:《中國傳統工藝》(中英文版本),獲2008年清華大學優秀教材一等獎,2008年。

2. 杭間、郭秋惠:《中國傳統工藝》(中英文版本),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普及獎,2009年。

教學情況:

本科生課程:中國工藝美學史、中國設計史

清華大學人文素質教育核心課程:中國美術史

鄧岩

副教授 博士研究生導師

美國帕森斯設計學院(Parsons The New School for Design)客座教師

每年作為海外青年藝術家及學者擔任該校新媒體藝術學院MFA教師,承擔講座和Independent Art Studio課程,該課程是帕森斯設計學院為擴展學生視野特別開設的由來自全球不同國家學者擔任教師的跨媒介藝術體驗課程)

中央美術學院國家數字媒體研究中心研究員

希臘攝影協會Greek Photographic Circuit 大賽評委

TED中國聯合策展人

Email:[email protected]

教育經歷: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學士學位

美國帕森斯設計學院(Parsons The New School for Design)新媒體學院攝影專業MFA

研究方向:

當代跨媒介影像藝術、新媒體藝術、科學影像藝術可視化

新媒體學院MFA 現任教與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信息藝術設計系、美國帕森斯設計學院(Parsons The New School for Design)紐約帕森斯設計學院客座教師、中央美術學院國家數字媒體研究中心研究員 Greek Photographic Circuit 評委、TED 中國 聯合策展人

學術主張:

攝影及影像藝術作為自工業革命以來最重要的藝術媒介,他在今天承擔及承載的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是當代藝術研究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而由此而產生的並發展進了100年的攝影藝術方法論在世界美術史當中也發揮着舉足輕重的作用。攝影改變了人類捕捉世界的方式同時也改變了人類接受世界的途徑 ,而在這樣的變化當中 ,科技與美學地互相影響改變着人類認知世界的方式與方法。基於攝影藝術作為藝術史學的重要內容,同時也遵循科技影響藝術史的客觀現實,本人認為在中國今天的藝術教育當中,如何面對日新月異的新的成像科技的應用,如何掌握新藝術媒介介入對於藝術感知判斷力干預可能性的思考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新的視覺藝術方法論研究是今天藝術教育最重要的內容和當代藝術教育的主要任務。

學術成果:

共發表論文及藝術作品共計22 項,國際刊物包括《美國時代周刊》(TIME)—lightbox和, 「Art Cat」 「美國新學院聯盟學報」《奧地利電子藝術圖錄》等。國內學術期刊包括:《中國攝影家》《中國攝影》《藝術當代》《中國藝術》《藝術市場》等。共入選並參加國內外重要展覽15項;發表學術報告共計四項;參與的國家重大課題1項(科技部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項目.文化部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點項目1項;組織策劃並參與國際展覽及活動共15項;與國際知名品牌及媒體學術合作項目7項。2011年入選由美國紐約市經濟發展合作組織和紐約rush美術館 聯合策劃的Curate NYC 展覽 並在當年被授予的「美國Top100紐約當代藝術家」 的殊榮,本人多次入選國際知名藝術展覽:其中包括美國紐約MOCA博物館、Rush Arts美術館、 韓國光州雙年展、奧地利林茨電子藝術展 、美國巴塞爾藝術博覽會、紐約RushArts、The Sheila C. Johnson Design Center等。

展覽情況:

2017年5月 《作品被科技偷走的聲音》參加挪威大使館資助展《無法兌現》

2016年9月 《大腦交響》參加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科學與藝術「達芬奇密」碼展

2016年9月 作品《脆弱而依然堅挺的文化》應邀參加林茨(Linz)國際電子藝術節

2015年12月 作品《邏輯美學》系列作品參加「簡單圖像奧秘」展覽

2015年12月 石家莊市美術館策劃「守器——造物」展覽

2015年11月 作品《成為桌子一部分》應上海明園美術館邀參加主題為《九宮格》的當代藝術展。

2015年10月 作品「分開的理想」應邀參加韓國光州雙年展

2015年9月 實驗影像作品《脆弱而依然堅挺的傳統文化》並特邀藝術家參加在中國美術館后街「日落黃昏」畫廊舉辦的「MIA」當代藝術展

2015年6月 應《讀者》邀請為《讀者愛眼日公益活動》創作裝置影像作品《一個永遠看不到的心裏的那個圓》

2014年11月 作品「掉了的西瓜」應邀參加在美國邁阿密舉辦的國際最具影響力之一得邁阿密巴塞爾<art basel scope art show>當代藝術博覽會 </art basel scope art show>

2014年10月 為迎接中法文化年,參與策劃並參加由法國大使館主辦得以「味道」為主題得當代藝術展覽

2014年6月 作品《The gap》應邀參加在上海舉辦的主題為「Hyper—Active」當代影像藝術展 上海國際時尚教育中心

2014年6月 作品《掉了的橘子》應邀參加紐約當代藝術展覽 Anderson 藝術中心

2014年5月 主持設計清華大學醫學院為慶祝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成立並迎接捐贈人麥戈文夫婦活動定製得影像作品,現懸掛與清華大學醫學院大廳 被腦生命研究院收藏

2014年3月 作品應邀參加主題為「增厚1mm實驗藝術展」石家莊市美術館

2014年1月 交互影像作品「噓」應邀參加天津市美術館主辦的名為《紙本》的當代藝術展

2013年11月 裝置作品《社會階梯》參加11月16日12月15日由河北省石家莊市美術館舉辦的「能見度」當代藝術展

2012年4月 作品《規則是可以預見的》和《兩個藝術家》「Two Artists」 美國紐約當代美術館MOCA 舉辦的「華人眼中的美國」當代數字影像藝術展 美國紐約

2011年5月 作品《嘲笑今天的藝術》參加美國紐約舉辦的電子藝術展

2010年 11月 數字多媒體作品《超載》《overload》入選Top100 紐約設計師,NYC Rush Art Gallery in Chelsea New York City USA and the Richmond County Bank Ballpark at St. George on Staten Island 美國紐約

2009年10月 數字多媒體裝置作品《可以看見的遺忘》參加由安德森畫廊策劃的「控制打印」展 Aronson Gallery 美國紐約

2009年10月 作品《我是不是藝術家》入選安德森畫廊策劃的「我心中的烏托邦」 展 Aronson Gallery 美國紐約

王小茉

准聘副教授 藝術學理論博士 《裝飾》 雜誌編輯 美院黨委研究生工作組副組長

研究和教學方向:

設計歷史與理論

外國工藝美術歷史與理論

教育簡歷:

2008.8~2013.1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獲藝術學理論博士學位

(清華大學校級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一等獎、清華大學優秀博士畢業生)

2009.9~2011.9巴黎第一大學,獲藝術史碩士學位

2005.9~2008.7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設計學碩士研究生(後申請提前攻博)

2001.9~2005.7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獲藝術史論學士學位

專業履歷:

2017.7至今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助理教授

2014.3~2017.6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士後

2012.9至今中國裝飾雜誌社《裝飾》雜誌欄目主持、編輯

學術主張:

「研究歷史最重要的是理解,理解了古人也就理解了自己」。本人主張由設計成果關注設計發生過程(生產、設計師、消費),將圍繞設計的微觀研究置於宏觀的歷史大背景中,以「全面史」的視角,結合物質、政治、社會、文化、技術等因素,形成對日常生活的理解與解釋,探究推動和約束設計發展的機制。作為理論研究者,一方面,為設計實踐提供理論支持;另一方面,引導設計實踐探索。

學術成果:

論文

在核心期刊發表學術文章20餘篇,其中論文逾10篇。代表性論文:

《工業化背景下的工匠精神》,《裝飾》,2016年第5期,第15-17頁。

《由仿至造:國產單車品牌與製造的發展歷程》,《裝飾》,2015年第9期,第26-29頁。

《景德鎮瓷廠與景德鎮瓷業復興》,《裝飾》,2014年第8期,第26-31頁。

《享樂、裸露與禁忌:文藝復興時期公共浴室的消失》,《裝飾》,2013年第11期,第14-19頁。

《楓丹白露派的金屬餐具與餐桌文明——透過設計與圖像看物質文化》,《裝飾》,2012年第9期,第84-87頁。

譯著

[法]阿格尼絲·贊伯尼(Agnès Zamboni):《材料與設計》,王小茉、馬騫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6。

[英]Charlotte & Peter Fiell:《設計的故事》,王小茉、王珍時譯,南京: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2017。

科研項目

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面上一等),「中國現代日用工業分類研究」,2015~2017,課題負責人。

國學傳播與國學中心體驗規劃設計(第二期)子項目,2014,主要承擔者(排名2)

教學情況:

本科課程:外國工藝美術史、現代設計的倫理演變、西方現代設計文化

才思·考研祝您考研順利!在這裡,我們可以讓你有更高的效率,可以讓你一次圓夢,可以讓你的人生沒有遺憾,才思歡迎你!

熱門分類資訊推薦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 天天要聞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雖然說《愛情公寓》這部劇在劇情上充滿了爭議,但是一定程度上,這部劇也是很多人的回憶,是伴隨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而且劇中的很多角色都成為了經典,他們的口頭禪也一直被拿來玩兒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談到《愛情公寓》這部火爆一時的歡樂喜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愛情公寓》中那個把曾小賢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現實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劇中的形象也判若兩人。1981年出生在遼寧瀋陽的榕榕,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後來成為了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