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遊客在雲岡石窟參觀。記者 楊晨光 攝
氣勢恢宏的雲岡石窟、古樸精美的遼金巨剎、綿延千里的古老長城……走進古都大同,像是打開了一部厚重的歷史文化長卷。作為中國北方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之地,千年時光為這裡沉澱了太多熠熠發光的文化瑰寶。
近年來,山西大同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大力推進文旅深度融合,以文化為牽引加速推動資源型城市轉型,不斷開拓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喚醒」沉睡文化
大同古城,鼓樓東街,一位典雅端莊的「女神」舞者翩然而至,只見她雙手合十,面帶微笑,再現華嚴寺內含笑露齒菩薩的神韻。這座遼代彩塑被譽為「東方維納斯」,以此為靈感的演出「千年微笑」,在古城內上演,吸引眾多遊客。
大同是中國首批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擁有世界文化遺產1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0處,山西省重點保護文物63處,古建築、古遺址多達280多處。
「然而,在過去,人們對這些資源的重視和利用遠遠不夠。」大同市文物局局長王偉說。
盤活歷史文化資源,成為時不我待的挑戰與重任。
位於大同城南的古城,因形態猶如鳳凰展翅又名「鳳城」。自秦漢建立城邑至明清以來,古城規模有所損益,位置卻未發生大的變動。這裡承載着大同悠久的歷史、厚重的文化,是大同的文脈所系、根脈所在、風貌之基。
2008年,古城修復保護工程啟動。古城形態修復如初、城牆修舊如舊,重新煥發出動人的光彩。
大同市古城保護和修復研究會秘書長宋志強說,在修復的同時,利用古城牆及其內部空間,建起城牆遺址陳列館。陳列館以北魏、遼金、明代城牆夯土遺迹為主線,全方位展示了大同城牆的歷史演變、修復歷程、建築結構及文化內涵等。
漫步古城,華嚴寺、善化寺等遺迹彰顯着大同厚重文化底蘊,而依託本土文化、運用現代創意打造的眾多文旅產品和業態,更使這裡極具人氣。
以昭君出塞傳說打造的琵琶老店客棧幾乎每個周末滿房;念夏藝術中心遊人不絕,人們欣賞着一場長城攝影展;不遠處的一家藝術館內正舉辦古文字展覽,遊客還可抽取古文字印章盲盒……
作為「北方鎖鑰」,大同市境內現存長城約493公里,獨特的長城文化正被作為旅遊資源進行保護性利用。
數代長城遺址雄壯巍巍,歷史上狼煙升起的地方,不斷有遊人集聚。「古長城文化遺產廊道建設,一頭連着歷史,一頭接着未來。」大同市長城文化旅遊協會會長袁世琴說,這項始於4年前的長城資源活化利用工程給大同帶來了更多的文氣和人氣。
激活富民效應
「長城就是咱們的寶,我捧上這個金元寶,日子一天要比一天好……」大同左雲縣管家堡長城腳下一家飯店內,59歲的鄧玉祥亮開嗓子,一曲「門樓調」唱得委婉動人。
慕名而來的遊客品嘗着燉羊肉、油糕,聽着老闆娘獨具韻味的當地小調。不遠處的山巒上,古樸滄桑的長城蜿蜒攀升。
「門樓調」在過去被叫作「討吃調」,鄧玉祥卻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將它唱成了「發財調」。藉著發展長城旅遊的時機,當了一輩子家庭婦女的鄧玉祥開起了飯店,並加入門樓調、晉劇、二人台等特色演藝,飯店火了,她也成了當地演藝名人,年收入十幾萬元。
「我一輩子沒離開過長城,發展長城旅遊改變了我的生活。」鄧玉祥說。
「文旅產業是實實在在的富民產業。」大同市文旅局辦公室主任劉海鵬說。「五一」小長假,大同旅遊強勢復蘇,共接待遊客437.72萬人次,旅遊收入達19.26億元。以平城區為例,酒店入住率達到93%以上。
為鼓勵各類市場主體投資文化旅遊產業,大同出台文旅業態發展扶持獎勵辦法,對社會力量參與博物館建設,藝術家以及各類藝術機構參與藝術館建設,符合條件的,由市政府為其免費提供古城國有四合院作為展陳場館、藝術場館。
同時,大同市對於積极參与古城文旅業態發展,賦能古城文旅產業轉型升級,併產生重大影響的藝術主題酒吧、特色餐飲、旅遊民宿、非遺工美展示、演藝劇場實施分檔獎勵;在古城內投資新建並投入運營的高端品牌酒店,從投資建設、品牌引進、經營貢獻、貸款貼息、星級評定等5個方面給予綜合扶持,最高扶持不超過3000萬元。
目前,凱悅臻選、華嚴安麓、既下山等品牌酒店已落戶大同,正加緊建設。
「很幸運嫁到這座城市。」「85後」年輕人王星畢業於西安美院,2016年隨愛人來到大同。在這裡,她發揮設計專長,開發出雲岡千佛等一系列大同文創產品。「『五一』期間,賣了10萬元左右,很多產品庫存都沒了,正加緊製作。」
助推資源型城市轉型
除了亘古綿延的歷史、燦若星辰的文化,塞上大同為人所知的城市標籤,還有其巨量的煤炭資源。新中國成立以來,大同累計生產煤炭30多億噸,為國家發展作出重大貢獻。
煤炭終有枯竭時,文化卻能綿延不絕、歷久彌新。資源型城市轉型成為煤都大同的首要使命。
與雲岡石窟遙遙相望的晉華宮國家礦山公園就是煤炭產業由黑轉綠的一個縮影。在這裡,人們可以穿上礦服、坐上礦車,來到地下150多米,觸摸1.4億年之久的侏羅紀煤系。
23歲的魏敏是礦工子弟,現在是這裡的講解員,每天工作都充滿熱情和激情。「我與父輩工作在同一個地方,但從事不同的產業,我很珍惜現在的工作。」
大同市內,御河中分。河西,古建築莊嚴古樸,文旅產業方興未艾;河東,高樓林立,戰略性新興產業蓄勢待發。
在位於御河東岸的京東物流大同客服中心,2000多個坐席忙碌地接聽着電話。2021年落戶大同,這裡已成為京東物流全國第二大客服中心。
「大同人開放包容,為企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服務和人文環境。」京東科技政企業務部北區副總經理王智慧說。隨着大數據產業發展壯大,京東物流、上海潤迅、海天瑞聲等20多家數據呼叫、數據標註企業相繼落戶,快速形成產業集群,帶動就業上萬人。
數字經濟賽道加速奔跑,新能源領域全面布局,風電、光伏、氫能等「六大新能源產業集群」加速成形。數據顯示,目前大同市風電、光伏併網裝機達到812.6萬千瓦,佔全市電力併網總裝機50%。
除了大數據、新能源產業外,裝備製造、現代醫藥、新材料、通用航空等領域也在多點開花。從「一煤獨大」到「多業支撐」,大同正以開放包容的氣度重塑產業結構。過去10年,大同市非煤工業佔比由2012年24.8%提高到2021年35.8%,資源型經濟轉型取得新進展。
如今的大同,天藍、樹綠、水清,被厚重文化滋養的大同人臉上洋溢着從容自信的微笑。時光流轉千年,這座古城因文化而熠熠生輝,因轉型而生機勃勃。
記者 柴海亮 王菲菲 劉翔霄 孫亮全 太原報道
來源: 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