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幹警迅速出動,進行勘察。經過仔細的辨認,最終判定這具屍體便是公安部部長李震。為什麼身居高位的李震會離奇死亡?到底是自殺還是他殺?這其中又有着怎樣的秘密呢?
李震死因究竟為何?想知道的老鐵們可以在彈幕打上想知道,精彩馬上為您揭曉!
1914年,李震出生在河北。在當時那個年代,百姓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但是李震的家庭卻不算太過於貧困。李震自幼便是聰明好學,父母也非常的開明,支持李震的學業。每天李震起早貪黑,挑燈苦讀,最終在上世紀的30年代考入了清華大學,成為在那個年代極為少見的高級知識分子。
李震和郝夢齡將軍是老鄉,在李震求學資金上比較困難的一段時期,郝夢齡將軍曾經資助過他一段時間。也就是在這段時間,李震受到了郝夢齡將軍的影響,內心拯救國家,救亡圖存的想法開始萌生。
1935年,日本策划了華北五省自治事件,不久之後,全國就爆發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愛國運動,俗稱「一二九愛國運動」。當時的社會環境非常的不穩定,日軍經常侵襲干擾我國的安定。並隨後在我國東北地方建立滿洲政權,企圖分裂我國的領土完整,迫使我國成為他們的殖民地。
中華人民奮起反抗,但是礙于軍事裝備的差別,百姓們抵抗的異常艱難。曾經資助李震的郝夢齡將軍也在這次的衝突中,帶領部隊與日軍進行殊死搏鬥,最終犧牲在日軍的子彈下。
1938年,還沒有從清華大學畢業的李震,在得知郝夢齡將軍的事迹之後,毅然決然的放棄學業,投筆從戎,加入到了山西八路軍的隊伍,成為抗日前線的一份子。
郝夢齡
因為當時李震是有着高學歷的人才,在當時的隊伍中非常的罕見。由於李震思想覺悟高,進步很快,在進入部隊沒多久之後,就擔任了山西平定教導5團指導員,這升遷的速度已經超過了部隊里的一些老紅軍。
當時,組織上的領導認為,李震作為清華大學的高級知識人才,相比較於放在危險的一線作戰前線,在後方做思想宣傳工作,更能夠充分的發揮李震的才幹,同時這也是黨組織保護人才的一種措施。
當時在黨的領導下,我軍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國民黨軍隊已經逐漸的失去了民心。李震在此時被安排到了基層部隊,進入18旅擔任政委,開始展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斷的為基層的戰士以及當地的百姓普及思想覺悟和政治素養,宣傳馬克思主義,進行共產主義教育。
當時18旅有一個戰士,叫做王克勤。原本他在國民黨的軍隊服兵役,扛槍打仗。雖然說是服兵役,但是這位戰士當初是被逼的才進入軍隊,被國民黨反動派抓了壯丁。在一場戰鬥中,王克勤所在的部隊沒有絲毫的戰鬥意志,被解放軍俘虜。在經過李震的一番勸說下,包括王克勤在內的大部分戰鬥人員都選擇了留在解放軍的部隊。
李震則通過王克勤所說的親身經歷,寫成一個個故事,在部隊里進行宣傳。在這些小故事裏,李震揭露了國民黨反動派種種邪惡嘴臉,將壓迫人民群眾的行為展示的淋漓盡致,獲得了參加解放軍的原國民黨士兵們心靈上的認同,也更加激發出所有戰士同仇敵愾,統一戰線,解放全國貧苦大眾的決心。
王克勤
後來,王克勤原屬的國民黨軍隊,在解放軍的指揮下作戰勇猛。王克勤更是表現優異,以一個班的軍力消滅了敵軍一個連,而我方軍隊幾乎沒有任何的傷亡。
在李震的大力宣傳下,王克勤在解放軍中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雖然王克勤在日後的戰鬥中壯烈犧牲,但是他的精神卻在李震的筆杆子下,一代一代的流傳了下去。也正是如此,王克勤的精神不斷的影響着與其有着相似遭遇的國民黨反動派的士兵,為解放軍的戰鬥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經過了在基層六七年的打磨,李震為黨和人民做出了難以磨滅的功績。有李震在的地方,不僅戰士們思想覺悟高,作戰積極,而且還有不少國民黨軍隊的士兵,主動的放下武器,更有甚者直接加入了共產黨的軍隊。
1946年,李震和肖永銀成為正式搭檔。當時李震調任18旅的政委,主要負責戰士們的思想工作。而肖永銀是18旅的旅長,其作為王近山一手帶出來的猛將,在戰場上更有王近山的風範,勇猛異常。而筆杆子出身的李震,與肖永銀搭檔起來更是相得益彰。兩個人一文一武,一位心思細膩,一位膽大非常,成為了王近山在戰場上的左膀右臂。
李震在大小楊湖戰役中,就淋漓盡致的體現了自己不僅可以拿筆杆子,而且可以耍槍杆子。在這場戰鬥中的李震完全不像是一個高級知識分子,反而更像一個殺伐果斷的猛將。在李震的英勇指揮下,18旅的戰士英勇作戰,配合兄弟部隊成功的殲滅了敵人一個師的主力團,大大的挫敗了敵人的威風。
在新中國成立之後,由於國家和民族的需要,李震積極的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在抗美援朝期間,擔任志願軍第12軍的副政委。在這段期間,李震幾乎可以記住所有的連級以上的軍官的姓名,以及他們的戰鬥特長,也正是因為如此,軍隊在戰鬥的時候才能夠如臂指使,戰無不勝。
在抗美援朝戰爭勝利以後,李震率部凱旋迴國。在1955年的授銜儀式上,雖然李震沒有當過老紅軍,入伍的時間比較短,但是憑藉著赫赫戰功,以及在部隊中的優異表現,最終被判定授予了少將軍銜。
軍委此次的破格授銜,不僅是對李震的成績有目共睹,也是黨和人民對李震的在戰爭時期的表現的肯定。
劇照
1956年開始,李震便長期在瀋陽軍區任職。在軍區當過政治部副主任,主任以及副政委等職務。在1966年的時候,李震厚積薄發,由於長時間的經驗積累,處理事情面面俱到,長期的思想教育工作,令李震收穫好評無數。經過中央仔細的考慮,直接將李震從瀋陽軍區副政委的職務,調到公安部任職副部長,並且着手處理實際工作。
不過說巧不巧的是,在1966年,李震調到公安部,擔任了公安部的常務副部長的時候,正值十年特殊時期。當時的公安部部長是開國上將謝富治,而李震作為常務副部長,經常要配合公安部部長謝富治,去維持展開公安部的日常工作。
然而,謝富治卻在公安部製造了一批冤假錯案。既然公安部內出現了這樣的情況,那麼作為常務副部長的李震,自然也或多或少的也有所參與。
謝富治
1972年,原公安部部長謝富治不幸胃癌晚期,由於當時的醫療環境對於這種疾病無法醫治,在不久之後,謝富治與世長辭。而李震由於能力出眾,又處於副部長的職位,便順利成章的往上進了一步。但是在李震繼任這個職務之後,由於種種原因,又與其他人製造了一批冤假錯案。
後來在1973年的時候,上級部門追查一份有關陳伯達的材料,一直查到了李震。這才有了後來的李震自殺事件,這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罕見的一樁重大案件。
當時這件事情可謂是震驚全國,周總理更是親自下達命令,一定要徹查到底。於是中央從各個地方調來刑偵專家,共同聯合破案。當時因為這個案子,也有不少當事人牽涉其中,受到牽連。
劉復之是當時公安部副部長,也是在李震升為部長之後繼任的。作為這起案件的相關人員,被列為重點突破口。
當時北京形勢緊張,中央政治局連續召開會議,分析這樁案件的案情。在經過一系列的討論之後,定下結論,李震在政治上是受中央信任的,在工作上是受中央肯定與支持的。在隨後的走訪調查中,走訪人員確認李震的家庭生活和睦,沒有出現任何能夠導致自殺的因素,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令自殺的可能性縮小了很多。
由於當時工人是在地下熱力管道里發現了李震的屍首。而屍體的狀態,是半跪半躺側卧在熱力管道內,脖子上有一道深深的繩子勒下來的印記,現場還有一條繩子系在旁邊的熱力管道上,這也將他殺的可能性被無限的放大。
但是經過各地前來調查的刑偵專家的反覆核查與推敲,不斷的推翻他殺的設想,最終在華國鋒的主持下,將李震的死定義為自殺。
但是李震身居高位為什麼要自殺呢?後來經過公安部副部長劉復之的口述,最有可能成為真相的原因逐漸浮出水面。
原來在李震還是公安部副部長的時候,便堅定的跟隨當時的公安部部長謝富治,積極的配合公安部部長進行工作。但是隨着時間越來越長,李震在謝富治製造的一批冤假錯案中,是越陷越深,逐漸的忘記初心也就此迷失了方向。在順利的成為公安部部長之後,也是和一些有心之人一手創造了一批冤假錯案。
雖然當時在社會中流傳的李震自殺的原因,是公安部門之間的清算舊賬的矛盾所導致的問題。
對於當初的一批冤假錯案,時任公安部核心小組副組長,革命會副主任於桑,首先表示「我今天有意見,以後還是有意見的。」並且在大會上公開表示,有話就要說出來,有意見就要發表出來,只有發揚民主,公開,公正,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的途徑。
在會議上,許多幹部以及群眾對李震提出了意見,絕大多數的意見都偏向於當年的那一批冤假錯案。在會議結束之後,李震也是及時的對過去的工作做了檢討,並且上報給國務院。雖然態度誠懇,但是錯誤就是錯誤,這也使得李震受到了批評。
雖然這件事情在當時,對李震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思想壓力,但是劉復之表示,李震的社會經驗豐富,社會閱歷很高,雖然會造成一定的壓力,但絕對不可能是促成李震自殺的理由。並且李震死亡的時間,與這次的會議之間相隔整整一年之久,在這麼長的時間的洗禮下,這件事情絕對不會造成根本性的影響。
不過根據相關人員的回憶,有一次,葉劍英元帥宴請一位高級民主人士吃飯,看電影。但是,不知道從哪兒泄露了風聲,北京市公安局有人盯梢的消息,直接傳入葉帥的耳中。為此,葉劍英元帥的辦公室工作人員專門向公安部打來電話詢問,詢問那位高級民主人士是否有什麼問題,會不會造成什麼負面的影響。
在經歷這件事情之後,李震就變得非常的緊張,並且還專門的帶上劉復之,前往葉劍英元帥的家中道歉。雖然這件事是一個誤會,葉劍英元帥也是非常大度,擺擺手表示自己並沒有將這個問題放在心上,並且寬慰李震,希望他不要介意。
因為當時新中國有個規定,那就是坐在吉姆車上的人不能盯梢。雖然這件事情是基層的人陰差陽錯做錯了,但是從葉帥家中出來之後,李震還是非常的緊張。並且在往後的一段時間中,甚至在人民大會堂開會的時候,李震都是神情恍惚的在紙上胡亂畫著線條。
或許這件事情,是導致李震死亡的原因之一。但是我們相信法網恢恢,疏而不漏。真相永遠都會浮出水面。不論是任何時候,為人民服務才是我們最終的目標,堅定的跟隨黨的領導,才是我們心中的宗旨。不忘初心,方能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