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開埠史,艱苦而極富傳奇色彩,卻鮮有人知。
台灣省地圖
在台灣省,省會台北自然是當仁不讓的第一城,然而事實上,台灣省的省會,也就是台灣島的中心城市,經歷了一個由南往北的過程,一路從台南到台中,最終才定在了台北。這固然有政治原因的使然,也有歷史變遷的原因,複雜而多變,折射出了台灣的地緣權力鬥爭。
台灣燒王船紀念漢人移民台灣,這種紀念儀式在東南亞也廣泛存在
台灣島與中國大陸的平均距離是190公里,可以說是隔海相望,很早就進入了中原王朝的視野。最早的交流可以追溯到三國時期的吳國,那時的台灣被稱之為「琉求」。然而,台灣海峽古代被稱為「黑水灣」,說的就是它兇險無比,浪高海深,稍有不慎即喪命於此。
2012年中國台灣電影《賽德克·巴萊》,講述了20世紀30年代,台灣高山族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霧社事件
再加上,古代時期的福建等地原住民生性勇猛,難以馴服,中原王朝征服福建等閩越地區已然不易,將百里之外的台灣納入版圖更是痴人說夢。在漢人移民台灣之前,台灣島一直處於部落時代,土人沒有國家概念,只有部落概念,互相之間廝殺鬥狠,搶奪林場與田地。
台灣島和大陸
從地理條件看,台灣島的中東部地區基本都是高山和丘陵,山高林密,耕地稀少,只有狩獵民族,而沒有發展出農耕文明。台灣全島90%的平原分佈在西部沿海地區,依次為嘉南平原、屏東平原、宜蘭平原、台中平原等,而台灣最發達的地區都集中在北部的台北盆地。
台北街景
由於耕地稀少,台灣在漢人大規模進入之前,沒有發展出任何「封建王朝」,也沒有統一全島的政權存在。其實人類學界發現,台灣高山族從血統上看,和漢人並不接近,反倒和南太平洋的波利尼西亞人很接近,是親戚。
1624年,荷蘭殖民者進入台灣島,第一次記錄了台灣本土的一個名為「大肚王國」的部落政權,這個政權位於今天的台中地區,是個農耕文明。明朝時有一部記錄台灣風貌的書,叫做《東番記》,而明清時期的漢人移民,習慣上將務農的台灣原住民稱為「熟番」,而將山地里的獵人民族稱為「生番」。
17世紀,中國台灣被荷蘭和西班牙殖民者分別殖民
荷蘭人進入台灣島之後,選擇了他們最先進入的嘉南平原作為殖民中心,台灣最早的經濟政治文化發展其實都是圍繞台南開展的。荷蘭人在東南亞地區建立起了一個北至台灣,往南直至印度尼西亞,往西到馬六甲海峽和印度的荷蘭東印度公司。
圖中有顏色的部分都是荷蘭曾經的殖民地
台灣事實上是作為北部中轉站存在,是方便荷蘭人與日本、中國等地進行貿易往來的據點。關於「台灣」的意思,有兩種說法,一種是來自荷蘭人最早接觸的台灣原住民部落「台窩灣社」;一種是來自中國閩南移民的口語。今天的台南地區,有一座名為安平古堡的歷史遺址,這座城堡是荷蘭人在台灣最早修建的據點之一,也稱「熱蘭遮堡」和「台灣堡」。
安平古堡
事實上,台南這座城市最早的名字就是「台灣」,今天的台灣省,就是因為全島第一座城市台南曾經的「台灣」之名而得名。台南最早就是荷蘭殖民者開埠的城市,但是這座城市仍然是荷蘭殖民者逼迫在台灣的漢人移民建造的,台南多漳州籍的移民,今天的台南腔更偏漳州。
徐若瑄,中國台灣台中人,台灣女星,高山族
荷蘭人選擇台南,並不是因為它平原多,而是為了配合荷蘭東印度公司的香料貿易。然而,台南所在的嘉南平原,又正好是全台灣島最大的平原地區。降水豐富,土地肥沃,成為早期台灣島漢人移民最多的地區,荷蘭人1630年普查發現台南、嘉義地區有100萬左右的人口。
嘉南平原
這些移民70%都來自福建閩南地區,尤以漳州地區為盛。
台南地區的閩南文化
在荷蘭人抵達台南地區的同時,西班牙殖民者也來到了台灣島,為了避免和荷蘭人起衝突,西班牙人選擇了台灣北部,也就是今天的台北、基隆地區。他們的殖民總部叫做「聖薩爾瓦多」,也就是今天的基隆市,其實基隆最早的名字就是「雞籠」,是閩南漢人對台灣北部原住民「凱達喀蘭社」的諧音,後來覺得不雅,改作「基隆」。
17世紀,台灣殖民形勢圖
和台南多漳州移民不同,台北地區則是泉州移民較多,還曾經和台南移民在清朝時期發生過械鬥,史稱「漳泉械鬥」,為的是爭奪土地和水源。在鄭成功收復台灣之前,台灣的漢人人口已經有了一定規模,但是主要的力量還是西方殖民者和原住民部落。
閩南地區,由泉州、廈門和漳州三個市級行政區組成,是福建人口最多、經濟最發達的地區
荷蘭東印度公司將自己在台灣的統治區劃分為四大部分,每一部分都派駐行政長官和軍隊以控制當地的漢人和原住民,殖民總部則是台南,也就是熱蘭遮城。17世紀中葉,當時的中國正值明清換代之際,天災人禍並起,大量人口死亡或移民,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格局,耕地少,而人口多,為了生存,大量福建、廣東移民開始下南洋,人少地多的台灣也是一個重要的移民地。
位於菲律賓馬尼拉的關帝廟
1620年至1700年,80年間,有超過20萬漢人移民來到台灣島,他們絕大部分來自閩南和潮汕地區,還有不少的客家人,說起來,今天台灣地區的領導人蔡英文就是漳州客家人的後代(已被漳州蔡氏族譜除名)。大陸移民帶來了先進的農耕技術,以及大量勞動力,嘉南平原成為了他們最好的選擇。
蔡英文,中國台灣屏東人,祖籍福建漳州,客家人,中國台灣地區現任領導人
明朝中後期,海禁鬆弛,大量東南沿海百姓嘗試渡台。萬曆年間,來自泉州的海商已經在台灣開闢了基隆、淡水等幾處大海港市鎮。漢人在台灣逐漸形成較大的聚居區。
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帝自縊煤山,明朝宣告滅亡。同時,清兵南下,入主中原,明朝宗室余部南遷,大量北方漢人也隨之南遷,建立了弘光、隆武、永曆等多個南明政權,可是到了1661年,悉數被清軍滅亡。同年,割據福建泉州、漳州地區的鄭成功眼見清軍即將拿下福建,而且此時的閩南大旱,許多饑民便跟着鄭成功。
南明永曆政權
鄭成功便率軍25000萬從廈門、金門渡海進入台灣島。他先是率領200多支戰船,在當地漢人移民的幫助下,出其不意地進攻赤嵌,也就是台南,大敗荷蘭殖民軍隊,並很快將所有荷蘭殖民者趕出台灣島,台灣由此回到中國的懷抱。隨後,鄭成功在台灣建立了明鄭政權,繼續從事反清復明。
2001年中國電影《英雄鄭成功》,講述鄭成功抗清、收復台灣的故事
鄭成功收復台灣之前,台灣的經濟模式是種植甘蔗、胡椒、菠蘿、煙草等經濟作物,再同東南亞其他荷蘭殖民地進行貿易,荷蘭人被趕走之後,又回到了漢人傳統的農耕社會。在鄭氏帶領下,台灣軍民開始了艱苦卓絕的台灣大開發,從台南一路往北。
台南的荷蘭人投降雕塑
很快,又開闢出了台中、屏東、宜蘭等城市,並直抵基隆,打通了台灣南北。然而,台灣島畢竟人口少,經濟落後,鄭氏事實上只控制了台灣西南部地區,手裡只有台南這一座城市。面對清軍無力抵抗。
黃色部分為明鄭政權實際控制地
1683年,清軍將領,泉州人施琅率領水師打下,明鄭鄭克塽投降,台灣復歸中原王朝。
清廷對台灣一開始並不重視,認為「島番蠻夷眾多,海地難耕」,台灣的原住民確實有過「出草」的習慣,也就是獵首,這種習慣一直到日據時期才被禁止。清政府一開始,只是將其納入福建省,設台灣府。
綠色部分為山地原住民,黃色部分為平原原住民
但對於大陸漢人移民台灣卻不多限制,今天台灣漢人人口高達總人口的95%,絕大部分都是在清朝時期遷移過去的。隨着漢民人口增加,平原的原住民也漸漸回到中部山區。同時,台灣府衙門規定漢番不相擾,也就是分別過日子,進行貿易,但不雜居,彼此相安無事。
台灣高山族
1684年,清政府設立台灣府,隸屬於福建布政司管轄,此時的台灣全島有台北府、台灣府和台南府三大行政區劃,府治一開始還是台南。後來又逐步向北,定在台中。清朝雍乾年間,台灣移民潮開始,人口激增至200萬,台灣西南部的土地漸漸不再夠用,於是一路往北。
台灣漢人居住區域變化
閩南移民把自己的文化帶到了台灣島,比如閩南話和客家話,台灣還有許多地名都透露着濃濃的閩南語氣息,比如基隆。家鄉的一切都被閩南人複製在了這片土地上,全台灣遍布着1萬多間佛道寺廟,福建美食也被帶到了這裡,比如滷肉飯、蚵仔煎等等。
然而,隨着近代以來的內憂外患,清政府意識到,台灣是中國東南沿海的海防關鍵,並且台南距離福建省城福州過遠,便將府治遷到了台北縣,台灣的政治中心首次從南部遷到了北部,台北也由此開啟了作為台灣省會的歷史。
位於台北的台灣布政司衙門
由於基隆盛產煤炭,淡水港、基隆港作為全台灣最好的深水港,一度出口了90%的貨物。1885年,此時的清政府為了防禦日本入侵,將台灣府升格為台灣省,並把省會定於基隆和淡水附近的台北。原因很簡單,台北將是台灣面對日本的首個中國城市,必須加以建設。於是,在19世紀末,台北一度是中國最現代化的城市之一,中國最早的電報線就是在台北架設的。
然而,這改變不了台灣的命運。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戰爭中大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全島給日本,屈辱的記憶由此刻在了台灣人民的心中。
《馬關條約》日文版
清政府苦心經營的台北,成為了日本人的首站落腳點,由於南部地區漢人抵抗力量十分強勁,日本殖民者便將所謂「台灣總督府」建在了台北,台北也由此再次成為台灣的中心城市,被定義為「島都」。
日本殖民者和台灣原住民
兇惡的日據時期,成為了台灣島最黑暗的時刻。日本殖民者大肆奴役台灣人民,並發動了多次屠殺,在台北,他們拆除了所有清朝時期遺留的建築,試圖完全抹去這些痕迹,並推行所謂「皇民化政策」,廢除中文教育,施行日語教育。
台北媽祖廟朝天宮
同時,日本殖民者拆除了台北城牆,將台北縣擴大為台北市,面積增加了3倍。
台灣高山族
依託豐富的淡水河資源和航道,以及基隆附近的煤炭資源,進入工業時代之後,台北地區迅速發展成為台灣第一大城,超越台南。在日本人的殖民掠奪之下,全島的資源集中於台北,而台北也自此成為台灣最大、最富饒的城市。後來國民黨政權敗退之後,也順理成章地選擇台北作為省會,台灣的省會便完成了從南到北的變化。
台北101大廈,中國台灣的地標性建築,曾經是中國最高的建築物
台灣省80%的漢人來自福建閩南地區。清朝時期,台灣流行着一首名為《渡台悲歌》的歌曲,有一句歌詞「台灣本系福建省,一半漳州一半泉,一半廣東人居住」,這些福建閩南人和廣東客家人的後代,經過上百年定居,也就成了所謂「本省人」,他們的中心城市就是台南。
台南坐擁全台灣省第一座孔廟
1949年之後,200多萬外省移民進入台灣,形成了新的移民群體,他們大多是軍隊家屬和政府官員家屬,住在單獨的聚居區,被稱為「眷村一代」,也叫「外省人」,他們大多居住在台北。比起來源相對簡單的本省人,外省人的移民來源地可就是字面上的五湖四海。中國台灣作家白先勇寫有《台北人》一書,講的就是新台北移民的故事。
台灣省最多的時候有886個眷村,分佈在全台,許多知名人士都是眷村後代,比如林青霞。
眷村也誕生了許多特色文化,有飲食、音樂、文學、電影等,比如四川籍老兵做的眷村牛肉麵。
當時的台灣有800多萬人口,外省人200多萬,而本省人600萬。60年代,中國台灣省經濟起飛,到了80年代已經成為了「亞洲四小龍」之一,而台北也由此成為亞洲最發達的城市之一,在80、90年代曾經助力大陸地區經濟發展。
目前,台灣省人口約為2300萬人,同時人均GDP約為3.3萬美元,是中國大陸地區的2.6倍,而台北作為台灣省的省會,自然成為我國人均GDP最高的城市,超過北上廣深。然而,由於發展過早,台灣的各大城市普遍存在基建老舊的問題。
廣義上的台北指的是台北都市圈,包括台北、新北、基隆、桃園、新竹等五大城市,經濟總量佔到了台灣省的56.7%,人口大約700萬人口,佔全省人口的30%左右,99%的人口是漢族。2022年,台北市有9家世界500強企業,比如鴻海精密,營收2147億美元,全球第20名,此外還有台積電、和碩等大企業。
羅大佑,中國台灣台北人,華語樂壇教父級人物
同時,台北還是台灣省的文化中心,許多我們耳熟能詳的台灣藝人,基本都是大台北地區的人,比如羅大佑、周杰倫、李宗盛、林志穎、林志玲等。台北事實上就是台灣省「大城市」的代名詞,羅大佑《鹿港小鎮》就有句歌詞叫做「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鄉不是霓虹燈」。
林志玲,中國台灣台北人,知名模特、演員
中國經濟學界對台灣經濟,總結起來就是「鳳梨+芯片」,前者是特色農產品出口,後者是中國台灣引以為豪的半導體產業。然而近年來,隨着鳳梨出口大陸滯銷和台積電外遷,台灣的經濟走向下滑,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中國台灣目前的投資環境,被調侃為「五缺」,即「缺水、缺電、缺工、缺地、缺人才」,特別是台北,基本沒有什麼新增的很強勁的世界級企業了。
台北街頭的順豐速遞
40年過去了,如今的中國台灣已經在曾經「亞洲四小龍」里墊底了,然而比起大陸地區的城市還是高了一大截,比如台北平均月收入摺合人民幣是9050元,而大陸最高的上海平均月收入只有7200元。
閩南本省人也和外省人後代有過許多爭端,同時,中國台灣地區複雜的政治情況也決定了外省人占多數的台北是全省的第一城。最好玩的是,有些台灣人會把南京當作心中的「聖城」,台北被當做是南京的「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