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曾國藩從小就是個愛學習的人,可是腦筋不太聰明,好在有一顆持之以恆的心。下的功夫也比普通人要多很多,終於在人生的後期開始了他官場生涯。那曾國藩到底有什麼過人之處呢?下面就隨小編聊聊吧!
成長扁:曾國藩從小認真刻苦可是人不是很聰明,多次參加考試都沒有考上,就因為這個事情很多人都有點看不起他,老拿這個事情來敲擊諷刺他。當著他的面說他沒事再努努力下次沒準就能考上個秀才什麼的。背後就換了一套說詞,說他笨蛋再考個幾年也考不中。其實曾國藩也知道別人在背人議論他,可他並沒有生氣。反而更加的認真學習。後來經過了第五次努力終於考上了,開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曾國藩年輕看書一直是死記硬背,一遍不行就二遍一直到記住為止。可是時間長了才發現,書中的知識是記住了,可到用時總不能靈活運用。這時候只認識到這樣下去是不行的,必須要改變的學習方式方法。這時正好經好友引薦認識了唐鑒。認他做了自己的老師,唐鑒是個非常有學識的人。
進階扁:他教導曾國藩看書學習不能一味地死記硬背,要把書中的知道變成自己的,怎麼才能變成自己的呢?那就是要把學習的知道用到實踐中,要做到活學活用。要大膽地去嘗試,去接觸新鮮事物。跟着老師學習久了終於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為了儘快達到活學活用,把知識用於實踐中。他制定了嚴格的學習計劃,每天堅持執行着學習計劃,通過長期的知識累積與實踐,終於在處理事務的能力方面有了重大突破。
曾國藩還有一個生活學習好習慣那就是堅持寫日記,自己在學習中,生活的大小事的對與錯,都寫在上面。每晚寫完日記都要對日記上寫的事一件件回想下,把做對的繼續堅持,做錯的事就要以後注意改正。
蛻變扁:在和一次與太平軍作戰時,因為那個時候的曾國藩對實戰沒什麼經驗,思想還一直停留在理論上,加上當時遇到的太平軍將領石達開戰場經驗豐富。曾國藩自然不是對手,幾次交鋒敗下陣來。曾國藩的手下好友也死了不少,他正想着怎麼打勝太平軍時,接到了家裡的來信說老父過世了。快馬加鞭趕回家,可是還沒等到見到老父親,老父親就去世了,按照風俗曾國藩應該為其父守孝三年才可以離開家。
可沒過幾月因為戰事吃緊,皇帝就命曾國藩去支援前線。這時的曾國藩心裏是想不通了,這皇帝也太不近人情了,他的老父親的去世了,皇帝不來安慰表示下也就算了,還要他這麼快就去上戰場。因為心情不好,嘴上也說了幾句難聽的話。之後寫信給皇帝說明情況,說了他許多難處,希望皇帝能體諒他的難處,讓他儘儘孝道。
這時候朝中有人說曾國藩的壞話了,說他沒把皇帝放在眼中,他這是要造反之類的話。後來皇帝就對他進行了處罰。降了他的職還扣了銀子。收到皇帝的聖旨後曾國藩心灰意冷,三天滴水未進,把自己一個人關在房間里。想着他的前事的點點滴滴,最後終於想明白了一些道理,認為自己之前做人做事太過死板,遇事不求變通。
曾國藩之前以真誠,禮讓待人,只因官場上的事規則太多,其實並不適合曾國藩。這也是為什麼他想做事,比如在組建湘軍時也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後來還是在眾多好友的幫助下才順利組建完成。平時在為軍隊的錢糧方面也很是發愁,一直向皇帝要,可是皇帝並沒有給還讓他自己想辦法,雖然到最後還是給了他錢糧。可是他也是深深地認識到,遇到問題第一步還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只要願意一定能找出原因所在。也力求要改變自己,讓自己去適應周圍的環境。
曾國藩重新地認識了自己,認識到只有改變自己才能讓自己變得更強。年輕時事業不能太過順利,因為太過順利會讓人失去鬥志,容易得到的東西人們往往不會去珍惜。再遇到難事解決不了的事就會一蹶不振,年輕做事還是有始有終的好。人到了中年還是要有點事做,不能今天做的事和昨天是一樣的,就每天做事做着同一個動作。如果時間長了人也就心理膨脹了,容易走下坡路。而到了晚年就要按部就班了,這個時候是收穫的時期。如果太過剛強容易發生變故,這個時期人已經老了,不像之前可以從新再來,這個時期失敗往往是致命的。
曾國藩總結了幾句話,人生成功的三個階段。第一年輕時不能太順要有點波折;第二中年時不能太安逸要有點激情;第三晚年時要知道急流勇退不能改生變故,這就是他的人生成功之道。
編後語:小編看了下曾國藩幾個階段,再看看自己的人生,只能默默地低下了頭。這三條看似簡單,可有誰能真正做到了,看似容易做到難。不知道大家看了曾國藩的三次蛻變有什麼感想呢?歡迎大家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