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聞記者 高冬麗
公辦?民辦?馬上進入5月,這段時間對小升初的家長們來說格外難熬。一方面是在公辦初中與民辦初中之間糾結,另一方面是鋪天蓋地的有關民辦學校轉公辦的傳言,讓一切變得撲朔迷離。
根據省教育廳要求,9月1日前,民辦義務教育在校生規模控制在5%以內。這一切表明,民辦學校這場「瘦身戰」已全面鋪開,今年招生季,一切也將明朗。
(資料圖 大象新聞記者 沈翔/圖)
民轉公哪兒消息最多?答:抖音
民辦學校轉公辦,這是今年招生季,小升初繞不開的話題,這也是讓家長們最之為糾結的話題。
去年年底開始,網絡上一些自媒體及抖音就不斷地發佈有關民辦初中轉公的消息,隨着招生季的臨近,相關傳言也越來越多,家長們已經徹底被傳言轟炸得迷失了方向。
縱觀網上這些信息,整體分為三類:
一類是直接點名道姓,說出一些家長們心中的名校走向,如「鄭州西楓楊轉公辦改名為鄭州市第三外國語(或高新區第四外國語);鄭州朗悅慧外國語轉公辦改名為鄭州市第四外國語;鄭州一中實驗(桐柏一中)改名鄭州第一初級中學;河南省實驗文博有可能停辦;鄭州市實驗外國語(東分)轉公辦改名為二七區外國語;鄭州東楓楊將改為純民辦,不再享受鄭州外國語學校總校的師資力量;鄭州興華中學更名為二七區興華實驗中學」。
另一類則是「縮減招生計劃」,如鄭州市金水區一八初級中學、鄭北一中學校等。
還有一類則是按部就班。
當然,雖然在地方政府出台相關文件之前,民辦公的消息都只是傳言,但是一些敏感的家長已經開始打探各學校的師資、劃片範圍等。
民辦規模居高不下 「民轉公」難度不小
為何今年民轉公常常被提及,這一切都繞不開兩份文件。
2021年,教育部等八部門聯合出台了《教育部關於規範公辦學校舉辦或者參與舉辦民辦義務教育學校的通知》,裏面提到「公參民」學校可轉為公辦學校的四種情形。同時,也提到公辦學校不得以舉辦者變更、集團辦學、品牌輸出等方式變相舉辦民辦義務教育學校等等。
從這方面來看,網友們對各個學校的分析還算比較靠譜。比如,目前,網友列出來的轉公的學校,大都是公辦學校與其他社會組織、個人合作舉辦,或者與居住社區配套建設等。
還有一份文件則是修訂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裏面提到,「未來義務教育階段的民辦教育規模(民辦初中、小學在校生人數占義務教育在校生總數的比例)不超過5%。」
根據2019年,2020年的《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19年我國民辦普通小學在校生人數,佔總在校生比例為16.8%,民辦初中在校生人數佔總在校生比例為12.2%,2020年民辦普通小學在校生人數佔總在校生比例為17.4%,民辦初中在校生人數為12.9%。由此可見,將民辦教育規模控制在不超過5%的任務還比較艱巨。
再看看鄭州的情況,根據《2021年鄭州市教育事業統計公報》,2021年,鄭州市有公辦初中在校生366422人,民辦初中在校生96804人。據此數據,鄭州民辦初中的規模佔比超20%。
2021年,公辦小學在校生數959517人(含小學部);民辦小學在校生100423人。民辦小學佔比不到10%。
不得不說,要想將義務教育階段民辦學校在校生規模控制在5%以內,任重而道遠,如果要想完成這個比例,下一步,只能將更多的民辦學校轉為公辦。
報名人數減少 民辦初中「遇冷」已現端倪
據了解,民辦教育真正踏上我國基礎教育的歷史舞台是在21世紀初。隨後的十幾年,「公參民」學校進入到黃金時代。
然而,一系列問題也隨之暴露出來,與「公參民」相關聯的一系列利益鏈條也在瘋狂生長,嚴重影響了教育生態。
在鄭州,民辦學校也在很長一段時間受到追捧。在家長們看來,有些民辦學校曾經是公辦學校分校改制而來,有些則是某些優質教育集團校成員。再加上此前,鄭州市區民辦初中都有一些「特權」,即可以在公辦學校錄取之前招生,所以,優質民辦學校生源質量自然不會太差。
不過,這兩年,隨着相關政策的出台,民辦初中在招生方面也頻頻釋放出遇「冷」信號。
根據鄭州市教育局官方的數據,2020年,鄭州市區共有28466名學生報名民辦初中學校,比2019年減少5298人。2021年,鄭州市區共有20036名學生報名民辦初中學校,比上一年減少8430人。
再從參加電腦派位的學校數量來看,連續三年,需要參加電腦派位的學校由32降為27,再降為21。此外,參加錄取的民辦初中學校數量也由2019年的58所到2021年的55所,不過,雖然數量有所減少,但未參加錄取的民辦初中原本招生計劃也少,對整個初中的布局影響不大。
民轉公進入「衝刺」階段 哪條路都不好走
去年下半年,湖南、四川等地發文,規範民辦義務教育發展。重慶、周口等地也已經明確「公參民」學校將逐步轉為公辦學校。今年1月22日,河南省教育工作會上明確提出,各地要按照在校生規模控制在5%以內的要求,確保9月1日前完成任務。這也是意味着,民轉公正式進入倒計時,這場有關民辦學校的「瘦身戰」進入最後衝刺階段。
縱觀全國,不少地方也早已有民辦初中轉為公辦初中的例子。2021年5月24日,杭州錢塘區教育局發佈公告:金沙湖實驗學校正式由民辦學校轉製為公辦學校。轉制工作從2021年7月1日起實施。
同樣,在上海,民轉公也不是什麼稀奇事,2020年3月份,上海市浦東新區發佈文件,正式同意上海民辦張江集團學校轉為公辦。
在河南,從去年開始,河南關於民轉公「動作」不斷,先是周口市的淮陽一高,把學校整體捐給政府,徹底實現了「民轉公」。去年,鄲城縣一下子關停了101所民辦學校,只是留下了4所繼續招生。
在鄭州,民轉公的出路無非是三種:轉公、純民辦或停辦。無論哪種出路,最大的問題是現有的學生怎麼做?教師怎麼辦?這對教育主管部門來說都是不小的挑戰。
據了解,2020年,上海市張江集團學校在完成「民轉公」後,將對現有教師陸續安排轉編製,不願意轉編製或無法轉編製的老師,三年過渡期滿後由民辦托底。
重慶渝北區一「民轉公」學校表示,將會設置兩年的過渡期,過渡期內師資保持不變。按照當地教委的要求,兩年以後,原本有編製的老師可以選擇留校任教,或者回到本部。而聘用的教師則需要在「逢進必考」的原則下解決編製問題。
而在鄭州,無論民辦學校的最終出路在何方,但可以肯定的是,任何有關教育的改革都能拉動家長們心中緊繃的弦。民轉公的改革,也只能是邊前行邊摸索。